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数字技术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使用疫情期间对334所高校在线教育的调查数据,将数字技术分为技术环境、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三类,采用多元排序Logit模型检验数字技术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1)三类在线学习的教学技术均显著促进学生有效学习;(2)技术环境、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三者具有显著的依存关系;(3)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技术支持存在"数字鸿沟"和"数字代沟"问题,而"数字学沟"问题并不明显;(4)在线教学互动中存在数字"反哺"行为,即在线教学情境下的学生对教师、高技术对低技术学生群体存在带动作用。最后,本文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提升学生在线学习数字化生存素养、加强对弱势院校学生在线学习保障,以及促进师生和生生在线教学互动互助。
西南财经大学 2021-02-01
一种数字能量交换系统的关键技术
1. 痛点问题 由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具有驱动功率小而且驱动电路简单、开关速度快并且损耗小、饱和压降低、耐压高、电流大等优点,在柔性直流电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MMC换流阀装备均是采用IGBT开关器件进行设计。事实上,IGBT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诞生,在九十年代得到飞速发展。然而传统的焊接式IGBT容量较小、可靠性较低且失效后呈断路特性,因此早期的IGBT主要应用于中低压领域,直至压接式IGBT诞生之后才开始在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换流器当中得到应用。IGBT器件的容量从最早的600V/6A级别逐渐提升,迄今为止已经达到了4.5kV/3kA的水平。IGCT诞生于1996年,由于其核心GCT芯片是由晶闸管改进而来,因此天然具备晶闸管大容量、高可靠性的特点。IGCT器件在2000年便已经达到了4.5kV/4kA的水平,相比之下压接式IGBT直至2012年才达到相同的功率等级,随着六英寸IGCT器件在未来投入使用,IGCT在容量上仍将对IGBT保持较大优势。 另外,尽管IGBT优势突出,但是相比电流型器件,仍然存在通态压降大、可靠性低、制造成本高等问题,具有很多改进的空间。尤其是在海上风电柔性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所使用的开关器件数量非常大,若能改进IGBT器件的特性,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减小成本,将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应用前景。 2. 解决方案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MMC)的多电平调制大幅降低了功率器件开关频率,为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的应用带来了契机。相比IGBT,IGCT的通态压降和成本可降低达到1/3以上,并且IGCT具有非常强大的浪涌电流、短路失效和防爆能力,无需增加辅助电路便可实现冗余和防爆,确保柔直输电系统免维护的高可靠需求。该技术实现更高电压、更大功率、更高效率和可靠性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清华大学 2021-10-22
一种目标的数字化模型生成与驱动技术
1.痛点问题 本项预期成果是解决复杂场景中目标三维数据重建、驱动的关键技术。 针对实际应用中复杂运动场景,例如刚性运动的交通工具,变形移动行人等,传统的运动结构恢复方法在进行场景深度求解时无法确定每个单元结构的相对尺度,导致无法对复杂运动场景进行重建。在现有的深度估计、语义分割、位姿估计等相关技术,存在识别精度低、提取不到关键信息、应用场景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大尺度场景应用的需求。 2.解决方案 本项目成果提出了一套面向目标、人体深度数据重建技术,有效实现对复杂运动场景下人、物的深度重建与驱动,有效解决现实场景目标的数字化模型生成与虚拟场景下的驱动映射问题。提出多模态采集、时空复用编码摄像方法,获取大景深、高时空分辨、丰富的精确场景视觉信息,基于超像素关系分析的深度重建方法,包括目标超像素分割,图像帧匹配,运动关系判定,通过时序传播与概率模型更新实现实时深度重建,提高最终三维重建模型的稠密度、鲁棒性、一致性和准确度。构建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实例检测与位姿估计框架,从目标对象观测图片提取其分割掩码并不断迭代更新,输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而得到目标6D位姿估计并进行迭代改进,从而实现目标在动态复杂场景下的位姿还原,克服了在光照、姿态变化、遮挡等不良因素环境下的目标位姿不准确问题,确保了目标6D位姿估计的鲁棒性与准确性。 合作需求 寻求在元宇宙、数字城市、自动驾驶、AR/VR、机器人、制造业等领域有相关技术开发、市场推广经验,能推广本技术落地的高科技企业,可以进行深度合作。
清华大学 2022-07-14
多通道数控纺纱机与数字化彩色纺纱技术
项目打破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欧美人创建的传统纺纱工艺理论,提出了具有革命性和划时代意义的多轴联动数控彩色纺纱工艺理论与柔性数字化加工技术。 发明了8轴联控的三通道数控纺纱系统,研制了世界首台柔性数字化彩色纺纱机,带领纺纱技术由灰色纺纱时代进入彩色纺纱时代。 发明了数控多通道纺纱方法,提出了基于非对称牵伸、非对称加捻、非对称超喂等手段在线调控成纱形态、色彩及结构的新机理,实现了多品种纱线的一体化连续加工; 发明了网格化多基色彩纤高维度混色模型及高维度混色色谱可视化理论,为实现彩色纺纱提供了理论支撑; 发明了全色谱彩色纱、全色谱渐变纱和段彩纱、全色谱段彩竹节纱的数字化设计及纺纱加工方法,实现柔性数字化彩色纺纱。 先进纺织机械生产国高度重视纺织机械智能化,从三个层面创新纺纱智能化技术,一是基于网络传输和资源信息化的车间管理智能化;二是基于物流自动输送的纺纱工序连续化,三是基于多电机协同驱动实现纺纱加工的柔性数字化。本项目发明了柔性数字化彩色纺纱技术,研制了世界首台多通道数控彩色纺纱机,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属于国际首创。
江南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无线的智能交通分布式感知设备
