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六盘水师范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地处有“中国凉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9年由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列为贵州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列入贵州省“十三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目前与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占地面积1315亩,建筑面积近36万平方米,与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融为一体,被誉为“贵州最美大学校园”。2014年被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亿元,各类馆藏图书160余万册,全校教职工870人,其中正高65人,副高249人,博士69人,硕士444人,“双师双能”型教师6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核心专家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市管专家6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学校设有教育科学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矿业与土木工程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教育学、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4500人左右。近年来,承担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等45项,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获批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培育)专业1个、一流课程4门;获批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有省级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学科、重点支持学科6个。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1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3个;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个。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0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有六盘水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学术研究机构,10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是贵州省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 学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秉持“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倡导“团结实干,创新超越”的校风,“勤勉治学,立德树人”的教风,“勤学善思,健体强能”的学风,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75项,省部级奖项408项,获授权专利8项,2012年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2018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银奖和公益创业赛铜奖各1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史馆是贵州省优秀文化育人基地。2014年被贵州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学校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201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全国优秀单位、全国优秀新闻宣传单位、高校优秀传播奖;2019年8月,学校在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检查中荣获优秀等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转型发展、改革开放五大战略,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着力培养教师、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构建多科性学科格局,为建成一所特色鲜明、部分学科专业在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努力。(数据更新至2020年5月29日)
六盘水师范学院 2021-02-01
天水师范学院
学校始建于1959年。1988年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奖励。2000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开始本科招生。2007年5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10月,被教育部列为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2013年开始招收培养教育硕士。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5月,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几十年来,学校秉承“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谋发展”的精神,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以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近年来,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紧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趋势,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工程技术、商务管理、文化体艺等四大类应用型专业群,确定了建设师范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全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机构设置】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64个教学系(部),3个教辅单位,23个党政管理机构及群团组织;设有18个校属科研机构,27个院属科研机构;有1个教育部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0个省级及地厅级科研机构(平台)(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670亩,校舍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26万册,数据库32种;教学仪器设备值1.5亿元,固定资产8.47亿元。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43人(其中专任教师686人),有教授(研究员)105人、副教授28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8人(含在读)、硕士学位的教师425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2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飞天学者、师德标兵、“园丁奖”获得者、教学名师、“四个一批”拔尖创新人才、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80余人。 【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6513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5029人,研究生365人,继续教育类学生1167人,留学生4人,预科生96人。 【学科专业】学校现有历史学、生态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培育学科;有专门史、文艺学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微生物学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等6个校级重点学科方向,无机质文物保护等10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方向。有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学科领域招生方向),57个本科专业(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有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 【科学研究】近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5项,省(部)级项目249项;先后有50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省(部)级奖励91项;出版专著、教材65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9000余篇,其中,在SCI、EI源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CSSCI源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主办的学术刊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先后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陇右文化研究”栏目多次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 【国际合作】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及台湾地区的多所高校签署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协议。近年来,已选派30余名优秀学生赴乌克兰、波兰、斯洛伐克、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等国家公费留学。自200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有来自多个国家的4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
天水师范学院 2021-02-01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6月经教育部备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中国凉都•六盘水美丽的梅花山麓德坞湖畔,校园依山近湖,青山环抱,空气清新,四季宜人。学院占地面积537亩,全日制在校学生8000余人,设有医学、护理、财经、商务管理、生物工程、工业、社会科学、信息工程8个教学系单位,建成煤矿开采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会计电算化3个重点专业群共50个专业。现有教职工46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 116人,省级职教名师2名。毕业生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获得率99.0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专业对口率83.1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6%。学院建有康复治疗一体化教室、护理操作一体化教室、解剖一体化教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一体化教室36个;建成煤质化验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电子电工电拖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车间、多媒体实训车间、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等生产性实训基地12个;校企合作共建汽车检测站和驾驶学校等“校中厂”2个,保证每个专业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室,设施设备数量满足教学需要,核心课程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学院还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建立起与专业相适应、与主要岗位相对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0余个。