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牙体硬组织再矿化的复合材料
相关专利提供一种牙体硬组织再矿化的复合材料,包括模拟体液,在模拟体液中增加羧甲基壳聚糖和无定形磷酸钙成分。能对脱矿牙体组织起到再矿化作用。应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口腔龋病预防和治疗等相关领域。效益分析:基于相关专利的牙体硬组织再矿化的复合材料,具有无毒、无刺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的特点,其主要技术优势如下: (1)在模拟体液增加羧甲基壳聚糖和无定形磷酸钙成分,发挥作用的活性成分为 CMC-ACP 纳米复合物,能在临床上取得广泛应用; (2)向复合材料中加入山梨糖醇,形成含有山梨糖醇的牙体应组织再矿化的复合材料; (3)向复合材料中加入含薄荷香精的酒精溶液,得到漱口水; (4)对脱矿牙体组织起到再矿化作用,适用人群范围较广; (5)CMC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致敏性,CMC-ACP 对某些口腔致龋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阻止龋病进展。
天津医科大学 2021-04-10
低品位锰矿及硫化矿生物综合利用技术
将高温下进行的氧化锰矿还原反应及硫化矿的氧化反应,改为利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在厌氧常温常压下,使低品位氧化锰矿与硫化矿耦合浸出,将生物槽浸和堆浸相结合,提高浸出效率和速率,利用铁和锰的变价特点进行分离提取和深加工,制成电子级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锰和高锰酸钾,矿渣制成高效环境矿物材料。利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将我国储量巨大的低品位锰矿和硫化矿,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综合利用,使其变废为宝。此工艺浸出时间短,效率高,能耗低,无废气排放,浸渣还可以制成铁环境矿物材料,用于废水处理,及制砖垫地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用太阳能多晶硅切割废料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
随着光伏产业的高速的发展,硅锭切割产生的切割废料也将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仅2012年一年,我国就用了23万吨的多晶硅,产生了近25万吨的粒度≤5mm的二次切割废料(SiC和Si),回收厂家院内废料堆积如山,粉尘飞扬,环境恶劣。而粒度≤5mm的二次切割废料(SiC和Si)中的SiC和晶体Si粉都是通过高能耗、高成本制备出来的,所以如能将这些废料得以回收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也会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如能将二次废料中价值最高的晶体硅粉得以回收并再用于制造太阳能多晶硅,这对我国减少多晶硅的进口是有重要意义的,所以说,从晶体硅切割废料中回收多晶硅是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1)本项目可从多晶硅切割废料中提取出太阳能级多晶硅,其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低、能耗小。生产的多晶硅可以替代国外进口产品,减少我国多晶硅的进口量,这对降低光伏能源成本,实现光伏能源的普及有重要意义。 (2) 本项目同时生产的副产品碳化硅制品的最大特点耐高温和耐磨性等性能远好于同类产品,且价格远优于国内同类产品,因此该副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竞争力强。该副产品作为耐火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冶金、陶瓷、能源、化工等行业。如钢铁厂高炉的炉窑内衬和钢包内衬、电解铝厂铝电解槽的侧部、火法炼锌的罐体的内衬等;如陶瓷行业所用窑炉内所用的窑板和棚板等。 (3) 产品附加值高:由于本项目所用原料主要是来源于光伏行业产生的切割废料,原料的来源丰富且价格便宜,产品的科技含量高,生产成本低,故产品的附加值高。本项目拥有CN103086378A, CN101941699A, CN102275925A, CN102241399A, CN101724902A, CN101671022B等多项专利。
东北大学 2021-04-11
纳米催化二氧化钛的研制
高比表面积二氧化钛主要用于催化剂载体材料。针对脱硝催化剂用纳米二氧化钛,比表面积大,催化活性高,化学性质稳定,使用寿命长,主要应用在处理氮氧化物,电厂、汽车尾气等催化剂领域。同时纳米二氧化钛具有光催化活性,对治理雾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技术的特点是比表面积可控、催化活性高、使用寿命长。开发了纳米二氧化钛的研制方法。采用硫酸法水解得到的偏钛酸,通过加入控制剂、同时控制浓度、温度、pH 等工艺参数,可以制备比表面积从 10~350m2/g,颗粒大小尺度可控的纳米二氧化钛。
清华大学 2021-04-11
一种钛酸锂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尖晶石结构钛酸锂材料的制备方法,针对现有材料性能的不足,本发明将Ag、Co、Al、Mg、Zn、Ti、Zr、Si、F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与纳米二氧化钛一起溶于溶剂后,并与偏钛酸、锂源以及分散剂一起球磨搅拌,同时进行紫外光照射;将磨细并混合均匀后物料烘干后于600-900℃以及一定气氛下恒温加热2-20h,冷却后得到具有晶格掺杂的尖晶石结构钛酸锂材料,所制备材料具有优异的容量、循环和倍率性能。
四川大学 2021-04-11
液态烷烃回流包碳法制备纳米碳化钛
一种液态烷烃回流包碳制备纳米碳化钛粉体的方法,以廉价的水合二氧化钛为钛源和液态的烷烃混 合物(C11-C16)为碳源,工艺步骤依次为备料、回流、干燥、装料、高温热处理、取样。控制原料的回流 时间与回流温度,可以制备得到不同碳含量的先驱体粉体,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调控有机碳转变为无 机碳的碳量,从而制备出高纯纳米碳化钛粉体。用此法制备的碳化钛粉体分散性较好,平均粒度为20~ 40nm,平均晶粒度为10~20nm。此法工艺简单,成本较低,较一般碳热还原法节约能源,容易实现规模 化制备。
