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基于 CPN 的面向服务软件性能建模与仿真分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 CPN 的面向服务软件性能建模与仿真分析方法,面向服务软件性能模型包 括软件模型和负载模型;软件模型包括服务模型和交互模型;负载模型包括工作负载模型和外部负载模 型;每个服务模型都具有一个服务内部结构模型;工作负载模型包括工作负载开始模型、工作负载结束 模型;外部负载模型包括外部负载开始模型、外部负载结束模型。仿真分析方法首先对面向服务软件负 载模型中的参数进行配置,设置仿真执行的步数或时间;创建监视器,对面向服务软件以及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支持响应面估值与更新的优化流程建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支持响应面估值与更新的优化流程建模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使用试验设计组件获得初始设计点,将上述初始设计 点作为输入变量导入表达式组件中获取输出变量;使用响应面组件基 于上述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构造初始响应面;通过引用组件实现初始 响应面的估值计算,并计算初始响应面的最优点;将该最优点作为新 输入变量载入到表达式组件中,产生新输出变量;基于新的输入变量 和输出变量生成新响应面,实现响应面的更新;基于新响应面计算得 到新的最优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我国煤矿掘进面粉尘治理技术取得重大创新:煤岩颗粒物年均减排10.5万吨
刚刚揭晓的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中,中国矿业大学周福宝教授团队《巷/隧道干式过滤除尘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该研究项目标志着我国煤矿掘进工作面粉尘治理技术取得重大创新,用科技突破煤矿粉尘污染,实现煤岩颗粒物年均减排10.5万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推动我国粉尘防治的科技进步。
中国矿业大学 2022-06-01
一种鲜切果蔬隧道连续式等离子体杀菌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鲜切果蔬隧道连续式等离子体杀菌装置,设计有等离子体发射器、等离子体发生器、传送带和PLC控制系统。将鲜切果蔬放入传送带上面,高度不超过刮板,开启总电源启停按钮,调节等离子体功率调节按钮和时间调节按钮,启动等离子体发射器,达到设置的杀菌工艺参数后,启动传送带装置,即可实现鲜切果书的连续式杀菌处理。该装置通过传送带、数个阵列式发射电极实现连续化等离子体杀菌,杀菌效率高,工人劳动强度低,杀菌后的果蔬产品保持鲜切果蔬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建模与服务的系统集成理论、关键 技术与应用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 863 计划、国防科工委重点课题以及 上海市地方政府重大工程等项目,研究了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遥测技术(R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的地球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建模与服务的系统集成理 论、关键技术与应用,在现代测量数据处理、GPS 精密定轨与定位、高精度遥感影像匹 配与制导、空间数据不确定性与质量控制等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同济大学 2021-04-11
一种对色散聚光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仿真建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色散聚光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仿真建模方 法,包括:(1)利用简单太阳大气辐射传输模式,得到入射的太阳光 谱和辐射强度数据;(2)进行膜系设计,得到输入光谱的输出光谱范 围和输出透射/反射率;(3)对系统建模创建实际系统模型,得到各 个子太阳能电池上的投射光谱数据和辐射强度数据;(4)创建系统所 使用的单结/多结太阳能子电池模型,得到各个子电池的输出响应;(5) 根据各个子电池的输出响应和投射光谱数据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配电网物理模拟的故障指示器检测平台的建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配电网物理模拟的故障指示器检测平台 的建模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建立双电源模型;(2)建立线路 模型,并在每条线路的末端接入故障模拟单元和模拟负载;(3)利用经 过所述步骤(1)中的电源模型和经过所述步骤(2)中获得的线路模型组 网搭建低压配电网模型;(4)在所述步骤(3)中获得的配电网模型中的模 拟电缆线路、模拟架空线路上加装升压器、升流器,将线路运行参数 转化为实际配电网运行参数,由此完成故障指示器检测平台的建模。 按照本发明实现的基于配电网物理模拟的故障指示器检测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机载LiDAR点云与多视航空影像联合城市三维建模系统
