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吉林
农业
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坐落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省属高校,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吉林农业大学前身是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于1948年在黑龙江省创建的农业干部学校,1950年变更为黑龙江农 业专科学校,1956年更名为北安农学院,开始四年制本科教育。1958年,北安农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校名。1959年,学校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医、文、管、法、经、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基地。 学校设有15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和1个直属教学部门。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185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千人计划"1人,"万人计划"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5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6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首批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513人,其中,本科生15401人,硕士研究生2594人,博士研究生297人,留学生221人;在校函授生3152人。现有63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品牌专业;各类实践教学基地373个。2001年和2007年在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均获得“优秀”,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处于全省高校前列,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现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15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56个省级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415项,科研经费达到10.08亿。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4项,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首位。主办期刊《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分别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形成了以校地合作的"安图模式"、校村合作的"民乐模式"、校企合作的"博瑞模式"和国际合作的"赞比亚模式"为标志的科技服务体系,累计创造技术增收200余亿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赞比亚等国家的79所院校、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联合开展合作办学,是中国政府和吉林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学校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代表国家援建的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作为中方实施主体大力开展中国政府、赞比亚政府、美国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是首批承建农业农村部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项目中方单位;在赞比亚大学建立“中赞学院”,开展境外办学;是吉林省第一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的省属高校和第一个开展国家“走出去”境外人力资源培训单位。 学校占地1353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19公顷,教学、科研基地1034公顷,总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8亿元,图书馆藏书285万册。学校与5A级风景名胜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相毗邻,校园规划别致,景色怡人,素有“花园学校”之美誉。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崇智、厚朴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和造就了包括省属单位首位院士在内的10余万优秀学子。2016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吉林省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并作为全省高校系统唯一代表被评为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 新时代的吉林农业大学将在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基础上,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吉农新篇章!
吉林农业大学
2021-02-01
农业
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
农业
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亟需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塑造创新力更强、竞争力更强、供给更安全的产业发展新优势。
农业农村部
2022-01-10
化学
链制氢技术
1.痛点问题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氢气需求量预期会持续增长。目前我国氢气年产量约为3,300万吨,预计2030年增至3,715万吨,2060年增至约1.3亿吨,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 然而,传统制氢路线难以实现碳排放和经济性的平衡。目前全球96%以上的氢气来自于传统化石燃料(“灰氢”),虽然成本较低,但碳排放量巨大;利用化石燃料制氢的同时进行CCUS可获得“蓝氢”,但受制于CCUS技术发展,总体成本较高;利用可再生能源制造的“绿氢”规避了碳排放问题,是氢能发展的最终归宿,但目前在技术、模式、成本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2.解决方案 化学链制氢是一种新兴绿色制氢技术,以金属基载氧体为中介,借助电子和氧的晶格内迁移,将燃料的氧化还原反应解构为还原、蒸汽氧化、空气氧化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分别产出纯H2和CO2。 王伟教授团队基于此构建了“生物质废物制取负炭绿氢工艺”“可燃垃圾/工业固废制取蓝氢工艺”“钢铁灰渣高值资源利用耦合原位产氢氢冶炼工艺”等工艺系统,为市政和传统工业行业提供经济可行的“脱碳”路径。 合作需求 1)产业引导基金支持 2)人才政策 3)中试场地和配套水电气及燃气支持 4)实验室/研发中心建设资金支持 5)税收减免优惠 6)厂房代建 7)九通一平以及相关管道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8)用电,气,水保障以及电价,燃气价等支持 9)企业早期发展以及申报高新企业等支持 10)能耗申请支持 11)环评等资质申请的支持 12)配资支持 13)当地其他同类企业相匹配的优惠政策
清华大学
2022-06-21
德阳
农业
科技职业学院
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位于成德绵一体化中心城市——德阳市境内,紧邻成绵乐城际高铁、京昆、成绵复线高速以及成德绵快速通道,交通便捷,占地面积900余亩。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集绿色、生态、书香、科技为一体的学习生活家园。开设有现代农业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农村经营管理、表演艺术和护理等热门新兴专业。 学院有教学经验丰富和理论功底扎实的专家教授担岗专业教学,也有多年从事相关专业领域产业的技能大师担任实习指导,学院坚持以担当新时代大国现代农业大势为己任,依托产业发展,紧扣市场需求,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路径,走校企合作特色办学之路。学院紧跟新时代脉搏,紧贴现代科技知识,以“产业链上的专业群”和“订单式”人才培养为特色,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崇德尚能的人才高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孵化器。 学院坚持“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引导为主、服务为基”的指导思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努力锤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倡导学生立志创新创业,在校内设立创业孵化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学院着力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不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奋斗正逢时,追梦诚可期”,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学院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探寻教育规律,努力将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
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华南
农业