学院一直致力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院学子在2017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组)荣获“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项目二等奖和“计算机网络应用”项目三等奖,打破了贵州省六年来参加该项目获奖零的突破;在2018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组)荣获“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均获一等奖;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在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技能比赛中取得 “四连冠”的好成绩,3次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项目比赛;在2018年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学院通过不同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和专本衔接的自学考试,进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遵义医学院等全日制高校本科深造,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站在新时代,面向新未来,乘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学院秉持“厚德精技 ﹒ 服务社会”的校训,积极探索与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二0一九年五月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全称: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层次: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性质:公办学校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双水街道办事处以朵居民委员会以朵大道160号(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邮编:553001)。学校情况简介: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18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通过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专科院校。学校以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中等师范教育。学科门类有幼儿师范类、艺术类和信息技术类。学校地处“中国凉都”六盘水双水城区,占地面积934.17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总投资11.7亿元。校园青山环绕、绿树掩映、绿草如茵。学校办学初期规模为3000人,现开设有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早期教育及舞蹈教育等九个专科专业。学校在做优学前教育专业、早期教育及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做强艺术设计、美术和舞蹈教育等其它专业,培养具有深厚人文情怀、严谨科学态度、创新发展精神、教学实践能力扎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上饶师范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上饶师专,1959年更名为赣东北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7年复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上饶师范学院。2005年11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1116亩,规划面积15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8.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4617人(本科13645人,专科972人)。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976人,其中任课教师751人。任课教师中,教授54人,副教授20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2人。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高校教学名师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6人,兼职博导2人,兼职硕导32人。学校拥有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国家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还有43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截止2017年12月,馆藏纸质图书147万册,教学仪器总值15164多万元。设有15个二级学院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教学教辅机构,以及朱子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方志敏研究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农业科学研究所、赣东北经社会发展研究所、书法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美国文化研究所和南方油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西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靶向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普通高校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成立了江西省电动汽车部件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方志敏精神与赣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时合作成立了江西省干细胞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旅游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学校还与南京大学合作成立了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等。 学校教学科研设施较为完善,拥有数字化校园网络、各专业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体育馆、标准塑胶田径场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近5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369项,出版专著50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27篇,有19项科研成果获厅级以上奖励。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部管理,推进各项改革;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多学科、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目前,学校正在围绕这一发展目标,狠抓学科建设,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创造条件向前迈进。
上饶师范学院 2021-02-01
长江师范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31年,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涪陵师范学院,2006年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学校所在地重庆市涪陵区,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是闻名中外的“榨菜之乡”和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作为重庆主城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支点城市、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涪陵已建成综合保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加快建设国家高新区、重庆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创新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近1740亩,校舍建筑面积68.47万平方米,馆藏各类载体文献629.96万册(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9亿元,系重庆市首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万余人、预科生200余人。另有来自波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换生和学历生209人,其中学历生189人。在全国非硕士点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2位(软科排名)。 人才队伍迈上新台阶。现有专任教师1316人,其中正高职称167人,副高职称354人,博士学位教师461人。专任教师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英才计划、重庆市巴渝学者等市级人才46人。另有双聘院士2名、“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高级专家10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15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各1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教育教学呈现新气象。学校深入推进本科教育“四个一流”建设计划,全面启动“新师范”“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设有22个二级教学院(部)、58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市级特色专业10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市级一流专业8个。立项市级新型二级学院2个,建有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建成市级精品类课程17门。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近868项、市级奖3073项。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第283位(全国2688所)。新生报到率突破96%,平均年终就业率超过97%。学生年均考研录取人数已突破500人,占毕业生人数的近10%。 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深入推动学科建设“高峰计划”,学科建设质量显著提升。现有市级重点学科4个、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建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18个,其中与国家民委等部委联合共建研究基地3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打造了特色鲜明的“重庆民族研究院”“三峡生态高光谱遥感监测中心”“涪陵榨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与中南民族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16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以第一导师培养博士35人、硕士182人。 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学校大力实施科学研究“攀登计划”,科研工作业绩喜人。有中国侨联、市科技局、市教委、市农委创新团队12个,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科基金47项、国家社科基金48项,连续四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居重庆第六,2019年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破。科研经费连续两年突破1亿元,近四年年师均科研经费15万元左右。先后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级及以上政府成果奖20余项。2019年学校科研综合竞争力在全国69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排名第五,其中,CSSCI论文刊发量居全国第三、重庆第一。 开放办学开创新局面。学校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11个国家和地区、32个国外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高校共建国际合作研究基地3个,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合作举办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累计培养留学生300余人,派送教师出国交流100余人次,学生出国留学、实习实践500余人次。学校积极开展校地、校校、校企、校所合作,加快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后与涪陵、黔江等区县开展UGSS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与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与中兴通讯、中科曙光等企业开展专业合作、协同育人,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研究院所开展科研协作。 当前,学校全体师生秉承“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精神,坚定“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的办学道路,践行“创新为魂、应用为要、能力为本、服务为重”的办学理念,按照“长师2050”远景规划和“三步走”战略设想,奋进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
长江师范学院 2021-02-01
