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变温吸附法脱水精制二氯甲烷溶剂技术
成果简介有机溶剂在精细化学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氯甲烷是不可燃低沸点溶剂, 广泛用于医药、 塑料及胶片等工业。 二氯甲烷具有广谱的溶解力、 低沸点以及相对而言最低的毒性和相对而言最好的反应惰性, 使其成为有机合成中应用最为频繁的有机溶剂。 作为溶剂, 其地位几乎跟无机盐化学中水相当。 在生产过程中, 简单回收得到的二氯甲烷溶剂通常含有一定量的水分。 水是有机溶剂中常见且不易去除的杂质, 对有机溶剂参与的合成反应和分离过程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因而简单回收的二氯甲烷溶剂无法直接循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UV固化的无溶剂静电纺丝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UV固化的无溶剂静电纺丝装置,该装置包括高压电源、储液机构、纺丝喷头、隔氧机构、紫外光源和收集极,所述高压电源正极连接纺丝喷头,纺丝喷头连通贮存纺丝前驱液的储液机构,所述收集极连接高压电源负极或直接接地,所述隔氧机构包括内部无氧或少氧的密封箱,所述纺丝喷头和收集极位于密封箱内,紫外光源位于密封箱内或其发射的紫外光线可射入密封箱内,紫外光源可照射纺丝喷头和收集极间空间。该装置可用于连续批量制备光固化材料微纳米纤维,该装置操作简单,有效避免了有机溶剂挥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环保,尤其适用于光固化材料微纳米纤维的大规模商业生产。
青岛大学 2021-04-13
电子镇痛仪
由于创伤、切口和其它原因产生的疼痛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且都不愿意再经历的极不舒服的感觉。 电子镇痛仪是利用经皮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or,简称:TENS)原理研制的具有较好镇痛效果,且无毒副作用的电子仪器。2002年美国市场以电子绷带名称出现的TENS被R&D杂志评为当年度最有益健康的100项发明之一。美国市场售价在$120——$1050。国内也有类似产品,但由于对原理理解不足,所以使用时针刺感较强,镇痛效果不明显,同时仪器体积较大。 电子镇痛仪操作简单,将刺激电极安置于疼痛区域周围,使疼痛区域在两电极之间。调节刺激强度,根据感觉程度可以逐步增强,使之在可耐受范围内的上限即可。通常使用30——40分钟后,停止使用。每天使用1——4次就可以起到明显效果。
大连理工大学 2025-02-21
超临界CO2萃取天然物质活性成分
传统的提取物质中有效成份的方法,如水蒸汽蒸馏法、减压蒸馏法、溶剂萃取法等,其工艺复杂、产品纯度不高,而且易残留有害物质。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 它是利用流体在超临界状态时具有密度大、粘度小、扩散系数大等优良的传质特性而成功开发的。它具有提取率高、产品纯度好、流程简单、能耗低等优点。CO2- SFE技术由于温度低, 且系统密闭, 可大量保存对热不稳定及易氧化的挥发性成分, 为中药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提供了目前最先进的方法。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可以从许多种植物中提取其有效成分,而这些成分过去用化学方法是提取不出来的。这项技术除了用在化工、医药等行业外,还可用在烟草、香料、食品等方面。如食品中,可以用来去除咖啡、茶叶中的咖啡因,可提取大蒜素、胚芽油、沙棘油、植物油以及医药用的鸦片、阿托品、人参素及银杏叶、紫杉中的有价值成分。可见这项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1.萃取和分离合二为一,当饱含溶解物的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流经分离器时,由于压力下降使得CO2与萃取物迅速成为两相(气液分离)而立即分开,不存在物料的相变过程,不需回收溶剂, 操作方便;不仅萃取效率高,而且能耗较少,节约成本。  2.压力和温度都可以成为调节萃取过程的参数。临界点附近,温度压力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CO2密度显著变化,从而引起待萃物的溶解度发生变化,可通过控制温度或压力的方法达到萃取目的。压力固定,改变温度可将物质分离;反之温度固定,降低压力使萃取物分离;因此工艺流程短、耗时少。对环境无污染,萃取流体可循环使用,真正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  3.萃取温度低, CO2的临界温度为31.265℃ ,临界压力为 7.18MPa, 可以有效地防止热敏性成分的氧化和逸散,完整保留生物活性,而且能把高沸点,低挥发渡、易热解的物质在其沸点温度以下萃取出来。  4. 临界CO2 流体常态下是气体, 无毒, 与萃取成分分离后, 完全没有溶剂的残留, 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提取条件下溶剂毒性的残留。同时也防止了提取过程对人体的毒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100%的纯天然。 5.超临界流体的极性可以改变, 一定温度条件下, 只要改变压力或加入适宜的夹带剂即可提取不同极性的物质, 可选择范围广。