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环境友好的宽温高稳性薄膜储能电容器的开发与研究
我们已采用磁控溅射沉积方法成功地制备和研究了环境友好的钛酸钡和铋镁锆钛氧的复合薄膜,发现其储能密度和储能效率在-100~200 °C温度区间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其宽温储能密度明显高于铅基材料在这个温度区间报道的最大值,使其成为替代铅基储能材料的最佳选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目前我们正在通过研究和调控薄膜的生长工艺来实现在成本低廉的Si、Ni等衬底上制备大面积、高质量、高性能的复合储能薄膜。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食品中重金属及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敏感元件及生物传感器开发
采用核酸适配体及分子印迹等技术,辅助计算机模拟及信号放大等手段,筛选及合成了重金属等化学危害物残留的速测敏感元件;自制单克隆抗体,采用双水相纯化结合原位固定的方式制备了瘦肉精等兽药残留的速测敏感元件。在此基础上,与光电、量热传感器联用构建了系列传感器。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中的高压直挂功率转换系统研究与开发
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能够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穿透率,提高电网稳定性,是未来智能电网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功率转换技术一直限制着电池储能系统的大容量化发展。本项目使用级联式变换器作为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的功率转换系统,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的效率、可靠性等。 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先后对高压直挂功率转换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二次脉动抑制、接地电流抑制以及可靠的控制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0链节的实验系统中全面验证,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最后,南方电网公司在深圳宝清储能电站建设了2MW/2MVA/10kV高压直挂储能系统,本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实际指导了该系统的设计,所研究的控制策略实际应用于该储能系统。 该储能系统的功率转换技术是世界上首次直挂 10kV电网的功率转换技术,目前已经顺利运行一年,在效率、可靠性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储能系统,为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人才需求,5G通信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计算机技术
5G通信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计算机技术等, 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等全职聘用, 博士以上学历考虑兼职聘请为技术顾问等
山东卡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2021-06-16
以单嘧磺隆为主体的谷间除草剂新配方的开发与研究
项目简介: 本课题组在 2013 年与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合作,进行了“新谷友 1 号”的田间小区试验。试验表明,“新谷友 1 号”(单嘧磺隆·除草剂 A 可湿性粉剂)土壤处理下,用量 683.7ga.i/hm2 时除草效果优异,杂草株防效达到 86.9%,杂草鲜重防效高达 96%以上,对谷子安全。“新谷友 1 号”比谷有每公顷有效用量降低了近 260g,每公顷节省用药成本约 5.8 元,降低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2014 年 4 月份我单位继续与河北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合作,第二次进行了“新谷友 1 号”的田间小区试验。 项目特色: 单嘧磺隆防除阔叶杂草优异,除草剂 A(由于涉及专利问题,此除草剂暂时保密)对单子叶杂草防效好,对阔叶杂草防效差,因而除草剂 A 与单嘧磺隆的混用,不仅可以扩大杀草谱,提高除草效果,而且可以延缓杂草抗药性、降低除草成本。因此我们合成以单嘧磺隆为主体,除草剂 A 为辅助的谷田除草剂新配方“新谷友 1 号”。通过单嘧磺隆与除草剂 A 联合毒力试验,最佳用药量试验,确定了二者混用的最佳配比和最佳用药量,其最佳用药量为 626.5-756.8 ga.i/hm2。 市场应用前景: 按照我国 3000 万亩的谷子种植面积计算,谷田人工除草的成本一年就需要 45 亿元(谷田每亩的人工除草成本为 150-180 元)。根据目前市场价格平均谷子每亩的经济效果已经玉米收益的三倍,谷子目前市场价格为 7.0 元/kg,玉米的价格为 2.2 元/公斤,并且谷子的亩产量已经达到 1000 多斤。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谷田除草剂在我国的市场前景很好,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谷田除草剂每亩的零售价格 8-10(农民可以接受)。3000 万亩的谷田种植面积将会带来每年近 3 亿元的销售额。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本产品在产业化过程中需要 2 年左右的时间办理农药登记证。其存在的主要风险为“新谷友 1 号”上市后由于部分农民的使用不当或在特殊天气,特殊土壤条件下使用时可能会产生小面积的药害问题。 本项目正处于中试阶段,可提供样品,采取合作方式,投资规模为 60万。
南开大学 2021-04-13
大颗粒状速溶食品(菊花晶和金银花晶)的开发及产业化
