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HY-80系列-实验室高光谱
功能特性  高质量成像光谱数据 适用于实验室环境,具备良好光源条件,辐射校正准确度高,并集成调焦功能的推扫式高光谱成像系统; 检测范围不低于220mm×300mm×100mm(样品高度)  全谱段光源 光源通常为碘钨灯,谱段范围为200-2500nm,可具有不同的形式:带反射片的灯管、线性聚焦光源、穹顶光源等。  专利高光谱数据时空校正 时间反射率及空间反射率双重校准,数据精度高。   应用领域 真伪鉴定:文物鉴定、艺术品鉴定等; 物质研究:烟草、药品、食品、矿石等; 刑侦文检:文件修改涂抹、笔迹鉴定等。 
杭州高谱成像技术有限公司 2022-03-16
多模态纳米分子影像光热
纳米分子探针是一类能准确回答生物医学问题的功能性物质, 它介于药物与传统医疗器械之间,具有 “看得早、准、全”特征,是可视化探测分子细胞水平异常的利器,对于检测早期的肿瘤病变、老年退行 性病变(阿兹海默症)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已有多种模态的肿瘤分子探针问世, 它们可通过分子成像对肿 瘤多种恶性表型特征进行检测, 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本项成果利用对生物组织高穿透能力的近红外 激光照射源,激发磁光热三模态纳米探针,使其通过分子影像方式提供早期肿瘤病变形态及其分子生物学 信息,并在诊断的同时进行光热-光动力学联合协同治疗,实现早期肿瘤的安全及时诊治。上述多模态纳 米探针采用特殊的纳米组装技术制备,在探针的特异性肿瘤靶标挂接、诊治效率提升及纳米毒性控制三个 关键环节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推动这项探针新技术的临床前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山大学 2021-04-10
配位超分子自组装
利用氨基功能化配体与钙盐组装得到一种新颖的二维层状Ca-MOF。其通过{Ca3O18}簇与配体连接而成的金属-有机层上悬挂配位的DMF分子,并进一步通过DMF间的范德华弱作用力层层堆叠,形成“范德华MOF”多层结构。基于DMF的动态配位活性,该独特的金属-有机多层MOF能实现层内稳态和层间动态的有效平衡,并存在具有半导体发光特性的层间激子(exciton)发光和层内激基缔合物(excimer)发光的双通道发射。发展了二维MOF设计和利用的新概念,将“自下而上”的金属-有机配位组装与“自上而下”的后合成形貌加工调控相结合,实现了超薄二维MOF的简便、绿色、宏量制备的新方法,并为光学存储器等应用建立了元器件模型。
中山大学 2021-04-13
配位超分子自组装
实现了一系列光功能导向金属-有机配位超分子材料的合理化模型设计与可控合成,探索了新型传能与发光、光调制、光转换的机理与机制,建立了独特的光学应用器件模型。如利用配位键动态活性的后合成剥离策略,可逆转换配位材料空间维度,获得了具有层间/层内荧光调控开关特性的超薄2D配位发光材料 利用ESIPT多能级配体激发态过程,构筑了超快速专一性水分子光响应配合物薄膜器件,以及用于F离子、温度、溶剂等的荧光探针材料 利用异质同晶配位特性和区域控制各向异性外延技术,获得具有异质结超晶格的多稀土MOF单晶,实现多层次间隔色域可调发光,建立了光谱—空间编码结合的单晶光学微器件、双通道高等级编码配合物材料、单金属单相/多金属单相配合物白光与混光材料
中山大学 2021-04-13
核酸的分子识别和调控
围绕核酸特殊结构和修饰的动态变化,利用化学生物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化学小分子对核酸结构和修饰的识别及相互作用,探索生命过程新机制,项目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疾病早期诊断和高选择抗癌领域提供新策略。主要科学发现为:1.实现小分子对非规则核酸的结构识别和调控,并揭示四链核酸新机制。通过抑制肿瘤中高表达的端粒酶,提出了小分子对G-四链核酸(G-4)识别新机制和抗肿瘤药物设计新策略;双钌配合物通过钾离子调控机制特异识别G-4产生光响应,创立了目视检测G-4的新技术;通过光诱导机制实现小分子不同
武汉大学 2021-04-14
单分子开关器件的研究
偶氮苯分子作为典型的光致变色分子,在紫外和可见光的照射下,可实现顺式与反式结构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单分子水平研究偶氮苯分子的异构化,不仅能实时观测单个异构化事件的动力学过程,揭示其对外界刺激响应的规律,同时也有望实现单分子水平的开关、存储器等,从而实现器件微型化/功能化的目的。近几年,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中观察到了电场诱导偶氮苯分子异构化的现象,但是其异构化的机理尚不明确。
北京大学 2021-04-11
分子间隔演示实验仪
产品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子间隔实验仪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分子间隔实验仪。目的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分子间隔实验仪。本产品已申请专利证书,专利号:ZL 2014 2 0673483.7。   本产品在做分子间隔实验时非常的方便,只需在一边的注射口加入蒸馏水,另一边的注射口加入酒精,盖上橡皮塞,使液体在混合槽中充分混合即可。实验时使用的实验材料比较少,而且更加的安全,实验效果也更加明显。
芜湖市徽环科教仪器厂 2021-08-23
新冠肺炎动态感染过程建模与预测分析
