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瑞德西韦抑制新冠病毒机制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许叶春课题组以及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课题组经过46天的日夜奋战,首次解析新冠肺炎病毒重要药靶RNA复制酶和抑制剂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阐述RNA复制酶结合RNA的模式,以及瑞德西韦抑制RNA延伸的机制,为基于病毒基因的复制酶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以及广谱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机制和结构基础。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科学》上。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常常造成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治疗难度极大。尽管多学科联合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极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仍然很高。面对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的困境,迫切需要了解抗病毒药物如瑞德西韦对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的疗效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鉴于此,该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通过黏膜系统侵染人体细胞,感染后病毒的大量复制需要其遗传物质RNA的迅速合成。而该过程的核心元件RNA复制酶,这是冠状病毒复制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多个核苷类药物,包括瑞德西韦,就是靶向RNA复制酶。面对瑞德西韦的疗效,国内外临床试验报道结果尚不一致。张抒扬团队设计出了新冠病毒聚合酶潜在的RNA结合序列,并首次利用体外生化实验,建立了新冠病毒复制酶活性的测定方法,通过药物抑制试验揭示了瑞德西韦三磷酸形式是最终发挥活性的小分子形式,瑞德西韦三磷酸分子在体外生化数据中对Rdrp存在抑制作用,为临床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更进一步阐述瑞德西韦等核苷类药物抗病毒的精细机制,该研究团队还成功解析新冠肺炎病毒RNA复制酶2.8 ?分辨率的单独结构以及结合RNA和抑制剂瑞德西韦分辨率为2.5埃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此外,该研究还阐述了瑞德西韦如何进入病毒复制活性中心并共价插入病毒基因组,从而抑制病毒复制,从结构上解释了瑞德西韦的抗病毒机制,为当前其他在研的潜在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结构依据。不过,研究者也表示,在瑞德西韦的临床疗效评价方面,仍然需要继续开展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才能给出最终答案。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c1560
浙江大学 2021-04-11
揭示植物光形态建成调控新机制
通过遗传分析方法发现,在光照条件下,bbx30和bbx31突变体下胚轴长度与野生型相比明显变短,而BBX30和BBX31的过表达材料下胚轴长度与野生型相比显著伸长,这一现象表明了BBX30和BBX31是植物光形态建成的负调控因子。该项研究证明BBX30和BBX31是一个位于HY5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因子,参与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效应蛋白的分泌机制和功能的研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董涛团队发现细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可以分泌一种新型的具有分子内伴侣的核酸酶毒素,并揭示了该毒素蛋白的分泌和自剪切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Intramolecular chaperone-mediated secretion of an Rhs effector toxin by a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裴同同、李浩和硕士研究生梁小夜为共同第一作者,董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文作者还包括谢志平研究员、于明特别研究员、林双君教授和许平教授等。本文是董涛团队自2019年11月在PNAS和2020年2月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研究结果的延续和扩展,深化了领域对效应蛋白的分泌机制和功能的研究,并为下一步对T6SS进行合成生物学工具化改造和应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或寄主体内,相应也进化出了多种与其他物种竞争的策略。Ⅵ型蛋白分泌系统(T6SS)是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与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竞争及感染宿主的重要“武器”。T6SS 能够通过直接接触将具有抗菌活性或细胞毒性的效应蛋白注射到受体细胞内。T6SS效应蛋白往往具有不同的大小、结构和功能特性,因此对其分泌机制的解析一直是领域内的热点和难点。 本研究在致病性气单胞菌Aeromonas dhakensis中发现了首个能够自我剪切的T6SS效应蛋白TseI。通过多种生化和遗传突变实验,作者发现TseI表达时能够自剪切为三个片段(N、 Rhs 和 C)。C端是一个核酸酶毒素,而N端和 Rhs在剪切后能够作为伴侣蛋白与C端毒素非共价结合。在N端和Rhs的辅助作用下,C端毒素能够通过T6SS分泌到受体细菌内至其死亡。此外,该研究还在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中发现了具有类似特性的T6SS效应蛋白。因此,作者将TseI及其同源蛋白定义为一类新型的含分子内伴侣的自剪切效应蛋白。 A:纯化后的 TseI 显示蛋白剪切为三段; B:TseI同源蛋白的序列对比显示保守氨基酸序列和N/C端自剪切位点; C:TseI同源蛋白在致病菌中的分布;D:分子内伴侣介导的TseI分泌模型。 该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A09012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31770082)等项目的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1
XM-XW带警示透明洗胃机制模型
