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由南京体育学校、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和江苏省体育干部培训班合并而成,是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重要的省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古都南京,拥有灵谷寺、仙林、五棵松(筹)、滨江四个校区。灵谷寺主校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原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占地640余亩。学校教育教学设有体育系、运动系、运动健康科学系、民族体育与表演系、休闲体育系、足球学院、研究生部、运动员教育教学管理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部、附属学校和奥林匹克学院(民办机制)12个单位,14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在校生7032名;运动训练设有网球学院(中国网球学院)、竞技训练学院、省少年业余体校3个单位,11支省优秀运动队,现有专业运动员355名。 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体育学被批准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其中A类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国家体育总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优秀、精品课程12门,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省优秀课程群1个,省优秀多媒体课件16项,“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优秀教材、重点教材19部,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实习实训基地80多家。 学校作为江苏竞技体育的主力军、大本营,积极服务体育事业发展,先后走出了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等一大批体育行业领军人物;共有15人23人次20项次获奥运会冠军,99人310人次197项次获世界冠军,172人475人次362项次获亚洲冠军,其中94人151人次111项次获亚运会冠军;参加了第1届至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江苏省夺得了204.5枚金牌。 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科技兴体”战略,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0多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2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4部;出版专著、编著、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4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0余篇,SCI、EI、CPCI-S 22篇);拥有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设有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行为干预研究中心、江苏省校园足球研究中心、江苏省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科学训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省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科技攻关服务,得到上级部门嘉奖;近年来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大学等10多个单位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学校本着定位、使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合格、可用的师资(含教练)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90人(含民办机制12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3人(民办机制3人)、副高级职称87人(民办机制4人)、中级职称115人(民办机制2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4人、硕士学位237人(民办机制55人)。教练员有124人,其中国家级教练30人、高级教练44人、一级教练32人。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8人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6人次、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人、“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培养对象7人,硕士生导师110人(含外聘38人)。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丹麦、日本、泰国和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来校讲学、指导训练的外国专家100多人次,派出各运动项目援外专家1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办学60多年来,坚持“学训融合、育人夺标、创新求进、服务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取得了丰硕办学成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国际奥委会和巴赫主席的充分肯定,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嘉奖。 面向未来,南京体育学院将继续继承和发扬办学优良传统,不断完善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秉承“严和朴实”校训,以“体育特色、国内一流”为目标,以培养各类优秀体育人才为根本,不断增强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办学效益、扩大办学影响,早日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体育大学,为江苏省和国家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01
上饶师范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上饶师专,1959年更名为赣东北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7年复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上饶师范学院。2005年11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1116亩,规划面积15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8.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4617人(本科13645人,专科972人)。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976人,其中任课教师751人。任课教师中,教授54人,副教授20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2人。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高校教学名师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6人,兼职博导2人,兼职硕导32人。学校拥有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国家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还有43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截止2017年12月,馆藏纸质图书147万册,教学仪器总值15164多万元。设有15个二级学院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教学教辅机构,以及朱子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方志敏研究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农业科学研究所、赣东北经社会发展研究所、书法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美国文化研究所和南方油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西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靶向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普通高校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成立了江西省电动汽车部件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方志敏精神与赣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时合作成立了江西省干细胞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旅游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学校还与南京大学合作成立了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等。 学校教学科研设施较为完善,拥有数字化校园网络、各专业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体育馆、标准塑胶田径场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近5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369项,出版专著50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27篇,有19项科研成果获厅级以上奖励。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部管理,推进各项改革;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多学科、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目前,学校正在围绕这一发展目标,狠抓学科建设,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创造条件向前迈进。
上饶师范学院 2021-02-01
长江师范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31年,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涪陵师范学院,2006年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学校所在地重庆市涪陵区,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是闻名中外的“榨菜之乡”和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作为重庆主城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支点城市、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涪陵已建成综合保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加快建设国家高新区、重庆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创新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近1740亩,校舍建筑面积68.47万平方米,馆藏各类载体文献629.96万册(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9亿元,系重庆市首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万余人、预科生200余人。另有来自波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换生和学历生209人,其中学历生189人。在全国非硕士点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2位(软科排名)。 人才队伍迈上新台阶。现有专任教师1316人,其中正高职称167人,副高职称354人,博士学位教师461人。专任教师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英才计划、重庆市巴渝学者等市级人才46人。