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湖北警官学院
湖北警官学院是我省唯一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也是全国最早开办本科学历教育的两所省属公安本科院校之一。学院创办于1949年6月,历经干训、中专(1976年开始)、大专(1984年开始)、本科(2002年开始)办学阶段,是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和省教育厅批准的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公安部按“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方式共建,日常工作由省公安厅负责,教育教学业务工作接受省教育厅指导和管理。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公安高等教育改革,以培养“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坚定捍卫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中国政法公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为目标任务,以“忠诚·荣誉·使命”为校园核心文化价值追求,立足公安、服务行业,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警察大学。 学院现有教职工439人,其中正、副教授1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80人。全日制普通在校生4560人。现有校区2个,校园面积505.73亩,固定资产总值68247.51万元,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215588.52平方米,各类教室、训练场馆齐备。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3万余人,培训公安民警、政法干警9万余人(次),为维护国家政治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内设处级机构25个,包括9个教学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侦查系、治安管理系、信息技术系、法律系、警体战训部、公共基础课教学部、刑事技术与情报系、国际警务系,3个教辅部门:图书馆、实验中心、学报编辑部,13个党政管理部门:办公室、纪委、组织人事处、宣传处、工会、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科研处、成人教育处(警官培训部)、计划财务处、后勤管理处、离退休干部处、保卫处。 学院强化“法学”基础地位,建设以“公安学”“公安技术”为主体,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学科体系。专业建设以“公安学”“公安技术”类专业为主干,加强“法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与公安类专业的融合和协同,彰显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现有18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公安专业(方向)10个: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侦查学(视频侦查方向)、治安学、治安学(交通管理方向)、刑事科学技术、警务指挥与战术、网络安全与执法、涉外警务、消防工程;公安相关专业(方向)8个:法学、法学(司法鉴定方向)、法学(公安法制方向)、信息安全、信息安全(网络侦查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英语(国际警务方向)。 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现有“诉讼法学”“公安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公安学”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项目。“侦查学”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被公安部确定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诉讼法学”“行政管理”被批准为湖北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点;“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侦查学”“治安学”“信息安全”“法学”获批“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法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信息安全”获批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法学院、侦查试点学院获批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诉讼法学”“侦查学”2个专业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侦查学”“治安学”“信息安全”“法学”“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具有辅修双学位授予权。学院已建成“侦查学”“治安学”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预审学”“网络安全”“公安学基础理论”“刑事诉讼法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警察临战学”“侦查措施与策略”“危险物品管理”“法理学”9门湖北省高校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创建了“警察临战学”“网络侦查”“国际警务”“警察廉政概论”“警察史”“警务心理学”等一批新型公安专业课程。 学院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构建了以法庭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三大科研平台为基础,以《湖北警官学院学报》《警史钩沉》等学术期刊为载体,以融教学、科研、办案为一体的“湖北三真司法鉴定中心”为实践平台的科研体系。 学院重视学生实习、实验和实训,构建了课程实训、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刑事科学技术实训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李昌钰工作室”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了DNA专业实验室等一批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场所,实验室总面积37539.6平方米。建立了29个校内实战训练点和24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十堰市公安局东岳分局实践教学基地”和“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局实践教学基地”获批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杭州G20峰会、省“两会”“武汉马拉松比赛”等重大活动安全保卫累计达4万余人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到91%以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历届校友已成为全省政法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主体力量。 学院积极开展在职民警培训,是公安部指定的“全国首任县(市)公安局长、政委岗位培训基地”“全国公安出入境管理干部英语培训基地”“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负责人培训基地”“全国公安综合情报民警教育训练基地”,是公安部指定的外警培训基地,为缅甸、老挝等外国开办了多期警察培训班。学院也是湖北省委政法委确定的“湖北省政法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湖北省公安厅确定的“湖北省公安局长(政委)培训基地”“湖北省公安机关基层科所队长培训基地”“湖北省公安民警培训中心”,是湖北省林业厅确定的“湖北省森林警察培训中心”。 学院高度重视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达1467719册,其中中文图书667986册,外文图书1062册,中文期刊合订本35306册,外文期刊合订本134册,电子期刊103231册,总计807719册,另有电子图书660000册,数字文献总量达1.7TB。建成了移动图书馆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各主要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基本建成数字化校园。 学院积极争取各类建设发展资金,引进先进教学设施,完成北院学生心理行为训练场、警官沙龙、南院文体中心、标准化考场等项目建设。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直机关花园式单位。 学院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坚持政治建校、政治育警,加强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把握机遇,深化改革,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凝聚学院发展目标与共识,推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狠纠“四风”突出问题,不断优化学院治理体系,提高治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为法治事业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努力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警察大学。
