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化学品及废弃物户外暂存柜
欧洲TUV测试通过的化学品户外暂存柜,可用化学品集中存储或废弃物暂时存放,阻燃、防爆等配置齐全
江苏君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08
一种太阳能光电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光电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具体是一种轻薄、便于快速安装与更换的,均匀降温、高效集热、高效发电、温度可控的新型太阳能光伏/集热/地源热泵/温差发电一体化系统(即BIPV/T复合系统),通过轻薄型的双螺旋热收集毛细管的集热模块,能均匀地降低温,并且高效集热和发电。同时通过复合的各种系统,能高效合理地利用收集的热量,整个过程都具有可控性。轻薄的特点增加了其与建筑结合的可能性,有利于实现太阳能光电光热建筑一体化。
东南大学 2021-04-13
有机光电器件中的薄膜电导率提高机理技术研究
本成果通过有机光电器件中有机薄膜的缺陷态来揭示: 1. 有机半导体薄膜中的缺陷起源; 2. 界面能级排布或者出现的界面能级钉扎的机理; 3. 缺陷态的存在对器件中载流子传输的影响; 4. 使用有效的有机、无机材料掺杂来极大的提高有机半导体薄膜的电导率。从而获得以有效、简单的使用方法来提高有机光电器件的性能。
扬州大学 2021-04-14
一种压电与光电复合的流体流速流向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电与光电复合的液体流速流向测量装置及 其方法,装置包括圆柱体,压电纤维束,激光发射准直模块,弹性阻 尼体,底座,二维 PSD 位移传感器,PSD 承载及信号放大电路板,以 及测量数据处理模块;本发明利用弹性圆柱体以及安装在圆柱体内部 中心轴线区域的压电纤维束,将流体的流动转换为浸入流体中的圆柱 体的偏转运动,以及压电纤维束随圆柱体偏转产生压差,利用圆柱体 的偏转与流体流向的关系,以及压电纤维束压差与流体流速的关系, 实现流体的流速和流向的测量。本发明结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压电与光电复合的流体流速流向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电与光电复合的液体流速流向测量装置及 其方法,装置包括圆柱体,压电纤维束,激光发射准直模块,弹性阻 尼体,底座,二维 PSD 位移传感器,PSD 承载及信号放大电路板,以 及测量数据处理模块;本发明利用弹性圆柱体以及安装在圆柱体内部 中心轴线区域的压电纤维束,将流体的流动转换为浸入流体中的圆柱 体的偏转运动,以及压电纤维束随圆柱体偏转产生压差,利用圆柱体 的偏转与流体流向的关系,以及压电纤维束压差与流体流速的关系, 实现流体的流速和流向的测量。本发明结构简单,体型小巧,可以减 少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光电子全息成像探测原子结构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电子全息成像探测原子结构的方法,通过测量强激光作用于原子电离产生的光电子动量谱,分析其中的干涉结构,可以获取原子散射振幅的相位信息。包括:利用高强度的飞秒激光电离原子,测量电离得到的光电子的动量谱。分析测量到的动量谱,从全息干涉图中提取原子散射振幅的相位信息。由于目前还没有探测原子散射振幅相位信息的有效方法,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将在全面认识原子结构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针灸器材|中医针灸模型|光电感应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
产品详细介绍针灸器材|中医针灸模型|光电感应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说明: CBB-170E  光电感应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  (光电感应、电脑用户自配) 产品介绍:  模型按国际GB12346-90定位生产,针灸穴位共409个。 CBB-170E光电感应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融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腧穴理论于一体;是原有MAW-170E光电感应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的基础上改进升级的一款新品。声音、屏幕、人体模型同步控制经络腧穴的信息;显示十二经脉循环流注,经脉络属表理对经关系,特定穴的分布;加之屏幕表层、浅层、深层穴位解剖图谱的配合,常见病的辩证施治,随证选穴的查询及处方输出,使学员对人体经络腧穴信息有更全方位的了解,更利于加深印象与理解掌握;同时,亦可用于临床与科研参考。 光电感应器 手持笔状“光电感应器”,点击该模型某腧穴(例“中府”),其腧穴立即发光且自动播音,播音内容可复选穴的名称、穴位代码、穴位经络,同时计算机屏蔽显现穴位的图谱信息。 CBB-170E光电感应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使针灸、按摩医学向电化教学迈进一步,是各大中医院校、体育院校、针灸所(系)、康复理疗中心,国际国内针灸培训班上等级和教学的理想设备。  注:我司专业提供最新的中医针灸教学培训所用的光电感应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模型、多媒体人体针灸模型、多媒体按摩点穴电子人体模型、智能型中医脉象仪、脉象模型、推拿手法参数测定仪、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针灸模型、针灸教学模型、仿古铜人针灸模型、中医脉象仪、中医针灸模型、中医人体针灸模型、中医针灸教学模型、针灸仿古铜人模型、标准针灸穴位模型 、针灸铜人、人体针灸模型、头部四功能针灸腧穴模型 、耳针灸模型、手针灸模型、 足针灸模型、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电动十四针灸模型、十四经穴模型、足部按摩模型、手部按摩模型、耳部按摩模型、智能型推拿手法测定仪、智能推拿手法参数测定系统、 多功能艾灸
上海畅博实业有限公司 2021-08-23
MXY8000-5 四象限探测器及光电定向实验仪