另有双聘院士2名、“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高级专家10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15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各1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教育教学呈现新气象。学校深入推进本科教育“四个一流”建设计划,全面启动“新师范”“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设有22个二级教学院(部)、58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市级特色专业10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市级一流专业8个。立项市级新型二级学院2个,建有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建成市级精品类课程17门。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近868项、市级奖3073项。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第283位(全国2688所)。新生报到率突破96%,平均年终就业率超过97%。学生年均考研录取人数已突破500人,占毕业生人数的近10%。 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深入推动学科建设“高峰计划”,学科建设质量显著提升。现有市级重点学科4个、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建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18个,其中与国家民委等部委联合共建研究基地3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打造了特色鲜明的“重庆民族研究院”“三峡生态高光谱遥感监测中心”“涪陵榨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与中南民族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16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以第一导师培养博士35人、硕士182人。 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学校大力实施科学研究“攀登计划”,科研工作业绩喜人。有中国侨联、市科技局、市教委、市农委创新团队12个,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科基金47项、国家社科基金48项,连续四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居重庆第六,2019年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破。科研经费连续两年突破1亿元,近四年年师均科研经费15万元左右。先后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级及以上政府成果奖20余项。2019年学校科研综合竞争力在全国69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排名第五,其中,CSSCI论文刊发量居全国第三、重庆第一。 开放办学开创新局面。学校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11个国家和地区、32个国外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高校共建国际合作研究基地3个,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合作举办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累计培养留学生300余人,派送教师出国交流100余人次,学生出国留学、实习实践500余人次。学校积极开展校地、校校、校企、校所合作,加快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后与涪陵、黔江等区县开展UGSS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与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与中兴通讯、中科曙光等企业开展专业合作、协同育人,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研究院所开展科研协作。 当前,学校全体师生秉承“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精神,坚定“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的办学道路,践行“创新为魂、应用为要、能力为本、服务为重”的办学理念,按照“长师2050”远景规划和“三步走”战略设想,奋进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
长江师范学院 2021-02-01
九江学院
九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1 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创办的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现办学体制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 学校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区域,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名城、名山、名江、名湖造就了九江学院的灵气,尤其是具有千年历史、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美誉的白鹿洞书院,更为九江学院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占地2850多亩,现有主校区、浔东校区、庐峰校区、南湖校区、八里湖校区五个校区。2018年,在九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在主校区东侧新建占地约1380 亩的新校区和占地200亩的高端人才公寓。现有校舍面积105万平方米。下设22个二级学院,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 所附属口腔医院。2018年招生的本科专业80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4万余人。现有国际贸易、凝聚态物理、植物学、材料加工工程、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会计学等省级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科学等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九江,面向江西,辐射全国,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有教职工2389人,专任教师183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4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7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50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6人。近年来,学校聘请了128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和客座教授;聘请杨叔子院士为名誉校长,潘际銮院士为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隆平院士、程天民院士和严陆光院士等为名誉教授。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信息技术楼、田径运动场和室内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分布于各个校区,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全面实现了教学、科研和办公管理的网络化和校园生活一卡通。图书馆设有1个主馆和4个分馆,共藏纸质图书317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种,有中外文数据库108个。建有22 个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9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有庐山实习基地等校内外实习基地285个。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4亿元。 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创新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35个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以及223个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十二五”以来,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2 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员育人,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以创新创业、好习惯、国学素养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教育”。建立了“五三二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抱团创业、集群创业、无缝创业、多样创业、新式创业等特色,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荣获“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单位”称号。注重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精心打造“濂溪讲坛”文化品牌,先后邀请国内外 160 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做客讲坛,该讲坛获评“江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科技文化节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校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坚持文理工医多学科协调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集群。依托九江地区庐山、长江、鄱阳湖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山江湖”学科建设工程,办学特色和优势日益彰显。2016 年,学校被列为江西省“十三五”期间拟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积极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工作;依托“学科联盟”,与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从 2016 年起开展“联合招生、独立培养”工作,已先后独立、联合、合作培养研究生 215 人。 学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有柬埔寨研究中心、庐山文化研究中心、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昌九一体发展研究中心、沿江产业开发研究中心、国际农村医学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与学科发展研究中心等32个科研机构。学校现有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柔性引进了耶鲁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等多个高端学术团队。“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8项;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各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3项;获批国家授权专利276项。 学校始终以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地方发展为使命,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优势。同时,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积极开展“卓越医生”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近100家,得到了江西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学校努力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以庐山为地标的优秀文化资源构建学科群,形成了以庐山文化研究、陶渊明研究、陈寅恪研究、世界名山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研究等为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江西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创建了江西省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先后组织召开世界名山学术研讨会、长江公共外交高峰论坛、鄱阳湖高层论坛、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陈寅恪学术研讨会和农村医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等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与好评。 