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广西林业厅、教育厅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自治区特色高校、广西珍贵乡土树种良种培育中心、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柳州市柳北区,校园绿树环绕、湖光倒映,风景优美,是自治区“绿色大学”。学校创办于1956年,至2016年,学校已培养各类毕业生50000多人。 学校占地面积18000亩,校园面积1100多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6亿多元,图书馆藏书70多万册。学校设有林业工程系、园林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汽车与信息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经济贸易系、旅游与交通管理系、公共教育部等8个系(部),设有继续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中心。2016年学校设44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2个、自治区优质试点专业和特色专业11个,全日制在校生 8000多名。 学校现有教师553人,教师中博士10人、硕士147人;教授19人,副教授81人,“双师素质”教师161人。拥有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2支、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支、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 学校设有教学实验林场、生物技术中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木业公司、园林公司、林业教育贸易公司和君武森林公园等校办企业,满足相关专业实习(实训)的需要。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具有“校中有场,场中有校,校场一体”特色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近年来相继建成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园林大棚、物流实训中心、会计仿真中心、室内设计实训基地、汽车实训等16个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104间,其中,生产性实训基地7个。学校拥有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国家林业局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高职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4个。此外,学校还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广泛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74个。学校作为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印尼金光集团、广西高峰林场等30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 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科研项目160多项,取得较大科研成果31项,获得省部级奖励近20项,培育林木良种1个,制定林业行业标准1项;获得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11部,主编出版教材100多部,发表科研论文1400多篇,承担了广西珍贵乡土树种良种培育中心、广西林业科技服务平台、柳州市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3个平台建设。学校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科工组织、澳大利亚农业中心、印尼特立沙帝大学、越南林业大学、越南东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等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合作开展林业碳汇研究,与澳大利亚科工组织合作开展桉树材性改良等研究项目。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与全国重点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本科函授教育,与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本科院校合作开展“专本衔接”自考专业多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报读,在获得大专毕业文凭的同时,可获函授(自考)本科文凭。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种近50个,学生可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学校办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特色鲜明、业绩突出,自2004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位居全区高校前列,连续13年荣获广西“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坚定不移地坚持“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林业,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走向东盟”的发展方向,构建“以生态技术为龙头,以工程技术为主体,以管理服务为两翼”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坚持“校行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实施“品牌办学,开放办学,合作办学,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六大战略,正在努力创建具有行业特色、国内一流、生态风格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高技能人才。(2017年2月27日更新)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适应现代商务事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应用人才为宗旨的国家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是培养广西商务行业经理人才的摇篮。学院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前身是创建于1965年的广西对外经济贸易学校,2002年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更名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我院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示范性高职院校,广西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外经贸创业型人才培养基地;此外,连续8年获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连续13年获“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11年获“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获“十载支持,十届辉煌”中国-东盟博览会10周年志愿者突出贡献奖,连续19年获“广西商务厅直属单位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多年获“广西高校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一、学院的沿革 学院创建于1965年,其前身为广西外贸半工半读学校。1978年命名为广西对外贸易学校,校址定在南宁市明秀西路30号。1984年更名为广西对外经济贸易学校,并于1994年搬迁至南宁市大学东路168号。2002年,学院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并更名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二、学院的发展定位 (一)办学理念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高素质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人才培养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校、政、行、企、社合作办学的道路;依托商务行业,突出现代商务特色,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较强技术技能,适应现代商务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人才,为繁荣广西现代商务事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国际第三产业发展服务。 (二)办学定位 目标定位:现代商务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强校。 类型定位:国际贸易、财会金融、现代流通三大专业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等学校。 层次定位: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本科教育。 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较强技术技能,适应现代商务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 特色定位:突出现代商务特色。 三、学院的现状 办学规模:截止2016年4月,在校学生13879人,其中全日制高职在校生9061人,成人教育4818人。 办学条件:学院占地总面积930亩;图书馆藏书75.55万册,电子图书容量1.88万G;教学用计算机1394台,多媒体教室和语言实验室座位4587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10个,校外实训基地121个。 