四川大学 2021-04-11
一种易调式钛板种植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调式钛板种植体,所述钛板种植体为 Y 型,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 V 型固位体、连接桥和受力体;所述固位体上设置有三个固位用螺孔,所述固位用螺孔呈等腰倒三角分布, 顶角夹角为 80 度;所述受力体边缘处、纵向依次设置有 4 个 c 型孔,所述相邻的两个 c 
武汉大学 2021-04-14
纳米二氧化钛溶胶的制备
本技术采用特定工艺,原位合成纳米氧化钛溶胶,溶胶粒径≤10纳米。产品分散性好,长期保持稳定。纳米二氧化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无毒性、高效紫外吸收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抗紫外材料、抗菌材料、光催化、自洁材料、涂料、油墨、造纸、电极材料等工业领域。纳米二氧化钛溶胶有效防止了粉体产品的团聚,形成高的活性、易分散使用的特点。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准固态锂金属电池等
万立骏院士,1957 年 7 月出生于辽宁省新金县,1987 年 6 月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 年 3 月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 年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2009 年 11 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扫描探针显微学、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发展了化学环境下的扫描探针技术,在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规律、纳米图案化、表面手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致力于能源转化和存储器件的表界面化学、电极材料制备方法学和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设计制备了系列高性能纳米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并应用于能源和水处理领域。该工作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凝胶态聚合物电解液(GPEs)中锂离子的沉积/脱嵌过程的电化学行为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低电流密度下,锂离子倾向于在电极表面均匀沉积,成微球状。当电流密度增大时,表面沉积的锂会演变成苔藓状进而形成枝状晶须。此外,作者通过剥离枝晶表面的SEI壳层,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及电化学阻抗谱(EIS)对其尺寸,形貌,模量及电导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这类原位生长的SEI具有较为优异的理化特性,有希望直接引入固体电解液锂金属电池中对锂枝晶的生长进行有效的抑制。该研究阐释了锂枝晶的结构演变过程,并对其表面SEI层进行了深入的表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锂金属电池的衰降机制。2020 年重要锂电成果有:Angew. Chem. Int. Ed.:通过人工非晶正极电解质界面实现持久电化学界面助力固/液态混合锂金属电池Angew. Chem. Int. Ed.:利用中温转化化学构建空气稳定、锂沉积可调节的石榴石界面Angew. Chem. Int. Ed.:准固态锂金属电池中锂枝晶及其固态电解质界面层的界面演化 J. Am. Chem. Soc.:准固态锂电池中 LiNi 0.5 Co 0.2 Mn 0.3 O 2 表面正极界面层的动态演化J. Am. Chem. Soc.:全固态合金金属电池的微观机理:调节均匀锂沉积和柔性固态电解质界面演变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3
用于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介孔钙硅凝胶
皮肤溃疡是指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身体表面组织坏死、溃烂、缺损的一类疾病;慢性皮肤溃疡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它包括血管性溃疡、压迫性溃疡、放射性溃疡及感染性溃疡等,常见于麻风病和糖尿病等患者。皮肤溃疡按不同的致病因素可分为创伤感染,压迫性溃疡,静脉性溃疡,糖尿病溃疡和其他因素。在发生人群方面:由创伤所致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以20-50岁的中青年为主;糖尿病,压迫性和静脉性溃疡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本项目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钙硅凝胶材料,该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均匀可调的纳米孔道,是集生物降解性和生物活性于一体的新型生物材料,介孔结构和孔径可调控性是纳米介孔干凝胶治疗皮肤溃疡的本质。将纳米介孔和硅基干凝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设计研制具有纳米介孔结构的硅基干凝胶新型治疗皮肤溃疡材料,使之不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材料能够生物降解,同时,材料降解时能释放硅等离子,调控细胞的行为,加速组织愈合,以克服现有治疗皮肤溃疡材料的缺陷。介孔钙硅凝胶可用于不同医用场合的治疗皮肤溃疡,包括妇科宫颈糜烂;糖尿病性溃疡;手术、外伤造成的创面;褥疮、压力性溃疡;皮肤、粘膜溃疡及糜烂性病变;局限性的II或III烧、烫伤创面;难以愈合的伤口等。同时可利用其介孔结构的特点负载药物和生物活性因子,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0 41 42
  • ...
  • 142 14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