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世界500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性质为国有公办。学院伴随中国钢铁强国使命成长,经过64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以高等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为主,集中等职业教育(高级技校)、成人继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以"产教融合的典范、大国工匠的摇篮、赋能成长的工场"为愿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学院主校区坐落于九省通衢的省会城市武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180亩,总建筑面积27万余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83万余册,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区,具备良好的生活服务、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规范的奖助贷、专升本、技能鉴定、心理咨询、创新创业的服务配套。学院依托中国宝武的丰富资源,坚持职前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办学特色,拥有一支勤勉致学、用心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745人。学院现有在校生12000余人,设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汽车与材料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图文信息中心以及经营管理培训、工程技术培训、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等多个教学实体,建有配套专业实践的校内实验实训室107个,对接学生实习就业的校外实训基地161个。学院全面加强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群建设,共有招生备案专业39个,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骨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学院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建设,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注重教学、科研、实践各方面优势资源的集成整合,实现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的对应衔接,强化职业性定位,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位于全省前列,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历程】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始建于1951年,1998年起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01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建成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建成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同年被遴选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学校。【办学愿景】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核心,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秉承“砺苦谨信·惟精弘毅”的校训,坚守“和谐敬业·求真务实”的校风、“德正学高·兼容并包”的教风、“立身笃行·见贤思齐”的学风,立足“以智能装备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以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两翼,坚持服务煤炭和地测行业的专业体系”的发展定位,致力于培养“开拓、务实、奋斗、奉献”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本概况】学校地处聂荣臻元帅的故乡—重庆市江津区,交通便利,紧邻渝昆高铁江津北站、重庆市轻轨5号线滨江新城站。校园占地约140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9.42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专科在校学生16000余人、国际留学生90余人,成人专科学生5000余人。学校设有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大数据与物联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财经与旅游学院、资源与安全学院、测绘地理信息学院、艺术设计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体育与国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11个二级教学院部。学校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国家级骨干专业6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1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校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05.78万册,电子图书135万册,电子期刊2.57万册。学校建有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提供各种视频、课件、虚拟实训等内容供全校师生使用。【办学优势】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900余人,其中教授(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0余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等)近200人;博士60余人;“双师双能”型教师400余人;有380余名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有国家级专家16人,重庆市市级教学团队7个,重庆市市级专家65人。学校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担任学校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教授等16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专业建设:学校开设有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土木建筑、财经商贸、旅游、资源环境与安全、文化艺术、生物化工、食品药品与粮食等10个专业大类50余个专科(高职)专业。专业紧跟重庆市智慧重镇、智造名城发展方向,全面契合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服务地方装备制造、汽摩及零配件、新型材料、电子信息、食品五大产业集群。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保持高水平,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71%。产教融合: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依托地方优势产业,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整体向产教融合型深化高校。学校积极推进“政行企校”五方共建平台和各类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市内外300余家单位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组建了重庆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与新大陆、中兴通讯合作共建中兴通讯、新大陆物联网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与华为、阿里巴巴、南方测绘等联合建成华为班、南方测绘班、阿里创新班、海亮班,形成混合所有制多元办学机制。社会服务:学校以特色优势、优质资源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建有重庆市高职院校首个院士工作站——“刘人怀院士工作站”;建有省部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煤矿安全培训中心、矿业工程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现代教育应用技术推广中心、重庆市煤矿安全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成博士、教授企业工作站30余个。学校是国家建设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矿业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信息技术软件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年均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金额超过3000万元。2019年培训达到1.2万人次。国际合作:学校发起成立了中泰职教联盟,是中泰职教联盟理事长单位,与泰国、马来西亚、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等近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开展海外留学生培养和技术服务。经国家教育部备案,与澳大利亚堪培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举办中澳高等教育专科项目涉外会计专业(中澳班)。积极响应中非合作论坛上“八大行动”,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坦桑尼亚联合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开办“鲁班工坊”,与南非开展留学生项目。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高校建立了长期校际交流机制,在专业合作、课程认证、职业资格认证、教师培养、学生交流、学历提升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荣誉】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能源系统“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煤炭系统突出贡献奖、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建设“优秀”试点单位、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创新创业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50强;获得重庆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教育功勋特色高职院校、重庆市大学生就业示范基地、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专业人才,多数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技术和管理骨干,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的大型煤炭企业中层以上技术和管理干部中,我校毕业生占70%以上,被誉为西南地区煤炭行业的“黄埔军校”。六十八载栉风沐雨,工程职院人筚路蓝缕;六十八载沧桑更迭,工程职院人孜孜以求。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工程职院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井巷工程特大塌方治理综合技术