大学珠江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实施本科层次教育的独立学院。学校办学定位: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立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以财经、管理为重点,现代应用艺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应用技术大学;形成了“四个特色”:面向市场的办学特色,技术与学术并重的教学特色,讲求实际的育人特色,国际化的发展特色。 办学以来,根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学校设置了会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共7个二级学院及公共基础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国际教育学院和终身教育学院;现有30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11700余人。 依托百年根基 华南农业大学被纳入广东省建设“双一流”的一所高校,她秉承“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珠江学院的举办方之一,华南农业大学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负责,择优选派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参与学院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院更好地转型发展。 理想学习场所 学校坐落于广州市著名的生态风景区——从化区,紧邻街北、大广高速和105国道,南距广州市区45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现有校园占地面积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水,荔枝林环绕,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建有完善的教学楼、图书馆、专业实验室、标准体育场等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成才保障;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教学、生活管理和安全保卫制度,为莘莘学子在校安心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环境。 目前已建成宿舍(4-6人间,配空调和网络接口)、食堂、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 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完善,设备先进。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和图书馆已覆盖无线网络。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藏书120余万册,中外文报刊500余种。 创新培养模式 学校以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现代思维、国际视野、健全人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不断创新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学院——“基本规格+特色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学、训、赛相融,知、能、用并行”的教学体系。 经济管理学院——“学校+企业+社会”: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微留学+海外留学升硕”: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现自我和个性化成长。 设计学院——“专业基础教学+专业工作室+综合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构成的一体化协同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该院的艺术学科在广州日报主办的“学科实力排行”中,位列广东省独立学院第1名。 传媒学院——“专业双基+模块实训+内外联动+艺术引领” 的立体化培养模式,通过项目驱动和精品导向,打造新媒体时代传媒艺术高端应用型人才。 外国语学院——“大基础,多方向”、“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发挥“三个课堂”实践教学的作用,培养应用复合型、技能型、国际化的外语人才。2011级英语专业TEM-8为26.9%,高出全国独立学院平均水平。 信息工程学院——“项目驱动,行业参与,强化实践,双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体现本院理工学子超越重本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超越高职高专学生的技术和技能的能力。 人文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技能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板块有机合成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传统的听说读写技能+先进的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良好素质教育 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各类学术、科技、文体等竞赛中披“金”挂“银”。2013年,荣获“飞思卡尔杯”全国特等奖;2014年,荣获第23届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赛二等奖,广东省赛区一、二、三等奖,第8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决赛一等奖、广东赛区一等奖;2014年,荣获广东省大学生翻译大赛口译比赛三等奖;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二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网络虚拟运营创业专项赛三等奖;2015年,我院学子林业鹏获MOS大赛全国特等奖。 培养就业竞争力 本着“以生为本”、“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学校设立了终身教育学院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CDC)两大平台。CDC推进校企合作,打造就业“高速公路”。同时面向全院学生提供全程(大一至大四)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 依托终身教育学院的深造平台,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如Oracle(甲骨文)学习中心、SAP-ERP特色班等,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优势,提升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资质,不断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优势。近年来,学院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42%,位于同类院校前列。 多元成才渠道 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开设有“4+1”本硕连读项目、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国际认证项目、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含麦迪逊分校)本科直达项目等留学教育和国际认证项目,并于2015年新增加拿大海外课堂项目。目前各项目毕业留学生近80人,在读学生近200人。近年,“4+1”项目学生获得了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拉夫堡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利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 士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等世界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设有考研辅导中心,遴选校内外一流师资,为考研学子提供专业、优质的全程辅导服务。学校被列为广东省本科第二学历考试教育首批试点单位,学生可在校内参加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试点专业的学习考试。目前,首批学生已顺利毕业,部分优秀学生一次性通过考试并获得了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学历和学士学位证书。 设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中心,让学生不出校门便能参加ORACLE(甲骨文)国际认证、SAP-ERP国际认证、教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驾驶证等为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认可、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项目的培训认证。 独立颁发文凭 本校学生修满所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并符合毕业生资格者,颁发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毕业证书;学生符合《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规定者,授予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建立奖助体系 国家在我校设立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学校设立有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此外,符合相关规定者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8000元/学年。学校为鼓励优秀学生和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努力学习,2017学年共发放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113.85万元,资助勤工助学的困难学生41.065万元!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2021-02-01
山东
农业
