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研究生、本科学历学位资格,并举办中职、高职专科教育。 北京城市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实行公有民办体制的新型高校,以务实、创新而著称,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恪守为民办学的公益性宗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实用性为特色,以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走“本科立校,依法治校,优质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学校实施“适合教育、全人教育、有效教育、实用教育”的育人理念,全力创建高水平大学,全心造就高素质人才。 学校艰苦创业,不懈努力,设置理工、文法、财经、艺术、外语、管理、医药等学科门类百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教工2000余名,学校馆藏图书200余万册,实验实训室百余个,学生公寓等设施齐全,校园网络先进快捷。 学校拥有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以具有国内外名牌高校学术背景的博士和正、副教授为主体,以“双师型”人才为骨干,其中有数十名国家级、市级专家和教学名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另有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法、德、西、葡、日等语种的外教。兼任教师队伍多为来自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教师和行业、产业部门的工程师、企业家、技术专家。师资多样化的组合为教育教学带来了鲜明的特色和可靠的保障。 学校十分重视实用性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学校建立了社会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教育发展、3D打印技术等多个校级、市级研究院所和基地,在多个领域走在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教师论著和科研成果不断获得全国性和省市级奖项。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社区教育与职业培训、管理咨询、技术转让和志愿服务,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学校注重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先后同50多所境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选派各专业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并聘请合作院校教授来校讲学。学校自2013年起与世界50强名校英国华威大学联合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硕士教育项目。2015年学校在欧洲圣马力诺建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孔子学院。每年学校为来华留学生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全外文课程。 学校努力培养大批城镇化进程亟需的应用型优秀人才,并积极造就一批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服务等领域的高水平精英人才。学校注重结合市场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注重学生实用能力培养,注重环境育人、以文化人。学校以教育的高质量赢得了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毕业生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著称于用人单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十多年保持在98%以上,在高校中名列前茅,并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社会新星。 今天的北京城市学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北城人正意气风发走向辉煌的未来!
北京城市学院 2021-02-01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行政主管部门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主管部门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院于1985年成立,前身是北京市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和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2006年改制更名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2009年成为北京市级示范高职院校,2011年成为国家骨干校建设院校,2019年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入选第一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牵头组建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建有年培训量2万人次以上规模的北京市养老人才教育培训学院。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开展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与鉴定、留学生教育等类型教育服务,是全国唯一一所同时拥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拥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88亩,设有劳动经济管理系、民生福祉系、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系、思想政治基础教育部、贯通培养基础教学部三系两部,开设普通高职专业近20个。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99%以上,重点专业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4.47%,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学院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学生接受两年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优质高中教育后,再进行三年职业教育,前往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就读本科,同时学生可选择前往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等多所继续深造,并且可以为学生推荐到欧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知名大学深造。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2021-02-01
北京邮电大学
六十余载风雨砥砺,六十余载春华秋实。明光之北、蓟门之南,古老的城墙,见证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鸿雁翱翔、银杏巍巍,坚实的土地,承载了信息黄埔的传奇。 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017年,“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学科群”两个学科群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学校始终肩负“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家国情怀。自1955年建校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全日制教育已经形成了信息背景浓郁、专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办学格局。学校现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软件学院、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现代邮政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光电信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民族教育学院、体育部等18个教学单位,以及网络技术、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感知技术与产业3个研究院,可信网络通信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设有研究生院。目前,学科专业已经涵盖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涉及22个一级学科。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取得了A+的优异成绩。 学校现有西土城路校区、沙河校区、宏福校区和小西天校区,在江苏无锡和广东深圳分别设有研究院。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及留学生近23000名,正式注册的非全日制学生近55000名。 