师资结构:现有教职工604人,其中正高职称29人,副高职称8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优秀教师3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博士后在站1人,博士研究生3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研究生181人。常年聘请数名外籍教师及一批来自企业的高水平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特色鲜明,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学院以现代商务为特色,现有7个系2个教学部50个专业(含方向),分别有国际贸易系、应用外语系、会计系、市场流通系、旅游管理系、信息工程系、金融系、公共基础教学部、社会科学教学部。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专业4个,自治区优质专业8个,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7个,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个,教学团队3支;国家及自治区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 “十一五”、“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5本,国家精品教材2本,省部级优秀教材7种;国家级教学课件获奖21项;广西教学成果奖10项。 科学研究:“十二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地厅级科研项目132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7部、发表论文1128篇。 招生就业:学院面向全国12个省、市及自治区招生,生源充足,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校园文化:学院围绕现代商务应用人才培养特色,建设了一系列以“中国-东盟商务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基地、文化设施和活动项目,形成了“诚信为基、和谐为贵、特色为魂、卓越为道”的现代校园文化。 国际交流:学院先后与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二十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2006年以来,出访27批次共91人次,接待来访286人次;向国外派出交流学习教师128人次,派出965名学生到英国、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留学。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教育部副部长、大使馆参赞、领馆总领事、教育代表团等多次到我院交流访问。接收越南、泰国397名师生到我院学习;开设了“中国文化体验之旅”等特色中短期培训项目;为师生们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提高了师生员工的国际化意识和水平。2015年获自治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改革试点称号。 社会服务:充分利用广西高校中唯一具备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单位”的资质,以及广西外派劳务培训中心、广西外语培训中心外语培训基地、广西经贸对外服务公司、南宁埃立特外语外贸服务中心等资源,先后协办了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研修班,承办牙买加糖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中国-东盟公共管理与地方治理研修班、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研修班、中国-东盟物流产业发展研修班、泛北部湾港口物流合作研修班、中国-东盟旅游产业合作研修班、牙买加物流技术培训班等项目,为国外各司处级官员、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服务;积极开展商务系统、涉外企业的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提供人才、科技、资源、信息、文化服务。注重产学研合作,多项科研成果服务广西外经贸行业发展,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积极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投资峰会”提供翻译、志愿者服务。积极承接社会考务工作。 1个人才小高地:广西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人才小高地。 5个培训基地: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单位、广西外派劳务培训中心、广西电子商务定点培训机构、商务部“人才强商 ”基地、广西外语培训中心外语培训基地。 21个资格证书考点和培训点:全国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全国外贸单证员证书、全国外贸业务员证书、全国外贸跟单员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考点和培训点、全国跨境电商运营与推广专员证书、全国跨境电商操作专员证书、清华IT工程师学习认证中心、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职业英语能力测试(托业桥考试)考点、电子商务师培训点和鉴定站、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点、全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考点、广西会计从业资格考点、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考点、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考点、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和二级考试考点和培训点,CCFA注册品类管理师(助理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考点和培训点。 11个联合办学点: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百色函授站、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灵山函授站、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桂东函授站、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橫县办学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西远程教育中心、武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点、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习中心、广西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学点、广西财经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助学班教学点、玉林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教学点、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点。 31个以学院名义参加的学术团体和相应职务:广西国际经济贸易学会会长、广西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会长、全国外经贸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副会长、广西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广西市场学会副会长、广西教育会计学会副会长、广西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广西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广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商贸旅游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广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文化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广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单位负责人、广西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广西审计学会理事、广西外经贸统计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西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会员、广西图书馆学会会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广西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广西高等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员、广西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广西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会员、广西珠算协会理事、广西报关协会会员、广西人才学会会员。(2016年5月20日)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公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历层次大专,机构级别为副厅级事业单位)。 学院由青山校区和五合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601.02亩。青山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青秀山脚下,交通便利。正在筹建中的五合校区位于南宁市五合大学城,地势开阔,环境优雅,是教学、生活的理想场所。 