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辐射检测仪,个人计量仪
产品详细介绍轻便小巧,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全中文界面标准软件,使用简单操作方便(可按客户需求定制) 2*2in Nai探测器(可按需求配置不同尺寸的各种探测器) 高性能精确度高,有1024道,2048道,4096道(可定制) 可自行设定报警阀值 准确的核素识别功能 标准核素库,用户可自由添加,删改,选用核素 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充满电可以连续工作20小时 PDA掌上电脑,蓝牙数据通讯。PDA数据可传至电脑进一步分析处理。 手持式便携数字化能谱仪的主要特征: l      外接智能NaI(TI)探测器,内置GM管 l        NaI(TI) 探测器与主机用螺旋电缆连接,探测器伸到测量部位,可就近方便观察测量结果 l        三种工作方式:     a.剂量率测量 一 任何工作方式都兼顾剂量率测量 b.寻找放射源 c.实时核素识别 一 可存无数个核素库文件 l        可指示不同核素的剂量率贡献,可分别设置不同核素的报警阀值 l        核素识别采用了Genie2000软件完备成熟的分析处理核素识别技术。即便存在多种核素(4种以上),或者源放置在存储蓄(屏蔽影响)中,也能正确识别各种核素。同时指示是否存在核素库内没有编辑的未识别核素。 l        可识别核素种类(128种!),可同时识别核素多(同时识别数十种核素!) 高品质、可触摸操作彩色显示屏 一 国内市场独此一款! l        可选规格NaI(TI) 探测器规格:1.5″×1.5″,2″×2″,3″×3″ l        可配置中子探测器(慢化3H管) l        与计算机采用USB通讯,谱数据、核素库、刻度参数和分析步骤下载和上传 l        大容量:可存储512个1024道的谱 l        更多道数:4096道MCA l        独特的专利稳谱技术一 内置高稳定发光LED,随时实现稳谱。<±2%@–20℃~+50℃ l        可通过USB实现固件升级 l        时间预置:1~106S,(实时间/活时间) l        自动谱采集分析处理   2主要技术指标: l        计量(率)范围:10nSv∕h~100mSv∕h,10nSv-10Sv l        能量范围:50KeV~3MeV-NaI(TI),30KeV~1.4MeV-GM l        计数通过率:>50KCPS l        输入计数率:>500KCPS 售后服务 硬件免费保修三年; 软件终身免费升级 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软件、硬件功能  
北京龙骞鸿讯科技责任有限公司 2021-08-23
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
山东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1
一种许氏平鮋免疫增强蛋白HMGB1基因及编码蛋白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许氏平鮋免疫增强蛋白(HMGB1)编码基因及其重组蛋白制备和应用。HMGB?1为序列表SEQ?ID?No.1中的氨基酸序列所示,该蛋白的编码基因为序列表SEQ?ID?No.2中的碱基序列所示。其制备方法:以鳗弧菌刺激的许氏平鮋头肾cDNA为模板,PCR扩增HMGB1编码基因,构建质粒pHMGB1;将pHMGB1转化大肠杆菌BL21Transetta(DE3),对转化子进行诱导表达后,提取和纯化蛋白,即得重组HMGB1蛋白。所述重组HMGB1蛋白可结合双链DNA,并可显著提高许氏平鮋头肾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提高其对鳗弧菌的杀菌功能和许氏平鮋对鳗弧菌的抵抗能力。该重组HMGB1蛋白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鱼类鳗弧菌病害的防治。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调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调制方法,对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优化控 制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优化目标为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输出电流波形最优,本发明结合模块化多电平变 换器的结构特点和输出特性,采用各相上桥臂投入子模块的数目表示工作状态,对模块化多电平的工作状态 进行优化,通过编码操作,注入疫苗,亲和度计算,浓度计算,免疫选择,交叉操作,变异操作,倒位操作, 经过多次迭代收敛后得到优化后的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输出电压阶梯波。
武汉大学 2021-04-14
HDS 在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指导术后辅助化疗和预测免疫治疗疗效中的应用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分别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4位,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胃癌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结合放疗、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虽然患者的预后在逐渐改善,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因此,深入探讨影响胃癌治疗和预后的因素,制定新的临床治疗策略是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首要任务。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肿瘤与TME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度表达PD-L1蛋白和分泌白细胞介素抑制剂来诱导免疫逃逸。此外,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包围肿瘤细胞,抑制免疫细胞浸润和药物渗透,导致治疗失败。研究发现,TME细胞的富集水平可以用来评估胃癌的预后。因此,分析TME的异质性,对于确定TME的定量指标,指导胃癌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可能是提高疗效和预后的关键。 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s)是一类共18种类型(HDCA1-11、SIRT1-7)的蛋白酶,研究表明,HDAC通过可逆地调节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在TME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研究发现,HDAC6参与了免疫系统中几个关键因子的上调。然而,不同类型的HDAC在调节TME细胞浸润水平方面存在异质性,单个分子或一类分子靶向抑制剂很难精确控制TME的变化。因此,迫切需要系统分析HDACs的表达谱和相应的TME特征,为胃癌的临床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本发明提供了利用多组学方法研究HDACs在胃癌中的作用。分析了胃癌细胞系/患者的RNA-SEQ数据,并研究了HDAC表达与TME中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通过本发明的研究确定了胃癌准确预后的新靶点,有助于开发有效的治疗策略。本发明筛选获得与胃癌预后相关的103个基因,基于PCA方法构建了HDS评分,分析结果证明:高HDS组比低HDS组胃癌患者有更长的生存时间;高HDS的胃癌患者更适合使用免疫治疗;II期低HDS胃癌患者比高HDS胃癌患者从术后化疗中获益更多。 本发明的HDS评价体系为预测胃癌预后、选择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和免疫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北京大学 2023-05-22