近年来,北京邮电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网络强国战略目标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按照“综改拉动、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牢固树立事业型思维,启动学校教育事业综合改革。在全校党员、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的思想,大力推进实施“质量工程”,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实现了质量与规模的协调发展。2008年3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我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志着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踏上了新的台阶。近年,我校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育成果奖、北京市教育成果奖等各级各类评选工作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长期以来,我校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国高校领先水平。在以英语、电子、数学和物理竞赛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生重大赛事中成绩优异,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连续九年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交流会暨创新创业论坛,创办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取得突出成绩。 ——始终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人才工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师资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校拥有着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科技新星、省部级“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部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骨干的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外籍教师近百人。 ——以“211工程”建设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含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有7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43个本科专业,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学科涵盖了理、工、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9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信息学科优势突出、工管文理相互支撑的多科性学科架构。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我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部级重点学科8个。 ——加强基地建设,科研工作良性发展。我校建有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代表的若干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其中2个为牵头、3个为合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5个、北京实验室1个、各类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以基地建设和团队建设为基础,我校科研工作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研奖励数十项。同时,我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开始实施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成立了国际学院。近年来,国际学院以其严格的管理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好评。2011年,我校与斐济南太平洋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2017年,库克群岛孔子课堂荣获 “先进孔子课堂”称号。我校与150余所国(境)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我校建设了“通信与网络核心技术创新引智基地”、“高等智能与网络服务创新引智基地”、“无线网络融合创新引智基地”、“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创新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五个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引进了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若列斯.阿尔费罗夫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和科研学者,形成了实力强大的国际化研究阵容。积极主办高层次、高规格国际会议,搭建学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平台,增进了学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对话,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邮电大学在“团结 勤奋 严谨 创新”的校风、“厚德博学 敬业乐群”的校训和“崇尚奉献 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的引领下,正朝着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宏伟目标而阔步前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2-01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8个学科跻身2020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500,位列QS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第32,化学、材料科学、工程、环境与生态、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西邻西大望路,南抵双龙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中蓝、管庄、花园村、琉璃井、惠新东街和通州6个校区;占地面积96.0151万平方米。学校下设25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67个,研究生专业覆盖34个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一级学科3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种;博士后流动站18个,在站223人。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111计划”引智基地3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战略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4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2种。学校党委下设24个院级党组织,其中,院级党委20个,院级党总支4个;党支部447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54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59个,学生党支部232个,混合党支部2个;党员9199名,其中,在职教工党员2312名,学生党员5568名,离退休教工党员1319名。教职工3169人,其中,专任教师1914人,包括正高职称403人、副高职称708人;博士生导师338人,硕士生导师1262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7人,“北京市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入选者132人。境外教师104人,其中,教授35人。在校生24120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中全日制研究生7908人(博士生1367人、硕士生6541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60人;普通本专科生13569人(本科生13549人、专科生20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1490人(本科生1390人、专科生100人);非计划招生高等教育学生中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293人。在校留学生1091人。