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新型韧性颗粒强化的铁基非晶基复合涂层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韧性颗粒强化的铁基非晶基复合涂层,以 铁基非晶合金粉末和韧性金属粉末的机械复合粉末为原料,其中铁基 非晶合金粉末由下述元素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Cr10.0-17.0; Mo12.0-20.0;B4.0-8.0;C10.0-18.0;Y0.0-5.0;Fe 余量(原子百分比); 韧性金属粉末可以采用:不锈钢粉末、镍基金属粉末、钴基金属粉末、 铝基金属粉末或铜基合金粉末;该涂层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制得。 本发明获得的铁基非晶基复合涂层结构致密,孔隙率低,具有较高的 韧性以及与金属基材良好的结合强度。该复合涂层水力及油气田开发 设施、管道运输、船舶甲板等诸多工业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用于肿瘤磁热协同治疗的铁磁响应性载药胶束
化学与化工学院陆杨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杨显珠教授课题组合作,以具有粘流态内核的mPEG-b-PHEP胶束作为纳米载体,包载磁性纳米立方体和具有肿瘤杀伤效果的中成药有效成分大黄素,实现恶性肿瘤的核磁共振造影成像(MRI)引导的磁热-化疗联合治疗。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增强磁热治疗效果的方案,相关成果以“Ferrimagnetic mPEG-b-PHEP copolymer micelles loaded with iron oxide nanocubes and emodin for enhanced magnetic hyperthermia-chemotherapy”为题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7, 723-736)期刊上,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宋永红和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李冬冬。磁热疗是指通过将磁性介质递送到目标病灶区域,在交变磁场中磁性介质产生的局部高热可以迅速杀死肿瘤细胞。由于磁热疗具备非侵入性以及无治疗穿透深度限制等优势,已经在深层肿瘤的临床治疗展现出潜力。但是临床中使用的磁性材料热转换效率低,为达到足够的肿瘤杀伤效果需要高剂量的磁性介质。此外,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的磁致发热的加热速度一般较慢,限制了基于磁热响应的药物释放。针对上述难题,该科研团队制备的铁磁性纳米胶束的饱和磁化强度是目前商业化造影剂的2倍。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该铁磁性纳米胶束能够产生高热,其热转化效率远高于临床上使用的磁性纳米材料。同时,在磁热刺激下,化疗药物大黄素可以从胶束的粘流态PHEP内核迅速释放,其释放速度显著优于传统的聚乳酸为内核的胶束(非粘流态)。因此,在外磁场的引导下,该磁性纳米载体能够高效地靶向到肿瘤部位,促进肿瘤细胞的摄取;进而在交变磁场的刺激下,该磁性纳米胶束能够通过磁热与化疗协同,在极低的剂量即可显著杀伤肿瘤细胞。铁磁性载药胶束的制备及其磁热疗与化疗协同的示意图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合肥大科学中心卓越用户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nsr/article/7/4/723/5708950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4-11
褐铁型红土镍矿高效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新工艺
采用硝酸介质在温和浸出条件下实现了红土镍矿中镍、钴、铬、铝、铁等多组分综合利用,从生产源头消减和控制了废弃物的产出和排放,实现了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碱、酸介质再生循环率>90%。主要创新点为:①发明了褐铁型红土镍矿非常规介质温和提取镍钴新技术,实现镍、钴的选择性浸出,镍、钴 浸出率>90%,铁浸出率<1%;②提出褐铁型红土镍矿碱法活化预处理提取铬、铝新思路,在实现铬、铝高效提取的同时,镍、钴酸浸浸出率进一步提高至 95% 以上,浸出渣含铁富集至 62%以上;③均相高效沉淀除杂技术,使浸出液中的 铝以砂状氢氧化铝的形态沉淀析出,解决了氢氧化铝对镍、钴的吸附共沉淀; ④发明了酸介质再生循环/耦合生产硫酸钙晶须新技术,酸介质再生循环 率>93%,硫酸钙晶须的长径比>10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金属镍掺杂碳点实现高效稳定的尿素电氧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基于上述挑战,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红教授课题组首次采用金属镍掺杂碳点(Ni-CDs)作为尿素电氧化的催化剂。
安徽大学 2022-11-07
单分子晶体管器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当电子器件基本单元--晶体管的尺寸进入到亚纳米尺度,量子效应将越来越显著。探索极端尺度下的晶体管器件并研究其性能和物理机理,对未来信息技术以及介观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科技部 2021-04-19
新型生物相容高分子纳米囊泡药物载体
