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是1999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2004年11月被教育部确认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1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称号,2013年被评为全国校园环境满意度50强高校。2014-2017年连续四年在全国高水平独立学院排名中位列前七,2013-2017年学院毕业生母校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 学院现有师大校区和兰溪校区,师大校区位于浙江师范大学西区,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地处浙江中部,北依沪杭,南联闽粤,交通便捷。校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芳草似锦,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双龙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地。兰溪校区距师大校区20公里,占地800亩。坐落于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和“小上海”之美誉的兰溪市,与浙江兰湖旅游度假区相邻。兰溪历史悠久,山灵水秀,风光旖旎,名人辈出,是教学育人、成就梦想的摇篮。 学院目前有商学、法学、文学、设计艺术、理学、工学6个分院和公共基础部,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42个专业,在校生8000余人。产业经济学、化学和生物学3个学科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院拥有网络空间安全、生态学2个浙江省一流学科。应用化学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拥有旅游管理、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省级特色专业。 学院构建了一支德才兼备、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有专兼职教师460余人,高级职称比例达42.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0余人。其中有国际著名密码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等优秀人才。同时,聘请了国内外著名大学、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230余人为兼职教授和创业导师。 学院依托母体优势与区域优势,坚持“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具有高度适应性、灵活性、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建设项目500余项,其中获批省级立项30项。学院积极推进应用性课程建设,主持各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212门,其中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主编各级重点建设教材项目51项、出版27部,其中国家级1部,省级5部;荣获教学成果奖33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6项;拥有实习实践教育基地151个,其中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29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2项,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1个。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72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2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2项,全国教科规划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64项;出版专著49部。 学院致力于培养实基础、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整合学科优势,依托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优势专业,现已开设跨学科专业复合培养班57个。着力产学研合作教育,与18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设人才培养特色班45个。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现与美国、日本、韩国、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近年来,学院学子在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项,其中一等奖26项,获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1项;省级奖项780余项,其中特等奖7项,一等奖128项;省级及以上获奖人次达2600余次。涌现出全国三好学生、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共青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最美浙江人等优秀学子及大学生作家群。学院人才培养创新举措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密集报道。 学院秉承“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行知精神,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努力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2021-02-01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艺、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10年9月从杭州市文华校区整体迁址至浙江省海宁市连杭经济开发区长安新校区。学院2014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2015年12月获批首批十所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本科高校之一,2016年12月当选为浙江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7年12月通过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专家组考察、顺利完成省教育厅高校教学巡回诊断检查。 学院坐落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现代皮衣之都——海宁,占地近千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学院交通便利,紧临沪杭高速公路和杭浦高速公路,规划在建的杭海城际铁路直达学院门口,离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杭州临平直线距离10余公里。学院教学设施齐全,生活设施优良,校园环境幽雅,是“浙江省十大最美校园”之一。 学院现有10个二级分院和1个体育教学中心,即金融与经贸分院、财税分院、工商管理分院、会计分院、信息分院、法政分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分院、外国语分院、创业学院、成教分院和体育中心。专业设置紧密结合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构建起“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通识要求打基础,按岗位需求设方向,使学生横向可转移、纵向能提升”的本科培养体系,现有33个本科专业,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0000人。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积极构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专业特色和优势逐步显现,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明显,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就业率近三年均在97%左右,居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前列。用人单位综合满意度指标连续两年居全省独立学院第一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指标上连续两年居全省独立学院第一名。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了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浙江教育十大年度新闻人物,浙江省首届十佳大学生“农创客”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代表。 为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学院先后建成10个实训中心,与海宁市长安镇人民政府合作举办海宁运河壹号大创园,与省内外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15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00 余万元。学院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97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71个,数字资源与校本部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各类型阅览室18间,总计阅览座位3300余座。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依托浙江财经大学师资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聘请国内外高校的知名教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为学科带头人和兼职教授;全面实施青年教师学分制培养制度,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现有专任教师400余人,外聘教师1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约占总数的3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约占总数的85%。近年来,学院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政府、企业、行业合作共建海宁研究院、经济与信息化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防教育学院、东方引路人学院、东方-银江资本学院、三联评估学院、东方-中汇联合审计学院、达内学院、电子商务研究院、海宁社会工作学院、企业法务学院、海宁风尚学院和新航道学院等。学院教师以应用型科研为导向,完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课题,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留学深造打造平台。开展学生游学、带薪实习和交换学习,攻读MBA和国际硕士等多形式的合作交流项目,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20多所海外高校建立合作机制。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AC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国际化办学走在全省独立学院前列。 学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机制。学院实施学生转专业制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修读辅修专业;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在第二学年末按一定比例转入校本部学习,取得浙江财经大学文凭。学院设有东方学苑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近20项各类奖学金,获奖面达50%以上。 学院师生正秉承“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遵循“立足浙江、依托母体、创新发展、塑造特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育、产教融合、开放协同”的办学理念,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朝着经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不断奋进。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2021-02-0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60余年来,学校已发展为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六大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 首经贸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红庙,以留学生和成人教育为主。 学校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领域)授权点,本科教育设44个专业。学校共设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劳动经济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信息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华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体育部、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教学单位。 