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移动荷载下简支梁损伤和移动力同时识别方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移动荷载下简支梁损伤和移动力同时识别方 法:测量结构在损伤状态的加速度动力响应,以结构的加速度响应作 为结构损伤和移动力识别的动力指标;根据结构的数值模型,将未知 移动荷载采用切比雪夫多项式表示,并利用梁单元形函数概念将移动 荷载等效成单元节点力,分别计算结构加速度响应对损伤和移动力参 数的灵敏度矩阵;结合敏感性分析结果,以结构测量加速度响应和计 算所得的有限元加速度响应的差值作为目标函数,采用一阶泰勒展开 的识别方程逐步迭代同时识别出简支梁的损伤和移动力。通过本发明 方法,能够仅仅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机床锥配合固定结合部动力学参数识别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床锥配合固定结合部的动力学建模及模型参数识别的方法,该方法建立了一种 32 节点的刀柄-主轴结合部动力学模型,其中 1~8、9~16、17~24、25~32 均为等分点,锥配合结合部单元的运动则通过 1 点和 17 点、2 点和 18、3 点和 19 点、......16点和 32 点之间的相对运动体现出来。基于模态实验,本发明以频响矩阵与阻抗矩阵的乘积是单位矩阵这一理论特性,将实验的频响矩阵和有限元理论得到的子结构的刚度矩阵、质量矩阵相结合,通过初值试凑的方法,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两段式固体燃料分级反应动力学分析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段式固体燃料分级反应动力学分析设备,包括分级反应发生装置、耦连装置、气路装置、炉温控制装置和分析检测装置,该分级反应发生装置包括独立设置的热解反应器和焦炭气固反应器,所述微型气流床与所述微型流化床由带斜度的通管相连,所述固体燃料颗粒在微型气流床中发生热解反应,随后通过耦连装置实现气固分离,残焦被脉冲气流携带进入微型流化床中进行气固反应,所述耦连装置为采用带筛板的旋转截止阀门,通过气相快速过程质谱仪和与其连接的计算机获得气固反应动力学参数。本发明可直接解耦固体燃料热解及焦炭气固反应过程,微型气流床和流化床内温度和气氛均可独立控制,反应装置结构简单、检测结果精确。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等离子体诱导组织再生的装置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的应用技术,尤其是一种等离子体诱导组织再生的装置。一种等离子体诱导组织再生的装置,包括输入模块、脉冲发生模块、人机交互系统和活性室温等离子体发生模块,输入模块输入电能,通过脉冲发生模块产生高频高压脉冲,所输出的高频高压脉冲由人机交互系统根据处理剂量需求调节,活性室温等离子体发生模块在高频高压脉冲的作用下产生人体可安全接触的低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呈射流状喷出,产生的等离子体在垂直于喷射方向的不同横截面上的决定性活性基团实时时空分布呈现圆环形,长度为2~8cm,呈紫色,温度介于10℃~40℃之间。该装置能够在不伤害表皮组织的前提下,激活组织细胞如皮肤毛囊干细胞,促进其再生。
清华大学 2021-04-10
单一乙烯聚合制备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由于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高性能聚烯烃 热塑性弹性体主要是通过乙烯和α-共聚得到,催化剂的要求高以及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本项目采用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α-二亚胺镍催化剂,催化单一乙烯可控链行走聚合直接制备新型聚烯烃热塑性弹性 体。单体价格低廉,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目前正在与中石油 兰州化工研究中心进行相关产品的中试合作开发。
中山大学 2021-04-10
一种治疗大菱鲆红体病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大菱鲆红体病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配制而成:金银花10‑30份,连翘10‑30份,牛蒡子10‑20份,大青叶20‑40份,元参10‑20份、紫草10‑30份,黄芩5‑20份,僵蚕10‑20份,陈皮5‑20份,土茯苓10‑30份,薄荷10‑30份。制备方法为水煎剂或按上述重量份称取原料,洗净、晾干,粉碎,过80‑100目筛,得到细粉即可。本发明通过中药组合物的清热解毒、消痛散结作用,针对大菱鲆红体病进行治疗,同时可以提高大菱鲆抵御其他疾病的能力。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弹性体的道路警示桩
一种基于弹性体的道路警示桩,包括弹性桩体、反光贴和底座,所述弹性桩体的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弹性桩体上设有反光贴,弹性桩体的下部设有双曲面变形回弹区。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用回弹性能较好的弹性体材料,警示桩不易被破坏,不会因为警示桩被破坏,交通部门未及时发现并更换,而产生交通安全隐患,增强交通安全的保障,有效减少可能的交通事故,降低人民生命财产风险及经济损失。可有效避免因频繁撞击破坏警示桩,并频繁更换带来的高经济损失。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弹性体材料,易变形且硬度较低,车辆碰撞警示桩时,对车辆造成的损伤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一种纳米氧化锆粉体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1410611888.2)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氧化锆粉体的制备方法,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真空或氩气气氛下,对氯化锆+硼氢化钠混合粉末进行5~10h球磨处理;然后,在0.5~1atm氢背压下,将球磨产物加热到300~400℃,并保温1~2h后自然冷却;接着,将加热产物倒入蒸馏水中,过滤出固体物,再用蒸馏水清洗;最后,用乙醇对水洗固体产物清洗后干燥,即可获得所述的纳米氧化锆粉体。本发明的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中重型动力装置液阻型橡胶减振器
该产品采用了创新型结构,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和大阻尼特性,可用于中、重型动力装置的隔振。其阻尼峰值及频率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从而大幅度降低振动与噪声水平,显著提高乘坐舒适性,并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采用了特别的保护措施,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较高的可靠性。样品已通过动态特性测试和装车实验,也可进行乘用车动力装置匹配。
山东大学 2021-05-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4 65 66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