学校持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韩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芬兰、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聘请外籍教师和邀请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合作研究;组织学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学校作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深入拓展汉语国际推广和华文教育。积极创办海外孔子学院,与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和美国萨凡纳州立大学分别合作建立了 2 所孔子学院。2009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柬埔寨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并誉之为“中柬人文交流的里程碑”,柬埔寨孔子学院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孔子学院之一,先后3次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奖”,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纳入“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建设行列。持续拓展留学生汉语教育、临床医学教育,现有来自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等21个国家353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教育后勤新科技应用领跑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汉语国际推广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学子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大批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 聚庐山灵气,蕴长江波澜,展鄱湖浩瀚。迈入新时代,九江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强化“四个意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和以服务地方为重点的应用型特色化办学之路;全力推进校区教育资源整合与东区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与申报和学校上收省属省管三大历史性工作;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及服务社会能力,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综合办学实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豪情满怀扬帆起航,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领先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九江学院 2021-02-01
赣南医学院
赣南医学院位于千年宋城——江西省赣州市内,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1年的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58年设置专科建制的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8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赣南医学院,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与湖南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中西医结合博士研究生培养,2019年与苏州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开展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学校占地总面积2229.63亩(含直属附属医院),设黄金、章贡两个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1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26.14万册,电子藏书238.83万册。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2518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7533人。教职员工4741人(含第一、第二、第三附属医院),专任教师84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449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7人,二级教授7人,省主要学科带头人、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青年井冈学者、省双千计划、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一、二层次)等省级人才项目人选39人,省教学名师6人,省模范教师2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学校注重内涵提升,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学科为主,理学、工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办学特色和优势较为突出的江西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现有本科专业29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临床医学和麻醉学),江西省一流专业6个(临床医学、应用心理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有江西省一流学科1个(临床医学),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2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医学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临床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有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部级项目5项;有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20余项。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家中医药资源研究分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赣南分中心,其中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江西省首个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培育),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市院士工作站各1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学校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10月通过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截至2018年,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13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学校为区域卫生与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流行特征、诊疗新技术、急救与术后管理、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新靶标,干细胞研究与临床转化,肠道炎症和癌症及代谢性疾病的免疫学机制,分子病理检测技术,血管瘤及脉管畸形诊疗技术,泌尿外科微创技术,医药大数据,精准医学研究,老年医学与老年康复学,骨与关节退化性疾病,稀土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油茶医药保健及功能产品开发,赣南特色中草药的研究与开发,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特色与优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论文在国际顶尖刊物《Cell》《European U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逾百项。有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科学委员会科技进步奖1项,省自然科学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13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授权专利78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67项。迄今,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级卫生健康人才9万余人,77.6%毕业生服务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并成为专业技术骨干,成为百姓的“健康守护人”,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地区)的2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在美国林肯纪念大学建立了师生培训基地,成为德国心脏中心(柏林)协作单位。2005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毕业生中85%获得所在国执业资格,培养质量得到生源国的好评。2007年开始向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派遣留学生和毕业生。主办了中德医院管理论坛、国际血管瘤论坛、梅奥医院管理论坛、全国儿童肿瘤研讨会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研讨会等项目。迈入新时代,学校将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科学求是”的办学传统,恪守“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精神,着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提升、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校园环境改善五大工程,为造就德技双馨的良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不懈奋斗。
赣南医学院 2021-02-01