国内外几乎所有地下矿山井巷工程(包括隧道工程)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塌方问题。其中,特大型塌方占所有塌方的 10%左右。塌方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和最主要的工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及其巨大。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国由于塌方造成的人员伤亡 3560 人,直接经济损失达 120 亿元,间接损失无法估量。塌方的预防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是长期困扰国内外岩土工程界的重大技术难题。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从 1993 年围绕这一难题展开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其中以下技术构成了本项目的特色:治理主溜井特大塌方的托斗法施工技术;松散岩土层非套管成孔技术;插筋劈裂锚固注浆技术;分层多次高压注浆预应力锚固技术;双泵双液注浆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井巷工程特大塌方治理综合技术
国内外几乎所有地下矿山井巷工程(包括隧道工程)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塌方问题。其中,特大型塌方占所有塌方的10%左右。塌方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和最主要的工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及其巨大。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国由于塌方造成的人员伤亡356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元,间接损失无法估量。塌方的预防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是长期困扰国内外岩土工程界的重大技术难题。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从1993年围绕这一难题展开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其中以下技术构成了本项目的特色: 治理主溜井特大塌方的托斗法施工技术; 松散岩土层非套管成孔技术; 插筋劈裂锚固注浆技术; 分层多次高压注浆预应力锚固技术;双泵双液注浆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坐落在风光秀美的历史名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被誉为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 学校创建于1979年,原名吉林技工师范学院,隶属原国家劳动总局;1983年,划归吉林省管理并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是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学校在教育厅指导下牵头组建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并成为理事长单位,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牵头学校,同时也是国家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员单位,切实在转型试点过程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以职教师资教育为核心功能,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主线,形成了职技高师教育、高等工程教育、高等技术教育“三位一体”,职教教师培养与培训“双重支撑”的办学格局。在办学属性上,坚持应用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三性”统一;在办学特色上,突出职业师范教育特色;在内涵及载体建设上,始终致力于职教师资培养、职教师资培训、职教科学研究、职教信息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在服务职教全局上,注重发挥职教师资保障、职教科研引领、教育教学示范和职教文化建设四大母机功能。 建校39年来,学校高举为职教服务的大旗不动摇,在特色发展中凸显职教母机功能。学校建立了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史馆,承办了全中国职业教育史展览,建立了职业教育博物馆,牵头组建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职教师资教育联盟,建立了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文献与数据监测中心和数字化职业教育博物馆。创办有全国第一本职业教育专业期刊、第一个职业教育网站和目前中国唯一的职业教育英文杂志,形成了覆盖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五刊五报一网”职业教育学术传播平台。学校编辑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获吉林省人民政府“精品期刊”奖。2017年,《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吉林省数字出版重点实验室,也是吉林省唯一一家由期刊建设的重点实验室。 现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服装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传媒学院、应用理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6个学院,体育教研部1个教研部。职业技术教育、出版传媒与教育、设计艺术、传媒、电子信息技术、机电技术、企业管理、应用化学、吉林省地方经济、葡萄酒工程、分子营养、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等12个研究中心(所)。生物质功能材料交叉学科研究院、量子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研究院、化学与工业生物工程交叉学科研究院等3个交叉研究院。 目前全校有在校学生13277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11363人,成人本专科生1914人。教职工898人,专任教师63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3人,副高级职称217人,获硕士以上学位531人,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与硕士生指导教师共31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团队、平面设计教学团队、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山葡萄资源开发、职业技术教育团队被立项建设为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山葡萄冰酒系列研发、装备系统设计与可靠性、泛能网下电动车充电策略的研究团队等4个校级创新团队。 量子信息技术创新团队、微纳功能材料与应用创新团队、飞行汽车系统设计及优化创新团队、冷链物流创新团队等4个校级立项建设创新团队,仿生表面成形成性一体化技术创新团队、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创新团队、东北民居立体记载研究创新团队、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团队、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汽车零部件高效工艺开发与表面质量控制创新团队、特色小镇与视觉传达设计协同开发创新团队、数据分析创新团队等8个校级立项培育创新团队。 学校占地面积8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776万元,图书85.70万册,电子图书74.35万册。 学校以增强整体实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指导思想,通过整合力量,集中组织,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食品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发酵工程、会计学9个校级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服装设计与工程、传播学、企业管理学4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学、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被评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各学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已有一批年富力强、成果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梯队。