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光纤 EFPI 次声波传感器及次声信号探测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 EFPI 次声波传感器及次声信号探测系 统。本发明与同类型的其他声学探测方法相比,在换能器中采用聚合 物薄膜,并对聚合物薄膜的厚度和直径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得传感器 能探测 1~20Hz 的次声波,且灵敏度高达 121mV/Pa。在换能器的聚合 物薄膜内侧中心粘贴铝质薄膜,并对铝质薄膜的厚度和直径进行了优 化设计,不仅大幅提高了换能器的光学反射率,而且使聚合物薄膜的 中心振动保持平稳。本发明与传统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密封真空光纤馈通法兰真空室导光半导体和薄膜处理应用
北京锦正茂科技有限公司 2022-01-25
多源约束类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加工预处理方法
本发明多源约束类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加工预处理方法属于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加工领域,特别涉及多源约束类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加工预处理方法。本发明对复杂曲面零件进行约束源分析,先确定零件类型,根据目标曲面最终面形的约束源类型,分析约束间的耦合作用机理,建立约束源之间的耦合关联模型,以满足性能指标为目标,找出对目标曲面的面形起决定作用的以性能指标为驱动的性能相伴曲面,确定通过调整几何约束以满足性能要求的修磨补偿方法,求得目标曲面各点区域的加工余量分布,最终确定满足性能指标的目标曲面精确面形。本发明提高了该类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加工的效率和精度,使零件同时满足几何要求和性能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01
航空发动机叶片、叶盘阵列加工装备及应用
该成果主要涉及叶片、叶盘阵列加工装备设计方法,同时利用精密数控磨削工艺,在阵列机床上实现双端带冠叶片的高效率加工技术。该成果可以构成完整的航空发动机加工技术体系。其中:1)建立多主轴阵列机床的设计方法,可实现一个工序同步加工叶片零件,提高叶片、叶盘加工效率;2)形成利用圆柱坐标机床三个运动轴实现叶片榫头和型面的全面加工方法,可用于进一步降低阵列机床成本;3)利用环面砂轮实现双端带冠叶片的精密磨削方法,可在阵列机床上一次装夹完成全型面的加工,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 制造过程中,重点解决复杂型面及结构零件加工效率不足的生产难题,同时降低叶片、叶盘的加工成本;建立环面砂轮加工双端带冠叶片全型面的加工方式,避免二次装夹带来的重复定位误差,显著提高加工节拍。该成果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效率和成本,改善了传统铣削加工成本高、效率低、工序繁琐等生产难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番茄深加工技术及番茄红素保健食品开发
成果描述:番茄兼具蔬菜和水果双重身份,内含13种维生素及17种种矿物质,其中有在各种果蔬当中含量最高的番茄红素,因此成为人人喜爱的蔬菜。番茄果实具有生津止渴、凉血平肝、清热解毒等功效,适用于高血压、牙龈出血、胃热口渴、发热烦燥、中暑等症。近代医学研究表明,番茄还具有很高的保健功效, ①.番茄深加工技术 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经压榨、提取、干燥等工艺而成的系列番茄深加工产品,如风味番茄酱、番茄露、番茄脯。该加工技术采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番茄红素的流失,加工的产品口感好,添加剂安全、合理,为扩大消费人群,避免高糖的危害,全部采用代糖做为甜味剂,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 ②番茄红素开发保健食品 番茄红素被称为藏在西红柿里的“黄金”。 它不仅赋予番茄制品以鲜艳的色泽,而且可以捕获其他的体内自由基,具有预防多种癌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减轻体内亚硝基化反应等许多保健功效。因此,专家建议,成人每人每天应当摄取30mg番茄红素。以番茄红素为主要原料,针对抗氧化、抗辐射等功能辅以其他原料进行组方,在功效上互补使产品有更好的效果,开发抗氧化、抗辐射保健功能保健食品。市场前景分析:转让技术,该技术已成功转让一家企业。 保健食品市场。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所用原料符合中国卫生部关于食品的原料要求,产品的卫生指标、理化指标、功效成分指标和安全性等均符合卫生部关于食品的相关要求。
四川大学 2021-04-10
一种线锯绕制电极电解-机械微细切割加工方法
(专利号:ZL 201510007741.7)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锯绕制电极电解‑机械微细切割加工方法,属于特种加工技术领域。该方法利用两股截面为圆形的电镀金刚石线锯相互扭绞在一起制作成电极;该电极利用其凹凸结构以及高速自旋特性能有效地改善间隙内流场状态,使新的电化学反应离子及时补充到加工区;利用电镀金刚石线锯刮除电解产物和电解作用产生的钝化膜,能够大幅提高加工质量、加工效率;利用绞合线形成的很多凹槽,加工过程中磨损的金刚石颗粒进入凹槽中,这样在凹槽部分储存着很多磨粒,可以提供更多的人造金刚石用于磨削,从而改善了排屑性能,提高了磨削性能、切削效率和切削质量。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淀粉加工关键酶制剂的创制及工业化应用技术