工程学院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1971年6月组建的山东省“五七”干部学校,历经山东省省级机关“五七”干部学校、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4月改建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学校有济南、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671亩。现有16个教学院部,专任教师57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01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21人,特聘工程院院士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1名,省农业专家顾问团专家1名,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名,省农业领域“653工程”专家1名,省教学名师1名,省优秀教师7名,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3名。现有24个本科专业,2018年招生的专科专业20个,涵盖了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2000余人。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9个省级教改试点及特色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专业,2个省级企校共建工科专业,22门省级精品课程,搭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设有83个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建有占地500亩的生态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00余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84万册,另有101个校外实习基地。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突出,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7项。 2012年6月,学校被国家公务员局确定为首批“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是全国10家特色实践教育基地之一。学校被授予山东省星火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山东省人事厅高校就业评估“优秀”等级、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等学校“平安校园”、山东教育盛典“2017年度山东最具办学特色本科院校”、“2017年度山东高校德育宣传奖”等荣誉称号。 2010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103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0余项,制定国家或地方标准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6项。承担国家东西部公务员、县处级农业领导干部、新型农民等培训任务,每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3000余人次。学校与澳大利亚、韩国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春之韵”、“夏之风”、“秋之声”、“冬之火”主题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特色日益凸显。2015年以来,学生在数学建模等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400人次,学生社团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84项,全省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100余项。 “十三五”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铸校”办学方略,坚持以农业工程为特色,以工学为主体,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线,促进工农经管艺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养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现代农业工程师和美丽乡村设计师。当前,全校上下正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现代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数据更新至2018年6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2021-02-01
吉林
农业
科技学院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吉林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在素有雾凇之都美誉的北国江城——吉林市,建有九站和左家两个校区。学校是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学府,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吉林中等农学堂。2003年10月北华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吉林省农业学校)实体并入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新组建的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定名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学校占地面积1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9亿元,2018年学校资产总值8.98亿元。图书馆中外文纸质藏书106万册,电子图书总量达73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9个,标本馆收藏野生动植物标本3100余件,办学资源与教学科研匹配合理。 学校现有12个教学院(部),43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建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验点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1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6门;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21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函授生600余人。目前已经形成以农(特产)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教职工767人,教授67人、副教授185人,博士125人、硕士482人。“双师型”教师241人,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双百人才”3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优秀教学团队6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青岛英谷、大北农、禾丰、博瑞集团等企业签订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协议;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平台+模块”理论教学和“三实一研”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行业学院——“鼎利学院”。建设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基地42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310个。学校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特色农业产业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 学校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导二师三保障”育人模式,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建有“吉林市青年创业孵化基地”1个、“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1个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实训基地”。学校被确立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级食物与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先后与400余家国内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合作协议,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历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86%以上。学校支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的18个学科竞赛中获奖106次,在全省位列前茅。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交流、访学,与美国、俄罗斯、法国、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的1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境)外进行研修或双学位学习,推动了国际化办学进程。2016年,学校与韩国庆南大学合作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注重校风学风精神文明建设。被评为“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工作示范院校”、“吉林市文明单位”、“吉林省文明单位”,学校党委被授予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百余年栉风沐雨,几代人励精图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凝练了“厚德图本、励学笃行”校训精神,确立了“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彰显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的务实精神、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形成了“和谐、创优、务实、兴农”的校风,“尚德、乐教、善导、爱生”的教风和“尊师、乐学、善思、强技”的学风,走出了一条“教学立校、科研强校、内涵发展”办学之路。 不忘初心厚民生之福祉,继续前进育天下之英才。固基强农,殷民富国,已成为我校百年不变的追求。如今,学校正遵循现代大学办学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抓住吉林省建设“高教强省”战略机遇,立足优势,打造特色,转型发展,在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道路上奋勇前行!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2021-02-01
江西
农业