基于无线射频的智能交通公共平台, 对进入系统的所有“物”, 包括系统平台范围内的道路交通设备、车位、移动交通工具等采用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作介质,为被标识的交通工具建立起以身份特征信息为核心的、终身的、可靠的、唯一对应的“电子镜像”。 依托 RFID 的系列技术手段, 将这一“电子镜像”真实、 可靠、 完整地映射到应用系统的数字化公共信息平台上。 通过对运行于这一信息平台上的“电子镜像”的监管服务, 支持或实现对活动在实景现场的被标识交通工具的物理实体的监管、服务。
扬州大学 2021-04-14
一种分布式污水智能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分布式污水智能处理装置,包括与地下污水排放系统衔接的排污管、杂质沉淀池、泥浆输送泵、杂质收集设施、第一无线压力传感器、第二无线压力传感器、第三无线压力传感器、第一阀门、第二阀门、检修信号显示器和控制系统;所述杂质沉淀池位于排污管下方,杂质沉淀池的一侧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排污管的上游连通,其另一侧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排污管的下游连通,杂质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污泥浆出口,该污泥浆出口通过泥浆输送管与泥浆输送泵的进口连通,泥浆输送泵的出口通过管件与杂质收集设施连通。该装置能在污水输送到废水处理厂前实时、分散地对污水进行处理,减轻排水管道堵塞状况,减少污水对排水管道的腐蚀破坏。
四川大学 2016-10-21
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智能参数化 CAD 系统
成果简介国内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制造企业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产品种类, 其日常设计的主要方式是基于基型产品的修改设计。 为了实现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产品的快速设计、 提高其设计质量和节省设计成本, 我们采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 在产品数据库的支持下, 开发了一套面向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的智能参数化 CAD 系统, 可以完成产品关键零部件的参数化 CAD 图纸的自动绘制功能, 并可对产品图档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成熟程度和所需建设条件本项目已经成功应用于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嵌入式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平台(CES-RBOT15)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平台是由海天雄研发的以Cortex-A15高性能ARM芯片为上位机来控制机器人行为动作的平台,由上位机系统(ARM芯片)与下位机(51芯片)两大部分组成。该平台可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进行独立工作。 上位机(三星公司Cortex-A15的5260 ARM芯片)主要是运行控制机器人的Android应用程序,并且此系统也拥有丰富的外设,可以用来学习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ARM芯片的学习,可以作为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平台使用。 下位机(AT89C51系列的芯片)主要是根据上位机发送的命令控制机器人的动作行为,此系统可以拥有一般51单片机的外设(LED、数码管、蜂鸣器等),可以独立使用,并且拥有大量的传感器,例如:舵机、超声波、直流电机、摄像头等。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平台采用的是上位机控制,通过WiFi路由通道,根据下位机探测的环境因素判断情况回传给上位机以此智能控制。另外,可以在非控制情况下循迹运行。主要由四大块组成:上位机5260平台运行Android程序、WiFi路由模块、单片机与驱动模块以及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系统。
深圳市海天雄电子有限公司 2021-12-08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智能育种新技术
粮食供应是攸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不断优化升级育种技术促进作物产量和性状的可持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部生物中心 2022-04-01
科技场馆智能机器人团队应用技术
本系统将机器人模型简化成一个一级二维的倒立摆,并抓住机器人步态规划中的八个关键阶段,结合ZMP稳定性理论,设计了一个机器人行走平衡自调整的模糊控制器,使得控制算法大大简化。大型智能交互机器人与场馆内其他小型双足类人机器人Agent的通信研究采用TCP/IP和无线GPRS方式用于大型仿人机器人与场馆内其他小型仿人机器人Agent的通信,研究了几种用于多Agent之间通信的算法,并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多Agent通讯,结果表明此种算法可以提高多Agent之间的通信效率。完成基于嵌入式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嵌入式系统同时还完成和行走驱动系统、动作驱动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通信方式采用内部总线;完成了基于DSP的直流电机驱动系统设计,实现无刷直流电机电流环、速度环的双闭环控制;实现了完整的交互协议,保证数据可靠的传递。小型双足类人机器人与小型双足类人机器人之间的通信研究 将机器人团队中的每个机器人作为通用控制设备进行互连,通过遵循自主开发的共同的资源描述及功能服务接口标准,使每个机器人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及协同服务,提高设备间功能的互操作性。互连的机器人相互认识与理解,遵循我们自主开发的规范的设备资源描述标准,该标准详细记录机器人在互连网络中的表现形式,以及设备所能提供的服务。使每台机器人可以互联互通、整体团队形成自组织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及协同工作。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5 76 77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