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足球
产品详细介绍
河北沧狮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2021-08-23
713足球
产品详细介绍4#足球、橡胶胆、PVC革
天津南华利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2021-08-23
191足球
产品详细介绍5#足球、橡胶胆、亮面PU革
天津南华利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2021-08-23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发展壮大,迅速崛起。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在“开发大西北”、“建立战略后方”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所大学,肩负起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211工程”、“985工程”的历史机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使学校的学科更加齐全,综合优势更加突出,迎来了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并以办学历史长、办学实力强、办学成绩突出,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学校所在地兰州居大陆腹地、处黄河上游、为西北重镇、乃山水美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是兴学育才上选之地。 校园面积3,800.137亩(不含未办理土地证的面积),建有2个校区,3所附属医院。学校现有本科生19,510人,硕士研究生10,773人,博士研究生2,180人。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3,590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2,028人,专职管理人员805人,在站博士后131人,其中师资博士后27人。教授等正高职546人,副教授等副高职719人,临床医学教授112人,副教授249人。研究生导师1,6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21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099人。两院院士15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人选6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人选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29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7人,甘肃省领军人才8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兰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特色鲜明,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 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含培育基地),2个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5个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1个甘肃高校精准扶贫智库,3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 兰州大学是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学校现有100个本科专业,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特色专业。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14位校友当选为院士。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 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立足西北特色,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700余项,部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1400余部。2016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1,547篇,排名全国高校第39位;2007-2016年发表SCI论文12,220篇,被引用155,512次,篇均被引12.73次,排名全国高校第24位。2017年11月,美国汤森路透集团发布了最新基本科学指标数据ESI,兰州大学共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地球科学、植物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和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物和毒理学以及农业科学。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7年8月31日年最新自然指数发布,兰州大学在自然指数所认定的68种期刊上发表论文171篇,位居全球第86位(2016年第126位),亚太地区排名第25位(2016年第32位),国内高校排名第11位(2016年第13位)。其中 化学排名全球第39位(2016年第53位),亚太地区排名第20位(2016年第26位),国内高校排名第14位(2016年第15位);地球与环境科学亚太地区排名第24位(2016年第34位),国内高校排名第9位(2016年第10位);生命科学亚太地区排名第98位,国内高校排名第37位(2016年第37位);物理学亚太地区排名第48位(2016年第84位),国内高校排名第21位(2016年第29位)。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国际及对港澳台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的153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遍布亚、美、欧、非、大洋洲。近五年来(2013-2017),接待来校访学交流外宾及港澳台地区客人7,853人次,教工因公出国及赴港澳台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各类活动计3,414人次,派出近4135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招收培养2000余名留学生。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格鲁吉亚1所孔子学堂。
兰州大学 2021-02-01
云上高博会寄语—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寄语云上高博会,积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云上高博会 2020-09-22
兰州城市学院
兰州城市学院是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地的甘肃省会—金城兰州,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6月的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5月创办的培黎石油学校。2007年8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整体并入学校。 【资源设备】 学校现有校本部、培黎校区、东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5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9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9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7亿元。馆藏纸质文献111.94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9个,馆舍面积3.0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153人,其中教授108人、副教授301人、博士102人、硕士619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各类本科专业52个,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拥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高校新型智库1个。设有18个二级学院和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甘肃文化翻译中心、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等23个研究院(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800余人。 【人才培养】学校秉承路易•艾黎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校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学以致用”的学风。培养的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积极上进的作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基本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家林和徐鸿、“新时代教师楷模”蒋焦影、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著名影视演员孙茜等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和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际校所合作和国际交流,先后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60个、实验实训室2个;与塞浦路斯欧洲大学、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俄罗斯奔萨国立大学、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新西兰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和奥克兰大学等10余所国外高校,与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联合培养等深度合作关系;与兰州市安宁4所高校建立了战略联盟,与省内7所高校建立了教师教育联盟,与全国12所石油高校建立了行业战略联盟。2015年,学校正式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为甘肃省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2016年,学校成为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在我省的唯一一家理事单位。2017年,教育部决定由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两校正式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项目试点学校。 多年来,学校以努力建设成为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立足兰州,服务甘肃,面向西北,辐射全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甘肃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兰州城市学院 2021-02-01