通常情况下,高分子纳米囊泡的制备需要借助有机溶剂,这既不环保又耗费时间, 也不利于产业化。本项目的技术创新点在于通过在水中直接溶解高分子的方法来制备一 种既生物相容又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纳米囊泡,简化囊泡的制备过程,既环保又经济, 便于大规模生产,非常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此外,由于直接使用抗癌药譬如阿霉素会对人体产生较强毒副作用,本项目提出将 抗癌药包在高分子囊泡中,以 EPR 效应将药物累积到肿瘤位置进行缓释,减少药物的毒 副作用,提高抗肿瘤的效果。与不可降解的药物载体相比,本项目所研制的既生物相容 又可生物降解的纳米囊泡就有明显的优势,在提高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 作用以及纳米粒子本身的安全性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济大学 2021-04-11
聚乙烯脒(PVAD)类高分子絮凝剂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1
一种生物油的分子蒸馏分离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油的分子蒸馏分离方法,包括:将生物油原油进行颗粒与水分脱除预处理后获得的预处理后的生物油经分子蒸馏分离过程,在蒸馏温度为常温至200℃,蒸馏压力为10Pa至1800Pa下,获得生物油馏分;以获得的生物油中质馏分为原料,在蒸馏温度为常温至200℃,蒸馏压力为10Pa至1800Pa下,经多次分子蒸馏分离过程,提取生物油馏分内的羧酸类、醛类、酮类、醇类、酚类或糖类化合物。本发明工艺将分子蒸馏分离技术引入热敏性生物油的分离领域,解决了分离过程中生物油品质下降与结焦的问题,可提供特性各异的生物油馏分和多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
浙江大学 2021-04-11
病毒变异及适应宿主受体分子重要位点研究
江苏大学针对冠状病毒源头,致病机理和传播机制等问题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为冠状病毒长期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江苏大学医学院张文教授团队迅速开展联合攻关,利用江苏大学医学院检验医学研究所建立的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平台,联合复旦大学医学院及上海派森诺测序公司,对实验室多年来保存的采集自100多种野生动物近10,000标本进行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进行2019-nCoV溯源研究,以期确认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及中间宿主。为从源头切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打下基础。团队同时比较2019-nCoV及其近缘冠状病毒毒株S蛋白氨基酸序列,找出病毒变异及适应宿主受体分子重要位点,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2019-nCov与宿主细胞互作分子,以期阐明2019-nCoV适应性进化机制并明确该新型冠状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关键分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阻断药物制剂的研发及临床核酸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2019-nCoV基因组分析及其跨种间传播途径的研究查看原文
江苏大学 2021-04-10
猪胰腺移植排斥模型的粘附分子变化
同种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疾病的最佳方法。移植免疫学研究已表明,移 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次数与严重程度是慢性移植物功能减退的潜在的重要 危险因素。但是,急性排斥发生与发展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诊断上仍缺乏其他能 够敏感、准确、可靠、便捷地检测和早期干预移植排斥的指标。 本课题通过 20 例猪胰腺移植排斥模型的对照研究,观察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外周血 淋巴细胞 CD15s、CD44、CD28 以及目前临床常用的监测排斥指标 CD4/CD8、MHC-DR 表达 程度的动态变化及与排斥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建立猪胰腺移植排斥模型;应用流式细胞 技术观测模型动物外周血 T 淋巴细胞 CD15s,CD44、CD28 及 CD4/CD8、MHC-DR 表达变化; 对移植排斥模型术后不同时期(排斥反应过程)移植物作病理检查,评定急性排斥等级, 分析与 CD15s、CD44、CD28 及 CD4/CD8、MHC-DR 表达程度的关系。 本课题得出结论: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 CD15s、CD44、CD28 能在受体免疫状况 监测及排斥诊断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优于传统的、单一 CD4/CD8 比值的检测;并且在 预测急性排斥的严重程度、转归上有一定的意义;同时监测淋巴细胞各亚群膜表面粘附 分子的阳性率和荧光强度有利于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状态变化的信息。 经专家讨论认为该项目总体研究水平达国内领先水平。
同济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1 42 43
  • ...
  • 186 18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