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镁铝复合材料制备新方法
本成果提出了两种镁/铝复合材料新型加工方法,可以用来制备具有特种 用途的镁铝复合材料。主要包括:镁/铝复合棒材的挤压制备和镁铝复合板材的 挤压加工,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具体介绍如下: 1.  一种铝合金包覆镁合金棒材的挤压加工制备方法: 采用挤压加工制备铝合金包裹镁合金的棒材,最终产品可为棒材及 板材及管材等型材,具体方法包括:在铝合金挤压锭的中心嵌入镁合金材料, 此复合挤压棒随后进行挤压加工成棒材,最终棒材外表为铝合金,心部为镁 合金,且其比例与原始挤压棒中镁合金和铝合金的比例相当。与单纯的铝合 金棒材相比,此种复合结构可显著降低比重,减轻结构重量;与单纯的镁合 金棒材相比,外表的铝合金复合结构使此复合结构具有优异抗腐蚀性能。 2,  一种镁铝多层复合板材的挤压加工方法: 提出了利用挤压加工制备镁铝复合板材,通过对镁合金和铝合金铸态坯料挤 压加工可以制备出单层或多层复合板,通过调控挤压坯料中镁合金和铝合金的 比例可以有效调控多层复合板材中的镁合金和铝合金的比例。与传统的累积叠 轧方法相比,此方法的优点如下: (1) 采用铸态坯料制备板材,无需将难变形的镁合金加工成板材后再进 行复合,因此加工成本低; (2) 由于挤压坯料为块状而非板材,表面氧化物量少,可以有效的减少 表面氧化物对复合板材截面结合的影响; (3) 整个复合板材中镁合金处于中心部位,铝合金处于表面,可以有效 的防止中心易腐蚀的镁合金部分的腐蚀。
重庆大学 2021-04-11
废旧家电回收聚烯烃制备木塑材料
木塑材料是以植物纤维填充热塑性塑料,利用塑料加工方式进行加工的新型复合材料。以废旧家电产品的外壳、塑料零件等回收聚烯烃为基体填充木粉、农业秸秆等植物纤维,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反应挤出生产高性能的木塑复合材料。木塑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复合材料,集木材及塑料两种材料的特点于一身,比单纯的木材以及塑料在许多方面更具有优势,在很多场合可以完全代替木材产品和塑料制品。作为代塑、代木的最佳产品,木塑复合材料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绿色产品,重要的是它能变废为宝,契合了目前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和谐社会的要求。木塑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已经成功的应用于建筑和装饰行业、园林市政建设、包装物流、军工材料、汽车工业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领域,特别是在物流托盘等方面可完全代替木材、塑料板材,不仅能解决废旧家电产品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也重新利用了木材废弃物、植物秸秆等农业垃圾,并且降低了物流成本,是一种双赢的产品。此外在木塑材料还能添加不同的相容剂、添加剂等助剂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生产具有不同功能的材料,工艺条件和加工设备简单,是一种能快速上马的科技项目。木塑材料的技术关键在于生产前必须对生产原料进行干燥处理,需添加相容剂、偶联剂等改性剂来改善木塑材料的性能。改性剂与回收聚烯烃和植物纤维同时挤出,在挤出过程中完成反应增容的过程,挤出成品可获得较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获得2010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二等奖。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TPEE/TPU/PTFE复合电缆材料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TPEE/TPU/PTFE复合电缆材料及制备方法。复合电缆材料组成及配比,以质量百分比wt%计为:TPEE热塑性聚酯弹性体20%~60%;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20%~40%;PTFE5%~25%;阻燃剂20%~45%,阻燃协效剂1%~10%,润滑剂1%~5%,抗氧剂0.2%~1.0%,光稳定剂0.05%~0.3%,紫外光吸收剂1%~3%;所述的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为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所述的PTFE为低密度微孔聚四氟乙烯。本发明的复合电缆材料在达到UL94V-0等级的同时具有比较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高性能PBO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内容介绍: PB0 (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哩)纤维正被广泛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 星球探测等领域。由于PBO聚合物分子规则有序的取向结构使得纤维表面 非常光滑,聚合物分子链之间缺少横向连接,且分子链上的极性杂原子 绝大部分包裹在纤维内部,纤维表面极性也很小。纤维表面光滑且活性 低,不易与树脂浸润,致使纤维与树脂基体结合的界面性能差,界面剪 切强度低。差的界面粘结不能较好地进行力的传递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综 合性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高效聚烯烃抗菌医用材料的制备