建校60年来,学校秉持“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牢记大学使命,坚守大学理想,以创新面对未来,以改革把握机遇,已逐步发展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库力量,成为展现北京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16万余名毕业生在社会各条战线上正发挥着骨干作用。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办学定位和“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战略,面向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需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了解更多请关注招生办微信订阅号:bjutzsb。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2-01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1年,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并;1977年,两院分开,恢复独立办学;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现有教职工5020人,专任教师128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6.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5.45%,有博士生导师335名。学校有“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3人,“首都国医名师”3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0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644人,其中本、专科生7264人,硕士研究生3594人,博士研究生786人,台港澳学生508人,留学生537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2467人,远程教育学生18155人,目前全校各类在校生达32266人。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药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英语(医学、中医药国际传播)、法学(医药卫生)12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有4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专业学位类别,下设14个领域,包括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48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 学校现有东直门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枣庄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房山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孙思邈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厦门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8所附属医院。另有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24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5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5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2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37个。 自建校之初,学校率先接收外国留学生,到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开设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博士、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2016年,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开展合作,推动中医硕士学位首次进入欧盟主流医学教育体系。 学校于1991年在德国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医院的先例。2012年,与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医药孔子学院。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开创了集医疗、教育、研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模式,先后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 学校主办有国家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连续5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面对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学校正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定不移地走教育传承与创新和学科内涵发展之路,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七五”、“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又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11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占地面积1031亩(海淀校园、西城校园),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全日制在校生247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260人、研究生12891人、长期留学生1600余人。现设3个学部、23个学院、2个系、10个研究院(所)。馆藏图书465余万册,电子图书809余万册。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6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5个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现有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6年一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戏剧与影视学、地理学6个一级学科获评A+,居全国第六位,2个一级学科获评A,7个一级学科获评A-。在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的2017/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我校排名第256位,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排名第8位。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其中联合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北京市工程中心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25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计划。学校同时拥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现有校本部教职工3086人,其中专任教师2007人,91%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6%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历。现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3人,资深教授6人,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入选者1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7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0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6个。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共计71人。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士、西班牙、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有学生交流项目的合作。学校先后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加拿大道森学院、丹麦奥尔堡大学、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大学、美国塔夫茨大学合作建立了8所孔子学院。