盐城师范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坐落在江苏沿海开放城市盐城市市区。学校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和盐城教育学院;2002年国家级重点中专盐城商业学校并入。学校现有通榆和新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0亩。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000人,设有文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新能源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体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 学校现有76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4个、非师范类专业6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品牌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重点专业(类)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级教师培训基地,省级卓越教师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校、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是省教育厅指定的驻盐城市高校教学联合体牵头单位,是江苏省接受中学教育全科认证的试点高校,2017年5月,12个中学教育专业全部接受认证并得到充分肯定。 学校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哲社研究基地1个、省级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学校沿海开发研究院是江苏省首批15家智库之一。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0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6项,在同层次高校中位居前列。荣获包括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高层次奖励。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00多人、博士300多人,近百名教师应聘担任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有6个省一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优秀创新团队。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各类杰出人才。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与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61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国际合作办学,开设国际课程实验班,联合培养本科生;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连续四次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代表江苏高校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毕业生就业率97%以上,每年有600多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生,连续6次被表彰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多年来,学校坚持打好“师范、沿海、老区”三张牌,以服务为己任、以贡献促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201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省文明单位、省优秀校风建设先进单位、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安全文明单位、省平安校园、省园林式单位、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获全国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已故青年教授王强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被中央宣传部遴选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 面向未来,全校师生员工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区域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盐城师范学院 2021-02-01
忻州师范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学院为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确定的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坐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脚下的山西省忻州市区,距离省会太原66公里,距离五台山机场28公里。现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00亩。图书馆藏书151万余册,电子图书69万余册,电子资源数据库18个。拥有先进的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计算机校园网络、多媒体电教系统、体育馆及各类专业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和实训需要。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地址位于忻州市云中新区,占地面积1600余亩。 学院现有26 个教学系部,41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形成法、教育、文、史、理、工、管和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教职工近1300人,专任教师830余人。山西省“百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山西省教学名师9人,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4人,硕士以上学位66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310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近20000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000余人。 “化学”学科为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物理化学、中国古代文学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等3 个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历史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等5个专业为山西省优势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代汉语、有机化学、中国近代史、力学、物理化学及实验、人文地理、高等数学等7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普通心理学、仪器分析、文学概论、计算机导论等4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课程;材料计算化学实验室为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化学、物理、计算机、地理、现代教育技术、工商管理、体育、教育心理等8 个实验教学中心为山西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台山文化研究被评为山西省协同创新培育项目;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为山西省文化强省八大中心之一、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五台山文化研究、元好问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五台山生态与文化旅游学科群”项目通过山西省高校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项目专家组评审。 学院长期坚持教师教育实践探索。从1997年开始,根据忻州等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师范学校主导、地方政府支持、中小学校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至今已连续21年,每年派出两批共计42000余名本专科大学生,到忻州市各县(市、区)和运城、阳泉、大同及海南共700余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精神,学院加大对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力度,强化奉献基础教育意识,培养了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有为青年。同时,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完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深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机制。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院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等各级领导均给予肯定,要求我院拓宽服务山老贫困地区的路子,为提升农村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06年,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忻州师范学院做了我们近年来一直想做但尚未做成的事。他们的做法,为深化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很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2007年5月,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批示:“要认真总结山西忻州师院的经验,全面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半年的工作,这是师范生教育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全面评估后指出,学院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主动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全面推进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2002年起开展“人道、奉献、博爱”的红十字精神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载体,组织师生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捐赠善款,至今已连续15次累计捐献3805人份造血干细胞和83万余元善款,义务献血18584袋,总量约372万毫升。是山西唯一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评为“红十字模范校”的高校;先后3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多年来,学院培养合格师资和各级各类人才5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考取村官和特岗教师的比例,一直位居全省同类本科院校前列。其中师范类毕业生多数成为扎根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骨干,为国家、山西和忻州的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8年1月,学院召开第四次党代会,科学谋划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为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愿意献身党和人民基础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按照“注重内涵、突出特色、补齐短板、提升能力”的发展思路,实施“54321”发展战略,树牢“五个理念”,着力抓好“七个坚持” “八大工程”,奋力实现“两突破一增强”,努力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
忻州师范学院 2021-02-01
太原师范学院