一、产品简介      目前四象限探测为比较理想的线性定向传感器,本实验仪为四象限探测与光电定向相关的实验装置,包含硬件电路设计对探测信号的处理包括信号的加减等,最终将测量结果显示在数字表头上;单片机采集探测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将实验结果显示在显示屏上,或者上传给上位机,上位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显示在显示器上。 二、实验内容 1、系统组装调试实验 ;   2、红外发射管伏安特性实验; 3、红外接收管暗电流和光电流测量实验; 4、PWM脉冲波调节激光发射器电压实验; 5、四象限探测器输出脉冲信号放大实验; 6、四象限探测器输出脉冲信号展宽实验; 7、由电阻构成的硬件和差运算电路实验; 8、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硬件和差运算电路实验; 9、坐标计算实验; 10、四象限探测器输出信号数据采集实验; 11、四象限位置测量系统设计实验(LCD128*64显示测量坐标); 12、上位机软件实验; 13、扫描寻光实验; 14、半自动跟踪实验; 15、全自动跟踪实验; 16、外接驱动信号跟踪实验; 17、四象限探测外接信号调制解调实验; 三、平台配套文件资料   实验指导书1本;  
天津梦祥原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17
抗脑缺血1类化学新药DBZ的开发
完成人简介:郑晓晖,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草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方效应成分分析”重点研究室主任,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特聘专家,九三学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九三学社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西北大学主委,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成果内容:丹参素冰片酯(DBZ)是课题组应用代谢物组学研究技术,采用HPLCMS、GCMS、GCFTIR、NMR等技术手段,在复方丹参方效应成分的基础上,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君使”对药的化合物设计方法,结合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设计、合成的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脑缺血)的新药候选化合物。DBZ显著的抗脑缺血损伤活性,并从血管新生、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方面深入全面地揭示了其多环节的作用机制,相关文章发表在药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英国药理学杂志》上。 DBZ具有易于制备、工艺可控、高效低毒等特点,是一个成药能力良好的化合物。现已完成大规模化的非光学活性DBZ生产工艺(20Kg/批),并建立光学活性DBZ拆分工艺,建立光学活性DBZ不对称合成工艺;同时开发出光学活性的右旋 DBZ 10公斤级合成工艺。建立了DBZ原料药质量标准、DBZ脂肪乳剂的工艺。 现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项, 1项PCT国际专利获58个国家及地区授权。 成果用途: 该项目研究内容及产品涉及治疗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脑缺血)(1类化药)开发。 成果成熟度:中试产品阶段(已解决关键技术,需要合作进行产业化攻关) 转化方式:技术入股、合作推广,本项目欲融资8,000万元占股20%,按照国家 1 类新药的申报要求,展开研发、产业化的规范市场运作和资本运作。 成果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号 专利名称 专利状态 ZL 201410175950.8 一种混旋丹参素冰片酯的合成方法 授权 ZL 201310470979.4 一种丹参素冰片酯的工业化合成方法 授权 ZL200910023010.6 取代的苯甲酸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ZL200610042787.3  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冰片酯、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PCT/CN2007/001550 取代β苯基α羟基丙酸衍生物、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西北大学 2021-05-11
硬果壳化学连续活化法制备粒状活性炭
活性炭是现代化学工业,石油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饮用水处理等行业不可缺少的处理吸附,脱色,净化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尤以粒状活性炭最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它。在日本,丹麦,瑞典,美国等发达国家研究,生产应用活性炭的历史近百年;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应用硬果壳制备活性炭的生产工艺方面有较大的成功,先后有采用核桃壳,椰子壳,棕榈壳,桃核,杏仁壳及木屑等为原料来制备粒状或粉状活性炭,由硬果壳制备的活性炭均为粒状,可再生重复使用,应用价值大;由木屑制备的粒状活性炭,生产成本较低,一般为一次性使用,不便于再生。活性炭生产方法可分为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两大类,各有优缺点,但化学活化法由于活化剂种类及浓度的不同而使活性炭的孔径大小,长短等主要技术指标有较大的差异,人们通过控制选择活化剂,活化剂浓度,PH值大小;活化温度高低等条件来达到制备出不同规格型号的粒状活性炭,以供不同用途选用。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8 39 40
  • ...
  • 58 5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