随着人口的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用品与器械的使用量每年成数倍的速度增加,达到数十亿元的规模。例如,2003年欧洲仅医用敷料市场即达到9亿欧元,预计每年将有30%的增长率。而全球市场容量近千亿人民币,其中国内市场约50亿元。然而绝大部分医疗卫生用品处于水平较低的状况。每年国内都要使用近百万付导尿管之类外用医疗器械,然而因为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病人各类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各类输血、医疗卫生器械因病菌传染、交叉感染常常成为主要导致疾  病的原因。又例如
四川大学 2021-04-14
一种新型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
Nd2Fe14B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粉末冶金和快淬等,具有高能源消耗和需要高纯度元素作为初始原料等特点,在制备Nd2Fe14B基粘结磁体、烧结磁体或工程应用中的磁弹性体时,磁性粉末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情况下,微米级的Nd2Fe14B永磁粉末采用旋淬、破碎、球磨或者HDDR技术来制取;在纳米尺寸范围内,永磁纳米粒子所具有的形状及大小分布的优点决定了永磁纳米粒子可应用于
常州大学 2021-04-14
普拉格雷制备技术
普拉格雷 (Prasugrel) ,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5-(α-环丙羰基-2-氟苄基)-4,5,6,7-四氢噻吩并[3,2- c]吡啶,由日本三本公司和UBE公司首先研发,2009年3月首次在英国上市,商品名为Efient, 属于ADP受体阻滞剂,是一种新的前药类抗血小板药物,以其活性代R138727 发挥药效对于 ADP诱导产生的血小板聚集,口服它所产生的药效比氯吡格雷强10倍。临床上用于治疗经皮冠 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ACS) 患者的动脉粥样血栓塞发生,鉴于它良好的 疗效及目前临床应运的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相比,其应进一步降低,因此其作为新代高效抗血小 板药物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运前景。本项目以价廉易得原材料研发出一种制备普拉格雷的高效 方法。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缬沙坦制备技术
抗高血压类药物缬沙坦(Valsartan),商品名:代文(Diovan),是一血管紧张素ⅡI型(AT1)受体拮抗剂,1996年7月首次在德国上市,此后陆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上市,用于治疗高血压症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该药物是起到使血管紧张素Ⅱ的I型(AT1)受体封闭,血管紧张素Ⅱ血浆水平升高,刺激未封闭的AT2受体,同时抗衡AT1受体的作用,从而达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效果。缬沙坦具有降血压效果持久稳定,毒副作用小的特点。缬沙坦口服药片包括有40mg、80mg、160mg或320mg,常用剂量范围为每日40至320mg。在一些市场中还存在着40mg、80mg、160mg剂量的缬沙坦胶囊。复代文(缬沙坦氢氯噻嗪片、DiovanHCT)是缬沙坦与氢氯噻嗪的合剂,与缬沙坦不同的是,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是高血压的专用药物,不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后心肌梗塞。缬沙坦氢氯噻嗪片也是一款口服药物,剂量种类包括(缬沙坦/氢氯噻嗪 mg) 80/12.5、160/12.5、160/25、320/12.5和320/25。本项目研究了一种实用的制备方法,原材料价廉易得,收率高,产品质量好。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石墨烯快速制备技术
一、项目简介石墨烯可以视为单层石墨结构,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及其优良导电性使其在微电子、半导体、电池以及防腐涂层中得到应用。目前石墨烯生产方法主要有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电辅助氧化法和氧化还原法。表 1 里列举了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表 1 石墨烯各生产方式优缺点对比生产方式优点缺点石墨烯品质较高,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获得的石墨烯尺寸不稳定,无机械剥离法法实现量产。操作相对简单,石墨烯可以大面积生长,得到的石墨烯较为完整,质量较好高温工艺,成本高;化学气相沉积法电辅助氧化法只能达到平方厘米的量级,难以满足石墨烯的工业化应用难以控制石墨烯生长层数;石墨烯较难从 SiC 基板上转移;使用强氧化剂,有害气体产生。石墨烯在生产过程易发生不可逆转的团聚;生产设备简单简单易行的工艺成、高效且成本较低氧化还原的过程中,电子结构及晶体的完整性易被破坏,难以生产高品质产品;氧化还原法生产废液造成环境污染。本团队开发的石墨烯采用气氛-电弧法,可以实现石墨烯的快速制备。相比于传统石墨烯制备方法,它具有如下优势:1)生产效率极高。氧化法制备石墨烯耗时约 3-7 天电弧法可在几分钟到十-- 130 --西安交通大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氢化镁的制备技术
所属领域: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成果介绍:氢化镁的制备技术主要针对目前新能源应用而开发,可实现在线供氢,为燃料电池提供高纯氢燃料,在固定或移动电源等领域具有应用开发价值。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