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英文名称:Compou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汉语拼音:Fufang Lühuana Zhusheye 【成份】本品为复方制剂,内含氯化钠0.85%、氯化钾0.03%、氯化钙0.033%。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1)各种原因所致的失水,包括低渗性、等渗性和高渗性失水;(2)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应用等渗或低渗氯化钠可纠正失水和高渗状态;(3)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 患者因某种原因不能进食或进食减少而需补充每日生理需要量时,一般可给予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因本品含钾量极少,低钾血症需根据需要另行补充。 【不良反应】(1) 输液过多、过快,可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胸闷、呼吸困难,甚至急性左心衰竭。 (2)不适当地给予高渗氯化钠可致高钠血症。 (3)过多、过快给予低渗氯化钠可致溶血、脑水肿等。 【禁忌】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文献参考。 【注意事项】 (1)使用前请详细检查,如发现药液浑浊或有异物、瓶身有裂痕;颈部接口与密封盖焊接不牢等切勿使用。 (2)本品开启后不得贮藏再用。 (3)下列情况慎用: ①水肿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脑水肿及特发性水肿等。 ②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尿量减少而对利尿药反应不佳者。 ③ 高血压。 ④低钾血症。 (4)随访检查。 ①血清Na+、K+、Cl-浓度。 ②血液酸碱平衡指标。 ③肾功能。 ④血压和心肺功能。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文献参考。 【儿童用药】补液量和速度应严格控制。 【老年用药】补液量和速度应严格控制。 【药物相互作用】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文献参考。 【药物过量】可致高钠血症,并能引起碳酸氢盐丢失。 【贮藏】 遮光,密闭保存。
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 2021-08-31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
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 2021-08-31
线控制动 EHB 线控液压刹车 无人车线控底盘 自动驾驶 i-booster
浙江天尚元科技有限公司 2022-06-20
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
2020年3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何春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定量评估和揭示了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指出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该论文题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以减少PM2.5污染导致的人口死亡(Stronger policy required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deaths from PM2.5 pollution in China)”。 PM2.5污染是指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散布在空气中,进而影响人类福祉与健康的现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9明确指出,到2030年,需要实质性地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死亡和患病人数。根据全球疾病负担项目最新的测算结果,中国每年有近一百万人死于PM2.5污染。为了控制空气污染及其负面影响,国务院于2013年施行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计划到2017年将城市中的PM2.5浓度降低10-25%。该计划的整体投入约1.7万亿人民币(约合2700亿美元),覆盖了中国三百多个地级行政区,横跨能源、工业、交通、法律和法规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空气污染防治行动。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布该计划设定的PM2.5浓度控制目标顺利达成。然而,“大气十条”相关的PM2.5污染防控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评价“大气十条”健康效益的难点在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受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往往使用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13-2017年的变化量来近似表示“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也有研究通过假设其它因素不变来量化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很难区分各个因素的相对贡献,部分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施行“大气十条”究竟产生了多少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为此,该研究结合长期的PM2.5监测数据和最新的流行病学模型,对比了实施“大气十条”前后(2000-2013和2013-2017)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的变化趋势。同时使用解构的思路量化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因素对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趋势的影响,全面揭示了“大气十条”通过减缓PM2.5污染所产生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00-2017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71.4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97.1万人,增加了36.1%,年均增长率为1.8%。“大气十条”实施以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年均增长率在2013年以后有所下降。2000-2013年,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新增了2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而在2013-2017年,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增加了3.6万人,其年均增长率为1.0%,明显低于实施“大气十条”之前的水平。进一步的解构分析表明,由于实施“大气十条”后PM2.5浓度降低,2017年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6.4万人。