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学数学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
1、数学实验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课来说尤其如此。可以说,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只有深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数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数学实验,并得出结论。 2、运用数学实验室,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运用数学实验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以形成创新气氛例如在讲解“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提出:“是不是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任意两条直线就垂直于平面?”用折纸,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观察,使学生凭借折叠时得到的感性经验,归纳出其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创新情感。 运用数学实验室,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更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坚韧顽强的意志,培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如讲解“圆与椭圆性质的类比”,圆中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向椭圆的推广,让学生在椭圆中画出焦点弦,测量出它们所在直线的斜率,并计算出斜率的乘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此性质在椭圆中的一般形态,由此得到一般结论。 运用数学实验室,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能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问题,且这些问题大多是亲身经历的。因此,当学生接触到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观背景实验时,他们往往会跃跃欲试,变“学会”为“会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培养了创新思维。 3、数学实验室提高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实验室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数学实验室更是成为学生自由探索、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的舞台。 总之,数学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学习,建构新的学习环境,使教学中心从教师变为学生,教学形式由灌输变为主动建构,应该说数学实验室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新的教学模式。 中学数学探究实验室建设方案 序号 名称 数量 单位  合计    一、基础设备部分   1 学生实验台 张 6 2 学生凳 张 46 二 、桌面型实验仪器        1、数学基础 1 多用线面关系演示器 套 1 2 空间平面关系演示器 套 1 3 函数二角板 套 1 4 多用平面几何演示器 套 1 5 圆锥曲线演示器 套 1 6 立体几何模型数学教具 套 1 7 正20面体 套 1 8 变焦点椭圆规 套 1         2、经典数学    1 哥德巴赫猜想 套 1 2 斐波那契数列与鹦鹉螺 套 1 3 优美图 套 1 4 正交十字磨(椭圆规)  套 1 5 梵天塔 套 1 6 沙摆 套 1 7 悦耳∏歌 套 1 8 数学问题探究平台 套 1 9 四色定理 套 1 10 抽屉原理 套 1       3、数学的应用    1 生命游戏 套 1 2 星形线 套 1 3 数学与音乐 套 1 4 蒲丰实验 套 1 5 随机成群 套 1 6 摩斯密码 套 1 7 Ⅱ断奇案 套       4、趣味数学    1 最强大脑--拼装巧克力 套 1 2 最强大脑十四巧板 套 1 3 最强大脑--迷宫闯关 套 1 4 拼出正方形  套 1 5 拼走廊(拼出连线)  套 1 6 拼五星(四星拼一星)  套 1 7 巧垒立方体 套 1 8 几何体就位  套 1 9 高尔夫球拼板(搭高楼)  套 1 10 忽多忽少的小人 套 1 11 奇妙幻方 套 1 12 华容道 套 1 13 脑筋十三块  套 1 14 迷人的跳棋  套 1 15 圆形井盖之谜  套 1 16 先到二十为胜 套 1 17 巧布哨兵 套 1 18 围追堵截 套 1 19 骗人转盘 套 1 20 中彩秘诀三门问题 套 1 21 面积变化 套 1 22 六巧板 套 1 23 八巧板 套 1 24 杜登尼拼板 套 1 25 取火柴游戏 套 1 26 称量面积 套 1 27 斯佩纳游戏 套 1 28 小车突围--新概念华容道 套 4 29 实测求∏ 套 1 30 五巧板 套 1      三、落地式数学实验仪器    1 数学实验平台1 套 1 2 数学实验平台2 套 1 3 梵天之塔 套 1 4 电子翻书 套 1 5 拼图花开 套 1 6 手指推大厦 套 1 7 混沌摆 套 1 8 台球高手 套 1 9 双曲狭缝 套 1 10 猜生肖 套 1 11 概率曲线 套 1 12 柱面镜成像 套 1 13 螺旋轨道实验仪 套 1 14 数学综合实验台 套 1 15 小熊猫走钢丝(滚出直线) 套 1 16 哥尼斯堡七桥 套 1 17 圆的十七等分 套 1 18 生命科学中的数学 套 1 19 汉密尔顿路径 套 1 20 世纪幻方 套 1 21 二进制与十进制 套 1  变幻的铅笔与几何学 套 1  四、壁挂数学展品   1 聚会地点 套 1 2 移棋相间 套 1 3 格栅面积 套 1 4 编写指令 套 1 5 蒙娜丽莎 套 1 6 数码字符 套 1 7 五角星棋 套 1 8 蜗牛爬井 套 1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2021-08-23
交叉学科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
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研课新学合作立项,共同建设了由各学科的领衔教授设计并开发了200余门适合中国高校课程建设需求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三大板块组成: 1、高水平示范性国际公共选修课程:随着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工程专业的不断变化,国际顶尖高校的本科教育通识课程基于完全学分制的不断发展,例如艺术、计算机、心理学等现代产业方向的热门学科也已经被普遍纳入新型通识课程体系,积累了一批极受欢迎的高水平新型通识课程。为更好的帮助中国高校实现世界一流高校的建设目标,研课新学通过NEOSCHOOL虚拟教室系统为中国高校原版引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斯坦福大学商业分析和南加州大学好莱坞电影鉴赏等21所世界顶尖高校的新型本科新型通识课程并由其终身教授亲自授课。2、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随着全球科研和学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逐步发布了“新工科”“新医科”等新型复合专业建设的要求,新型前沿学科的必修课程建设更加重视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研课新学针对学校前沿学科提供国际顶尖高校学者的研究型学习课程以满足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诉求,作为必修课体系的有益补充。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由世界顶尖学者亲自任教并指导学生论文。3、科研人员学术交流与科研指导课程:此项目面向高校师生,针对科研课题,科研任务与相关领域的外方专家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提升我国高校科研人员论文质量与发表成果等级。外方专家由海外顶尖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型教授担任,并在相关研究领域国际期刊任主编及编审职务。为我国高校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指导课程,并由国际期刊编审和国际相关领域学科领头人针对在研课题进行答辩指导。
武汉研课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2-07-08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创投”)1999年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公司以发现并成就伟大企业为使命,致力于做创新价值的发掘者和培育者,已发展成为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综合性投资集团,现注册资本100亿元,管理各类资金总规模约4292亿元。 深创投目前管理基金包括:150只私募股权基金,13只股权投资母基金,19只专项基金(不动产基金、定增基金等),同时,集团下设国内首家创投系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红土创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围绕创投主业,深创投不断拓展创投产业链,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业务迅猛推进。 创投业务板块,深创投主要投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涵盖信息科技、智能制造、互联网、消费品/现代服务、生物技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司坚持“三分投资、七分服务”理念,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监督规范、培训辅导等多种方式助推投资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21-01-23