盐城师范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坐落在江苏沿海开放城市盐城市市区。学校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和盐城教育学院;2002年国家级重点中专盐城商业学校并入。学校现有通榆和新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0亩。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000人,设有文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新能源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体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 学校现有76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4个、非师范类专业6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品牌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重点专业(类)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级教师培训基地,省级卓越教师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校、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是省教育厅指定的驻盐城市高校教学联合体牵头单位,是江苏省接受中学教育全科认证的试点高校,2017年5月,12个中学教育专业全部接受认证并得到充分肯定。 学校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哲社研究基地1个、省级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学校沿海开发研究院是江苏省首批15家智库之一。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0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6项,在同层次高校中位居前列。荣获包括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高层次奖励。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00多人、博士300多人,近百名教师应聘担任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有6个省一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优秀创新团队。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各类杰出人才。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与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61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国际合作办学,开设国际课程实验班,联合培养本科生;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连续四次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代表江苏高校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毕业生就业率97%以上,每年有600多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生,连续6次被表彰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多年来,学校坚持打好“师范、沿海、老区”三张牌,以服务为己任、以贡献促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201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省文明单位、省优秀校风建设先进单位、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安全文明单位、省平安校园、省园林式单位、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获全国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已故青年教授王强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被中央宣传部遴选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 面向未来,全校师生员工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区域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盐城师范学院 2021-02-01
长治医学院
历史沿革。长治医学院座落在素有红色之都、魅力之城美誉的山西省长治市,位于长治市解放东街161号,是山西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创建于1946年,是我党亲手创建的最早的医学院校之一。其前身是1946年“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开办的护士学校,是在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由延安中央医院院长何穆博士亲手创建的。1948年开办和平医专,1958年改建为“晋东南医学专科学校”,198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长治医学院。1996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2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6年被列入国家支持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 学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太行精神,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何穆精神,秉承“面向基层,德育为先”的办学传统,坚持“重质量、重实践、重特色”的办学理念,扎根老区,融入地方,面向全国,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输送了近5万名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专业建设。学校历经70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以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为龙头,融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为一体的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设有教学院(系、部)19个:1、第一临床学院;2、第二临床学院;3、基础医学部;4、护理学系;5、药学系;6、生物医学工程系;7、精神卫生系;8、人文艺术传媒系;9、卫生信息与管理系;1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系;11、医学影像学系;12、麻醉学系;13、医学检验系;14、口腔医学系;15、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16、外语教学部;17、公共体育教学部;18、计算机教学部;19、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8个:传播学、2.生物医学工程、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应用心理学、5.运动人体科学、6.护理学、7.精神医学、8.康复治疗学、9.口腔医学、10.临床医学、11.麻醉学、12.药学、13.医学影像技术、14.医学影像学、15.医学检验技术、16.医学实验技术、17.预防医学、18.音乐学;生源分布25个省、市、自治区,在校生人数为1098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8人、本科生8965人、成教学生1901人。 办学条件。学校(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占地654.10亩(校本部489.89亩),建筑面积39.52万平方米(校本部17.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2.9亿元(校本部3.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3亿元(校本部1.02亿元)。藏书51万余册,中外期刊1494种,拥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中文发现系统、Pubmed数据库、Ovid循证医学评论(EBMR)等中外文数据库9个,电子图书280万册。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山西省品牌专业2个——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山西省特色专业4个——药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麻醉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内科学》;省级精品课程2门——《诊断学》、《外科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内科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基础护理学》;山西省高校首批重点实验室1个——血脂代谢与血液病实验室;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7个——机能综合实验室、解剖综合实验室、临床技能中心、医学检验综合实验室、药学综合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影像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教学实习医院60所、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20个、其他教学基地30个,可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编职工2792人(校本部88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552人(校本部202人),专任教师499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13人(校本部34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9人(校本部27人),高级职称教师202人。本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105名,外校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7人,外聘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50名。内科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药理学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教改与成果。教学水平、人才质量、素质教育成绩明显,近五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为78.8%,五年就业率100%,研究生考取率保持在20%以上,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2011年—2017年,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上连续七年获得华北赛区一等奖,2012年、2017年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2016年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2013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二等奖1项;2015年、2017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分别获得国家一等奖和二等奖;2014—2017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16年获得全国“第一届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二等奖2项;2017年,第五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近五年,各类竞赛获省级奖项100余项。2008年,我校“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省级立项;2012年,被教育部、卫生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临床医学专业成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近年来,学校共承担教学改革项目11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 学科建设。内科学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7月,临床医学专业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首批支持的优势特色学科;2017年12月,“消化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团队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眼科学、外科学、肿瘤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生殖遗传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9个校级重点学科,有血液病、心血管病、生殖遗传病、肿瘤、老年病、肝病等6个研究所。 研究生教育。2012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并于2013年开始首批招录和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办学层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4年,我校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中期考核。目前已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届,专业领域涵盖临床医学中内科学、外科学、麻醉学等10个二级学科。