湖北警官学院 2021-02-01
昆明学院
昆明学院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昆明大学合并的基础上,整合昆明市优质教育资源组建而成。2012年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4年被列为云南省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高校;2015年获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复查合格继续保留;2017年成为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201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云南省应用型高校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不断夯实基本办学条件,有力保障人才培养。校区总占地面积2439.18亩,其中洋浦主校区占地1817.73亩,校外实习基地621.45亩;主校区规划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现已建成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总额20亿元,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4.40万平方米,生均15.7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349.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32万册,电子图书117.2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00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4293.83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48万元。不断加强本科专业建设,致力凝练特色凸显优势。学校现有20个教学单位,6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个(汉语言文学),省部级优势专业31个。2019年底,1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和省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入选专业数量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竭力输送优秀应用型人才。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128人。近三年,本科生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53项,省部级创新创业项目49项,参与科研项目113项,1000余名学生组建了101支创新创业团队,成功创办企业15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1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162项,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152项、二等奖179项、三等奖327项。毕业生质量受到肯定,近三年共有省级优秀毕业生722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92%以上。学校连续11年获得云南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力支撑教学科研工作。学校现有教职工1459人,其中专任教师95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79人,占比50.42%,其中正高级职称108人,占比11.37%;具有博士学位的208人,占比21.89%;双师双能型和具有工程、行业背景教师242人,占比25.47%。专任教师中有云岭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7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专项4人;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7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6人;昆明市“春城计划”青年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首席技师1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6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23人;“昆明市学术专家”3人,“昆明市挂牌十大名匠工作室首席名匠”1人。今后,昆明学院将继续围绕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战略主题,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抢抓转型发展机遇,着力建设一流本科,科学谋划,稳步实施,朝着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高水平地方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
昆明学院 2021-02-01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建高校,拥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杭州下沙和桐乡乌镇。学校总占地1305亩,总建筑面积56.6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文学院、新媒体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音乐学院13个二级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大学体育教学部、公共艺术教育部4个教学部及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目前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4000人;建有“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等10个省级以上研究机构。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体系,覆盖了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5个学科门类。戏剧与影视学获得了省一流学科A类立项,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获得省一流学科B类立项,拥有美术学等7个校一流培育学科;开设本科专业41个,其中艺术类专业18个,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等2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学等4个专业为“十三五”省级优势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文化产业管理、摄影、网络与新媒体、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技术等7个专业为“十三五”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1个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从2012年起连续7年招收研究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39人。 全校教职员工总人数1286人,其中正高职称106人,副高职称284人;全国优秀教师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2名,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省151人才工程各层次培养人才3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8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团队4个,省科研创新团队3个。近年来,教师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电影金鸡奖、飞天奖、意大利A设计大奖等高层次科研与创作奖项20余项。 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逾3亿元。