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
2020年2月14日,由厦门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养生堂旗下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经临床验证,173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93.1%抗体检测阳性,而33名健康人中无一阳性,显示出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是首个经大样本临床验证的新冠病毒总抗体检测试剂。该试剂能同时检出包括IgM和IgG在内的全部新冠特异性抗体,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所采用的双抗原夹心法能够更好地保障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的另一大突出优点是检测速度快,两名检测人员12小时即可完成1500份标本的检出。由于新冠病毒是首次入侵人类社会,几乎所有尚未被感染的人的血液中都没有抗体,只要患者的抗体检测阳性即可判断其为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因此,该总抗体检测试剂的临床应用,可明显改善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疑似患者核酸检测速度慢、采样复杂、敏感性不高、需要高等级生物安全措施等。
厦门大学 2021-04-10
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2020年2月22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清华大学、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设计开发的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呼吸道病毒(6种)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获国家药监局第2批新型冠状病毒应急医疗器械审批批准(注册证证书号:国械注准20203400178),将迅速应用到疫情防控前线,为众多患者及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快速、精准、有效诊断。该测试芯片是在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李兰娟院士指导下设计开发的,只需采集患者的鼻、咽拭子等分泌物样本,在1.5小时内便可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常见病毒,目前已获15项授权专利和各类科技奖项7项。
四川大学 2021-04-10
近岸海水中有害病毒的检测
海洋中存在大量病毒,表面海水中病毒的浓度在每毫升105到108之间。海洋病毒能够侵染多种海洋生物,引起传染疾病,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危害和损失,是水产养殖业发展中急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在海水中检测到甲肝病毒,因此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海洋病毒的快速检测以及定量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和开发的现代生物技术。用PCR技术对海水中的病毒进行检测,已经有一些报道,但仅限于人类腺病毒和少数其它病毒,我国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对海水病毒进行检测和调查,可以为海水
南开大学 2021-04-14
一种检测淋巴囊肿病毒的PCR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淋巴囊肿病毒的PCR方法,其中使用的检测淋巴囊肿病毒的引物,其上下游引物的序列分别为SEQ?ID?NO:1和SEQ?ID?NO:2。本发明根据淋巴囊肿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了大量引物,从中筛选出可快速有效检测的引物。本发明所使用的引物具有更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实用性及便捷性,能有效的对淋巴囊肿病毒进行高灵敏的检测。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细菌/病毒/寄生虫NMT快速检测仪
“NMT界乔布斯”许越先生推荐创新平台 中关村NMT产业联盟推介成员单位创新产品 “生物安全,人人有责” 推出背景: 在国际竞争白热化,战争形态多样化的今天,生物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应对这一挑战,2019年10月,生物安全法草案于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各界更加意识到,生物安全对于确保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国家安全就是国家竞争,归根结底又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因此,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NMT联盟的会员单位,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利用20多年的技术积累,以NMT:非损伤微测技术为底层核心技术,迅速推出了与国家生物安全相关多种检验,监测仪器设备,以及适用于多个学科及领域的研发平台: 《NMT生物安全创新平台》特制系列产品!   应对挑战: 1)准确性:采用选择性微传感器技术,检测方法更直接,排除中间环节的干扰,准确性高。 2)检测方式多样:目前可以检测到分子水平,例如:氧分子。所以不仅可以在核酸水平,还可以在蛋白水平上,实现对病毒的检测。   分类及用途: 1)《细菌NMT快速检测仪》(型号:NMT-BRD-200)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细菌NMT快速检测仪》(型号:NMT-BRD-200) 应对挑战: 1)准确性:采用选择性微传感器技术,检测方法更直接,排除中间环节的干扰,准确性高。 2)检测方式多样:目前可以检测到分子水平,例如:氧分子。所以不仅可以在核酸水平,还可以在蛋白水平上,实现对病毒的检测。 用途: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参数: 1.基本功能: 1.1针对细菌快速检测方法研发设计 1.2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3可实时监测和记录检测时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大气压、海拔、经纬度 1.4配备新指标拓展功能 2.性能: 2.1自动化操作 2.2长时间实时和动态监测 2.3无需标记 2.4立体3D流速检测 3.软件: 3.1imFluxes智能软件,可直接检测、输出生理指标数据,以及检测时的环境参数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新冠病毒分离、测序、快速检测及药物筛选研究
山东大学药学院刘新泳教授团队与山东省疾控中心联合申报的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新型冠状病毒分离、测序、快速检测及药物筛选研究”,获批经费450万元。连日来,该团队在抗新冠肺炎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   完成硝唑尼特的原料和制剂工艺研究。刘新泳教授团队根据体外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筛选实验,对已发现的具有显著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上市药物硝唑尼特(RY2020,原抗寄生虫药物),联合山东瑞阳制药进行研发,已完成了药物合成工艺研究、药物干混悬剂和片剂的制备工艺、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动物药效学验证,并拟申报临床研究,有望成为本次疫情防控急需的一线药物。 完成法匹拉韦的产业化研究。法匹拉韦是抗流感病毒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作用,目前该团队已完成法匹拉韦合成工艺、产业化工艺、质量控制研究等任务,正在联合山东齐都药业申报国家仿制药物,用于临床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建立基于靶标的虚拟筛选平台。依托山东省药物分子设计与创新药物研究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基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刺Spike蛋白、蛋白酶PLpro和Mpro、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结构,刘新泳教授团队开展了计算机智能化辅助的高通量的药物虚拟筛选,重点筛选了已上市药物、商品化分子库以及课题组自有的多样性的合成分子库、天然产物库、中药提取物库,发现多个虚拟评价活性好的临床已有药物和实体小分子化合物。
山东大学 2021-04-10
用于病毒自动化检测的微流控系统
一种利用磁性纳米粒子进行免疫测定的微流控芯片装置,该装置通过磁极驱动纳米粒子的运动实现了流体的混沌混合,利用该混合技术可在15分钟内检测出亨德拉病毒(HendraVirus, HeV)抗体,检测限约为0.48 ng/ml,比基于实验室的标准化验所需的时间至少减少了一个量级,可以实现亨德拉病毒的现场快速诊断,同时也可潜在地用于其他生物化学物质的现场检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检测水貂星状病毒的RT-PCR引物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水貂星状病毒的RT‑PCR引物及其检测方法,参照GenBank收录的水貂星状病毒ORF1b基因序列(序列号分别为GU985458.1、NC_004579.1、AY179509.1)保守区,分析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根据设计的引物,探索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RT‑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水貂星状病毒RT‑PCR方法敏感性强,特异性高,能够快速的检测水貂星状病毒。本发明所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性,能够用于水貂星状病毒的检测。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新冠病毒IgM/IgG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盒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丁丹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金准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开展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新冠病毒IgM/IgG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盒,并已实现量产。 1例(63.9%),IgG阳性138例(87.3%),在151例健康对照及非新冠肺炎疾病中特异性为98.7%。
南开大学 2021-04-10
猪乙型脑炎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
该成果利用纯化的乙型脑炎病毒,建立了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该成果主要用于猪的乙型脑炎病毒抗体检测,可以评价猪乙脑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感染监测。 我国种猪饲养量约4000万头,猪乙型脑炎是种猪重点防范的重大疫病,也是规模化猪场必须免疫的疫病。该产品是对猪乙型脑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重要工具,具有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 转化条件:需要生物制品GMP生产车间 成果完成时间:2016年12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152 15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