2015级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并轨,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在国家住院医师规培基地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8项。有15项科研成果获各级各类科技奖励。其中,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长治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2305篇,被SCI收录241篇;教师出版学术专著108部。主办的《长治医学院学报》与全国100余所院校进行了科技期刊交流。 对外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先后选派教师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瑞典、澳大利亚、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研修、学术交流。邀请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伊萨卡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美国罗克福德学院、英国阿伯丁大学、韩国大田保健大学校等知名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6次成功举办中美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4次举办中美心血管疾病国际研讨会,2016年首次举办中日消化道肿瘤高峰论坛。此外,还举办了全国血液病新进展研讨会、中国·太行食管癌高峰论坛、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全国省(市、区)属医学院校合作年会等20余次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会议。 长治医学院是莘莘学子成长成才的摇篮,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沃土。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确立了“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定位,按照学校提出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融入区域社会”五个全面总框架,求真务实、乘势而上,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区域领先的教学应用型医学院校目标努力迈进,为健康中国、健康山西做出突出贡献。
长治医学院 2021-02-01
忻州师范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学院为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确定的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坐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脚下的山西省忻州市区,距离省会太原66公里,距离五台山机场28公里。现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00亩。图书馆藏书151万余册,电子图书69万余册,电子资源数据库18个。拥有先进的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计算机校园网络、多媒体电教系统、体育馆及各类专业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和实训需要。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地址位于忻州市云中新区,占地面积1600余亩。 学院现有26 个教学系部,41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形成法、教育、文、史、理、工、管和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教职工近1300人,专任教师830余人。山西省“百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山西省教学名师9人,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4人,硕士以上学位66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310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近20000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000余人。 “化学”学科为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物理化学、中国古代文学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等3 个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历史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等5个专业为山西省优势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代汉语、有机化学、中国近代史、力学、物理化学及实验、人文地理、高等数学等7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普通心理学、仪器分析、文学概论、计算机导论等4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课程;材料计算化学实验室为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化学、物理、计算机、地理、现代教育技术、工商管理、体育、教育心理等8 个实验教学中心为山西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台山文化研究被评为山西省协同创新培育项目;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为山西省文化强省八大中心之一、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五台山文化研究、元好问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五台山生态与文化旅游学科群”项目通过山西省高校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项目专家组评审。 学院长期坚持教师教育实践探索。从1997年开始,根据忻州等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师范学校主导、地方政府支持、中小学校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至今已连续21年,每年派出两批共计42000余名本专科大学生,到忻州市各县(市、区)和运城、阳泉、大同及海南共700余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精神,学院加大对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力度,强化奉献基础教育意识,培养了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有为青年。同时,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完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深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机制。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院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等各级领导均给予肯定,要求我院拓宽服务山老贫困地区的路子,为提升农村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06年,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忻州师范学院做了我们近年来一直想做但尚未做成的事。他们的做法,为深化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很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2007年5月,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批示:“要认真总结山西忻州师院的经验,全面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半年的工作,这是师范生教育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全面评估后指出,学院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主动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全面推进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2002年起开展“人道、奉献、博爱”的红十字精神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载体,组织师生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捐赠善款,至今已连续15次累计捐献3805人份造血干细胞和83万余元善款,义务献血18584袋,总量约372万毫升。是山西唯一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评为“红十字模范校”的高校;先后3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多年来,学院培养合格师资和各级各类人才5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考取村官和特岗教师的比例,一直位居全省同类本科院校前列。其中师范类毕业生多数成为扎根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骨干,为国家、山西和忻州的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8年1月,学院召开第四次党代会,科学谋划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为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愿意献身党和人民基础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按照“注重内涵、突出特色、补齐短板、提升能力”的发展思路,实施“54321”发展战略,树牢“五个理念”,着力抓好“七个坚持” “八大工程”,奋力实现“两突破一增强”,努力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
忻州师范学院 2021-02-01
太原师范学院
太原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非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创立于改革开放年代,1988年开办本科高等师范教育;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建国初期,1958年在山西大学堂原址办学;山西省教育学院诞生于民国年间,1929年在国民师范旧址创建。在各自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它们弦歌不辍、薪火传承,誉满三晋、声名远播,为国家建设、山西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 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约1569亩,总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323名,硕士研究生325名,各类成人学生2466名,生源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新学院组建近二十年来,锐意进取,开拓奋进,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提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教学院(系)20个,本科专业及方向64个,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优势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6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开设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等通才教育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 实践教学成果丰硕。