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聚合物基电子封装材料用高性能助剂的制备技术
随着电子封装技术向着“高密度、薄型化、高集成度”不断发展,对聚合物基电子封装材料的各项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在先进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上与日本、韩国及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团队通过与无锡创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东润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了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以及高性能的电子封装材料用关键助剂,包括环氧树脂增韧剂、环氧树脂固化促进剂、高性能有机硅树脂等,并获得江苏省相关科技计划项目及人才项目的立项支持。相关功能助剂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电子封装材料的性能,对突破国内高档电子封装材料研发生产的技术瓶颈,提升我国微电子封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江南大学 2021-04-13
聚合物基电子封装材料用高性能助剂的制备技术
随着电子封装技术向着“高密度、薄型化、高集成度”不断发展,对聚合物基电子封装材料的各项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在先进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上与日本、韩国及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团队通过与无锡创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东润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了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以及高性能的电子封装材料用关键助剂,包括环氧树脂增韧剂、环氧树脂固化促进剂、高性能有机硅树脂等,并获得江苏省相关科技计划项目及人才项目的立项支持。相关功能助剂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电子封装材料的性能,对突破国内高档电子封装材料研发生产的技术瓶颈,提升我国微电子封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江南大学 2021-04-13
浅色导电纳米晶须及白色复合导电纤维的制备技术
成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浅色导电晶须,用晶须替代纳米颗粒作为基体制备导电填料加入纤维基体中,具有比导电超细颗粒更好的分散性,而且由于晶须是棒状结构,分散在纤维中可以通过搭接的方式首尾相接,更利于纤维导电。浅色导电晶须的开发研究对白色导电纤维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葛明桥教授团队开发的白色导电纤维经检测达到 109Ώ(熔融纺丝)和 106Ώ(湿法纺丝)达到导电纤维要求,是国内导电纤维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可提高白色导电纤维自产率,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技术 (1)将高速搅拌与化学共沉积法结合,制备出的浅色导电二氧化钛纳米晶须的电阻率达到了 103 Ώ•cm。 (2)将纳米晶须添加入纺丝液中,通过湿法纺丝方法制备出复合导电纤维,该种纤维的电阻达到了 106Ώ。 (3)与企业合作制备导电母粒,进而通过熔融纺丝方法制备出各种复合结构的导电纤维,该种纤维的电阻达到了 109Ώ。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9 篇;申请专利 6 项 项目成熟度 建立了 50L 的纳米晶须合成反应釜,实现产业化生产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目前已与部分企业合作,成功制备该导电材料并应用于化纤、纤维素等。
江南大学 2021-04-13
大丝束碳纤维展宽织物的关键制备技术及产业化
以大丝束碳纤维(≥12K)为原料,通过自主碳纤维展宽、织造专利技术制备碳纤维展宽织物。该织物最大优势是轻薄(面密度≤80g/m2)、扁平(展宽纱宽度 8-20mm),该纤维低屈曲,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特性。该产品可替代传统 3K200g/m2 的碳纤维产品,用于无人机、高档装饰面板、体育休闲器材、高致密 C/C复合材料等领域。 关键技术 (1)创新要点 (2)产品性能/技术指标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1)一种用于宽幅扁平碳纤维丝束的连续定型工艺ZL201010519415.1 (2)一种适用于无弯曲织物织造的夹头 ZL201310303000.4 (3)一种适用于无弯曲织物织造的送经装置 ZL201310302349.6 (4)一种无弯曲织物织造的纬纱递进装置 ZL201310302920.4 项目成熟度 成熟度 5 级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应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行业。 
江南大学 2021-04-13
基于复杂煤质条件的脱硝催化剂配方及制备技术
授权专利《一种添加SiO的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制备 TiO-SiO复合载体,一步浸渍法负载V0和W0,再经过焙烧得到的催化剂具有低 温脱硝率高、能够明显增加催化剂整体的机械强度和抗磨损性等特点,采用硅溶 胶作为SiO硅源不仅成本低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改善其加工、挤出、 成型等工序的机械性能。 授权专利《一种具有抗硫氧化特性的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浸 渍液的制备、活性组分的负载和焙烧三个步骤;该发明中的脱硝催化剂由于加 入了 BaO改性,使该改性后的脱硝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酸性中心位置没 有明显变化,催化剂表面的S0的氧化反应得到了抑制,并可保证N0的脱除率在 95%以上,该发明适用于我国燃煤含硫量高的特点,有利地提高了催化剂的使用 寿命,降低烟气脱硝成本。 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 以上两项发明的原料价格低廉且来源丰富,生产制备工序简洁,批量生 产可行性高,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重庆大学 2021-04-11