接收来自135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4700余人次,学历生占长期留学生的比例约为78.5%。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明确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当前,学校正着力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和“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原北京圆明园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的一批关心社会力量办学的科学家和著名教授支持下创办的一所具有文、经、管、理工多学科相结合并协调发展,以专科教育为基础的全日制综合性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原副主席杨汝岱担任学院总顾问。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担任学院的名誉院长。近百位院士和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院顾问。 学院办学理念是:以德治教、育人为本。学院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和敬业精神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的,努力办成一所在北京地区的民办高校中具有“窗口”和示范作用的人民满意的大学。 由于学院办学业绩较为突出,因此,学院党组织被中共海淀区委教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是海淀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等学校。学院又被北京市人事局、民政局和市社团办公室评为“先进民间组织”。在北京市上百所民办高校中只有十所院校获此荣誉。学院还得到了共青团北京市委授予的“以德治教、育人为本”的荣誉称号。这一切都是上级领导对举办者和全校师生员工的鼓励,当然也是学院办学业绩的有力佐证。 学院现设理工类、财经类、文法类共8个专科专业。 学院现占地近17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学院位于北大、清华等著名高等学府聚集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南临千年古刹、清代著名皇家寺院大觉寺,北依京华著名旅游风景区、山青水秀的凤凰岭。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历代文人墨客神往的地方。校园内博观亭、敏学亭、院士长廊、艺术家长廊、花园草坪构成了和谐优美的环境。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赠送我院的几百幅珍贵书画,悬挂于学校的教室和走廊里,营造了校园内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院坚持为民办学的平民化办学思想,办学十四年,成绩斐然。学院已坚持十四年并将继续坚持下去的“扶贫助教、济困助学”的义举,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领导的肯定,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校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北京义务讲师团"。从1992年开始,讲师团曾多次赴革命老区义务讲学,培养师资,资助失学儿童,组织老区中学与北京市重点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同时为学院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准备了师资骨干。1995年,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学院组织帮助15个老区的60名初中毕业生到北京市15所重点中学免费就读,学院负责全部生活费。1998年,学院在江西九江、湖南岳阳、湖北荆州及黑龙江大庆等受灾地区挑选资助了53名特困高一学生;2002年、2003年春节前夕、2003年9月、2004年9月和12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和学院一道连续两年资助了遵义、延安等12个革命老区的540名学生,由学院承担他们高中三年的学杂费。到目前为止,学院与团中央、全国学联和北京市教委一起,共资助了703名老区学生,并以减免学费等形式对本院的贫困地区贫困学生实行了资助,资助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体现我们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关心与帮助,2004年,我院又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扶贫助教、济困助学”活动,立志在近几年实现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资助十万学生完成学业的目标。同时在本年度,我们将完成资助一千名贫困学生的计划。学院济困助学的义举,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市教委等各级领导及各界知名人士、著名科学家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主要领导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同时,学校还有一批立志办学的教学骨干和管理干部。 学院拥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共有专兼职教师400余名,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地区重点大学。这支以专任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我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校内各班配有专职班主任,班主任全部住校,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和学生感情融洽,并随堂听课,他们是我院良好学风建设和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保证。学院还聘请校外专家、教授组建了教学专家咨询组,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学院组建了党的组织,党支部在大力抓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监督保障作用。学院开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列讲座,开设"国学精神"系列课,坚持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教育,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学院坚持开展"大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一百余位两院院士与我院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多次来我校举办科学讲座;学院还邀请数十位著名艺术家来校演出或举办讲座,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2002年北京市大学生科普演讲比赛中,我院学生在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众多参赛选手中,表现出色,包揽一、二等奖,在首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学院实行“奖学金”制度,考试成绩优秀者经评定发给奖学金。学院每学年还评选学习“三个代表”积极分子、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003年和2004年,我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学典礼上,共有二千多位同学荣获“学习奖”等各种奖励。 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毕业以后,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长推荐到有关单位就业。目前,我校同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北京市人事局、中国人才网、北京市各大国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艺术团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每年学生毕业前夕,合作单位给我院发来人才需求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及时转发给毕业生,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择岗就业。我们还组织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双向选择。我校每年的毕业生,大多数都在北京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2002年,学院在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兴建了新校区,全校学生已全部在新校区学习与生活。学院投入巨额资金,在新校区新建校舍近8万平方米,包括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以及宿舍、食堂、商场、浴室等设施比较齐全的教学、生活用房,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校内有宽敞的运动场地,有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有书亭、报廊、广播站等。