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其中4个省级重点建设点,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学校拥有播音主持综合实验室、新闻传播实验室、融合媒体云平台、广电通信及信息网络实验室、媒体创作实践基地等49个实验室;22层演播大楼拥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学校图书馆馆藏各类纸质图书文献152余万册,电子图书135万余册,音像视听资料4.54万件。 学校与全国广电系统合作,建立340余家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四家海外实习基地,积极构建学生专业实践和就业的平台,列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0项。 与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6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向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在内的合作院校派出近三百名交流生。学校聘用外国和台湾籍教师30余人。2015年,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正式开始招生。同年,浙江省首批国际化专业重点建设项目——播音主持艺术(双语方向)专业招收首批留学生。2017年9月我校和英国博尔顿大学合作视觉传媒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正式开始招生。 雄厚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优良的学风,使学校的毕业生深受业界及社会好评,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3%以上,许多毕业生成为广电传媒领域的精英骨干。学校先后荣获浙江省“平安校园”、“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秉承“敬业、博学、求真、创新”的校训,本着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紧贴传媒、服务社会的宗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浙江传媒学院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以培养广播影视和文化创意人才为重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浙江传媒学院 2021-02-01
辽宁财贸学院
辽宁财贸学院现有在校生10501人,专职教师668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249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355人。设有经、管、文、艺术、教育、工等六个学科门类共31个本科专业,是一所以经济、管理为主体,艺术、体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校园占地面积1094.8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各类专业实训室41个,游泳馆、篮球馆、排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馆、健身馆、健美操馆、舞蹈教室、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田径场、高尔夫模拟练习场等体育场馆19个,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学院建成了由3000多个红外高清摄像头组成的全覆盖无死角的校园监控网络;建成了24小时免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用计算机3876台,电子图书420万种,电子期刊1394种,数据库19个,网络课程资源316门,资格类考试培训视频及模拟试题共9个大类206种。学院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企业会计全岗位、银行综合业务、审计、税务、期货与证券等五个模拟实训平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即能就业。所有教室(共计18648个座位)全部是触摸式数字一体机的互动直播教室,学生通过校园网随时可以回看每一堂课程的教师讲课画面,为学生复习和再学习提供条件。学院建立了涵盖所有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的动态试题库,所有考试全部采用机考方式随机自动组卷,考试成绩实时公布。建成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资源共享的智慧化校园,实现了办公无纸化和教学质量监控、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的实时信息统计和信息反馈,学生入党、评优、班级干部选举、奖学金评定等全部采用校园网进行投票,实时统计并公布结果。为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师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支持与便利。学院建设了占地235亩,设施农业面积100904平方米的生态农业示范园暨素质教育和实训中心为食堂提供绿色蔬菜,同时为学生实训和艺术创意提供场地。学院建有占地297亩、建筑面积850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科技园,打造集产业聚集、创新发展、技术支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创业基地,这是民间资本建设园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探索,也是高等学校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之举。学院与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强化办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联合开展农产品等包装设计,特别是帮助泳装企业改进加工工艺30多种,设计泳装款式200多种,填补了辽西地区泳装设计人才培养的空白,提升了葫芦岛泳装产业的影响力。学院师生自行设计、建成了3.5万平方米的红馆,以习总书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重要思想为脉络,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建设、改革三个非凡历史阶段为主线,设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就辉煌三大板块,全景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天辟地、自强不息、创造伟业的97年风雨征程,全景展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建设集党史、中国革命发展史、国防与军事素质、民族复兴教育于一体的时代课堂、人文课堂和红色课堂,诠释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确立了“建设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一流高校”的辽财梦,树立了“在辽财不为财,要为财离辽财”的辽财追求,培育了“只争朝夕,勤俭建校,廉严实优,务实求真”的辽财精神,实施“三三工程”,坚持在“三个深入”(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深入活动场所)中谋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在“三个及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三个落实”(责任落实、制度落实、行动落实)中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实现育人观念上的“二二四工程”,即:“两个转变”(把思想道德的软指标转变为硬指标;把能力素质的窄指标转变为宽指标)、“两个拓展”(在做人上,把思想道德的试卷评价拓展到课外的行为评价、社会评价上来;在做事上,把能力的课内考核拓展到课外解决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评价上来)、“四个创新”(着力在对学生评估体系、教学改革、第二课堂活动和增强课堂实训上进行创新)。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师生获得国家级奖励269项、省级奖励427项。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省“文明单位”,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贡献集体”、省“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2016年、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学院本科教育各项满意度均高于全国平均线10个以上百分点。在2019年1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是五个发言高校之一。辽宁财贸学院全体师生将朝着建设“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一流高校的目标不懈努力。
辽宁财贸学院 2021-02-01
西安思源学院