学校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入选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会计学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等7个学科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统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会计学、金融学获批市属高校首批一流专业,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财务会计、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院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走进管理的世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获评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目前,学校在籍学生17856人,其中本科生10157人,高职生119人,硕士研究生2984人,博士研究生390人,留学生910人,成人教育学生3296人。近年来,学校本科招生录取分数始终在市属市管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考研和出国比例不断提高,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教职工1477人,其中各类专职教师83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1.69%,其中教授等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75人,副教授等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301人。博士生导师72人,硕士生导师447人。学校在职教师中,入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中国“千人计划”学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7人,北京市海聚项目7人。学校从2006年起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OTA(教师促进中心),是北京市最早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促进的教师自治组织,学校“非行政化运行模式的教师促进中心(OTA)建设与发展” 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为首批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学校拥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国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和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研究机构,以及人口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研究所等30个校级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经济与管理研究》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人口与经济》是我国最早创刊的人口学类期刊之一,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200个重要期刊之一。 学校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132所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有学术交流与合作往来。学校自198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现已发展形成多层次、多科性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类别包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语言生和各类短期生等。学校于2007年开办全英文授课的硕士班,2011年开办全英文授课的博士班。目前有来自79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就读,2017年达910人。 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秉承“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以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多科性、有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的目标开拓奋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21-02-01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学校代码13629)是经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新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学校招生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在全国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主校区占地近500亩,另自有1400余亩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剧场、体育馆、实验实训中心,建筑风格独特,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设有艺术设计学院、传媒学院、演艺学院、国际文化学院。 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相应学士学位证书。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2021-02-01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简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原国家劳动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2年,国家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年,进入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行列。办学特色闻名全国。学校始终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全国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在全国首创“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瞄准国家急需,不断丰富“双证书”内涵,“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还创立了“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培养出我国首批“双师型”硕士研究生和“双证书”留学生硕士。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2017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考察,要求学校当好职业教育孵化器,传承工匠精神,不仅培养“工匠之师”,也要培养“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办学基本条件优良。现占地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余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9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5亿余元。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学校设有11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实训中心。现有本科专业4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12个;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程4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14门。专业涵盖工学、教育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与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合作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天津高校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天津市首个项目博士后工作站单位。师资队伍特色鲜明。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点1个、天津市教学团队11个、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2个、天津市教学名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分别达到46.7%和46.2%;现有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高层次人才19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A类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双师双能型”特色师资占“双证书”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训教师中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其中全国技术能手10人、津门工匠1人,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天津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有“智能车路协同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高速切削与精密加工实验室、信息传感与智能控制实验室、天津市汽车模具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汽车轻量化注塑模具〈企业〉重点实验室),省部级技术工程中心5个(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工程中心、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工程中心〈合作〉、天津市高压清洗设备技术工程中心〈合作〉),省部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1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建有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非盟研究中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设有38个学术研究机构。近五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7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授权专利986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出版的学术刊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职业教育研究》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其中《职业教育研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职教期刊评比一等奖”。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校坚持“需求导向、模式创新、优化配置、试点先行、统筹推进”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协同的育人机制。设立卓越师资班、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2019年,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第93位;与海南、西藏、新疆等11个省市校地合作开展中职师范生公费教育;与海南省、山东省合作实施中职本科“3+4”分段贯通培养。近五年,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61项,省部级奖1073项。学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天津市创新创业与就业工作示范校10强”殊荣。社会服务功能较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设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承办多项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际交流成果显著。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埃塞建设鲁班工坊、援建“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指导巴基斯坦建设“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援外基地”及外交部“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派遣援外教师200余人次,培养、培训当地师生2万余人;为60多个国家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培训学员1100余人次。在海外设立3所孔子学院、7个孔子课堂和3个汉语教学点;致力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与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开展“双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全球5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层次,每年来校学习的长短期国际学生超过1000人。