学校吉林省互联网+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中心被确定为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量子信息技术工程实验室被认定为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吉林省出版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食品领域研究基地被批准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出版传媒与教育研究中心被确定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葡萄酒研发工程研究中心被确定为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教育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被批准为立项建设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材料表面仿生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子营养实验室被批准为立项培育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新型秸秆材料研发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立项建设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数字职业教育媒体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数字出版重点实验室。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智库被确定为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学校始终遵循“优势专业立品牌、新增专业上质量、拟增专业抓特色”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建立起了符合学校办学实际、适应职业教育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现已涵盖工、管、经、艺术、文、教育、理等7个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汽车服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化学工程与生物工业工程、酿酒工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行政管理、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服装设计与工程、工艺美术、美术学、表演、编辑出版学、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德语、教育学、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8个本科专业,机电一体化等17个高职高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服装设计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编辑出版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专业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市场营销专业被确认为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专业被确认为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三三制专门化”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职本科“3+4”衔接机械电子工程“工学融合”的“五维度”一体化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认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课程评估。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秀课程54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17门,校级优秀课程7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1门。加强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抓好“双证书”考核工作,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90%以上。目前,我校的技能鉴定工种涵盖33个本科专业;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0余个。学校被人社部确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点校,被国家语委确定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学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控制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省荣发服装厂被确定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传媒与创意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吉林省吉通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汽车科技实践基地被确定为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建有省级“双师双能”培训基地5个。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项目2项、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5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国家新工科项目2项、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3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第七届吉林省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获第八届吉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承担省级以上教研项目近500项。学校以研究成果为依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并组织实施了自动化专业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实验班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技师素质培养实验班,成效显著。 近5年,学校健全科研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共承担科研项目119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12项;获各级各类奖励61项,其中,省部级奖励46项;发表学术论文1667篇,其中被SCI、CSSCI、EI、ISTP等收录303篇;出版著作56部;获得专利681项,软件著作权166项。 强化素质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我校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及挑战杯、创青春、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社会认可程度高,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已有近4万名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占75%以上。 学校积极开展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韩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进行校际交流,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选派部分师生赴国外留学、进修,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先后与韩国世翰大学、日本城西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技术大学、美国费舍尔学院、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台湾国立勤益科技大学等20多所境外高校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办学、师生互派、职员互访等交流项目。我校与日本大阪YMCA国际专科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专科合作办学项目2009年正式招生;2014年与韩国世翰大学合作举办动画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的历史性突破。2017年12月,我校与韩国庆一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复。近5年间,我校共派出80余名教师、近两百名学生赴台湾多所高校与韩国世翰大学交流学习;29名学生前往韩国建国大学进行短期交流学习;20多名教师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获批,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前往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学习进修;12名教师参加吉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教学法研修项目,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好风凭借力,乘势正当时。学校紧紧抓住全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全面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教强省的有利时机,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实施办学创新工程,推进新校区建设,实现学校功能、特色的整体再造,到建校50年,达到“全面提升、争创一流”的目标,建成国内一流的工程师范大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2021-02-01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烟台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学院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沿海开放城市——山东烟台,前身始建于1957年,1990年成立烟台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全国首批试办的两所高级技工学校之一;2002年成立烟台市技术学院;2005年烟台市轻工技校和烟台市纺织中专整体并入;2006年成立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加挂烟台市技师学院校牌;2015年,被批准为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学校。