菊花晶和金银花晶具有清热去火的功效,目前市售的菊花晶和金银花晶主要 以粉末状的形态存在,外观形状较差,且溶解时所需的时间较长。本项目开发的 菊花晶和金银花晶颗粒较大,溶解性较好。 溶解时间:热水中 3 s 以内全部溶解,不使用食品添加剂。 效益分析:菊花和金银花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清热去火等诸多功效,将其从菊花和金银花 中提取出来制备成菊花晶和金银花晶可以提高食用的方便。此外,将菊花晶和金 银花晶与奶粉同时食用,可以有效降低婴儿食用奶粉时引起的上火等问题。因此, 开发具有良好外观形态和溶解性的菊花晶和金银花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江南大学 2021-04-11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南京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谷物近红外分析仪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南京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谷物近红外分析仪采购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109号雨花客厅2幢1307室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20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5-27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实验室计算机更新采购项目(二次)竞争性磋商公告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实验室计算机更新采购项目(二次)竞争性磋商
华中农业大学 2022-06-23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开展的背景及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能源转型面临需求放缓、传统产能过剩、环境问题突出、整体效率较低等问题,传统能源系统又存在着各能源子系统规划协调不足、弃风弃光现象突出、对化石能源依赖严重等现象,推进国家能源转型、构建新型能源系统势在必行。 综合能源系统是能源互联网建设的物理载体,是支撑国网战略目标落地的重要形式。综合能源系统能够拓宽国网公司发展业务,培育业务增长点和盈利模式增长点,是实现国网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建设是项目成立的开端,规划优化效果最优是项目最好的投资、更是最好的节约。综合能源系统规划问题涉及源、网、荷、储协同,需要多维能源数据信息支撑,包括不同设备动态运行特征信息、多元用户负荷特性等数据。而大数据技术能够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建设提供基础的数据服务。  有助于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进一步提升,促进社会能源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能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提升,减少能源消耗总量; 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降低能源系统建设成本;  有利于推动能源互联网的进一步实施和落地,助力国网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 有助于电网公司新型业务进一步推进,扩展业务和收入增长点;  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大数据——应用 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的推动下,大数据技术在综合能源系统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助力解决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或运行优化多因素设备建模、设备运行状态诊断、用户用能画像、用能场景生成、优化策略生成的问题。  项目研究内容 项目研究成果 主要成果 本项目的应用示范能够指导综合能源系统工程实际落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指导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效果评估,提供规划决策工具;能够指导不同区域典型综合能源系统场景示范推广,打造可推广的样板工程;能够深化综合能源系统一体化服务,助力综合能源系统广泛推广。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5项。 示范应用 本项目预计在山东省内落地应用,打造不同行业的综合能源应用示范项目,目前在前期项目应用实施阶段,预计2021年底完成项目应用实施。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综合利用低位热源回收溶液中易挥发性组分及盐的新工艺
高效膜蒸馏新工艺是新型的混合物分离回收方法,在低位温度差推动作用下,在膜的两侧分别得到两股产物,一股是回收的高浓度难挥发组分的浓溶液或晶体悬浮液(如浓盐水或盐结晶),另一股是高纯度挥发性组分(如挥发性酚),可用于石化行业的高浓度废水回收处理,包括(1)油田盐水处理;(2)循环水 及排污水处理;(3)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水处理。对上述废水的处理后可分别回收淡水或挥发性有机物,并浓缩和结晶难挥发性物质。料液温度为 50℃~80℃,在分离回收有价组分的同时通过合理采用低位热能如工厂废余热、地热等来实现能量综合利用;设备体积小,占地面积小;易于操作和管理维护,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在线监测。自主研发了设备装置核心部件的生产技术和方便高效的设备清洗再生方法,长期操作性能稳定。相信该技术可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希望在中石油、长庆油田等陕北能源基地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0 131 132
  • ...
  • 140 14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