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自动冲模装置
成果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自动冲模装置,包括机架和开关控制装置,所述机架的顶部中央位置焊接有下模座,且下模座的顶部匹配有上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两侧分别竖直设有导杆,且两个导杆的底端分别焊接在机架的顶部两侧,每个导杆上开设有矩型放置腔,且矩型放置腔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矩型开口,所述矩型放置腔的内部竖直设有金属杆,且金属杆焊接上模座的一侧水平焊接有与矩型开口内壁滑动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靠近上模座的一端焊接在上模座的中央位置。本实用新型经济实用,冲模装置通过对推杆电机的正反转进行智能控制,以此来带动上模座对下模座上的物料进行冲模操作,使得冲模装置的工作效率高。市场前景分析:本实用新型经济实用,冲模装置通过对推杆电机的正反转进行智能控制,以此来带动上模座对下模座上的物料进行冲模操作,使得冲模装置的工作效率高。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领先
成都大学 2021-04-10
城镇污水双污泥反硝化强化脱氮及磷回收技术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环境工程污水处理领域。首次将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和诱导结晶技术结合起来,解决了限制传统污水处理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碳源不足和泥龄矛盾等问题。
东南大学 2021-04-10
内燃机全工况高增压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从高增压涡轮增压器设计和发动机高增压匹配两方面进行研发,以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产品研制,突破了四大关键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发展了高增压跨声速压气机非对称控制扩稳技术,实现了我国增压压气机设计由亚声速到跨声速的技术跨越;提出并发展了基于动态来流的涡轮设计技术,实现了增压涡轮设计由基于稳态来流向基于动态来流的技术跨越;建立了高增压叶轮多物理场耦合设计技术,实现了增压叶轮设计由单向设计向耦合设计的跨越;提出并发展了内燃机增压通流匹配技术,实现了增压由零维、单向匹配向一维、耦合匹配的技术跨越。
清华大学 2021-04-10
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技术
该项目以设施轻简化和水肥高效利用为核心,研究建立了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田 间管网布局模式、测墒补灌、基肥减施后移水肥精量调控技术;并研发了铺、收管以及 智能化滴灌灌溉施肥等轻简化设备,创新集成了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技术, 建立了相关技术规程,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该技术有效解决了目前规 模种植下夏玉米关键生育期缺水灌溉不及时,中后期追肥难,脱肥严重,水肥浪费严重, 以及用工成本高、产量不稳定等问题。 近年来分别在潍坊、邹平、烟台、青岛等地进行了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 技术示范推广,辐射推广面积累计达到50多万亩。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超高速数码喷印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该项目发明了基于众核处理器的超大流量喷印数据实时并行处理引擎,实现1.7Gbps 超大流量数码喷印数据的实时处理,喷印速度达到 1055 平方米/小时;发明了基于视频的喷印过程实时监测与控制方法,实时监测 84992 个喷孔的堵塞状态,自适应地对喷印图像实时矫正;发明了基于图像质量评价模型的喷印图像质量缺陷自动检测方法,判定当前喷印图像是否存在缺陷,实时发出报警。项目共授权发明专利 29 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 2 项;获软件著作权 7 项;发表 SCI/EI 论文 27 篇;发布国家纺织行业标准 1 项。行业权威期刊《Digital Textile》认为,该项目成果在喷印速度、喷印色彩等重要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已出口到日本、意大利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于国内外 200多家企业,近三年实现新增产值 3.07 亿元,出口创汇 9323 万元。行业权威咨询公司 WTiN 2015 年的市场分析报告中,该项目成果喷印的织物占全球市场 13%,为全球第二。
浙江大学 2021-04-11
低功耗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
项目针对软磁复合材料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在软磁粉末基体表面原位生成高电阻率软磁壳层,降低涡流损耗并保持高磁性能的技术思路,发明了多软磁相核壳结构复合材料,构建了高性能软磁合金新体系,制备出具有高磁通密度、高直流叠加等不同特性的系列软磁复合材料。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授权发明专利 43 项,发表论文 50 余篇,推动我国软磁复合材料产业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浙江大学 2021-04-11
SO2和NH3尾气净化新技术