学院2011年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广西首批2所中高职衔接改革试点院校之一,是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学院设有贸易与管理系、财会金融系、信息工程系、旅游与外语系、艺术设计与建筑管理系、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7个教学系部,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核心,以服务农村现代流通为特色,形成财会金融、现代流通、信息化建设、旅游与餐饮四大专业群,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商贸的专业发展水平。设置会计电算化、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等32个专业(方向)。 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大专在校生6000多人,现有教职工291人,高级职称教师5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学位教师143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学院还聘任了一批由企业高管、能工巧匠担任的兼职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 学院以培养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立德树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学院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种技能竞赛,以“赛”带“训”,以“赛”促“学”,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建院以来,学院遵循“立德弘商、兴贸致远”的校训,形成了“秉商崇商、学商精商、为商研商、融商弘商”的办学理念,凝炼了“商学合一、德才双馨”的人才培养理念,扎根桂商文化沃土,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三等奖6项,中央财政支持专业4个,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3个,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先后获得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和谐学校、自治区级卫生优秀学校、广西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院校等90多项荣誉。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79年的天水地质学校,学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93年更名为西北工业学校,同年进入省部级重点中专行列。1999年划转至甘肃省,交由甘肃省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办公室具体管理,同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01年7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甘肃省首批设置的高职院校。2009年4月,学校划转至甘肃省教育厅直属管理。 在近4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认真贯彻党的职业教育方针,秉承“崇德修身、勤学敬业”的校训和“明礼诚信、笃学创新”的校风,以建设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教学为主体,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在办学条件、体制机制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与管理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核地质、国防军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国核地质、国防军工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部委的表彰奖励。学校先后成立的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和甘肃国防科技工业职教集团更是在行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2007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校,2015年建成了甘肃省高校众创服务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还先后获得 “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省级模范职工之家”、“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 学校地处甘肃省第二大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的天水市,陇海铁路、G30连霍高速傍校而过。学校办学条件优秀,各项基本办学指标均高于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标准。学校占地面积325亩,固定资产总值2.5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459万元,建有108个门类齐全、设备优良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工程实训中心,其中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央财支持实训基地,9个省级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学校图书馆文献总量35.8万册,电子图书7400GB,校园网出口带宽1010Mbps。建有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400m标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等体育场馆;拥有新图书馆、工程实训中心、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新学生食堂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校园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123人,教职员工331人,校内专任教师275人,校外兼职教师22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07人,中级及其它专业技术人员 168人,研究生学位以上教师75人,“双师型”教师156人。学校拥有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等4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名省级教学名师。学校教师先后获得省级以上表彰152人次,其中国家级30人次,省级132人次。近年来,教师累计完成各类科研课题168项,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立项57项,荣获地厅级科技成果奖28项,教师累计在核心、权威及省部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30篇,获得国家专利56项,出版教材、著作151部。 学校于2010年起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现设有地质学院、测绘学院、建筑学院、化工学院、电信学院、经管学院、旅游学院、艺术学院8个二级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两个教学部门。 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度,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考点等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认证机构,基本形成了以大专层次的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融以成人教育、短期培训和技能培训鉴定相结合的办学格局。全日制高职教育以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专业设置立足产业急需,涵盖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生物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等13大专业门类41个专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经、管、文、艺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拥有测量数据处理、天水导游实务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区域地质及矿产普查、工程测量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和旅游管理4个省级特色专业,甘肃导游实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水文地质学概论、天水导游实务、测量数据处理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了以《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为代表的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充分依托牵头组建的“甘肃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和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携手省内外60多家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构筑起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生产导向”为基本模式的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繁荣校园文化,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持续推进各项竞赛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各类技能竞赛获奖累计114项。 