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2030年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两种不同的PM2.5控制政策情景(趋势情景和强力政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假设趋势情景中,中国会延续现有的空气质量控制力度,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逐渐降低到35μg/m3(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而在强力政策情境中,中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大幅度降低至10μg/m3(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人口和年龄结构按照现有趋势发展,而疾病死亡率由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降低。该研究的预测结果表明,趋势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95.3万人,仅比2017年降低了2%。而在强力政策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55.0万人,比2017年降低了4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延续当前政策趋势,虽然PM2.5浓度依然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老龄化等其它因素的影响,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3.9所提到的“实质性”降低的目标。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才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PM2.5污染致死人数“实质性”地下降(图2)。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解构分析全面认识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对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的影响,进而准确地估算了施行“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同时,该研究还综合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未来PM2.5污染致死人数进行了预测,为中国制定未来的环境政策,实现相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
2020年3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何春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定量评估和揭示了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指出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该论文题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以减少PM2.5污染导致的人口死亡(Stronger policy required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deaths from PM2.5 pollution in China)”。 PM2.5污染是指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散布在空气中,进而影响人类福祉与健康的现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9明确指出,到2030年,需要实质性地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死亡和患病人数。根据全球疾病负担项目最新的测算结果,中国每年有近一百万人死于PM2.5污染。为了控制空气污染及其负面影响,国务院于2013年施行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计划到2017年将城市中的PM2.5浓度降低10-25%。该计划的整体投入约1.7万亿人民币(约合2700亿美元),覆盖了中国三百多个地级行政区,横跨能源、工业、交通、法律和法规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空气污染防治行动。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布该计划设定的PM2.5浓度控制目标顺利达成。然而,“大气十条”相关的PM2.5污染防控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评价“大气十条”健康效益的难点在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受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往往使用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13-2017年的变化量来近似表示“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也有研究通过假设其它因素不变来量化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很难区分各个因素的相对贡献,部分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施行“大气十条”究竟产生了多少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为此,该研究结合长期的PM2.5监测数据和最新的流行病学模型,对比了实施“大气十条”前后(2000-2013和2013-2017)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的变化趋势。同时使用解构的思路量化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因素对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趋势的影响,全面揭示了“大气十条”通过减缓PM2.5污染所产生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00-2017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71.4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97.1万人,增加了36.1%,年均增长率为1.8%。“大气十条”实施以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年均增长率在2013年以后有所下降。2000-2013年,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新增了2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而在2013-2017年,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增加了3.6万人,其年均增长率为1.0%,明显低于实施“大气十条”之前的水平。进一步的解构分析表明,由于实施“大气十条”后PM2.5浓度降低,2017年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6.4万人。