在化工及环保等领域中气液传质是重要的一个基本过程之一。气液传质在传统的气液传质设备如各种塔器和搅拌槽等在重力场下除与气液接触面的大小、气液流动状况、气液本身的物性因素等有关外,还与重力加速度g密切相关。Onda等关联了大量气液传质数据,分别提出了液相、气相传质系数的经验关联:液相传质系数,而气相传质系数与g无关。Vivian等通过对湿壁塔气体吸收过程的研究,Norman等利用溶质渗透理论,都导出。但在重力场中g是一个恒定的有限值,因此在重力场中,无论采用何种新填料,如何改进塔和釜的结构,改变气液进出口以及塔中的流动状况都不能从根本上大幅度提高传质效率。 70年代未,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受美国宇航局在太空失重时传质不可能发生这一实验结果的启发,设计出了一种超重力新型传质设备—旋转填充床(Rotating Packed Bed, 简称RPB)。    RPB超重新型传质技术的问世将导致传质设备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通过提高离心力,使重力场中的g转变为旋转加速度g/,这一加速度不再是常数,其大小由转速和床层结构决定,以突破重力场下g的限制而强化体积传质系数,又由于超重力场独特的操作方式,可以使填料的有效相界面积增大,最终使液相体积传质系数得以增大,从而大幅度提高传质速率。    本技术就是利用超重力场设备对脱硫技术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发了超重力场脱除气体中二氧化硫、氨气技术。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营养素中药合剂“健脑强身丸”的研制开发技术
主要关键技术:①中药有效活性成分分离提取技术 本项目所选用的中药的有效成分基本已明确。在我们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生物提取分离技术,将进行充分研究,解决高效、经济、适合工业生产的有关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制备技术,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a、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分离技术 中药原材料→破碎→热水提取或石油醚回流浸提→滤过→浓缩→醇提→回收溶剂→黄酮粗提液→浸膏 经药理学检验,如需要可将黄酮粗提液进一步分离制备: 黄酮粗提液→上树脂柱→水洗至无色→乙醇洗胱→减压浓缩→黄酮精制液→成品。 b、皂苷类的提取分离技术 中药原材料→破碎→石油醚脱去脂质和蜡质→醇提→浓缩→大孔树脂过滤→水洗去除糖分和水溶性成分→乙醇洗脱→减压浓缩→较纯的精制皂苷。 c、多糖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 中药原材料→烘干→粉碎→脱脂→脱单糖及低聚糖→热水提取→乙醇沉淀→冷冻干燥→多糖粗制品。 经药理学检验,如需要可将粗制多糖进一步分离制备: 多糖粗制品→脱蛋白→脱色→柱分离→纯化→浓缩→脱盐→干燥→多糖精品。 ② 成品制造技术 本项目产品按营养素和中药制剂二部分分别生产包装。使用时再合用。营养素部分按其配方用西药常规技术生产片剂。 中药部分依据中药配伍原则和本产品所要求达到的功效研制成新的配方,并制备成口服液,其制作工艺流程如下: 按配方混合各中药提取物→调配→罐装→杀菌→包装 此外,依据市场开发的需要,利用药品制造中先进的微胶囊技术也可将中药部分改制成胶囊。 ③ 质量控制标准化技术 为保证本产品的制造质量稳定、功效明确、便于拓展市场、依据第三代中药保健食品的要求,制定生产质量控制标准化的有关参数。明确产品中起主要功效的有关活性成分的含量,并且本产品的质量符合同类产品的国家标准。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建筑物功能的要求 正逐步提高。平面尺寸超长、超宽的建筑物迅速涌现,且多用于大型公共建筑、 工业厂房、商业中心、机场停机及跑道等工程。鉴于建筑与结构的整体性、使 用功能和建设工期的要求,此类建筑的地面(或楼面)大多要求不设伸缩缝和 后浇带,或伸缩缝间距超过现行规范要求。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无缝施工技术, 是将超大面积混凝土地面按一定尺寸分为若干小块体,相邻块体间隔施工, 过短期应力释放,先浇筑混凝土经过收缩变形后,再将地面连接浇筑成一个整体, 依靠混凝土抗拉强度抵抗后期浇筑混凝土收缩、温度应力的施工技术。
重庆大学 2021-04-11
气体绝缘装备特高频局部放电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本成果属于能源领域里电气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在973计划、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庆市重点攻关课题等共同资助下,开展了SF6气体绝缘装备特 高频局部放电(PD)定量监测(检测)方法与技术研究,解决了最能反映设备内部绝 缘故障特征与程度的PD信号传感、提取、定位和标定等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建 立了相应的绝缘故障专家诊断系统,研发的SF6气体绝缘装备绝缘状态在线监测 装置得到广泛应用。其核心发明点为: 1. 发明了特高频PD信号传感技术:创新了特高频传感器展频的附加阻抗匹 配网络、多层屏蔽谐振、非中心点馈电以及复合结构等关键技术,发明了强电磁 环境下采集微弱PD信号的微带与横电磁波喇叭超宽频带特高频复合传感器,检 测频带达到超宽范围(在驻波比为2、增益不小于3dB时,相对带宽为25. 6%),且 中心频率在500MHz~ 1GHz内可选,并可调节多频谐振点的相对位置以形成抑制 窄带干扰频段的阻带,解决了特高频PD信号监测中的首要技术难题。 2. 发明了抑制强电磁复合干扰方法与技术:率先提出复小波(包)变换需用 复阈值的科学思想,给出了选取复阈值的原则与方法,构建出用于抑制强电磁干 扰的最优复合信息WTRIn序列,发明了用复小波(包)变换抑制强电磁复合干扰的 算法与技术,解决了强电磁环境下监测(检测)PD信号需要抑制白噪声、电晕脉 冲、随机混频窄带及其复合干扰的技术难题,同时建立了抑制干扰效果的综合定 3. 发爵了基于传感器阵列的泰勒遗传PD源定位方法与技术:创新了非平稳 脉冲信号多样本能量相关提取信号时间差的方法和全局搜索PD源最大概率位置 的遗传算法,提出了双曲面定位方程的泰勒优化方法,发明了利用阵列传感器多 样本冗余检测数据融合并逐次修正定位结果的逼近技术,使定位时间差求取误差 为皮秒级,距离误差在厘米级。 4. 发明了特高频PD定量监测(检测)的标定原理与技术:创立了用波形参量 时频域等效定量监测(检测)PD量的标定方法,揭示了PD波形参量与PD量之间 的内在关联,获取了不同影响因素下标定PD量大小的校正实验曲线及解析表达 式,发明了可方便用于实验室和现场监测(检测)的人工注入特高频标准校正波形 与实测PD波形时频域等效定量标定PD量的关键技术。 成果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及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 237篇(SCI收录49篇、EI收录185篇),被国内外同行正面引用2344次。科学 院程时杰、工程院李立涅和杨士中院士等多名同行专家对成果给出高度评价.成果获2013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重庆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93 994 995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