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构建起了遍布全国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定期举办的校内“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洽谈会,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便捷平台。依凭厚实的行业基础,学校与国内2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固的用人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面向地质测绘、国防军工、建筑、化工、电信、经管、旅游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人才输出立足甘肃覆盖全国近20多个省市。毕业生以其优良的素质、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和娴熟的职业岗位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积极服务社会,依托地质行业和国防科技行业的办学优势,以全国首批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甘肃国防科技工业职教集团等为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科研技术创新优势,大力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面向全省开展了矿山测量及数字矿山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等30多个地方科技服务项目,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校内实训基地等优质办学资源,积极承担了岗位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两后生”创业技能培训,累计开展培训9200余人次,实施技能鉴定6000余人次,为我省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十八载兴学育才、求强思变,形成了甘肃工院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打造了一批全国核地质、国防军工行业的品牌专业;造就了一批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优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名片学生。学校优秀的办学实力,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的办学理念,显著的办学成效,为培育新时期核地质和国防军工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经教育部备案、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其前身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原国家重点中专兰州气象学校(始建于1951年)和隶属于甘肃省煤炭工业局的甘肃煤炭职工大学(始建于1984年)。学院是一所以气象、采矿、安全、地质、冶金、水利、测绘、信息、珠宝等专业群为主要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建校以来,资环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深化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了甘肃高职教育的“资环模式”,学院的办学历程成为甘肃高职教育敢为人先和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 2011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2年,被解放军总参谋部、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1所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4年,荣获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201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6年,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双一流”大学项目建设院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7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确定为省部共建院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优质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单位。2018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院校。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秉承“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办学精神,凝炼形成了“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品质至上”的校训、“求真务实”的校风、“立德树人”的教风和“知行合一”的学风。目前,正努力朝着建设充满活力、内涵丰富、设施完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迈进,力争建成“和谐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特色校园、创新校园、示范校园”。 设有安全工程系、地质工程系、气象系、机电工程系、水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冶金工程系、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环境与化工系、民族工艺系、财经商贸系、基础部(体育艺术教学部)、安全监管监察学院、图文信息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16个教学及附属单位,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宣传部(统战部)、监察室、审计处、教务处(教师工作部)、招生工作处、就业工作处、计划财务处、科技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后勤管理处、基建处、保卫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产业管理处、教学督导室、工会等19个党政群团机构。 学院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起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省级教学名师5人,1名教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劳模,6名教师获省级园丁奖,1名教师获全省“三八”红旗手称号,7名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在90%以上。2011年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2014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 学院主要面向全国气象、民航、煤炭、地质、安全、冶金、水利、化工、珠宝等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就业主体单位为部队、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排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2012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获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称号。普通高职在校生130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2000余人。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服务导向,重视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合作,组建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和协同创新中心,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中小企业发展。现设有具备国家二级安全培训资质的安全监管监察学院,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人才精准服务平台、甘肃省大学生海外就业服务中心、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分市场、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甘肃分院、兴陇兰州牛肉拉面国际商学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国家安监总局宣教中心甘肃安全宣教培训基地、甘肃省公务员培训基地、甘肃省第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社会服务机构,每年为社会、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培训10000余人次。 (数据截至2018年11月)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
