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医疗器械高效抗凝、抗菌、润滑涂层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成果内容:用仿细胞膜结构聚合物涂覆改性生物材料及器件可得到优异的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研发的仿生涂层构建技术可简便地用于多种医疗管路、导管及器械表面改性,显著降低蛋白质吸附达90%、细菌粘附99%、凝血及补体激活均减少80%以上。相关研究连续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关键技术通过陕西省技术成果鉴定,发明的仿细胞膜结构聚合物
西北大学 2021-01-12
一种口腔器械超声震荡冲洗网盒
本发明属于医疗用具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口腔器械超声震荡冲洗网盒,主体结构为消毒盒底壳的三个侧面上开有均布的通气孔,消毒盒上盖的顶侧面上开有均布的通气孔,消毒盒上盖正中央开有方形标志窗口,上隔离网和下隔离网为软体金属网结构,下无纺布为网状软体结构,尺寸与下隔离网相同,下固定框为按照消毒盒底壳的内尺寸弯折的槽型框架,下无纺布平铺在消毒盒底壳的内底面上,下隔离网平铺在下无纺布上,下固定框平压在下隔离网上,下固定框与消毒盒底壳焊接固定,下固定框两边平面与消毒盒底壳上平面平齐;提高冲洗效率,防止细小器械遗失,减少震动碰撞产生器械损坏,便于区分医疗器械,设计简单,操作便捷,省时省力,应用环境友好。
青岛大学 2021-04-13
建筑废弃砖及渣土的资源化处置利用关键技术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旧建筑物拆除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且建筑工程施工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渣土,亟需处置利用。本项目以节能利废、以废治废为宗旨,拟资源化利用建筑废弃粘土砖和建筑渣土的有效成分,使其无害化并进行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本项目拟利用建筑废弃粘土砖和渣土研制全固废基新型胶凝材料;再利用其进一步处置建筑渣土以实现渣土的改性,改善渣土的流动性能和硬化性能,解决建筑工程回填土的低流动性、高密实度及高承载力等问题,同时降低回填土的干缩值以保证回填后的充盈性,缩短流态回填土的硬化时间等;基于上述技术研究,确定改性渣土的回填施工工艺技术方案,实现对建筑废弃粘土砖和建筑渣土的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及其成果的技术转化,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本项目节能利废,以废治废,利用建筑废弃砖粉和建筑工程渣土研制全固废基新型胶凝材料;再利用研制的胶凝材料用以进一步处置建筑工程渣土实现渣土的改性;基于技术研究,确定改性渣土的回填施工工艺方案,开展试点工程应用;对建筑砖粉/渣土的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实现成果的技术转化,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本课题利用建筑废弃砖和建筑工程渣土研制全固废基新型胶凝材料,再利用研制的胶凝材料用以进一步处置建筑工程渣土实现渣土的改性,实现改性渣土的回填施工,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课题在技术研究中依托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尤其是新型胶凝材料方面的研发实力,并联合预期合作单位上海建工材料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其在资源型建筑材料综合利用产业化应用方面的特长,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基坑的施工技术经验,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科研成果,使研究成果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于油水分离的离心膜分离耦合装置
【申 请 号】CN200920043447.1 【发 明 人】郭立玮;李博;付廷明;樊文玲;曹桂萍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油水分离的离心膜分离耦合装置,包括离心收集室和渗漏液室,离心收集室和渗漏液室之间以膜支撑层分隔,膜支撑层为均匀分布着10至36个孔径为2至3毫米滤孔的薄板,膜支撑层上放置膜样本,可根据应用目的不同自行更换膜样本,将上述离心膜分离耦合装置放入实验室常用的离心机内使用,通过将离心和膜分离两种高效分离手段结合,利用离心力和膜分离的复合力进行油水分离,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1
高力学性能形状记忆聚氨酯及智能骨科器械
本聚氨酯(SMPU)材料相较于传统高分子材料(PLA、PCL、PE、PP等)具有高力学性能、可记忆、可降解、低温加工、X射线可透性等特性。应用领域包括:医用和非医用。医用领域可用于骨修复材料,包括:可吸收骨钉、骨棒;脊柱:融合器;填充材料、修复再生材料,覆盖50%以上骨修复材料应用场景。非医用可用于膜材(包装)、模拟手术假体、建筑材料、石膏板假体等。材料性能优势如下: 1.力学性能突出 室温下,模量可达约3500MPa,拉伸强度约40~58MPa,拉伸断裂伸长率约32%。在人体内部生理条件下仍具有580~1200MPa的模量和25~35MPa的拉伸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超过200%。 2.形状记忆 赋形和回复温度不超过50°C,利于实际应用。形状固定率大于97%,形状回复率大于86%。高形状回复应力:根据硬段的分子结构和硬段含量的不同,形状回复力在0.1~15.0MPa之间可调,且持续时间长,可达280小时以上。 3.