西安思源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校。2017年12月由陕西省教育厅等八厅委批准设立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学院创建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继承了百年交大"精勤求学、敦笃励志"的优良传统。西安交通大学与我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学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与部分师资力量均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校已经成为一所集工、文、经、管、教、法、艺、医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本科、高职(专科)专业70余个,校园占地近1600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学生17,000余人。学校以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高效管理平台建设为主线,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推动了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特色日益凸显、管理运营高水平运行,已经成为一所闻名遐迩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传承西安交大的一流教育品质 西安思源学院创建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校的名誉校长、董事长、工会主席、科研副校长等一批高级管理人员都来自交大。2012年,西安交大又与思源学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交大对思源的支持日益增多,两校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思源继承百年交大"精勤求学、敦笃励志"优良传统,严谨创新,锐意进取,成就卓著,先后获得"全国高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高校"、 "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文化建设单位"等100多项荣誉,受到各级政府表彰和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荟萃严谨治学的名师名家团队 西安思源学院拥有一支以西安交大为代表的,来自全国多所著名高校的优秀教师队伍。他们中有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专家胡月星,高等教育专家李维民,管理学专家张正祥、崔文田,体育教学专家王庆波,教育教学专家周棉,审计教学专家段兴民,能源化工专家李东,电子信息及计算机教学专家陈绥阳、贾昌传,电子信息专家张卫钢,高等医学教育专家苗乃周,陕西省教学名师张炜、杨明琪、付润生,美学美育理论研究专家赵惠霞,文艺评论家邢小利等等,这些都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保证。 集合前景广阔的市场热门专业 西安思源学院顺应中国经济调整、社会发展需要,开发出一批受到学生喜爱、用人单位欢迎的热门专业及方向,如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业工程、电子商务、投资学、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书法学、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环境设计、护理学、广告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文物修复与保护、交通运营管理、空中乘务、高速铁路客运乘务、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思源专业前景广阔,具有很强的市场张力,为学生未来高水平就业提供了保障。 彰显成就卓著的教学教研业绩 西安思源学院坚持以"做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应用型大学"为使命,目前拥有国家财政资助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教改项目13项,省级优秀教材3部,省级以上优秀课件14件,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1个,省级扶持奖励项目1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6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项。学校在不断夯实教学质量的同时,在科研建设上持续加力,呈现出创新实力日益增强,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科研项目不断涌现的崭新局面。目前学校获批教育部国际司课题2项,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学校每年所申报的省部级科研项目多达数十项,众多课题获得大奖,这些都促进了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 拥有门类齐全的实习实训平台 西安思源学院是一所拥有完备实习实训基地的大学。学校先后投入二亿多元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立了中国高校领先的工业4.0实训中心、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现代物流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工业工程实训中心和124个高技术含量的实验室,建有100多个多媒体教室及100余种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其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产学研教育实验基地"为国家级建筑实验基地,"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平台认定测评中心"为国家级专业测评中心,"电气及智能制造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为省级电气及智能制造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工业4.0实训中心为学校与西门子有限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学校还建有几十个校外实习基地,包括陕建集团、腾讯网、秦川机床、天津通广集团、无锡电子集团、陕西黄工集团、西安凯宾斯基、X 21等现代化知名企业。西安思源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全国性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在所参加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70余种比赛中,共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750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以上有33项。特别是2016年工学院学生"蛋蛋"代表队荣获中国青年科普实验创新大赛全国总冠军。 建设勇攀高峰的“升级换代”工程 西安思源学院十分重视学生教育深造,专门设立专升本和考研辅导机构,为学生升本考研、出国留学提供高质量的指导。近十年来,有2000多名学生从思源专科升入了本科,数百名学生考上了研究生,许多学生还实现了出国留学深造的梦想。2018年思源学生在专升本考试中,上线率高达87%,超全省平均上线率25%连续14年获得陕西省专升本第一名。 建立畅通快捷的国际教育通道 西安思源学院还是一所具有成熟国际教育合作经验的大学。思源与加拿大莫哈克学院合作实施双文凭教育的中加大专班,成为陕西省中外合作办学重点示范项目;学校还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23所大学建立了以互认课程、互认学分为基础的分段教学联合培养机制,目前有超过331名学生通过这种机制顺利出国深造。思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专业与北美、澳洲和欧洲等地的大学实现了课程全对接。思源学子通过课程对接平台,搭乘思源海外深造直通车,出国学习专业対口,费用低廉,有校际关系保障。西安思源学院 地址:西安市东郊水安路28号 邮编:710038 电话:400-888-6660 029-82601888 招生办E-mail:zb@xasyu.cn 版权所有 © 西安思源学院 备案序号:陕ICP备05004249号
西安思源学院 2021-02-01
江西警察学院