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2030年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两种不同的PM2.5控制政策情景(趋势情景和强力政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假设趋势情景中,中国会延续现有的空气质量控制力度,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逐渐降低到35μg/m3(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而在强力政策情境中,中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大幅度降低至10μg/m3(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人口和年龄结构按照现有趋势发展,而疾病死亡率由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降低。该研究的预测结果表明,趋势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95.3万人,仅比2017年降低了2%。而在强力政策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55.0万人,比2017年降低了4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延续当前政策趋势,虽然PM2.5浓度依然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老龄化等其它因素的影响,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3.9所提到的“实质性”降低的目标。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才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PM2.5污染致死人数“实质性”地下降(图2)。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解构分析全面认识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对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的影响,进而准确地估算了施行“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同时,该研究还综合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未来PM2.5污染致死人数进行了预测,为中国制定未来的环境政策,实现相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新型微流控注射器“滤头”
开发了一种新型微流控注射器“滤头”,通过简单将样品注入滤头即可实现微粒的“片上浓缩”
东南大学 2021-04-11
物联网智慧公路节能管控系统
联网智慧公路节能管控系统是集能耗监测与能耗管控于一体的智能化节能管理系统,针对各级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管控效果尤为显著。本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构建模式,搭建一个服务于各级公路隧道节能管控的平台,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拓展性、实用性等。物联网智慧公路节能管控系统其结构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界面、业务逻辑、数据访问。为了丰富界面展示效果,方案采用专业界面控件作为人机交互界面主要技术手段,该技术提供了一种在 Web 上体现强交互性的解决方案。业务逻辑负责能耗数据的采集、处理、计算及前端监测/控制设备控制策略等工作。数据访问提供对数据库的存储访问支持。物联网隧道照明节能管控系统即在隧道入口前 500 米通过微波车辆检测器、激光车辆检测器两种检测方式,准确检测有无车辆通过。有车辆驶入时,服务器结合环境光传感器的实时采集数据及设置的相应数值,开关或调节入口加强照明段的照明设备,加强照明段的环境光传感器可检测照明设备的开关状态及效果。隧道内布置激光车辆检测器,当车辆通过时,上传数据(信号)至服务器,用于进行本地和远程隧道照明控制。隧道内分段布置物联网在线诊断系统,可实时监测路况信息。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物联网智慧公路节能管控系统
一、项目简介物联网智慧公路节能管控系统是集能耗监测与能耗管控于一体的智能化节能管理系统,针对各级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管控效果尤为显著。本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构建模式,搭建一个服务于各级公路隧道节能管控的平台,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拓展性、实用性等。物联网智慧公路节能管控系统其结构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界面、业务逻辑、数据访问。为了丰富界面展示效果,方案采用专业界面控件作为人机交互界面主要技术手段,该技术提供了一种在 Web 上体现强交互性的解决方案。业务逻辑负责能耗数据的采集、处理、计算及前端监测/控制设备控制策略等工作。数据访问提供对数据库的存储访问支持。物联网隧道照明节能管控系统即在隧道入口前 500 米通过微波车辆检测器、激光车辆检测器两种检测方式,准确检测有无车辆通过。有车辆驶入时,服务器结合环境光传感器的实时采集数据及设置的相应数值,开关或调节入口加强照明段的照明设备,加强照明段的环境光传感器可检测照明设备的开关状态及效果。隧道内布置激光车辆检测器,当车辆通过时,上传数据(信号)至服务器,用于进行本地和远程隧道照明控制。隧道内分段布置物联网在线诊断系统,可实时监测路况信息、确认照明设备开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微型缆控水下观测机器人
缆控水下观测机器人(ROV)是一型可以水面遥控水下运动,水下录像水面呈现的潜水器,水下机器人自身携带高强度水下光源以及高清晰广角度摄像机。中性浮力、低水阻力、超强拉力、多芯集成的超细柔性脐带缆来实现水面监控单元与水下机器人之间的数据、电源和视频信号的传输。 技术特点:该微型缆控水下观测机器人采用磁耦合传动技术、直流载波技术、超细中性浮力凯夫拉缆技术、自动航向保持和定深技术、高效水动力外形设计技术,平台具有极大的技术先进性。其操作简便简单,便携小巧。技术指标:     1、高分辨率彩色摄像头,数字变焦与云台控制;     2、3个磁耦合推进器,方向和速度可调;     3、高亮度LED灯组;     4、超细柔性脐带缆;     5、配置深度计和高度计,可实现自动定深操作;     6、配置电子罗盘,自动航向保持;     7、视频与字符叠加,实时状态显示,屏幕菜单操作;     8、数字信号传输,减小信号失真;     9、简易游戏操纵手柄控制;     10、富有美学设计理念的流线型机器造型,静电喷漆外观,硬质氧化水下机身。
天津大学 2023-05-12
缆控式水下机器人
本成果基于现有国内外水下机器人技术平台,从水下机器人外形结构优化及控制形式简易化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款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多用途的缆控式水下机器人,并通过水下实验验证了整体结构的合理性、运动控制的稳定性以及多用途性。可通过单片机对 ROV进行运动控制,也利用 Labview 进行上位机监控,具有视频显示、运动控制、传感器数据显示功能。
扬州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0 31 32
  • ...
  • 107 10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