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本课题组现已完成:(1)从甜橙皮中萃取甜橙油(2)从银杏浸膏中萃取银杏内酯(3)发酵液制得乳酸钙中萃取还原糖、蛋白质(4)发酵液制得乳酸钙中萃取重金属离子 本课题组可承接: 紫杉、黄芪、人参叶、大麻、香獐、青蒿草、川贝草、桉叶、玫瑰花、樟树叶、茉莉花、花椒、八角、桂花、生姜、大蒜、辣椒、桔柚皮、啤酒花、芒草、香茅草、鼠尾草、迷迭香、丁子香、豆蔻、沙棘、小麦、玉米、米糠、鱼、烟草、茶叶、煤、废油等有价值组分的提纯或回收。 在超临界流体技术中,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天然药物现代化关系密切。SFE对非极性和中等极性成分的萃取,可克服传统的萃取方法中因回收溶剂而致样品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尤其适用于对温热不稳定的挥发性化合物提取;对于极性偏大的化合物,可采用加入极性的夹带剂如乙醇、甲醇等,改变其萃取范围提高抽提率。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仪研(上海)YJ-0633A药物黏度测定仪
YJ-0633A药物黏度测定仪 本仪器YJ-0633A药物黏度测定仪的制造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0633黏度测定法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可以通用品氏和乌氏粘度计。本仪器专为粘度测试设计,由水槽和控制器两部分组成。粘度恒温槽提供一个稳定的温场和测试平台,此外仪器也可作为高精度浴槽,进行其它试验。本仪器的最大特点是:全喷塑处理,经久耐用;双层缸结构,高精度控温仪,控温准确。 主要功能特点 1、采用智能液晶显示温控仪,控温迅速,响应快,超调小,控温精度达±0.1℃。 2、采用硬质玻璃缸及保温外套缸(称双缸),保温性能好,试样观察清晰。 3、采用台式、一体机设计方式,仪器整体性好,使用方便。 4、带有线控计时按键,用于实验时的计时显示和控制。 5、采用电动搅拌装置,浴缸内的温度均匀。 6、制冷器与主机分离式设计,防止压缩机工作振动带来的粘度计测试误差。 二、主要技术参数 1、工作电源:   AC(220±10%)V,50Hz±5%。 2、加热功率:   1600W。 3、搅拌电机:   功率6W;转速 1200r/min。 4、测温范围:    10℃~180(选配制冷器后可实现制冷)5、控温精度:   ±0.1℃。 6、恒温浴:     容量,25L;形式,内外两层缸(双缸)。 7、使用环境:   环境温度-10℃~+35℃,相对湿度<85%。 8、温度传感器: 工业铂电阻,其分度号为Pt100。 9、整机功耗:   不大于1800W。 10、毛细管粘度计:  4支(平氏或者乌氏客户可任选)11、外形尺寸:   530㎜×400㎜×670㎜ (长×宽×高,含浴缸等)。
仪研智造(上海)药检仪器有限公司 2025-02-20
一种溶剂环流同轴高压静电喷雾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溶剂环流同轴高压静电喷雾方法,采用聚合物稀释溶液为芯部工作流体;采用易挥发、与芯部工作流体具有相容性的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为外鞘环流工作流体;控制上述的流体进入一个同轴喷头,同轴喷头通过导线与高压静电场连接,在高压静电的作用下,同轴喷头电喷产生微纳米颗粒。本发明还提供了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包括高压发生器、第一轴流泵、第二轴流泵、同轴喷头、接收板、高弹性硅胶软管。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0
高粘度溶剂型丙烯酸酯胶粘剂
丙烯酸酯类胶粘剂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一种粘合剂。   本项目制备的高粘度丙烯酸酯类胶粘剂采用特殊的聚合方法,胶液粘度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治疗床研制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 KV/MV” 同源双束医用 IGRT 加速器
1 成果简介放射治疗是主要肿瘤治疗手段之一。我国目前每年有共计约 200 万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目前国内装备的直线加速器只能满足其中约五分之一左右的需求。据专家估计现在全国每年新增的医用直线加速器数量应该近 150 台,年均增长率近 15%左右。目前国内的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基本被三家跨国公司瓦里安、医科达和西门子所占据, 100%的中高端以及 60%以上的低端市场都被国外公司占据。 现代放射治疗需要影像引导,医用加速器与影像设备一体化是革命性发展方向。近年来,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外发展了称之为影像引导放疗( 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的技术和设备。医科达的 Synergy以及瓦里安的 OBI等 IGRT加速器一经推出,就迅速普及推广。 但是,目前国际上放疗加速器厂商的 IGRT 设备,都分别存在各自技术缺陷。医科达的Synergy 以及瓦里安的 OBI(图 1 右下),都是使用 MV 级射线治疗,同时,与治疗射线束轴 90 度方向另加一套 KV 级 X 射线影像系统的方式来实现 IGRT。