面对疫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先进数控和智能制造团队刘强教授、肖文磊副教授等一批教师和研究生自发组成“大数据建模分析工作群”,开始收集疫情数据,交流和讨论建模方法。刘强、肖文磊又与工作群中的孙鹏鹏、王柳权、臧辰鑫、朱三颖、高连生等人,组成了“2019-nCoV疫情建模分析应急响应研究小组”核心攻关组,全力以赴开展本次疫情建模仿真和预测分析研究工作。疫情建模分析应急响应小组的研究工作是在2003年郇极教授提出的“一种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SARS传染预测模型”的基础之上,结合此次新冠疫情原发地高度集中、恰逢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特点,采用控制论原理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建立功能更全面的2019-nCoV动态感染过程模型。刘强教授团队对北京、上海、重庆、温州、长沙、郑州、成都、杭州、深圳等40余个城市的疫情数据发展趋势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应急响应小组直接向上级部门提交疫情关键数据预测报告2份,直接向中国疾控中心提供预测分析数据及报告2份,向上级提出北京延期恢复正常上班的紧急建议1份,为高层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技术数据支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的疫情评估与预测报告
面对国家在疫情防控决策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王静远副教授,联合经济管理学院吴俊杰教授、部慧副教授,计算机学院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孙磊磊老师等,快速反应,在1月22日开始陆续组织了一支包括20余名师生在内、跨学科、跨专业的疫情应急研究团队,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疫情预测与大数据分析科研攻关工作。 团队经过连续不眠不休的集中攻关,于1月25日完成了第一个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预测的模型,并最早具备了对外提供疫情预测服务的能力。该模型具备优秀的预测精度和疫情解释能力,为上级部门的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尤其是在疫情拐点尚未出现、全国发病走势尚不明朗的疫情早期阶段,为防疫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参考。预测模型基于王静远老师在2014年深圳H7N9流感爆发和季节性流感流行期间使用市民活动大数据与Meta-Population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的面向城市的呼吸道类疾病传播分析与预测模型,曾应用于深圳流感防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新冠病毒传播建模预测和模拟推演平台
近日,南科大“人流大数据和AI驱动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传播建模预测和模拟推演平台”内测版本正式推出(下简称“推演平台”)。该平台可实现在城市尺度上,基于人流移动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感染情况的细粒度预测和模拟,为有关部门制定不同的隔离和公共防疫政策(如封闭特定城市区域或道路)提供参考。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传播与人流移动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现阶段的多数研究只停留在简单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基于全国地图的数据可视化阶段,缺乏在城市尺度上、针对人流移动的细粒度深度分析,更缺乏基于人流移动的传播模拟推演模型以及潜在感染源和风险区域的挖掘模型。随着复工潮的来临,战“疫”面临新的挑战。南方科技大学科研部、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下简称“计算机系”)和南方科技大学-东京大学超智慧城市联合研究中心紧急组织科研力量,成立“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建模预测项目组”,由计算机系副教授宋轩担任负责人,迅速启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感染的“大数据分析和AI建模推演平台”研发工作。该平台是一个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大数据分析和AI建模平台(如图1),其中预测和模拟推演模型完全由数据驱动,需要使用人流大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数据拥有单位只要将人流大数据输入平台,平台即可以自动完成模型迭代训练,并输出相关的预测和模拟推演的可视化结果。其预测和模拟推演的精度由模型训练数据的质量、精细度和覆盖度决定。平台后续期待更多单位(如GPS轨迹数据、CDR数据等人流大数据拥有单位)参与进来,共同完善该平台。推演平台通过整合、处理和分析各类多模态人流移动和出行大数据,结合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和感染人群细粒度建模,从而实现在城市区域内细粒度预测、模拟和动态推演传播感染情况。平台可实现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新型冠状病毒和人流移动的映射模型,包括传染概率确定/潜伏期分析/传染代数分析等;二是分析隐藏病患,由于疾病传播为链式,可以根据缺失轨迹链反推出尚未确诊的疑似病患;三是分析风险人群,可根据病患轨迹寻找可能有接触的风险人群,提前预警;四是挖掘潜在病原地,分析病人间的轨迹交叉点确认潜在的未知病原地(如图3)。在以上功能基础上,平台可以实现设定不同的公共防疫政策(如封闭城市内的高风险感染区域),在城市尺度上,动态推演和模拟在这些政策下的城市传播感染情况,从而帮助相关部门制定更为高效的隔离和公共防疫政策(如图4)。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79 8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