江西警察学院源于1951年成立的江西省公安学校,历经江西政法学院、江西政法干部学校、江西省人民警察学校、江西公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2002-2013年与南昌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江西警察学院,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由江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公安厅共同管理,以江西省公安厅为主的管理体制。 2011年11月公安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江西警察学院协议书,在学院建立全国经济犯罪侦查教育训练基地,成为全国第一所部省共建地方公安本科院校。2013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新增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学院被省教育厅列入江西省“十三五”硕士授予权规划建设单位。 基本办学条件。学院校园占地1932.69亩(1288459.7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4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0.0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41.97万元。图书馆藏书80.38万册,电子图书近600万种。校内实验实训场所52个,校外实习基地35个。 学科与专业。学院设11个教学系部,经批准设置14个专业,实际开设13个专业,折合在校生4687人。现有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安全防范工程、公安管理学、网络安全与执法8个公安专业,法学、信息安全、英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行政管理5个普通专业,覆盖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门类。侦查学、治安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3个学科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经济犯罪侦查专业被评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 师资队伍。学院教职工455人,有教师347人,其中正高职称54人,副高职称100人,博士、硕士240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省政府津贴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教学名师8人、公安部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4人;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有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专家、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立法顾问、省政府立法项目论证专家。 教学质量工程。学院有《侦查措施与策略》、《公安实用法学概论》、《经济犯罪侦查》3门国家精品课程,省部级精品类、示范类课程31门。有江西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个,2013年经济犯罪侦查研究团队获批为第一批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团队。2010-2017年,学院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4个项目,建设经费7300万元。 科学研究平台。学院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分别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被江西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2015年6月,学院经济犯罪侦查与防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建设经费2000万元。2012年开始与公安部经侦局合办《经济犯罪侦查研究》刊物。学院建有8个院级研究中心。2017年4月学院物证鉴定所获得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教学科研成果。2010-2016年,学院教师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5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27篇;获得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752项,其中省部级奖2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立项课题56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286项;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166部,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公安部优秀培训教材1部,江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二等奖2部。7项研究成果得到公安部、江西省领导批示,1项成果被江西省委办公厅采用,并推荐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采用,1项成果被公安部改革办全文转载,1项成果被中央电视台12套“社会与法”专栏播放了访谈纪实新闻。《江西警察学院学报》连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在全国公安院校第二届教学技能比赛中,教师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学生获得团体二等奖。 合作办学。学院先后与湖南警察学院、江苏警官学院、浙江警察学院开展教师、本科生互派、学分互认、考试等教学合作;与省内外公安机关、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对外交流活动,先后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林肯大学、美国纽海文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司法学院、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司法鉴定、信息安全、法学等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自1978年恢复学历教育以来,学院为省内外公安政法部门输送毕业生3万余人,其中与南昌大学联合培养本科毕业生1096人,升本后培养本科毕业生3731人。他们中涌现了以程永林为代表的全国公安系统一、二级英雄模范14人,一等功101人次、二等功545人次,为江西公安工作和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西警察学院 2021-02-01
铁道警察学院
铁道警察学院是公安部直属、我国唯一一所培养铁路公安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1950年创建于北京,2013年更名为铁道警察学院,开始举办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足铁路、面向交通、服务公安”的办学定位,遵循“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的发展理念和“相通相近、逐步拓展”的发展路径,主动服务公安工作大局,不断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推动学校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先后为公安机关培养各类毕业生和在职民警5万余人,涌现出以一级英模雷宏、一级英模沈战东、“90后最美学警”李博亚为代表的英模校友群体被誉为“铁道卫士的摇篮”。 学校设有轨道交通安全保卫系、铁路警务系(筹)、图像与网络侦查系(筹)、侦查学系、治安学系、公安管理学系、刑事科学技术系、法学系、警察体育与战术训练教研部、公安基础教研部、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等系部;开设侦查学、治安学、公安管理学、刑事科学技术、网络安全与执法等本科专业,反恐、城轨交通安全与执法、铁路巡乘、铁路警卫、公安情报、视频侦查、公安文秘、法制宣传与新闻发言人等本科专业方向,刑事侦查、治安管理、特警等专科专业。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7门,获批省部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建成“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铁警基地”,并与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9个。拥有基础实验室、公安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馆40个,馆藏纸质图书66.37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在校生4500余人。 学校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5人,省部级教学名师2人,享受部级津贴教师4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河南省教学标兵10人,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16个,专家工作室4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主编省部级规划教材8部;出版发展研究、特色研究丛书和国外铁路公共安全译丛多种,校级规划教材、特色教材、学术专著等50余部;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SCI、CSSCI、EI、ISTP、CSCD及中文核心期刊共149篇;获发明专利8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科技应用成果奖及各类竞赛奖150余项。组织师生参加G20峰会、金砖会晤等国内大型安保任务,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2次。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韩国、老挝等国警察院校和警察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举办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警察培训班。这也是我国公安院校首次培训外国铁路警察。 学校新校区位于郑州市新郑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预计2020年建成。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党委将在公安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师生,紧紧围绕公安工作大局,继续统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内涵特色建设,不断提高内部治理能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建成“全面合格、特色鲜明,行业一流、国内领先”的公安高等院校而努力奋斗。