这种结构除了增加制造成本外,非同源影像所反映的治疗靶区运动变化情况也有先天的致命缺陷,无法保证治疗空间坐标和成像空间坐标的一致性,带来治疗误差;西门子的 MVision(图 1 左上) 以及Tomotherapy 公司的 Hi-Art 则利用治疗用的 MV 级射线成像,解决了同源问题,但由于 MV级射线能量高,无法得到高质量图像。“ 同源” 结构, KV 级射线的影像,成了几家主要厂商的无奈取舍,“ KV/MV 同源双束” 加速管技术就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完美组合。各厂家近十年来均非常重视“ KV/MV 同源双束” 加速管技术的研发。  图 1 几种 IGRT 技术的对比 清华大学 2006 年 12 月承担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 放射治疗及与影像定位一体化装置的研制” 课题,经过两年多的攻关,发明了国内外尚没有的“ KV/MV 同源双束” 加速管,并制造出能稳定出束,快速切换高能和低能的“ KV/MV 同源双束” 加速管,高能 6MV,低能达 500KV,其他指标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并研制出“ KV/MV 同源双束” IGRT 加速器样机。 2009 年该课题通过科技部、卫生部验收。2 技术指标3 应用说明本设备可以在病人每个射野照射治疗前进行 KV 级图像配准,验证位置误差,实现精确放疗。由于同源,定位便捷精确, KV 级影像带来的高质量影像,也完全满足位置验证的需求。该设备应用于我国千余家放疗单位(医院),还可出口海外。4 效益分析国外IGRT加速器售价在 1000~2000万元/台,本设备成本约 200万元,预计售价500~1000万元,预计年销售 30~50 台,年销售额约 3 亿( 2008 年 Varian 公司全球放疗销售额 17 亿美元)。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医用 IGRT 加速器产业化成功,不仅可以改变我国中高端医用加速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还可出口海外市场,其经济、社会效益极大, 推广前景广阔。5 合作方式清华大学目前正进行产品化工作,寻求战略投资及合作伙伴。
清华大学 2021-04-13
AI机器学习技术加速功能新材料的研发
1.痛点问题 新材料的设计与研发往往面临挑战:急需的新材料难以快速筛选设计,而设计出的新材料又难以找到高效且低成本的合成配方,拥有合成配方的新材料又会面临规模化的长周期探索。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对30余家大型骨干企业调查结果显示,130种关键材料中,有32%国内完全空白、54%虽能生产,但性能稳定性较差、只有14%左右可以完全自给,亟需新思路来解决我国新材料研发难题。本项目着眼于新材料研发,希望通过创建目前业内空白的智能化新材料研发范式,引领行业智能材料开发自动化服务与工艺的开发。 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国家和各行业的产业界都非常看重科研的智能化升级。通过持续的交流与调研,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和研发团队目前对智能研发存在大量潜在需求,而智能研究服务与工艺的同类竞品极少。因此,清华智研将作为一家高新科技企业,以AI赋能研发(AIEmpoweringResearch&Development)为使命,组建国际顶尖水平团队,向国内引进并自主开发世界前沿的AIforScience技术,打造世界级的AI未来实验室(World-ClassAIFutureLab)。 2.解决方案 本技术为新材料研发数字化智能服务平台,可在材料研发过程中对各个尺度以及不同研发阶段下进行智能化的加速及分析服务。以各种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如主动学习算法,图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等,我们根据不同材料体系的尺度包括三大方面:1.针对分子及晶体等微观尺度的功能材料研发,设计智能化的深度学习系统。2.针对二维功能材料及其功能性器件、催化剂、膜材料等宏观尺度,设计智能化的深度学习系统。3.针对功能材料研发的表征仪器等平台尺度,设计智能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这些智能化解决方案能极大地加速新材料尤其是碳中和相关材料的研发速度,从而大大地降低研发成本与时间,为企业获得有竞争优势的科研壁垒。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助力未来智能实验室的方方面面,从样品制备(称量固体、添加液体、超声处理.等),到合成(分配液体,控制温度,混合,测量pH值,干燥等)、表征(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分光光度法等),通过自动化/机器人的辅助,可以有效提高可重复性,提高信噪比,加快实验速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实验数据转换为可操作的智能指导,快速浏览并利用复杂的数据,提升认知能力。 智能化研发平台 3.合作需求 拟成立公司推动该项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希望对接 1)工程化、产品化所需的资源; 2)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合作企业。
清华大学 2022-09-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183 18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