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集农林、生物、工程、信息、财经、管理于一体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隶属江西省农业厅,受江西省教育厅指导。学院创办于1940年,前身是江西省樟树农业学校,1980年被确定为江西省重点中专,2000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2004年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201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江西省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与井冈山大学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 学院地处中国药都樟树市,交通便利,环境幽雅,设施齐全。学院占地面积802亩,建筑面积14.65万㎡,绿化用地面积23.5万㎡。固定资产总值超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0万,图书馆藏书30万册。体育设施完善。建有校园网络系统。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现有教师309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4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院设有生物工程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创业学院、基础部(思政部)、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开设高职专业30个,面向全国12个省市招生,其中园林工程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为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畜牧兽医等5个专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宠物医疗与保健、农业生物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为学院创业试点专业。现已建成“植物组织培养”“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植物及植物生理学”3门省级精品课程,“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土壤肥料”“市场营销”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院级精品课程28门。 学院成人教育有学历教育(本科、专科、中专)与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前者包括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学校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宜春学院、江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联合办学,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习中心。非学历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汽车驾驶员培训等。设有国家职业技能培训站与鉴定站(批准鉴定初、中、高级25个工种)、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和全国电子商务师资格考试等考点。 学院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文体素质的提高,成立了20余个学生专业技术和文化类社团、协会,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厅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和文艺、体育竞赛并获得良好成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建立了“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三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为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公平就业和安全就业”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学院一次性就业率位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优秀单位。 学院坚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实现了由单一教学办学模式向“教学—科研—培训—推广”多元办学模式的转变。建有国家级园林实训示范基地,中草药实训基地、农机维修实训中心、畜牧兽医实训中心获省财政支持建设项目,拥有79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内教学基地,53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江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基地、江西省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近几年来,先后承担了江西省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和江西省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培训项目。 在78年的办学历程中, 学院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情系“三农”、服务“三农”,为促进我省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大批学子已成为农村科技人才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各行各业业务骨干、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干部。据不完全统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者达20余人。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加强实践性教学,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获“全国农业职业院校能力教育体系教学改革成果奖”,荣膺“中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殊荣,多次获“江西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专科院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技术改进奖、国家专利、江西省人民政府成果奖和省高校科技成果奖。2015年当选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和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单位。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成都
农业
科技职业学院
1958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成都召开,为贯彻落实“成都会议”精神,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前身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应运而生。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探索招生分配改革和以加强实践教学为突破口的教育教学改革,开创人才直通农村之路,享誉全国。2002年,学院独立升格为高职院校,是成都市举办的第一所高职院校、四川省唯一一所农业高职院校。2005年,成都畜牧兽医学校、成都机电工程学校整体并入,学院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学院在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是四川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7年,学院被确定为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近年来,学院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全国农业职教成果一等奖、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学院现有柳城校区(德通桥392号)和海科校区(新华大道二段179号)两个校区,均坐落于国际花园城成都市温江区,校园面积541亩,并建有崇州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彭州葛仙山产教融合园区两个面积1000余亩的校外实践园区,形成了“小校区大园区”的办学格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现有校舍面积17.3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8.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价值9428.26万元,图书总量51.3927万册。学院有教职工585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93人,取得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职称163人,专业课“双师”素质教师222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1.15%。学院还荟萃了众多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精英和技术能手作为学院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近几年,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参加全国、省、市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多次获得各类奖项。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的“2012-2018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我院以获奖数量36项,成绩排名位列全国第15位,四川省第一位。 学院现有现代农业、园林园艺、畜牧兽医、城乡建设、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机电技术7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37个,其中农业类专业19个。年均招收普通高职专科学生3500余人,在校生10000余人。学院着力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将校园文化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亲农的情感、事农的本领、兴农的信念以及敬业的态度、勤业的作风、创业的能力。10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里走出去,成为“农村建设的践行者、农业技术的推广者、农民致富的引领者”。