XM-XW带警示透明洗胃机制模型   XM-XW带警示透明洗胃机制模型为成年人头颈及躯干上部,解剖结构精确,包括牙、舌、悬雍垂、气管、支气管、左右肺脏、食管、胃、膈、胆囊、胰腺、脾、十二指肠、结肠等结构,胸腹部外皮为透明外壳,便于观察内部解剖结构以及操作全过程。   功能特点: ■ 可实现洗胃时的多种体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坐位。 ■ 瞳孔示教:瞳孔缩小与瞳孔散大直观对比。 ■ 可进行鼻饲术、氧气吸入疗法、口腔护理、经口经鼻吸痰术、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操作训练。 ■ 可进行胃肠减压术、胃液采集术、十二指肠引流术、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操作训练。 ■ 仿真实大小的透明胃,可经口、鼻进行洗胃器洗胃、电动吸引器洗胃、胃管洗胃、洗胃机洗胃,可在操作时观察胃管进出胃腔的全过程,并能容纳300ml的液体。 ■ 带有灯光警示系统,提示胆囊的不同解剖部位。 ■ 模型使用完毕,消化道内残存液体可方便的从专用管道排出。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治理团队在小麦白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通过蛋白组测序揭示了小麦响应条锈菌和白粉菌侵染的异同,进一步解析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aGSTU6通过与含胱硫醚β合酶(CBS)结构域的蛋白TaCBSX3互作正向调控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但对条锈病没有作用的分子机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0-13
一种基于单分子器件平台的单分子电学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
利用硅基单分子器件研究了分子马达水解的动力学过程,发现了无标记的电学检测方法观察到的分子马达的转动速度要比荧光标记的方法快一个数量级(ACS Nano 2018, 11, 12789)以苯环为骨架、芴基为核心的共轭分子,并在末端修饰上氨基,通过稳定的酰胺键将带有羰基官能团的功能分子连接在石墨烯电极之间,通过使用自主搭建的高速电学测试平台对化学反应进行了实时监测。大的共轭结构以及酰胺共价键的强耦合保证了分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分子轨道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导电通道,影响器件的电导特性。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单分子器件平台的单分子电学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
研制了国际首例稳定可逆的单分子光开关器件( Science ,  2016 ,  352 , 1443;  J. Phys. Chem. Lett. ,  2017 ,  8 , 2849);观察到了低温下联苯基团由于σ单键的旋转产生的精细立体电子效应( Nano Lett. ,  2017 ,  17 , 856);研究了分子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Sci. Adv .,  2016 ,  2 , e1601113),揭示了羰基和羟胺反应形成酮肟的分子机制( Sci. Adv. ,  2018 ,  4 , eaar2177),证实了利用单分子电学检测方法研究单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可行性,为实现单分子化学反应的可视化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利用硅基单分子器件实现了具有单碱基对分辨率的DNA杂交/脱杂交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Angew. Chem. Int. Ed. ,  2016 ,  55 , 9036);在单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分子马达水解的动力学过程( ACS Nano , 2018 ,  11 , 12789),展现了单分子器件在单分子生物物理研究方面的可靠性。
北京大学 2021-04-11
大分子链模板法制备聚丙烯酸类复合高分子水凝胶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分子链模板法制备聚丙烯酸类复合高分子水凝胶的方法,以具有配位功能的大分子链为模板,在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下引导丙烯酸单体配位、聚合,制备出具有高机械强度和自修复性能的高分子水凝胶。以质量分数计,该自修复水凝胶原料组分组成包括大分子模板2.5~10份,单体5~25份,水30~60份,金属离子0.1~2.5份,引发剂0.1~2.5份。其特征是大分子模板的存在有效引导规整聚合物的制备,同时增加了水凝胶的机械强度和自修复能力。本发明所制备的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常温下优异的自修复性能
东南大学 2021-04-14
电磁屏蔽高分子复合材料
利用微层共挤出技术制备导电层和绝缘层交替排列的层状材料,该材料具有以下特点: 层数可以调,最多可达到2000多层; 导电层和绝缘层的厚度比可调; 由于导电层和绝缘层的电阻率差异较大,因此电磁波会在层状界面间发生多次内部反射,起电磁屏蔽作用,并且电磁屏蔽性能与层数和层厚比有关; 导电物质仅分布在导电层中,绝缘层和导电层形成特殊的双层状连续结构,满足双逾渗条件,这将导致逾渗阈值降低,电阻率下降; 层状结构的协同作用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优异; 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在厚度方向上不导电。 主要技术指标: 与传统方法相比,相同导电物质含量的层状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降低50%以上、电磁屏蔽效能(SE)提高50%以上,断裂伸长率提高100%以上。 应用范围: 可用于电视机的屏蔽后盖、屏蔽罩、屏蔽箱体、电磁屏蔽膜、电磁屏蔽墙布的生产
四川大学 2021-04-11
液态金属高分子凝胶功能材料
液态金属是一类低熔点的金属单质或者合金,能够在室温下形成液态共晶。考虑到液态金属兼具流体和金属导体的性质,液态金属可用作功能性流动填料,以实现高分子功能材料的柔性和高导电性并存,使得此类材料可作为潜在的电子柔性器件。之前有论文报道通过光刻等方法预先制备微通道,之后往微通道中注入液态金属来制得电阻和电容传感器。然而这种方法成本很大,而且仅基于微孔道的形变,限制了材料的力学性质和电学感应能力。科研团队通过将液态金属作为流动导电填料并利用其对自由基的催化功能,成功在20秒内制得液态金属水凝胶功能材料。不同于以前的微通道(Microchannels)模式的液态金属传感器,因液态金属表面氧化层和单体极性基团之间的锚定作用,实现了液态金属在体系中的均匀分散,同时发现了液态金属与过氧化物引发剂发生反应而显示出的催化活性。因液态金属的流体性质和高导电性,液态金属赋予材料以超长的拉伸性能(断裂伸长率=1500[[%]]),良好的力学和电学稳定性。此外由于液态金属在材料内部的不对称形变,材料能够辨别物体在其表面的运动方向,可识别个人的电子签名和作为潜在的电子皮肤。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66 6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