高压反应釜、不锈钢反应釜---树脂合成制备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高压反应釜、不锈钢反应釜---树脂合成制备系统1 使用范围用于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他高分子树脂的合成制备与中试研究2 执行标准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HG/T 20592-94 机械搅拌设备HG 20592~20635-97 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HG/T 20546-2009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3 中试50L高压反应釜树脂合成制备系统规格3.1 设备规格型号50L高压反应釜树脂合成制备系统及辅助设备3.2 设备外观尺寸50L高压反应釜树脂合成制备系外观设计尺寸见各自分设备尺寸4 中试50L高压反应釜树脂合成制备系统的主要配置及技术参数 4.1 不锈钢反应釜及其系统4.1.1高压反应釜(1)材质:304不锈钢材质,内外抛光;50L容积;厚度不少于6mm;(2)工作温度范围:-20℃~300℃;(3)夹套可以承受的温差:≥60℃;(4)高压反应釜正常工作压力范围:–2MPa ~ 5MPa;(5)零死角底放料阀,釜体需设计取样口;(6)釜体口与釜盖连接处凹槽“O”型圈式设计,使高压反应釜体系统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满足系统的真空度要求。(7)侧接口:采用不锈钢法兰密封,保证整个导热系统的导热介质大流量充分循环。(8)标准高压反应釜盖,有可视窗口,开口设计不少于5个。(9)配备立式分馏柱、立式冷凝柱、卧式冷凝器、馏分储罐(带视镜)。4.1.2常压掺合不锈钢反应釜(1)材质:304不锈钢材质;内外抛光;100L容积;厚度≥6mm;(2)工作温度范围:-20℃~300℃。(3)掺合不锈钢釜压力工作范围:常压。(4)零死角底放料阀。(5)标准不锈钢反应釜盖,有可视窗口,有投料口,釜内预留温度传感器接口(掺合釜夹套内通循环水,温度无需监控)。4.1.3搅拌系统搅拌电机功率范围:0.4KW≤功率≤1.2KW;最大转速为120 r/min,配备变频器。搅拌方式的设计需满足充分搅拌反应物料(无死角)的要求。4.1.4搅拌密封系统套管式密封搅拌系统,PTFE或更高材质密封,可根据情况选配机械封。要求整体密封性达到真空度小于2000Pa。4.1.5进料系统恒压滴定漏斗或负压进料,两釜体通过管路密封相连。4.1.6减压蒸馏系统冷凝回流柱,配减压蒸馏系统。4.1.7支架系统凳式支架或根据具体需求确定。整个系统拆卸与安装要求方便。4.2 高精度温控系统(1)全封闭温控系统,控制温度范围:-20~300℃;(2)控温精度稳定性在:±0.1℃,精确控制高压反应釜体温度,配备液晶屏显示器,显示设定温度、夹套温度及实际反应温度,并可显示三者的温度曲线;(3)可设定釜体和夹套的最大温差,防止温度差过大引发的爆裂;(4)可编程控温,保存并随时调出使用,方便快捷;(5)如遇突发放热现象,超过机器设定值,加热功能停止。
烟台松岭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基于光固化丝蛋白水凝胶边缘封闭的一体化双层丝蛋白支架用于骨软骨再生
新生软骨与缺损周围软骨间的水平整合是骨软骨修复中常被忽略的问题,也是软骨修复成功的关键。
科技部生物中心 2022-04-12
一种用于排泥水生物氧化除锰的曝气沉淀一体化反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排泥水生物氧化除锰的曝气沉淀一体化反应装置,反应装置分为曝气区、缓冲区、填料区、沉淀区、底部污泥区和污泥斗区;另设有曝气机构和刮泥机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形成的污泥是生物污泥与二氧化锰、氢氧化铁等无机物构成的混合絮体,可以快速将锰与铁氧化,也可以将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氮等还原性指标有效去除;系统为了维持高的污泥浓度需要污泥回流,适用于处理含锰含铁量较高的排泥水。为了保证化能自养菌的活性,进水中的有机物浓度不宜太高,本装置的工艺较为简单,完全利用曝气的生物氧化作用实现水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运用核酸适配体与溶菌酶特异性识别并形成G四链体进行荧光显现潜指纹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潜在指纹显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运用核酸适配体与溶菌酶识别,形成G四链体扦插荧光分子进行荧光检测潜指纹的方法。所述包括以下步骤:①按捺指纹:在样品表面获得汗潜指纹;②配制荧光显色溶液:将DNA溶解于包含NaCl、MgCl2和KCl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然后加入NMM溶液充分混合;③荧光显现潜指纹:将步骤②得到的溶液滴涂到步骤①的潜指纹样品表面反应后,用去离子水快速清洗干燥后的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院士团队揭示人工异源四倍体鱼基因组
2022年9月14日,我校刘少军院士团队在BMC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Symmetric subgenomes and balanced homoeolog expression stabilize the establishment of allopolyploidy in cyprinid fish”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22-09-28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52 253 254
  • ...
  • 382 38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