能够完全填充 材料在形状回复过程中还能“自适配”不规则的复杂形状,使智能人工骨能够自动填充不规则的骨缺损区域,解决骨缺损修复过程中骨不连的问题。 4.微创植入 与传统的人工骨或其他骨科植入物以开放手术植入人体的实施手段不同,SMP制造的智能人工骨或其他智能骨科植入物(如椎间融合器、骨螺钉、夹骨板等)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植入人体,然后在体内扩充。这种方法利用SMP及微创手术独特的优势,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并取得理想的医疗效果。 5.降解速率可调 通过调节硬段的分子结构和含量,可获得降解速率不同的线性SMPUs。     6.低温加工性能优异 挤出和注塑加工温度在110~130°C之间,远低于目前已经商品化的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聚乳酸、聚乙二醇和聚乙醇酸的加工温度,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更低。
重庆大学 2021-05-09
一种操作方便的组织器官移植器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操作方便的组织器官移植器械,旨在解决现有的组织器官移植器械操作不便,移植过程中伤口较大,愈合缓慢,实验周期长,易感染,易损伤组织器官的不足。该实用新型包括种植刀和内芯,种植刀包括刀头和刀柄,刀头呈锥状结构,刀头包括两相对设置的刀体,两刀体前端贴合在一起,两刀体后端均弹性连接在刀柄上,种植刀内螺纹连接有推动管,内芯设置在推动管内;内芯前端设有取物器,取物器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置物罩,两置物罩前端贴合在一起,两置物罩后端均弹性连接在内芯上,内芯内部活动连接有两条拉绳,两拉绳的前端分别连接在两置物罩的前端,两拉绳的后端均伸出内芯后端。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用于穿刺和注射给药的器械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穿刺和注射给药的器械,属于穿刺和注射给药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用于穿刺和注射给药的器械能够通过手指控制弧形针头罩来控制针头定位给药或者取液部位,使用方便,不会刺伤医务人员的手指和非给药位置,非常适合复杂位置的注射给药和取液检查,易操作,易定位,不会产生其他损伤,利于诊断和治疗,降低了操作的难度系数。
四川大学 2016-10-12
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医疗器械制品
 1、项目背景: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药物和医疗器械的行业产值的比例约为1.1:1,而中国这个比例为4:1,其间的巨大差异显示了医疗器械作为一个朝阳行业在中国发展的光明远景。纵观商界,诸如柯达、强生、甚至五粮液等传统行业列强斥巨资抢滩医疗器械行业的行为也很好地印证了上述发展趋势。业内专家指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市场。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医疗器械市场年销售已达近600亿元,且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高端医
四川大学 2021-04-14
咸阳瑞升福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咸阳瑞升福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22-11-01
上海惠诚科教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惠诚于1996年成立于浦江之畔,是国内专业从事心理服务的研发机构,自成立以来,惠诚始终走在我国心理行业的前沿,产品的研发理念一直被同行视为标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行业对心理服务都提出各种不同的需求。截止目前,惠诚公司的客户已遍及医疗、大学、中小学、司法、公安、消防、军队、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等领域。16年来。惠诚一直站在推进我国心理事业发展的高度,不断与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展开密切合作,已研发生产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心理产品,其中包括20种专业设备、3种大型集成化系统、5种辅助工具、70余种心理软件等产品,在市场中优势明显,成绩斐然,为行业客户提供完整、全面的心理整体化解决方案,产品也得到使用客户的一致好评。今天的惠诚不仅拥有标准化,完善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通过IS9001认证,更是国内多种行业心理标准化工作流程的协助制订者 回顾惠诚十余载心理学道路上的发展,形式从简单测评到专业定制,产品从软件走向软硬集成,功能从传统走向智能,内容从单一走向整体,服务从产品走向方案,合作从独立探索走向联合研发,效能从单一走向全面。 如今的惠诚,正向集团化大型公司快速迈进,现已拥有超过1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35项国家专利,2000平米的研发生产基地、仓储物流中心,三家分公司、十几家下游配套生产企业和供应商,正在成长为国内集研发、销售、生产、服务、技术支持为一体的心理学产品企业。  
上海惠诚科教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2021-01-1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33 3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