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创业行为理论与创业决策动态仿真
浙江财经大学鲍海君教授等编著的《失地农民创业行为理论与创业决策动态仿真》2017年5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获2019年“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该书是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失地农民创业行为的发生机理、创业决策动态模拟及政策引导机制研究”(编号:2013GH007)的最终成果。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遵循的是GDP导向,重点关注城镇化率的提升以及土地财政的获取,缺乏对城镇化进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关注。2013年国家开始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将发展重点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政府绩效管理导向将更多地关注人的社会性需求和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促进农民市民化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市民化主要可划分为两种路径,一是“被动城镇化”,二是“主动城镇化”。 “被动城镇化”的农民失去土地后,面临包括经济、社会、文化、资本、机会、权利在内的多方面风险。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措施来看,现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补偿和保障上,然而此类措施只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该书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应转变思路,从保障生存转向促进发展,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从而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然而创业是一个复杂过程,创业决策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在充满变化的环境下从事创业活动极大地考验着失地农民的能力。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失地农民创业的理论体系及政策支持系统。该书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剖析了失地农民创业意向、社会网络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征地拆迁事件冲击下失地农民创业行为发生的“意识—情景—行为”理论体系,探明了失地农民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征地情境因素对意向和行为的调节作用,最后从保护性政府行为、调节性政府行为、生产性政府行为三个维度提出了失地农民创业行为政策引导机制。该书成果有助于建立失地农民内在的保障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创业促进就业,推动转型期城市底层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浙江财经大学
202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