据第三方调查,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9.05%,半年后毕业生自主创业平均比例为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三年后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1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学生回到家乡,扎根农村,自主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家,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学院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把情感系于“三农”,把理想系于农村,把教室放在田野,把出路寄于创新,形成了“亲农、事农、兴农,敬业、勤业、创业”的学院文化精神,“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传统。学院始终秉持“守望田园,不辱使命”的“三农”情怀,坚持面向“三农”、立足成都、着眼四川、辐射全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主动投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学院是中国农学会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职教学会农业专委会副会长单位,是全国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协作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是农业农村部和商务部“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援外和涉外项目培训单位,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特有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是四川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和成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是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和成都农业创新创业联盟牵头单位,是四川中职农林牧渔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单位和四川省农林牧渔技能高考组考学校,是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四川省职教师资基地,是四川省第一批被授予“大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和“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的院校,是成都市第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高校,是支撑四川省、成都市农业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输出基地。 面向未来,学院明确提出了“13554”发展战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聚焦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才立校、科技强校、改革兴校、依法治校”的建校原则,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农业高职院校。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四川
农业
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办学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此后历经四川高等农业学校(1912年)、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4年)、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27年)、四川省立农学院(1932年)、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35年)、四川大学农学院(1950年)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整体迁至原西康省(1955年撤销)省会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学校现有雅安、成都和都江堰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馆藏文献资源625万册(件)。 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现设有学院26个,研究所(中心)15个,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87个,专业学位授予类别8个,本科专业9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19个。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根据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综合计分,学校在全国农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别位居第7、第4。从2015年起,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2017年动物营养与饲养科学、2018年作物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现有教职工3400余人,其中:教授355人、副教授569人;博士生导师248人、硕士生导师68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973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7人,四川省特别人才计划人选9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3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3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13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人。学校是全省首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2所试点高校之一。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育人体系完备、条件优良。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是“文革”后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3.8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500余人。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省级一等奖30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提名6篇。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15项。学校是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之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之一、全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6所高校之一。 科研成果丰硕、效益显著。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6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59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到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建有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农业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科技部条件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创新团队9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以及四川省重点(高校)实验室2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社科研究基地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4个。主办的《四川农业大学学报》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学校还是2012年全国首批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一。 对外交流广泛、形式多样。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和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是全国首批有条件接受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还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 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91年4月和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两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2002年1月,温家宝同志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2007年10月,温家宝同志再次批示:川农大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2008年5月,李克强同志亲临学校看望慰问“5.12”受灾师生员工。2001年10月,李岚清同志亲临学校视察,高度评价“川农大精神”,充分肯定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治学理念,大力弘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继续秉承“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推进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川农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43
4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第62届高博会将于2024年11月重庆举办
2
2024年云上高博会产品征集
3
征集高校科技成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