一种利用稀土永磁材料检测钢管管壁厚度及质量缺陷的检测装置
(1)能够实现在复杂的管道内的行走和检测,且对管道表面要求较低,能够实现自适应运动模式。 (2)能够适应一定尺寸范围内的管道测量,同时可以在恶劣的管道情况下进行绕管道一圈稳定行走。 (3)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完成水下的检测作业。 (4)能够实现在线准确测量管壁厚度、裂缝深度及范围及其他管壁质量缺陷,可以实现离线保存功能。 (5)能够解决目前管道等特殊环境下普通测厚方法无法进行厚度测量及管壁质量预测的问题; (6)采用永磁技术,能够实现无源测量,可避免因为电源失电而导致测量失误的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01
一种基于开放磁路的磁致伸缩导波检测传感器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开放磁路的磁致伸缩导波检测传感器,该检测传感器包括激励线圈、接收线圈和磁性装置,磁性装置包括多 个检测模块,并且这些检测模块周向均匀布置,以用于吸附到被检细 长构件的外侧;每个检测模块均包括外壳、永磁铁和导磁板;相邻两 外壳通过一调节装置连接;激励线圈和接收线圈靠近检测模块并同轴 套设于被检细长构件的外侧,激励线圈输入正弦交变电流,以在接收 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压,以使计算机接收到此感应电压的信号并判断被 检细长构件内是否存在缺陷。本传感器结构简单,具有体积小、重量 轻、安装方便的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便携式果蔬内部腐烂变质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果蔬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果蔬内部腐烂变质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包括:箱体,在所述箱体的内部构造有容纳空间;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并用于照射待测果蔬的光照结构;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并能够沿所述箱体的纵向进行上下往复运动的果蔬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并位于所述果蔬支撑结构的下方的光谱传导器件,用于传导待测果蔬中的光谱信号;设置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物种逐步衰退以至走向濒危是环境和物种进化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栖息地破碎化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因素。目前,保护基因组学(Conservation Genomics)已成为探讨物种濒危机制的一种新手段,并在制定濒危物种的保护规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褐马鸡在历史上曾分布广且数量多,但后来种群持续下降,目前仅在河北、北京、山西和陕西的局部山地分布,形成了东部(河北、北京的太行山)、中部(山西吕梁山)、西部(陕西黄龙山)三个彼此隔离的地理种群。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团队联合哈佛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台湾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在长期野外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褐马鸡三个地理种群的40只个体及其近缘物种蓝马鸡的11只个体进行了种群基因组分析(图-2)。发现褐马鸡遗传多样性比朱鹮、白尾海雕等濒危物种更低的(图-3a);各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彼此之间几乎不存在基因流。三个地理种群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近交,积累了较多的有害突变。褐马鸡的有效种群大小在大约三万七千年前开始持续下降,并在近代明显加速,而与此同时我国汉族人口快速增多,表明褐马鸡的种群下降可能与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有密切关系(图-3b)。基于此提出人类活动干扰和栖息地破碎化是导致褐马鸡遗传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呼吁应进一步减少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以促进其野生种群的复壮。另一方面,作者建议采用基因组学技术来挑选出含有较少有害突变的个体进行褐马鸡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在其历史分布区开展再引入工作,以逐步恢复褐马鸡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大小。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物种逐步衰退以至走向濒危是环境和物种进化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栖息地破碎化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因素。目前,保护基因组学(Conservation Genomics)已成为探讨物种濒危机制的一种新手段,并在制定濒危物种的保护规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褐马鸡在历史上曾分布广且数量多,但后来种群持续下降,目前仅在河北、北京、山西和陕西的局部山地分布,形成了东部(河北、北京的太行山)、中部(山西吕梁山)、西部(陕西黄龙山)三个彼此隔离的地理种群。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团队联合哈佛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台湾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在长期野外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褐马鸡三个地理种群的40只个体及其近缘物种蓝马鸡的11只个体进行了种群基因组分析(图-2)。发现褐马鸡遗传多样性比朱鹮、白尾海雕等濒危物种更低的(图-3a);各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彼此之间几乎不存在基因流。三个地理种群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近交,积累了较多的有害突变。褐马鸡的有效种群大小在大约三万七千年前开始持续下降,并在近代明显加速,而与此同时我国汉族人口快速增多,表明褐马鸡的种群下降可能与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有密切关系(图-3b)。基于此提出人类活动干扰和栖息地破碎化是导致褐马鸡遗传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呼吁应进一步减少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以促进其野生种群的复壮。另一方面,作者建议采用基因组学技术来挑选出含有较少有害突变的个体进行褐马鸡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在其历史分布区开展再引入工作,以逐步恢复褐马鸡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大小。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7 48 49
  • ...
  • 181 18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