体育系毛飞豫同学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女子甲组50米蝶泳冠军,体现了我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行知舞蹈团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欢会的舞台,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一大批学子在国家级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获佳绩,彰显了学校优良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学校现有1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2个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山西省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一个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1个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1个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中心(培育),2个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项,国家外专局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项目350项;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4项、三等奖28项;获国内授权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主办有《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教学与管理》等学术期刊。 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中国史、生物学、艺术学理论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教育硕士、艺术硕士、旅游管理硕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师资实力明显增强。现有教职工1424人,其中专任教师895人,包括教授111人,副教授312人,博士176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4名,山西省高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名,山西省科技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1名,山西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1名,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8名,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名,山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名,山西省教学名师14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67名,一批教师受聘担任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对外合作交流取得突破。学校已与国内外1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北密歇根大学、菲斯克大学、西北拿撒勒大学、多米尼克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加拿大布兰登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意大利米兰ACME美术学院,捷克学院,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坦桑尼亚开放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陆续派学生分赴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学院、意大利福贾美术学院、佛罗伦萨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加拿大希尔克学院等大学交流学习。学校还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院所访习或开展学术交流。 学校组建以来,始终秉承“崇德、博学、团结、创新”的校训精神,凝炼了“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以“德育为本、实践第一、创新教育”为主要内涵的行知精神,坚定不移地走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学校行知文化育人特色鲜明,被全国陶研会授予“全国优秀陶研学校”称号;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荣获了“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诞生于世纪之交的太原师范学院如同一艘扬帆启航的大船,在世纪首航的波翻浪涌中高歌猛进,执着前行。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资格,2010年开始建设新校区,2013年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同年入驻新校区;2014年正式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校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2016年9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科学谋划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为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展望未来,学校将以实施旨在促进山西高等教育振兴崛起的“1331工程”为引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在“十三五”末挺进全省高校第一方阵,为建设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目标而奋发努力。
太原师范学院 2021-02-01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体育高等学府,具有副教授评审权和硕士授予权。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在校生约8000人,研究生900多人,与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中心联合办学培养研究生,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 学校现有6个学科门类: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拥有10个硕士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具有7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分别是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休闲体育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康复;以及医学门类运动医学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体育专业硕士点。 设有18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特殊教育、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学、舞蹈表演、运动康复、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康复治疗学。 其中,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3个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3个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2个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体育教育、特殊教育、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舞蹈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6个专业是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校现有《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2门国家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化学》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6门省精品或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师资雄厚,在编教职工600多人。专任教师420名,其中研究生学历占64%,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半数。拥有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体育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珠江学者、中国“二指禅”传人以及一大批国际级教练员和裁判员。学校聘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容志行等国内外知名人士任客座教授或名誉顾问。 学校拥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科学健身示范区、全民健身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国际暨港澳合作创新平台、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一大批重点科研平台。 学校设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培”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功力项目训练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中国羽毛球协会培训中心、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球分会训练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全国首个体育少年宫。学校拥有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 学校主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师友》、《游泳季刊》等学术刊物,其中《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学校图书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档案室成为“国家二级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单位”。 学校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奥运科技攻关课题等重大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称号和一大批科学发明专利。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芬兰、韩国、新西兰、越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项目科学研究,近几年国际学生年均约40人。学校承办2010广州亚运会科学大会,开创了我国高校一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科学盛会的先河。 建校60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为国家培养了容国团、戚烈云、陈肖霞、冼东妹等一大批的优秀运动员、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学校是广东省唯一连续获得三届"感动南粤校园年度人物”荣誉的高校。 办学之初,广东省副省长曾生,广州市市长朱光,广州市副市长孙乐宜曾担任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提倡军事化体育的先驱袁浚,享誉国内外武术大师黄啸侠、张登魁,被国际乒联授予特别奉献奖、新中国第一任中国乒乓球队教练梁焯辉,优秀游泳教练“蛙王”黄焯荣、优秀田径教练孙紫萍、乒坛名将庄则栋教练冯国浩等知名学者曾执掌教鞭。逐步形成健康第一、体育人文科技融合的办学理念和扬岭南体育文化、育南国体育人才、运动与健康的办学特色。 在未来发展中,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德厚学博、文精武杰”的校训,发扬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博,今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广体精神,凝心聚力,创新驱动,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
广州体育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3 64 65
  • ...
  • 296 29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