兰州工业学院
兰州工业学院是甘肃省省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由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建立的培黎工艺学校,1958年改建为举办中等专业教育的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1962年与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5所中专合并组建了甘肃省工业学校,1974年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1989年改建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兰州工业学院。 学校占地面积1692.29亩,校舍建筑面积29.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1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8亿元,馆藏图书81.14万册。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9681人,各类成人本、专科学生3000余人。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77人,专任教师565人;高级职称教师292人,其中教授7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35人,其中博士80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专家1名,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3支,省领军人才1名,省"园丁奖"13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25名,省师德标兵3名,省"技术能手"2名。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基础学科部、体育部、工程训练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单位,现有普通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14个。建立了以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专业集群为支撑,以服务甘肃装备制造业为主体,与地方新兴产业对接、优势突出的专业体系,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5大学科门类。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围绕转型发展和内涵提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厅级教学成果奖43项;建有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校级精品课程59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慕课3门。机械制造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汽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中心被省教育厅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获各类课题立项36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高校新型智库1项,省部级科技项目立项68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省高校科技进步奖,省高校社科成果奖等奖励121项,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奖7项。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共计146项。学校教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7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50篇。 学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工作,在机械装备与新材料方面完成了多项有突破性的实用创新项目,研发了冶金输送设备、冶金冶铸模具两个在国内市场领先的优势产品系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甘肃机械装备先进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资源环境信息化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分布式水利发电研究中心"为省级工程实验室。"绿色切削加工技术及其应用实验室"、"电子商务运营实验室"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新型城镇化中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研究中心"被列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培育基地。 学校建有工程训练中心,能满足学生车、铣、刨、磨、钳以及焊接、铸造、数控加工等多工种综合训练的需要。建有机械测量、机器人、PLC、自动控制、模具冲压、柔性制造实习、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等75个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2017年,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合作院校。与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达内时代科技公司、浙江吉利集团、新道科技公司、甘肃万维信息技术公司、甘肃电投金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协议共建114个校企合作基地。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职业技能培训点8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古巴、斯洛文尼亚、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塞浦路斯、马来西亚、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在校本、专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先后派出多名学生到美国、德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乌克兰等国留学。我校被省上确定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后,学校积极开展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赴国外大学开展师资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多名教师及管理干部分别参加教育部、有关行业和协会组织的境外培训、研讨以及学术交流。有近百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发起成立并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重视学生技能训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学术论文和科技制作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先后获国家级奖励115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9项、二等奖63项、三等奖73项、优秀奖17项,省级奖励1190项。在省人社厅进行的全省高校毕业生情况调查中,我校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各界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在7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开物成务、启智求真"的校训,大力弘扬"坚韧顽强、质朴无私、包容创新、和谐奋进"的办学精神,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学校先后被教育部、中央文明委、团中央、中共甘肃省委等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未来几年,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秉承"跟着工业干,围着企业转,错位求生存,应用谋发展"的总思路,认真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战略,着眼于补短板、抓内涵、促转型,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努力创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有重要影响的应用技术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兰州工业学院 2021-02-01
兰州财经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肇始于1952年成立的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1958年,升格为甘肃财经学院,隶属甘肃省人民政府领导,实施本科教育;1981年,成立兰州商学院,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甘肃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研究生教育;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黄河上游甘青宁三省(区)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和平、段家滩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67.07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29.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51.47万元,被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48.92万册、电子图书152.80万册、数字资源8642GB,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管理类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8万人,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继续教育学员3500余人,留学生60余人。 学校设有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亚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体育教学部、MBA教育中心等19个教学单位;现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有学报编辑部、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等9个校级科研机构,有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等31个内设科研机构。