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溢流式分体空调冷凝水热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溢流式分体空调冷凝水热回收装置,包括冷凝水管、冷凝水溢流盘、冷凝水集水盘和排水管,冷凝水溢流盘卡扣在冷凝器上部,通过冷凝水管与空调室内机相连,接收夏季空调室内机产生的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均匀分布或形成三面水幕或形成密集水滴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在冷凝器下部设有冷凝水集水盘,该集水盘收集多余的冷凝水并通过排水管将其统一收集处理。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安装方便,充分利用空调冷凝水辅助冷却冷凝器,有效地回收了冷凝水废热,节能省电,提高空调能效比,有一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一种保持状态多样性的空调负荷集群控制策略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持状态多样性的空调负荷集群控制策略,包括:对用户空调参数进行收集,构建状态队列模型;判断是否进行需求响应;确定需求响应时间段并提取需求响应结束时刻基线状态下空调集群的负荷多样性指标;结合负荷多样性指标制定响应策略并实施,将空调设定温度调至新范围;判断是否进行空调设定温度调回;确定设定温度调回时间段,提取调回时间段结束时刻基线状态下的多样性指标,结合指标制定调回策略并下达,空调设定温度调至初始范围。该控制策略在挖掘其调控潜力的同时考虑了空调集群的负荷多样性,保障了用户的舒适度,弥补了
东南大学 2021-04-14
电力操作用交直流电源及智能监控系统
交直流电源系统是水电站、火电厂和各级变电站等电力部门中的重要设备,它给一次、二次的各种开关、继电保护以及照明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源,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多通道转速精密协调控制无刷直流伺服系统
为实现基于无刷直流电动机(包括经各类减速机构减速)构成的多通 道转角伺服系统、连续旋转转速伺服系统、直线位移伺服系统通道之间 的转角、速度、位移能实施精密、协调控制,设计了电机气隙磁场正弦 度好、转速及转矩波动小、角加速度响应快且集精密转角检测传感器于 一体的无刷直流电机本体;伺服控制器以RS422 / 485或CAN总线进行协调 通讯,采用综合性能优异的DSP+CPLD内核,结合精密转角RDC转换、高可 靠性集成PIM等驱动模块,可广泛用于对多通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机并流控制技术与应用
成果简介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机控制器设计, 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 包括控制模式与控制策略的设计与实现。 技术特点: 大功率, 大电流, 高电压, 智能快速充电。 节能与环保。 采用 ARM 控制器, 触摸屏操作与显示, 与上位机及电池管理系统 BMS 通信, 进行管理与显示等。 可按照要求采用不同方式设置输入与控制, 可以计费结算。 创新点: 充电机智能控制。 该产品应用于新能源与电动汽车领域。直流充电机的大功率直流模块将电网三相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能, 经过整机(包括直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电力操作用交直流电源及智能监控系统
交直流电源系统是水电站、火电厂和各级变电站等电力部门中的重要设备,它给一次、二次的各种开关、继电保护以及照明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源,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本项目所研制的交直流电源及监控系统采用高频开关整流模块,将交流供电电源转换成直流电,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当供电中断时,由电池组共给负载电能,系统中的逆变器将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供给需要交流电的负载。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YXPVG高精度宽范围可编程直流电源
YXPVG高精度宽范围可编程直流电源是研旭电气最新研制全数字可编程直流电源供应器,采用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全数字控制技术以及高效的软开关技术以及主动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具有整机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可提供精准的测试数据以及纯净可靠的供电以及与其他设备组建测试系统。本产品具有友好简洁的操作界面,用户操作方便快捷,极大的为您的测试节省了时间及人力成本,是您测试的理想帮手。 产品特点: 标准3U功率可达15KW,单机使用或上仪器都适用; 具备主动PFC功能,功率因数0.99; 最大工作功率≥95.8%,满载工作效率可达≥95.2%; 定电压(CV)/定电流(CC)自动切换,反应快速; 采用分辨率为240x128的LCD显示屏; 全数位设计,输出电压、电流及功率测量显示功能; 可并联多台电源工作,功率可扩展至150KW; 支持限流,均流功能; 支持输入过/欠压保护、输入过流保护; 支持输出过压,过流短路保护功能、以及过温度保护功能; 提供输出电压缓升,并可设定缓升时间,电压缓降,并可设定缓降时间; 10组设定数据记忆; RS-485通信; 直流输出ON/OFF开关。 应用领域: 移动通信;马达老化测试;汽车电子,高铁等领域电气测试;科技研发;LED照明测试;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半导体低功耗测试;汽车充电桩;通讯广播电视;太阳能光伏领域;医疗设备;邮电通信及基站;动车组电容,电池组充电测试;真空镀膜设备。
南京研旭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2022-07-22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多功能全降解薄膜及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该成果探讨了煤的结构参数与煤光催化氧化反应性、光-生物耦合降解的关系及控制方法,并基于煤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以及光敏化和光氧化降解特性,采用聚合物共混原理成功开发了一项多功能降解薄膜母料制备及功能材料制备技术。首次将煤作为光降解控制试剂应用于新型光降解薄膜制备,该成果对用光催化氧化、光-生物耦合方法进行煤温和定向转化有着重要科学和实际意义。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在渭北及新疆等地进行了薄膜农业田间试用,本项目薄膜对农作物如玉米、棉花等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降解性能满足实际要求,降解后对土壤无不良影响,并具有保氮和降草等功能,降解薄膜土壤背景分析通过了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石河子)质量检测。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全被动式的太阳能海水淡化
近日,能源领域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250)发表了有关超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研究成果Ultrahigh-efficiency desalination via a thermally-localized multistage solar still,该论文由上海交大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ITEWA创新团队的徐震原副教授和王如竹教授与麻省理工学院Lenan Zhang博士和Evelyn N. Wang教授等合作完成,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全被动式的太阳能海水淡化是解决海水淡化技术适应性的完美方案,且适用于缺乏基建和偏远地区,然而其效率一直偏低(约35%)。近年来,太阳能界面蒸发为高效便携式海水淡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了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和热科学的交叉领域研究热点,但在其效率仍然十分有限(约100%)。本研究提出的“界面局部加热型多级太阳能蒸馏架构”结合了太阳能界面局部加热和蒸汽焓回收,突破了前述研究的局限,显著提升了被动式太阳能海水淡化的效率。 在该论文中研究团队指出系统性的能量传递优化,而非高性能材料,是达到超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的关键。通过采用商用和低成本材料搭建的实验装置,研究团队在一个太阳辐照条件下创纪录地实现了385%的效率和5.78 L m-2 h-1的海水淡化产水率。除此之外,该装置可以通过毛细作用进行被动补水,同时通过盐分在夜间的反向扩散实现被动排盐,保证长效稳定的被动式工作。该研究所达到效率比2018年12月发表于Nature Sustainability和2019年7月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被动式太阳能海水淡化效率记录分别高出约2.8倍和2倍,成为该领域的效率新记录。该工作为解决偏远或离网地区淡水短缺问题提供了实际解决方案,也为界面太阳能蒸发走向实用化和高效化提供了全新思路和理论框架。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976123)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1521004)的资助。王如竹教授领衔的ITEWA创新团队(Innovative Team for Energy, Water & Air)致力于解决能源、水、空气交叉领域的前沿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旨在通过学科交叉实现材料-器件-系统层面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两年来已经在Joule上发表论文3篇,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Science以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各1篇。论文链接:Ultrahigh-efficiency desalination via a thermally-localized multistage solar stillMIT News:Simple, solar-powered water desalination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6 37 38
  • ...
  • 362 36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