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芳氧羧酸及其衍生物在控制作物害虫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芳氧羧酸及其衍生物在控制作物害虫中的应用,从而保护植物免受害虫危害或使植物作为诱虫植物而控制害虫危害,本发明将芳氧羧酸及其衍生物应用于植物体,从而导致靶标植物对鳞翅目害虫产生系统性的直接抗性、对半翅目害虫产生系统性的敏感性,但同时又提高植物对两类害虫的间接抗性。
浙江大学 2021-04-11
高杆作物柔性喷杆式喷雾机系统的精准施药控制方案
针对喷杆振动造成的喷雾不均匀等问题,基于压电智能结构,利用动力学理论、混沌优化技术、提出基于自抗扰的超高地隙自走式喷雾机柔性喷杆结构振动主动控制方案,进而达到高秆作物的高效安全农药施用控制。振动抑制下降 15dB,施药准确性提高 50%。
扬州大学 2021-04-14
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的筛选鉴定及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尤其镉和铅)污染日益严重。传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存在着以下缺点:(1)成本高;(2)破坏土壤生态环境;(3)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一般很难在面积大、程度轻的污染土壤修复治理中实际推广应用。 本成果筛选和培育排异和低积累土壤镉等有害元素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一种在重金属中、轻程度土壤进行农业安全生产的技术方法,是一种成本低、操作简单、对土壤干扰小,原位绿色和安全高效的技术途径,利用本方法可以达到边安全生产边修复土壤污染之目
南开大学 2021-04-14
农用无人机及作物智慧管理技术与装备的创制和应用
农田信息快速精准获取是肥药减施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实测信息的农田智慧管理是实施化肥农药“双减”和产量品质“双强”的重要手段。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农田信息快速精准获取是肥药减施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实测信息的农田智慧管理是实施化肥农药“双减”和产量品质“双强”的重要手段。经过近十年产学研联合攻关,在无人机及卫星遥感作物信息高效融合获取与智慧管理的核心技术和装备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攻克了信息快速感知与肥水药精准管理两大难题,创新形成了国际领先的多源信息融合和肥水药精准管控技术产品。主要技术创新包括: 1.首次提出了基于无人机实时飞行性能的GNSS-IMU导航捷联解算控制融合算法,研制了多旋翼、直升机等两类12种农用无人机及适应多种作业模式的飞控系统,打破了日本雅马哈等同类无人机和MicroPilot等著名飞控系统对我国的封锁和垄断;首次研制了快拍式28波段(520g)、5波段(250g)和全反射式光栅成像微型光谱仪,分辨率为2nm,优于德国UHD185的8nm;突破了地-星融合的作物养分和病虫害检测技术,实现了遥感与农学模型高精度时空统一,时序MODIS数据解析由8-16天1km提升到逐日10-30m,病虫害发生短期预测精度提高8%。 2.发明了路径跟踪控制算法和分段式地头转弯精准接轨优化策略,攻克了弱GNSS信号下的自动导航难题;发明了无人机变载荷的重心平衡技术,研制了16种系列机/车载喷施装备和基于作物高度/作物密度/病害程度的精准对靶施药机具,实现了无人机和地面精准变量作业;首次研制了适用于水稻、水生蔬菜等复杂水田环境的无人空气动力船及船载装备,实现了水田的自动化除草、施肥施药作业,节肥省药10%-35%。  3.创建了集地面/无人机/卫星遥感信息获取融合、智慧决策和精准作业于一体的云平台管理系统。提出了植物-土壤养分一体化平衡施肥策略,建立了浙江省“两区一田”全覆盖的田块养分解析图;创建了高精度三维数字果园,在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茂名基地等进行了应用,节水8%,减药25%,减少劳力20%,增产10%,优果率提高23%。 项目授权发明专利 44 件(美国专利3件),发表论文 64 篇,出版专著 3 部,软著登记14项。经多位院士和专家评审,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制定国家标准3项、地方标准2项、浙江制造标准1项。研发的产品荣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证书,14种产品被列入国家及省市农机推广补贴目录,并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创汇近2亿元。成果近三年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累计综合效益21多亿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浙江大学 2022-07-22
生科院李新华副教授发现横断山区被子植物新物种及新归化种
我校生科院李新华副教授在云南西北部横断山区,发现了被子植物商陆科一个新种,即云南商陆,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权威期刊Phytotaxa(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446.1.6)。这是我校历史上首次发表的系列被子植物新物种,也是李新华团队继2015、2017年在横断山区先后发现小檗科新种宝兴小檗、绿花小檗及新变种绿萼小檗后,在我国植物多样性野外考察与研究工作中取得的又一成果,有关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资助。 横断山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为地球上34个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核心地区。自6500万年前新生代开始以来,横断山区不仅为一处保存植物多样性的宏大自然历史博物馆,而且也是许多新物种演化和兴盛的摇篮。 此外,受江苏省句容市环保局委托,在与我校植物保护学院王备新教授合作开展的句容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中,李新华老师及其研究生在句容东部山区发现了中国仙人掌科一个新归化种,即二色仙人掌。该种为匍匐型仙人掌,花被片下部橙红色、上部黄色,花色美丽而独特。二色仙人掌原产美国东部地区,句容市野生归化种群数量达910株成年灌木,且种群密度高。