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依法治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贴国家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进一步探索特色办学新路,立足天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截至2020年4月)学校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310号 联系电话:022-88181500邮 编:300222 传 真:022-88181501网 址:http://www.tute.edu.cn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01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创立于1993年,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是一所具备独立颁发文凭资格的职业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42.4亩,校园环境怡人,目前在校生6000余人。学校以创办“专业特色鲜明、办学风格新型”国内外知名一流现代职业大学为发展目标。全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致达集团以“教育兴邦,产业报国”为己任,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学校秉承“做人、做事、做学”校训精神,坚持“创新、创业、创值”发展思路,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追求卓越。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地缘优势,深化教育合作,推进专科与本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由上海交通大学选派校长,推进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国际合作、专本衔接,助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现有7个二级学院,6个本科专业、37个专科专业,共有43个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在探索中形成“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四位一体的联动育人模式。学校坚持以企业和社会用人标准为导向,集多方智慧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本科专业已工科为引领,打造品牌专业。目前,学校与245家企业保持着良好关系,拥有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153个。近年来,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多所高校保持良好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海外交流与合作项目,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能力,增强师生国际化视野。目前学校已累计派送500余名学生出国接受短期交换学习实践及留学深造,为学生海外游学,出国深造搭建平台。在“学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的大德育观的倡导下,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稳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激发创新思维,培育创业氛围,搭建创值空间,并在校园文化、爱心助学、志愿服务等方面打造特色品牌。近年来,多位教师获“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挑战杯”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大赛、上海市“星光计划”技能竞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连续十余年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文明单位”。“学海弄潮,有我骄子,中侨大学,放飞梦想!”中侨大学将以“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胸襟,全面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特色发展,进一步提升地区文化内涵,携手企业、行业和政府共同助力中侨学子成长成才,培育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人才。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初名北洋医学堂,1894年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于天津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西医院校。辛亥革命后,1912年10月民国教育部颁发第十六号令,据此北洋医学堂1913年更名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并开始招收本科学生。1915年学校迁至保定。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被迫停办。1946年1月复校招生。1949年4月更名为河北医学院。1958年学校由保定迁至石家庄。1995年,原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改称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河北中医学院恢复独立建制。2016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河北医科大学协议。“十三五”期间,学校制定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发展目标。 学校秉承“崇德、敬业、谨严、创新”的优良校风,历经12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2005年学校提出了“明德博学 行方智圆”的校训。2015年学校确立了“学生为本 教师为先”的办学理念。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五所直属附属医院,下设18个二级学院,2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795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3418人,留学生413人。 学校建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52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医学教育体系。 全校系统共有教职工1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其中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096人,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654人,博士生导师117人,硕士生导师1519人。在这支队伍中有一批学识渊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燕赵学者3人,河北省高端人才4人,国家级优秀(模范)教师8名,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7名,省管优秀专家60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1名。 学校的5所直属附属医院中,4所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所为三级专科医院,编制床位9139张。另有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所教学医院和28个实习基地,教学床位达到25000张。 学校不仅是河北省的医学教育、医疗救治中心,也是河北省的医学研究中心。设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培育学科1个(法医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基础),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6个,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河北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支持学科1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新型智库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工程中心20个,省级研究所6个。此外,学校还承办编辑出版了国家级及省级学术刊物8种。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河北省对外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比利时、法国等12个国家的27所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聘请了百余名外国专家担任学校的名誉职务,有留学生413人在校学习。 此外,学校秉承大学服务于地方建设的宗旨,积极向地方政府与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先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43项,合作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01
广西医科大学
办学历史悠久。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11月21日,坐落在具有“绿城”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现有和在建校本部、武鸣校区、玉林校区、国际医药教育交流与研究中心(五象校区)4个校区,共占地约4000亩。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1940年校址迁至桂林。1949年以前,学校在战乱中七次迁徙校址,三次变更校名。1949年11月更名为广西省医学院。1952年由中央卫生部委托中南卫生部直接领导。1953年4月中央卫生部批准改称为广西医学院。1954年7月由桂林迁回南宁市现址至今。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 学校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定点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是广西政府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广西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中心。 校本部现共设有20个二级学院(教学部),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武鸣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全科医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师资队伍素质高。现有专任教师1840人,其中,正高职称555人,副高职称623人;博士生导师178人、硕士生导师690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人选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8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13人;广西首批院士后备人选1人、“八桂学者”7人、“特聘专家”8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3人,以及一批选聘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学会常委、委员和广西医学会各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委近100人,还有一批优秀人才被选为国家级和省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 生源质量好、来源广。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635人,其中本科生11144人、硕士研究生3693人、博士研究生345人、博士后在站人员53人,留学生844人,高职高专生9556人。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19个国家。197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留学生来源国已达54个。 医学及相关学科门类齐全。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现拥有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7大学科门类,是国家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共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1个,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1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其中2015年,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评广西唯一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院士工作站7个。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广西一流学科5个,广西一流培育学科1个,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6个,广西重点学科9个,广西医疗重点建设学科12个。 专业设置丰富,建设成果优质。共拥有27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临床医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法医学、儿科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临床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实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英语、翻译、运动康复、卫生检验与检疫、助产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课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建设项目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等。