太原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非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创立于改革开放年代,1988年开办本科高等师范教育;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建国初期,1958年在山西大学堂原址办学;山西省教育学院诞生于民国年间,1929年在国民师范旧址创建。在各自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它们弦歌不辍、薪火传承,誉满三晋、声名远播,为国家建设、山西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 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约1569亩,总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323名,硕士研究生325名,各类成人学生2466名,生源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新学院组建近二十年来,锐意进取,开拓奋进,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提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教学院(系)20个,本科专业及方向64个,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优势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6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开设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等通才教育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 实践教学成果丰硕。体育系毛飞豫同学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女子甲组50米蝶泳冠军,体现了我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行知舞蹈团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欢会的舞台,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一大批学子在国家级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获佳绩,彰显了学校优良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学校现有1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2个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山西省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一个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1个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1个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中心(培育),2个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项,国家外专局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项目350项;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4项、三等奖28项;获国内授权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主办有《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教学与管理》等学术期刊。 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中国史、生物学、艺术学理论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教育硕士、艺术硕士、旅游管理硕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师资实力明显增强。现有教职工1424人,其中专任教师895人,包括教授111人,副教授312人,博士176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4名,山西省高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名,山西省科技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1名,山西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1名,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8名,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名,山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名,山西省教学名师14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67名,一批教师受聘担任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对外合作交流取得突破。学校已与国内外1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北密歇根大学、菲斯克大学、西北拿撒勒大学、多米尼克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加拿大布兰登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意大利米兰ACME美术学院,捷克学院,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坦桑尼亚开放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陆续派学生分赴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学院、意大利福贾美术学院、佛罗伦萨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加拿大希尔克学院等大学交流学习。学校还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院所访习或开展学术交流。 学校组建以来,始终秉承“崇德、博学、团结、创新”的校训精神,凝炼了“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以“德育为本、实践第一、创新教育”为主要内涵的行知精神,坚定不移地走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学校行知文化育人特色鲜明,被全国陶研会授予“全国优秀陶研学校”称号;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荣获了“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诞生于世纪之交的太原师范学院如同一艘扬帆启航的大船,在世纪首航的波翻浪涌中高歌猛进,执着前行。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资格,2010年开始建设新校区,2013年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同年入驻新校区;2014年正式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校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2016年9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科学谋划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为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展望未来,学校将以实施旨在促进山西高等教育振兴崛起的“1331工程”为引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在“十三五”末挺进全省高校第一方阵,为建设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目标而奋发努力。
太原师范学院 2021-02-01
湖州师范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校和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湖州师范学院。2000年,原湖州卫生学校并入湖州师范学院。2005年、2017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2012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高校。 学校位于历史悠久、山水清远、交通便捷的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东邻上海、南靠杭州、北接南京,与苏州、无锡隔太湖相望。高铁扩大了湖州“一小时”交通圈(上海、南京、杭州),进一步加快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如今又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生态+”的先行地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学校占地1600余亩,校舍总面积58万平方米。有教师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举办1所独立学院——求真学院,有6所附属医院、4所附属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近200人、求真学院学生近7100人),成教在册函授学生4700余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馆藏纸本图书近186万册,国内外纸本期刊1400余种。 学校涵盖教育学、工学、农学、医学、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11大学科门类,正按照做优师范、做大工学、做强农医、做精数理、做特人文、做活经管的建设思路,积极扶植和培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拥有53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和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7个省重点(工程)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分中心等创新平台,其中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2个省科研创新团队(其中1个重点),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市科研创新团队;8个省级一流学科,10个湖州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优势专业,11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6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含求真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其中,正高职称201人,副高职称480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375人。有共享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省“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部级岗位科学家2人,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人员1人,第一、二层次人选1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2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人,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 9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拥有第35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1人,另有一名校友获第42届南丁格尔奖。 学校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省高师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项;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4项、三等奖19项、进步奖2项。 近三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中特别委托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67项;与省内外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湖州市政府共建湖州发展研究院、农村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讲习所等,拥有5个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有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两山”理念研究中心等区域特色鲜明的研究机构。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阿塞拜疆国立语言大学设立孔子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共建国际跨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0多所院校和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培养计划和国(境)外校际学生交流项目近30个,每年出国(境)学生数达200人以上。目前,学校拥有来自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孟加拉国等40多个国家的570多名长期外国留学生。学校设立“陆增镛教师奖”“陆增祺卓越教学奖”“陆增镛励志奖学金”“众富基金会赵孟頫奖学金”等多个专项基金。学校是教育部中美合作平台“1+2+1培养计划”(学生赴美留学两年,完成规定课程,可同时获中美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浙江省第三家单位,与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校努力构建校园文化,打造人文校园、生态校园。根植湖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拥有沈行楹联艺术馆、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陆增镛纪念馆、湖州历代状元馆等一批以湖州文化人物为主的场馆,开设胡瑗大讲堂,举办胡瑗文化节,倡导“君子之风”,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优美,四季景色宜人,绿化覆盖率达32%,建成思源广场、胡瑗广场、德清湖、安吉园、长兴广场等文化景观。 学校以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的“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为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包容求新、博雅笃行”师院精神,坚持“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全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当前,学校正按照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来校视察时的指示,朝着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2-01
1 2 3 4 5 6
  • ...
  • 281 28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