南京农业大学 2021-02-01
省科技厅关于2023年入库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的通知
根据《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鄂科技通〔2021〕53号)安排,经公示,现将2023年入库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名单予以发布。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2023-08-10
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物种白菜和甘蓝TT2基因家族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物种白菜和甘蓝TT2基因家族及其应用; 所述白菜透明种皮2的基因家族包括2个成员:BrTT2-l基因和BrTT2-2基因,所述甘蓝TT2的基因家族的 1个成员BoTT2基因,所述甘蓝型油菜TT2基因家族包括3个成员:BnTT2-l基因、BnTT2-2基因和BnTT2- 3基因;芸菱属6个TT2基因之间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基因家族在植物分子育种中的应 用,通过反义抑制其在黑籽甘蓝型油菜中的表达后,转基因植株发生了种皮颜色变浅等性状变化,具有创造 转基因黄籽材料的潜力。
西南大学 2021-04-13
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物种白菜和甘蓝MYBL2基因家族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物种白菜和甘蓝MYBL2基因家族及其应 用;所述白菜MYBL2基因家族包括2个成员:BrMYBL2-l基因和BrMYBL2-2基因,所述甘蓝MYBL2基因家 族包括2个成员:B0MYBL2-1基因和BoMYBL2-2基因,所述甘蓝型油菜MYBL2基因家族包括4个成员: BnMYBL2-l基因、BnMYBL2-2基因、BnMYBL2-3基因和BnMYBL2-4基因;芸臺属8个MYBL2基因之间具 有较高的同源性;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基因家族在植物分子育种中的应用,通过构建正义超量表达植物载体,转化黑籽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0号后,获得6株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的外植体对照相比,转基因植 株生长发育正常,但种皮中原花青素等色素减少,同时种皮变薄,形成转基因黄籽性状,是油菜黄籽性状育 种的新资源。
西南大学 2021-04-13
甲基硅氧烷大气转化导致低挥发性物种及高产率甲醛的形成
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过氧自由基自氧化机制,阐明甲基硅氧烷大气转化会生成甲醛,增加其释放的环境风险。该研究不仅拓展了对大气过氧自由基化学的理解,还为甲基硅氧烷环境行为模拟和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12
中药七叶一枝花种子快繁技术平台的建立
重楼为百合目延龄草科植物或称七叶一枝花P.polyphllasmithvar.Chinensis,重楼的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近年来发现重楼及其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胃溃疡作用、抗肿瘤作用、心血管作用、镇静镇痛作用、止咳平喘作用、以及抑精作用等生理活性,已成为多种中成药和新药的主要原料,然而,重楼种子具有“二次休眠”的生理特性,即成熟的重楼果实中种子的胚尚发育不全,萌发过程中胚芽需要一定的休眠期,所以在自然情况下要经过两个冬天才能出土成苗。重楼种子“二次休眠”的生理特性,使其自然的年生产量远远低于药厂的年消耗量。由于重楼具有非常大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但迄今为止,重楼的组培快繁的研究仍未取得很完满的结果,用重楼的茎、叶和花蕾作外植体均未获得愈伤组织;用幼芽诱导的愈伤组织生长缓慢,用重楼的茎、叶和花蕾作外植体均未获得愈伤组织;用幼芽诱导的愈伤组织生长缓慢,并且有的不含原植物中的甾体皂甙等。因此,解决重楼的快繁问题已迫在眉睫。南开大学分子细胞遗传学试验室从2000年开始对由于种胚发育不完全而造成的发育迟缓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该技术已在大花蕙兰、蝴蝶兰、石斛、丹参等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根据我们在其他植物上摸索的成功的经验,利用我们实验室自己建立独特的快繁技术,开展重楼的快繁研究,建立重楼快繁技术平台,可能会解决上述重楼培养的困难,可缓解重楼生产中的资源缺乏问题。为解决重楼自然生产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提供一个技术平台。
南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