铁道警察学院 2021-02-01
广州航海学院
广州航海学院是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海事本科院校,其前身是交通部广州海运管理局创办于1964年的广州海运学校;1981年经国家交通部批准,广州海运学校与广州水运工业学校合并组建直属交通部的广州海运学校;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广州海运学校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航海分部合并组建直属交通部的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划转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州航务工程学校并入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改为现名。 学校设有13个教学单位,开设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通信工程、商务英语、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商务、交通管理、海事管理、电子商务、数字媒体艺术、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机械工程、金融学、法学、旅游管理、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物流管理、邮轮工程与管理等2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5个省市(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3800多人。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16人,其中高级职称214人(正教授4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488人。 学校一直以服务国家航运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已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6万多人。一大批毕业生在华南地区的航运、港口、航道、海事、海关、海上救助、海上打捞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和业务骨干。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全省同层次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好评。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学以致用、服务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航海为特色,立足广东,依托行业,面向华南、面向海洋,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遵循航海教育国际性、规范性和国防性的要求,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校将按照教育部、广东省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抢抓机遇,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海事特色强、国内外知名的交通大学或海事大学。
广州航海学院 2021-02-01
广东警官学院
广东警官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学院主管部门是广东省公安厅,教育教学业务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教育厅。学院是广东省公安机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公安民警培训基地和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坚持政治建校,服从服务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以培养公安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忠诚、责任、服务”为校训,突出警务化管理、社会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努力建设正规化、高水平公安本科院校。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是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创办于1949年11月。1958年3月,与省政法干校、省民警干训大队、广州市公安学校、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合并为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1974年9月,开展普通中专学历教育。1983年3月,建立广东省政法干部学院,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1988年8月,更名为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1992年12月,增设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开展普通专科学历教育。1998年5月,广东省人民警察学校并入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建立广东警官学院,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2008年,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办学条件】 现有嘉禾和滨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37379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9145.82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警体技能训练馆、战术训练楼等教学基本设施。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94875.57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10009.3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7330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220.82万元。馆藏图书89.538万册,电子图书42万册。建成比较完善的校园信息网和与全国公安信息网连接的公安局域网,学生宿舍通网率达100%。教室123间,其中多媒体教室110间,实现了全部网络中央集中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672人,其中专任教师295人。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208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50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2人,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师1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公安厅金牌教官2人,兼任中山大学等高校硕士生导师4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校)级培养对象43人。 【专业设置与本科教学工程】 开设有治安学、侦查学、禁毒学、经济犯罪侦查、刑事科学技术、警务指挥与战术、交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网络安全与执法等12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安类专业8个,文法类专业4个。