学院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2年)”、“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山东省技师工作站”、“山东省首批金蓝领培训基地”、“山东省特种作业操作证培训基地”、“烟台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烟台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烟台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院占地总面积864亩(含实习工厂),建筑面积213248.07平方米,固定资产5.26亿元,馆藏图书67.4万册,电子图书4047GB。建有135个实验、实训室(车间),6个应用技术研究所,30个校内实践基地,118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 学院专业建设成果显著,设机械工程、电气与新能源工程、信息与传媒、经济管理、汽车工程、航空服务、动力工程、工业技术应用八个系,学院办学“立足开发区,服务烟台市”,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强化技能训练、实现就业理想”的办学特色,聚焦现代制造业、服务业,贯穿从设计、制造、营销、管理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精心打造高端制造、汽车技术、信息与传媒、轨道交通、商贸流通、现代服务六个专业群,是企业新型学徒制省级试点学校,是烟台市首所也是唯一一所开办轨道交通专业的高职院校。学院参与国家级资源库建设项目2个,拥有山东省名师工作室1个、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级示范和品牌专业群3个,省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省级教改项目20项,省级教学资源库6个,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新型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69人,教授、副教授18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85.4%,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省首席技师”2名、“省教学名师”3名、“省青年技能名师”2名、“省技术能手”5名、烟台市首席技师6名、烟台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市级突出贡献技师7名、高级技师144名、市级技术能手18名。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获得政府科研成果奖53项;纵向科研立项267项,校企合作或自主研究科研立项120项;出版著作、教材163部;发表学术论文1817篇(其中SCI、EI等82篇、北大中文核心218篇);取得专利授权301件(其中发明专利44件);转移转化科技成果22项,2014、2015、2016年、2017年“专任教师取得专利数/专任教师总数(%)”分别达到7.14、7.45、7.67、7.44,连续四年超过7.0以上,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中位数。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完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将思政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实施系、院、市、省、国家五级竞赛机制,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人人参与 的竞技文化。学生近三年来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超过600人次,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居全省前茅。毕业生合格率、专业技术等级证书领证率达到98%以上,就业率达到98%以上,广泛分布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LG乐金显示有限公司、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学院实习工厂(烟台铣床附件厂)拥有资产达1.5亿元,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所生产的20大系列、800多种规格的机电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触先进企业的生产模式和企业文化的熏陶。 学院坚持“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开放办学模式,依托行业、产学研联盟,以项目为纽带,与烟台市及周边17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学院、系部通过办学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各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建设,建成2个省级企校共建工科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正海磁材有限公司合作,成为山东省现代学徒试点专业。 学院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哈尔博格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等高等学府开展联合办学。现已发展成为融高等职业教育、专本贯通培养、技工教育、成人教育(专科、本科、在职研究生)等多层次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 学院设有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备完善的“奖、贷、助、减、补”等多位一体的助学服务体系和“校、系、班级、宿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四级预警机制。学院建有2000多平米的青春创业孵化园,可同时容纳20余个项目入驻营业,学生自主管理,项目完全免费,是我院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学院建有各类学生社团150余个,建有志愿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10余个。学院每年举办大学生体育节、社团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心理健康节,形成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 学院秉承“好学敏行、自强不息”的校训,建设“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养成“厚德、精技、严谨、关爱”的教风和“明德、尚能、友善、笃行”的学风,取得了良好的办学实绩,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科教兴鲁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德育优秀高校”、“省级文明校园”、“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彤团队在超折叠导电材料方面再获新突破
受到蜘蛛纺丝多级水分管理过程的启发,同济大学吴彤团队使用价格低廉且完全水溶性的聚乙烯醇(PVA)为原料,通过水溶胶静电纺丝,结合水管理的温度梯度脱水/碳化的联合仿生技术,制备出一种逼近超折叠极限厚度(~10μm)和极限比表面(~1370m2/g)的且能够承受100000次以上无损真折叠的碳纤维膜材料(PVA-SFCNFMs)。
同济大学 2021-12-02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楼宇自控系统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楼宇自控系统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登录东方在线www.o-science.com注册并购买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15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北京大学 2022-05-27
左旋肉碱的化学酶法合成技术
左旋肉碱,又称L-肉碱,是一种促使脂肪转化为能量的类氨基酸,目前主要作为减肥药被 使用,也被应用于保健和食品等领域,已被美国、瑞士、法国、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定为法定 的多用途营养剂。目前全球年需求量上千吨,据我国海关数据统计,2013年8月左旋肉碱及其 衍生物出口数量为2777千克,出口金额为120万美元,出口单价为450美元/千克,2013年1-8月 总出口量为 25,762千克,出口金额为850万美元。 本项目开发了一种酶促不对称还原4-氯乙酰乙酸乙酯制备左旋肉碱药物关键手性中间体 (R)-4-氯-3-羟基丁酸乙酯的技术。该技术的优点:该合成路线反应条件温和(30℃,pH 6.5)、合 成路线短、能耗低,从技术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此外,底物浓度为100 g/L以上,产品收 率高(85%以上),产品光学纯度好(99%以上)。因此,产品品质高,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超声波化学镀镍技术
一、 项目简介本项目采用超声波化学镀技术可在金属构件和非金属构件表面镀镍,该技术比传统化学镀镍施镀温度低20℃,施镀时间为传统施镀时间的四分之一,镀层平整光亮。在保证镀层质量的基础上,镀镍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一,镀镍效率提高了三倍。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已完成实验室试验,中试。需在企业推广此项技术。三、 技术指标镀层光亮平整。湿度温度:60 ℃,施镀时间:5分钟。四、 市场前景市场前景广阔,投资回报率高。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投资规模100万元,厂房200平米。六、 生产设备超声波化学镀镍装置。七、 效益分析投资100万,年产值150万!八、 合作方式面谈。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项目负责人:范永哲 ,电话:13512923308  ,联系人:杜安 ,电话:60204527  邮箱:11016596@qq.com。十、 附件:成果图片铁钉镀镍后外观形貌图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960 9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