☉ 学院简介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民远学院)是纳入国家正式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制三年,独立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 ☉ 基本情况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小桥、凉亭、草坪、湖水,中目映成趣;富苟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楼、图书馆、实训中心、专家楼、学生公寓,鳞次柑比, 矗立在川杨河畔。学院现占地120 余亩,建筑面积62356 平方米,生员遍及上海及江浙院等全国多个省市,专兼职教师近百人,正副教授及讲师占71%以上,为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成长环境。 ☉ 历史沿革 民远学院筹建于1998年6月。1999年5月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点教育(三年制大专),同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设有社区管理、商务英语、计算机信息管理三个专业, 至2002年已发展成具有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等9个与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紧缺人才相关的专业, 2003年3月,经上海市教委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并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同意民办民远学院正式建校为“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所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高职院校。 ☉ 专业设置 民远学院围绕上海“四个中心” 建设,立足社会需求、紧贴科技前沿、着眼长远发展,重点发展旅游、财经、先进制造、艺术、国际航运等一批招生好、就业好,前景好有吸引力的品牌专业,培养应用技能型紧缺人才。现设置有国际航运物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智能工程与技术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思政教学部五院一部;有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韩语(国际导游方向)、应用英语(国际导游方向)、艺术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方向)、(数字传播艺术方向)、(广告视觉传达方向)等十一个专业共十三个方向。这些专业定位在培养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技能型紧缺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前瞻性,发展前景看好。我院历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 人才培养 学院着力营造“勤奋、敬业、合作、创新”校风,管理严格、教学规范,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来设定课程,以“新(颖)紧(靠)够(用)实(际)”为准,努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实现零接轨,现已与一批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还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学生毕业后除享有国内院校专升本的机会外,亦可到国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为奖励在本省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建成创新强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3-04-18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概述 学院坐落在人文荟萃、环境优美的南京江宁大学城,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省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学院先后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江苏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系统普法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办学历史 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专门培养远洋船员和内河船员的学校,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南京海运学校和1956年成立的南京航运学校,是第一批履行国际海事组织STCW78/95公约、具有船员教育与培训资质、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航海院校;两校2000年由交通部划转到江苏省,隶属于省教育厅管理;2003年,两校合并升格成立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学院整体搬迁到江宁大学城办学;2015年5月,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省教育厅、财政厅组织的省级示范院校验收。 办学思路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重,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办学,坚持关注政府、关注行业、关注同行,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三坚持三关注”办学理念;明确了要实现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学水平、一流的师生福利的“四个一流”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政校企合作、特色品牌、科研兴校、国际化与开放等五大战略;全力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建设和优化、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师生员工幸福与健康、信息化校园建设以及党建思政教育等十项工程。 办学条件 学院拥有江宁、秦淮和板桥三个校区,校区占地总面积1429亩,建筑面积32.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到11.1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5亿元。有教职员工7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24人、副高职称113人,各类省部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30名,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90%,航海类教师持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近101人,其中远洋船长、轮机长25名,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位置。学院馆藏图书85万册,期刊1000余种、数字图书资源10.57T。 专业建设 学院设有航海技术学院、轮机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部等8院3部,共42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拥有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1个省品牌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拥有3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国家海事局海事联合调查实验室、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以轮机智能化机舱和航海大型操纵模拟器为代表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在全国航海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合作办学 学院成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广泛寻求社会支持与合作。学院是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海事局共建单位,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合作开办“3+2”高职本专科分段培养人才项目,与南京晓庄学院开展“4+0”高职本科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加拿大亚岗昆学院合作开办“2.5+0.5”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近20所知名大学开办“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委托开展4个专业定向培养直招士官项目,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并与国内多所本科院校合作开展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的项目。 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新生录取分数排名多年来居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前列,航海类专业学生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连续多年保持领先,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近98%。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报告显示,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半年后的就业薪酬连续三年来一直居于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首位。近三年,学院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全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教师获得国家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5项。学生获得省级(含行业协会、学会)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奖励254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3项,学生在全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中,分别取得团体冠军、季军、亚军的优异成绩,是全国唯一连续三届均获得前三名的学校,也是大比武企业代表队连续三届冠军的指导院校。