现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侦查学2012年评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治安学2016年评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刑事科学技术2016年评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经济犯罪侦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经济犯罪侦查、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省部级重点专业建设1个(侦查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治安学、禁毒学、法学、行政管理)。2015年,侦查学专业被公安部确立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学院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优质)课程8门,省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校级精品课程54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网络课程27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学院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 【科研工作】 设有法学研究所、珠三角公共安全研究所、广州市公共安全重点研究基地、粤港澳警务发展与合作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办有学报《政法学刊》;建有广东天正司法鉴定中心、司法心理测试技术中心、物证鉴定中心。2010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68项,获得发明专利16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4项。 【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公安院校办学规律,主动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广东公安工作与公安队伍建设需要,秉承“忠诚、责任、服务”校训精神,培育“勤学、苦练、求实、创新”优良学风,坚持政治建校、质量兴校,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坚持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创新校局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练战一体化,实行警务化管理,努力培养具有创新协作能力、坚毅乐观精神、文明守纪品行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安政法专门人才。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574人,毕业生总体就业良好,一大批学生成长为各级公安政法机关的业务骨干,为广东公安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培训研修工作】 学院是广东省公安机关民警培训的主阵地,设有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广东省公安机关基层所队长学校。2004年至2016年共培训59240人次,年培训量约4937人次。主要任务包括:全国公安机关警务实战教官培训,全省市县公安局正职首任培训,地级以上市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及厅机关、缉私、边检民警警衔晋升培训,专项工作培训,政法、公安机关委托的各类培训,港澳警务人员研习班;公安部国合局交办的中欧警务培训项目培训班;外籍警察培训班等。2008年至2016年,学院完成了全省公安机关基层所队正职35期10644人、基层所队副职7期3031人的轮训工作。2015至2016年完成中欧警务培训项目培训班3期73人的培训工作;完成外籍警察培训班12期186人的培训工作。2010年被评为“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先进集体”。
广东警官学院 2021-02-01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白云学院是广东省属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前身是谢可滔先生于1989年创办的广州白云应用技术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民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更名为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升格本科并更名为广东白云学院。2009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评审。201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占地面积1350亩。拥有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及体育馆、网球场、篮球场、攀岩场、龙狮训练场等。学生宿舍全部装有热水器、空调、宽带等。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室、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工作室共305间。建有藏书140多万册、数字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建有千兆校园网,校园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目前,在校生18969人,教职工1132人,其中专任教师864人。 学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进国际合作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设有16个二级学院,47个本科专业。建立起以理工类学科专业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有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3个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9个校级重点学科。有11个省级、校级科学研究平台,其中,珠三角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被省社科联授予省级决策咨询基地,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授予民办教育研究基地。另外,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需求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敦品励学、求是笃行”的校训,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白云精神,践行“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以国际化战略为引领,以信息化战略为支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开发与研究人才,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学科优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的埃迪斯科文大学、西悉尼大学,美国的普渡大学、中西州立大学,日本的冈山大学、北海道文教大学,韩国的圆光大学、釜山外国语大学,英国的普利茅斯大学、格林威治大学等10个国家的25所高校开展互派交换留学生、学分互认、双学位及本硕连读等60多项国际合作教育项目。 学校先后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办学校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于2003-2014连续12年蝉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评定的“广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十强”第一名。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院校”,并成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发起和理事单位。2014年成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6年列入首批“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院校。学校党委被广东省委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被确立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赞誉学校是“广东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国政协主席、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称赞学校为“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排头兵”。
广东白云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2 53 54
  • ...
  • 294 29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