本项目获 2019 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淀粉加工用酶是食品工业用量最大的酶制剂。目前我国淀粉加工关键酶制剂匮乏或被国外垄断,导致一些淀粉加工技术难以实现或优势不足,因此亟需开发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酶制剂,构建淀粉加工关键酶共性技术的研发体系。 
江南大学 2021-04-11
航空发动机叶片、叶盘阵列加工装备及应用
该成果主要涉及叶片、叶盘阵列加工装备设计方法,同时利用精密数控磨削工艺,在阵列机床上实现双端带冠叶片的高效率加工技术。该成果可以构成完整的航空发动机加工技术体系。其中:1)建立多主轴阵列机床的设计方法,可实现一个工序同步加工叶片零件,提高叶片、叶盘加工效率;2)形成利用圆柱坐标机床三个运动轴实现叶片榫头和型面的全面加工方法,可用于进一步降低阵列机床成本;3)利用环面砂轮实现双端带冠叶片的精密磨削方法,可在阵列机床上一次装夹完成全型面的加工,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5-09
未知自由曲面复杂零件再设计与直接加工技术
项目简介 针对制约我国机械装备行业发展与提升的复杂关键零部件再设计与快速加381 工等技术瓶颈,以影响整机性能的机械装备凸轮、汽轮机叶片、螺杆压缩机转子、 增压器叶轮等为研究对象,着力构建未知自由曲面复杂零件再设计技术与数据点 云直接加工技术的集成创新,使再设计效率和直接加工精度得到极大提高,技术 水平和产业化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和应用的领先水平。 技术指标 (1)未知自由曲面复杂零件的高精高效数字化技术。研究了基于蚁群算法和 遗传算法的多特征测量路径规划技术、曲率连续自适应测量技术、BP 人工神经 网络重定位技术、Delaunay 半径补偿技术等,开发了“复杂未知自由曲面三维智 能测量系统”,为高精高效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2)基于多分辨分析的曲线曲面控制顶点光顺技术。针对传统光顺算法计算 效率极低,细节难于保留等问题,研究了二进小波多分辨快速光顺技术和有理数 尺度小波的任意分辨率光顺技术,首创了“曲线曲面多分辨分析光顺系统”,兼 顾了光顺的整体性和局部性。 (3)复杂零件的三维再设计质量控制技术。针对多分辨光顺尺度无法确定, 光顺效果评判手段有限等难题,研究了基于线性假设和逆问题的多分辨光顺精度 控制技术、基于极限反射法的曲面品质分析技术,开发了“极限反射法曲面品质 分析系统”,实现了光顺尺度的快速反算,消除了视点和光源对评判结果的影响。 (4)双映射法数据点云直接加工技术。针对 CAD 建模及传统数控加工所引起 的累计误差,研究了双映射散乱点云结构拓扑技术、数据点云全干涉检查技术、 无干涉刀具加工路径规划技术,开发了“数据点云直接刀具规划与加工系统”, 实现了数据点云的直接加工,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效益分析 项目研究成果使系统的测量精度提高了 1 个数量级,测量效率提高了 3 倍以 上,再设计周期缩短了 30%,在机床允许条件下,未知原型零件的直接加工精度 可达μm 级。项目成果在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无锡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和无 锡沃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得到成功应用,研究成果获发明专利 7 项,软件 著作权 7 项,发表论文 64 篇,SCI 收录 9 篇。 应用情况 本成果有助于提升企业研发实力与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和核心竞争力。首创的数据点云直接加工技术,缩短了企业的工艺流程,提升了 产品的加工效率与制造精度,降低了废品率,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同样382 有显著作用。项目在机械装备行业有极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江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运动学变换的数控砂轮磨削加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运动学变换的数控砂轮磨削加工方法,包括:生成初始砂轮加工路径并执行离散化处理以产生多个离散点;在砂轮架驱动轴的移动范围内选择位置点,并根据这些位置点网格划分生成多个立方体网格单元;找到分别包含各个离散点的立方体网格单元,然后计算离散点在所处网格单元中的体积误差矢量;利用体积误差矢量对各个离散点执行转换,由此生成新的多个离散点;通过拟合方式生成新的砂轮加工路径并执行相应的磨削处理。本发明中还公开了对计算体积误差矢量和点压缩处理方式的改进。通过本发明,能够有效降低由于数控磨床运动学特性及几何误差所引起的实际磨削轨迹与理想磨削轨迹之间的偏差,相应提高加工的几何精度和尺寸精度。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9 50 51
  • ...
  • 64 6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