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56篇,完成纵向课题189项,专利授权达824项。学院依托15个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各类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技术服务394项,技术服务到账经费累计超过2000万元。学院船员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品牌,社会培训项目达86项,基本涵盖国家海事局核定的所有培训项目,五年来共完成7万多人次的各类培训任务、5.5万人次的职业技能鉴定任务,培训和技能鉴定总收入达9000万元。 江海气度,日月风华。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主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服务长江黄金水道、江苏沿海开发建设,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适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海洋运输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建设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航海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马鞍山联合大学,创建于1984年。2008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独立设置命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30余年来,学院始终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秉承“聚山纳川、一马当先”马鞍山精神,践行“立德尚能”校训,弘扬“勤勉、和谐、笃实、励新”校风和“敬业、爱生、善教、乐群”教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学创特色、专业奔一流、工作争上游”,全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职业人才。 学院现有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技师学院、马鞍山卫生学校、微软IT学院、继续(成人)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电子科大硕士点等7个办学机构,逐渐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技工(中职)教育、社会化技能培训鉴定、创业培训成人和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学院占地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0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180余个,其中省级实践教育基地5个,教学实训设备总值1.3亿元。纸质图书36万册,电子图书1000余万册,报刊200余种。校园无线网全覆盖,信息化条件优越,专业课程全部实现信息化教学。 现设电子信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管理工程、经济贸易、应用外语、医学护理和基础部(思政部)7系1部。高职专业36个,中职专业22个,其中央财支持建设专业6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示范建设专业2个,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匹配度不断提高,90%以上专业实现中高职贯通培养,形成了中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3大专业群的职业人才教育体系。全日制学生8000余人,成教学生1000余人,年均各类社会化职业培训、技能鉴定1万人左右,办学总体规模近2万人。 现有教职工405人,其中专任教师309人,副高及以上职称占30%,双师型教师占62%。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名师与省、市级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32人,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坊5个。 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牵头组建马鞍山市职教联盟信息技术类和财经商贸类两个专业群的产教融合协作委员会,与300余家企业建立起实习就业、订单(冠名)培养、实践教学等形式的校企合作。各专业积极广泛推行行动导向、项目案例、场景模拟等各具特色教学模式,创新出“三引三出”“校企八共”“大师团队引领”、“实境实品”“淡学旺工”“三段递进”等具产教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职业能力不断增强。近5年在国家和省、市技能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励40人次、省级奖励243人次、市级奖励1050人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办学。近年,学院先后与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韩国昌原文星大学、韩国东义大学和台湾东南科技大学、修平科技大学、正修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先后选派6名教师赴德国学习“双元制”教育理念,与德国海因里希比辛职业学校合作开办“双元制”模式下的数控专业中德合作班。与哈工大、南大合作分别成立现代远程教育马鞍山学习中心,现代远程教育学员近400人,南大马鞍山学习中心被评为该校远程教育全国先进学习中心。与皖南医学院、安工大等高校合作开展多个专业成人专、本科教育,目前各类成教学生达1000余人。 30余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学院办学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学院在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名列第一,获得“优秀”等次。学院还先后成功承办中国人才研究会五届三次理事会及大学生职业发展论坛、首届“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暨第四届安徽青年创业大赛复赛、省第六届青年创业大赛决赛、第十届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四届省高校教师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2015年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研讨会、2015年省高技能人才研修班、马鞍山市连续4届职业技能大赛、市直机关职工综合能力大赛等各类大型会议或活动。学院现为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省职业技术培训协会和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荣获“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国重点就业训练中心、长三角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会员单位、省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省再就业培训示范基地、省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和市人才工作示范单位。先后荣获第十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是自治区首批成立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位于乌鲁木齐市,占地2300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总资产5.6亿元。现有教职工667人,专任教师325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160人,教授、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58人。国家及自治区教学名师10人,自治区级教学能手4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面向食品、轻纺、石油、煤化工、机电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开设专业58个,其中,国家重点专业7个,自治区特色专业6个。建有132个实验实训室和23个实训车间。建有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支持的食品生物技术、现代纺织技术、电工电子及自动化等13个实训基地。目前,在校生1.5万人。 学院生活学习设施设备齐全,学生公寓配有独立卫生间、标准衣柜、电脑桌、网络接口等设施,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校园;建有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艺术馆、天文台、全塑胶田径运动场等;30个魅力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平台,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月等活动贯穿全年,有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岗位助力品学兼优和特困学生。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育人质量不断提高。 与中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上海大众(新疆)分公司、新疆蓝山屯河股份公司、新疆中泰化学股份公司、新疆天业集团、神华集团、新疆美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利泰丝路投资有限公司等100多家疆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实习、就业合作关系。与新疆宜化等大型企业创办“宜化学院”、“天润学院”等12个合作学院。近年来,每年毕业生人数近4000人,就业率名列自治区高校前列。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9 200 201
  • ...
  • 675 67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