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89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51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73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人选、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高校“飞天学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30余人(次)。学校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强化商科优势、注重交叉融合、力行商务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商管理、会计、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新闻与传播、税务等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甘肃省属高校中最早获得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资格,具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单位资格;现有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精品课程29门、本科专业56个,其中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等14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等24个专业是甘肃省“一本”招生专业;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经过66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法学、文学、工学、理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构筑起了一个能够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和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三大平台”建设,依托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人才优势,形成了以政府决策咨询、现代商贸流通、文化产业发展、地方法制建设为主的特色研究方向和融入发展、智力支撑、协同创新的服务路径,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2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3项;获得国家专利13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99篇,出版专著、教材132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44项,其中全国统计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1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分别与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等国内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努力推进校际之间本科生交换培养和学分互认,促进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学校重视挖掘校地合作资源,校院两级分别与甘肃省白银市、临夏州、康县、西和县、浙江省诸暨市等1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广泛的协同创新、合作育人、创业就业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率先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被国家外专局列为“西部中青年干部英语强化项目”重点培训基地,成为美国美中教育服务机构(ESEC)英语培训项目在华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先后与英国、法国和美国的3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建立了“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建国内首个全日制“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荣获“1+2+1项目”10周年特别贡献奖。 学校秉承“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商务实践”和“陇情认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等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近五年来,获得省级首批“众创空间”1个,省级试点专业2个,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3人,省级创新创业名师2人;承担省级创新创业改革项目5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3项,省级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4项;获得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1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及学术科技类竞赛奖励700余项,省级以上团学类表彰奖励1000余项。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进党建工作进公寓,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活动成功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先后被甘肃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建校66年来,学校共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9万余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学校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甘肃省高校前列,学校被授予“甘肃省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步入新时代,学校将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创新、特色发展,加快落实“12349”总体战略思路和发展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切实增强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努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甘青宁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研究咨询的重要智库、丝绸之路商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为早日实现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开放性财经大学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兰州财经大学 2021-02-01
LED足球场灯
产品详细介绍
厦门捷能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创建于1996年。建校之初为甘肃省国防中等专业学校,由教育厅批准成立,甘肃省计委、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省军区共同主管,办学采取军队院校管理模式,培养军地两用人才。2013年5月,经省政府、省教育厅综合评估,通过教育部备案,更名为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办学层次升格为高等学历教育,2014年纳入国家普通高考招生计划。 学院占地面积230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标准化塑胶田径运动场、网球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基本设施完善。设有4个教学单位,开设15个专业。在校生1814人,教职工145人,教师总数94人。其中护理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分别由兰州大学医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国航天第九研究院第十六研究所教授及博士讲授,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35%,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把办学基本条件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工程,建成省内高职院校第一个高新技术综合实训基地,涵盖了口腔医学技术、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工智能焊接、康复治疗技术等多个“高、新、特”专业学科,并全部投入使用。其中人体生命科学馆是省内馆藏标本最多、病理标本最全的医学专业实训中心,也是甘肃省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生命科学教育培训基地和科普基地;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中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十六研究所承建,是该所在筛选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项目”“工业机器人示教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也是西北地区高职院校规模较大、机器人型号最全的实训中心,校内实训中心总数达到35个。馆藏纸质图书11.1万册,生均92册,办学条件优越。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拓展能力。确立了“人文立教,内涵立学”的办学理念和“立德树人,格致精业”的校训,形成了“风清气正,教学相长”的校风,“有教无类,致知力行”的教风和“学问思辩行”的学风,紧跟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着力构建“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先后荣获“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园林化单位”和“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办学成效得到社会认同。2017年,在甘肃省全省性社会组织评估中被评为“5A”级单位。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1 2 3 4 5 6
  • ...
  • 43 4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