机载LiDAR与航空影像联合城市三维建模系统(LiDARPro)主要以机载LiDAR点云及多视航空影像作为输入数据,通过点云语义分割、点云影像配准、实景三维模型重建、建筑物单体结构化模型重建、人机交互等功能模块,实现高效率、(半)自动的城市实体三维模型重建,具备全自动大测区城市建模、半自动城市高精度精细实体模型重建等多种解决方案,致力于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自动化程度,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进程。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创新性: 机载LiDAR与航空影像联合城市三维建模系统(LiDARPro)主要以机载LiDAR点云及多视航空影像作为输入数据,通过点云语义分割、点云影像配准、实景三维模型重建、建筑物单体结构化模型重建、人机交互等功能模块,实现高效率、(半)自动的城市实体三维模型重建,具备全自动大测区城市建模、半自动城市高精度精细实体模型重建等多种解决方案,致力于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自动化程度,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进程。系统主要由两部分功能模块组成:自动化模型重建模块及三维可视化交互管理系统模块。其中自动建模模块由点云影像自动配准、实景三维模型重建、点云滤波、点云分类、建筑物单体化分割、建筑物结构化模型重建等软件子模块构成。系统支持DEM、DOM、实景三维模型、建筑物LoD1至LoD3模型等多种产品生产;支持多核、多CPU、多GPU架构的任务并行化管理,支持搭建点云、影像、模型数据库,支持人机交互进行语义分割、模型编辑、纹理编辑等功能。 软件解决的关键问题: LiDAR点云与倾斜影像异源异构数据配准问题,点云影像数据难以联合应用; 单一数据源三维信息与纹理信息不全,高质量模型结果依赖高精度数据输入,导致数据获取成本昂贵、效率较低; 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重建自动化程度低,低精度自动结构化模型成果难复用,而手动模型绘制难度高、工艺繁琐; 实景三维数据制作单位高度依赖国外软件,国产化难。 先进性: 当前,国内90%以上地形级实景三维数据制作测绘单位都基于国外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而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则重度依赖全人工手动勾绘且需调用国外专业三维建模软件,模型重建学习成本极高、软件针对性不强而效率低下。 机载LiDAR与航空影像联合城市三维建模系统软件系统以高精度、高效率、高自动化程度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重建为首要目标。软件系统具备高精度点云影像配准模块提供异源数据联合应用基础;采用LiDAR点云约束的多视影像密集匹配策略实现高精度、全覆盖三维数据输入以实现高质量实景三维模型重建;采取地面点滤波、非地面点地物分类、目标地物单体实例分割递进式流程得到建筑物等地物单体化三维数据;优化自动结构化模型重建与人工干预的结构化建模流程,无需额外依赖专业建模软件;提供针对建筑物结构化建模的模型编辑、纹理编辑模块,不达标的自动模型可复用,三维点云端、二维影像端可独立或联合编辑,具备交互友好的参照式、勾绘式、半自动编辑模式。 独占性: 系统主要搭建两条生产路线,以适应不同地域模型精度要求差异、不同应用时间响应要求。其一是以LiDAR点云为主的快速建筑物结构化模型重建,经过点云分类、建筑物实例分割、结构化模型重建等步骤构建人工地物结构化模型,并利用配准后多视影像对模型纹理映射,此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DOM、DEM、 LoD2为主的建筑物结构化模型、典型地物真实色彩点云等轻量基础数据;其二是在LiDAR点云约束下生成高精度密集匹配点云构造高质量实景三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取建筑物单体三角网数据,经过模型简化抽象得到建筑物LoD3模型,此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实景三维模型、建筑物LoD3模型等城市级实景三维数据要素。 此外,软件系统支持在Windows (Win7/10)、Ubuntu (16.04/18.04/ 20.04)、国产麒麟(V4/V10)等多操作系统中运行,已阶段性实现国产化。
武汉大学 2022-08-15
一种面向快充的简易锂离子电池物理动态建模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快充的简易锂离子电池物理动态建模方法,步骤S01:设计特性测试信号:步骤S02:构建欧姆阻抗响应模块:步骤S03:构建扩散动态压降模块;步骤S04:构建开路电压查找表模块:步骤S05:基于锂离子电池模型共由三部分构成,欧姆阻抗动态响应模块、扩散动态压降模块、开路电压查找表模块,并对全电池终端电压和正负极进行建模。本发明基于模型模拟了,欧姆阻抗动态响应、扩散动态压降、全电池(OCV),随后对全电池终端电压和正负极进行建模,通过恒流放电实验验证了负电极扩散行为是低SOC误差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电池模型的动态响应特性,为锂离子电池的快充策略的优化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0 41 42
  • ...
  • 97 9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