嘉宾观点抢先看 | 杜锐:高校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实干答题”
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即将举办之际,学会联合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栏目,重点邀请东北地区高校领导、专家学者,围绕活动主题:融合·创新·引领: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畅谈思考体会、凝聚发展共识。
人民网-教育频道 2025-05-20
【长春日报】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助力东北产业升级 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招引活动举办
高端人才是人才队伍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的群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3日,在中铁•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的西登录厅2F序厅,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人才专区里举办了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招引活动。
长春日报 2025-05-24
【新华网】新华吉林快报丨15张高清大图速览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盛况
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开幕,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同日举行,吸引千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800余家科技企业参加,聚焦以融合创新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新华网 2025-05-23
科技部:多措并举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创业
6月1日,科技部官网发布《关于做好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创业和2022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落实中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等申报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进一步推行科研助理岗位,大力开发实习见习岗位,实现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科技日报 2022-06-02
关于做好天津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做好我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02-01
我校武鹏彦博士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学术成果
近日,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武鹏彦博士课题组与日本京都大学Susumu Kitagawa教授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Efficient Fixation in a Dynamic PorousCoordination Polymer”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师武鹏彦副教授,通讯作者为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健副教授和京都大学的Susumu Kitagawa教授。该论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师范大学高级别论文培育专项资助。     使用化石燃料促使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急剧增加,由此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等。所以,如何原子经济的将二氧化碳这一C1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孔配位聚合物(PCPs)是一类高结晶性的晶态多孔材料,尽管其已经成为非常有潜力的CO2吸附和催化转化材料。然而,CO2分子的热化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使其异相催化转化合成高价值的化学品依然成为一种挑战。因此,直接获得包合CO2分子的晶体结构信息,将有利于实现对CO2固定反应作用机理的明确洞察和对CO2分子的有效活化。本论文通过对螺旋桨式配体的选择,并与过渡金属离子进行配位自组装,制备出一例局部柔性的二重贯穿多孔配位聚合物材料。该材料实现了对CO2分子的捕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试对包合CO2的结构进行了明确的分析。该PCP对CO2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和材料特定的孔道限制作用,展现出对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环碳酸酯反应,具有高的催化效率和良好的尺寸选择性,并且具有高度的催化剂循环利用性能。该研究策略为发展多孔材料应用于明确气体分子包合结构和有效的C1资源的固定,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武鹏彦,1983年6月生,博士,副教授;JSPS特别研究员,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等刊物发表SCI论文近30 篇,论文总被引用1600余次。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8年获徐州市发明协会科技创新奖三等奖1 项。   王健,1984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配合物的可控制备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先后在Nat.Commun., J.Am. Chem. Soc., Chem. Commun.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3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1500余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28
我校李印威副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李印威副教授与美国卡耐基研究所的刘寒雨博士、剑桥大学Simon Redfern教授,以及吉林大学马琰铭教授等人合作,在高压下聚合氮高能量密度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江苏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这是继李印威副教授于2015年在物理学顶级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本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后取得的又一新突破,标志着物电学院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李印威副教授介绍,由N-N单键构成的聚合氮是较好的高能量密度材料,然而,在纯氮材料中,聚合氮的形成需要极高的压强(高于100万大气压),而且无法保留到常压下,限制了其作为高能密度材料的应用。针对这个难题,李印威副教授和合作者通过理论计算设计了合成聚合氮的新途径,首先通过惰性气体氦(He)和氮气(N2)混合,在高压下形成新型稳定化合物HeN4,再通过对He原子的抽离,从而获得纯的聚合氮,计算表明,通过此方法获得的聚合氮可以稳定保留到常压下,推进了聚合氮的实际应用。该研究结果于2018年2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李印威副教授是物电学院2011年引进的优秀博士,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设计新型功能材料(超导、超硬和高能密度材料等),目前,李印威副教授已经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RL,PNAS,PRB,JCP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共48篇,被引用1500余次,H指数21,科研成果丰硕,有力支撑了物电学院的学科建设。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28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4 85 86
  • ...
  • 240 24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