学院现有计算机近千台;建有3个语音室(其中一个为数字语音室);新建多功能教室三个,同时能容纳上千人上课;学院图书馆拥有图书8万余册;除此之外,学院还拥有大学物理实验室、电路电子实验室、数字图书馆、模拟法庭、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及国际贸易实训室。新校区教学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为确保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学院投入巨资,建设了校园网,该网络具有学籍、人事、师资队伍、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自动查询功能,并在教师和学生宿舍内设有网络接口,大大提高了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程度。学院还在全校安装闭路了电视。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等教学环节的落实,在大力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学院与有关的企事业单位达成了学生实习、实训的协议。 2007年6月13日,北京圆明园学院正式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列入国家计划内招生范围,更名为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委的领导下,学院团结全校师生员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把学院建成文法、财经、理工等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全国知名的民办综合性职业大学。 2008年5月30日,我院申永磊、严中利两名学生党员通过新华网向全国大学生倡议:“自信、自立、自强,做敢于承担的一代”。短短三天时间,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关公开信的留言达5000多条,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众多网友留言和评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被称为新时期年轻一代的《自强宣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申永磊、严中利两位同学进行了采访报道,公开信及其采访报道还被新浪、搜狐、网易等100多家网站和山西青年报等30多家报刊刊登。众多院士撰文支持,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 2009年5月21日,学院隆重召开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主题,讨论并初步形成《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6月,《中国教育报》发表本报记者钟伟关于我院办学成果的文章,标题为《以德治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文章发表以后,立即引起全国有关媒体强烈反响。中国教育新闻网、学生科技网(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合办)、现代教育科学网、龙源期刊网、广西八桂职教网等多家网站转发了这条新闻。 2010年1月14日,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完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让我院办学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我院召开首届教学工作会议。主要围绕“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总结积累高职办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我院教学质量”这一会议主题,高屋建瓴的对我院教学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部署。目前,学院正朝着新型的高职院校迈进。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2021-02-01
北京联帮在线教育
北京联帮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联帮在线,是专为幼儿园连接优质教育资源的在线教育平台,K12在线教育的入口。通过互联网+硬件+内容三位一体,革新引领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实现“在园,在家同步教育”,全方位助力孩子连接世界,拥有美好未来。
北京联帮在线教育 2021-01-22
北京箱式淋雨试验箱
产品详细介绍 箱式淋雨试验箱|防水试验箱|外壳防护淋雨试验箱 产品名称:箱式淋雨试验箱|防水试验箱|外壳防护淋雨试验箱 产品售价: 请咨询 产品规格:LX 产品备注:该产品适用于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及汽车灯具外壳防护。 产品用途 该产品适用于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及汽车灯具外壳防护。 ■ 箱体结构   箱体外壳材料采用优质不锈钢板发纹处理,内胆材料采用不锈钢光板。 大面积可视玻璃门,便于观测试验箱体内被测试样状况。 试验箱底部采用高品质可固定式PU活动轮,方便用户搬移。 具有270度摆管和360度旋杆喷水装置。 可调转速的样品台。 ■ 控制系统   (德国)金钟.默勒可编程控制器来完成对整个系统时间及顺序控制。 采用进口变频器控制转速有效保证试验按标准运行。 配备水过滤器 ■ 符合标准   GB10485-89 规格与技术参数 型号 LX-500 LX-1000 工作室尺寸D×W×H 800×800×800(mm) 1020×1200×1000(mm) 性能指标 喷水环半径 375或500mm 水管直径 φ16mm 喷孔直径 φ0.4mm 孔径间距 50mm 摆管押幅 ±45°、±60°、±90°、±180°(理论数值) 试验台转速 1r/min也可为无节调速(选配) 运行控制系统 控制器 进口调频式变频器 时间控制器 进口可编程时间电脑集成控制器(金钟默勒) 水压控制 流量计 观察面 大面积可视化钢化玻璃门 供水系统 储水箱、增压泵 安全保护 漏电、短路、电机过热 本技术信息,如有变动恕不另行通知
北京东工联华科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北京平板电脑|工业平板电脑
产品详细介绍   显示屏:   显示类型:TFT工业A级液晶显示屏   屏幕尺寸:15英寸   像素:1024×768XVGA   画面调整:自动调整,可手动通过键盘OSD菜单调整   亮度:350 cd/m2   支持安装触摸屏   机箱:   结构: 优质全钢机箱(1.2mm)和铝面板设计, 坚固的设计,抗震、防污和操作环境恶劣的场合   尺寸(W×H×D):41.5cm×10.3cm×31.2cm   颜色:工业灰(可OEM)   工作环境:   温度在0-50℃   湿度在10-95%,40℃无结露   主板规格及特性   北桥:945GC南桥:ICH7支持前端总线:533   支持内存类型:DDRII 533支持最大内存:2GB图形处理器接口:/芯片组 Intel 945GC 芯片组 制程工艺:65nm封装形式:主板集成   缓存:L2:512K前端总线:533Mhz处理器 ATOM 230 实际频率:1.6GHz内存插槽类型:DIMM引脚数:240内存插槽数 1 占用1个内存插槽   I/O接口 串行口 1 /并行口 0 主机前面板USB接口 2 USB2.0主机后面板USB接口 4 USB2.0其它位置USB接口 后面加USB扩展卡可增加2个口 /PS/2接口 2 前置Audio 1*Line-Out+1*Mic 后置Audio 1*Mic+ 1*Line In + 1*L机构与环境   电源功耗:5V/2.28A,12V/0.11A(Typical)l   工作温度:-20-60℃l   工作湿度:5-95%(无冷凝)       四维科瑞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2000年,是工控行业的后起之秀,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总部毗邻深圳大学城及高新科技园,是集研发、ODM设计,OEM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也是我国较早的专业代加工、设计、生产厂商。拥有上海、深圳、北京及成都四家分公司和遍布海内外近百家代理商。是国家“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及深圳“科技 经济一体化”定点服务单位。  四维科瑞公司是一家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公司已拥有近150名员工,其中博士2名,研究生多名。拥有对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的核心技术和多项国家专利,并已通过ISO:9001、14001体系认证。产品包括:KVM切换器、工业控制计算机、工业显示器、平板电脑、便携机、嵌入式平板电脑、一体化工作站等。我司的科研成果在通讯、电力、 医疗、网络、交通、金融监控等众多自动化领域中得到分享。未来愿景作国内最好、世界一流的工控竞争厂商。  欢迎咨询!四维科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黄合手机:18618185601联系电话:010-62971887-888QQ: 910014202邮箱:dongbin9318@126.com公司网址: http://www.cresun.com/ 地址:北京市上地信息路甲28号科实大厦B座11层EO1北京市四维科瑞科技有限公司—工控平板电脑专业生产商 规格参数: 
深圳市四维科瑞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04 305 306
  • ...
  • 496 49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