设有7个高职高专专业(方向),分别是:医疗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 科技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在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如在血红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区域高发肿瘤防治、药物创制研究、肝脏移植、断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地中海贫血防治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优势。现有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因检测示范中心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联合地方工程研究中心1个,南宁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1个,中国医学科学院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广西首家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西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广西教育厅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5个,广西人才小高地4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含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15个。“十一五”以来,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8项,项目数和资助额均居广西高校前列。“十二五”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Genetics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2909篇。“十一五”至今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自然科学奖共174项。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广西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癌症防治杂志》、《结直肠肛门病外科杂志》3种学术期刊。 教学科研设施优质。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教学公共设施,学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是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临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广西医科大学集教学、培训、考核、科研、产学研合作及社会服务多位一体的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是广西最大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平台,总面积12000平方米,设备设施2000余台件,建设有院企合作创新实验室、智能化OSCE中心、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区、专科技能及综合技能训练区、虚拟内窥镜训练区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8.65万多册,电子图书175.48万多册,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95个。校园信息网络功能优良,“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覆盖全校区及直属附属医院。 实践基地覆盖面广,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高。现有138个实践教学基地(含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15个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医学人文技能培训基地,6所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武鸣医院、附属琅东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即第三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第五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第六附属医院(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第八附属医院(贵港市人民医院)、第九附属医院(北海市人民医院)、第十附属医院(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民族医院(广西民族医院)、附属传染病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附属柳铁中心医院(柳州市铁路中心医院)等,其中,“三甲”医院16个、三级医院1个、综合医院14个、专科医院3个,第一附属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是广西目前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引领壮乡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 国际交流合作活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派出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5000多人次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越南、泰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院、医疗或研究机构、学术机构讲学、留学、进修、攻读学位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与科研合作6000多人次。搭建研究平台,2010年获批成立“卫生部人才中心东盟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先后推进生物靶向诊治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骨与软组织再生修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际中心、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希腊等“一带一路”国家及东盟各国签署多方合作协议,在大健康、海洋药物资源开发等多方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定期举办面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国际会议,如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论坛、地中海贫血防治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再生医学高峰论坛、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中国-东盟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等,与东盟各国共享科技成果。到2020年,将分别建成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项目和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院,不断增进与东盟地区国家医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打造东盟医学留学生首选留学目的地学校。 人才培养质量好。迄今培养了各层次医学人才6万余名,他们已成为引领广西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十一五”以来,本科生每年总体就业率均达90%以上,毕业生参加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以上,先后获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第二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特等奖、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二等奖等百余个全国各类赛事奖项。 办学声誉日益提升。2008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09年获“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教育部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作为国家正式实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后的第一所医学院校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全国第三所医学院校接受并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试点认证。2013年获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专项检查“优秀”, 成为MBBS项目(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具有典范作用的20所高校之一。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口腔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医学院校入选教育部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接受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延长至2021年12月。2018年获得广西一流学科5个和一流培育学科1个。 梦想起航,未来可期。站在“健康中国”建设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师生员工按照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战略部署要求,秉承“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的优良办学传统,牢记“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实现“三大突破”,努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朝着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地方医科大学”目标奋进!
广西医科大学 2021-02-01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始建于1947年,地处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北国冰城哈尔滨市,位于风景秀美的松花江畔,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是国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800余人,在72载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践行“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铸就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为各行业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齐全的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建有矿业工程、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学校现有“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区域经济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工艺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共可设置4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具有金融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和工程硕士(7个工程领域)四种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硕士点学科隶属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金融硕士授予权和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现有57个本科专业,拥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个国家特色专业;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0个省级重点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坚持以“立足应用、精准育人”办学理念为引领,以生为本、为生尽责,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形成了以“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为标志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省内高校前列,每年都有一大批学子走进世界500强企业就业,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读研,2012年获得全国就业50强单位。在全国大学生航模、外语、数学建模、电子设计、GMC、城市规划设计、计算机等标志性大赛中,多次获国家级一、二等奖,数量和层次均为省内高校领先水平。学校被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认定为“重德育、重工程、重实践”的鲜明办学特色。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需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项、省部级项目19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95项。总体负责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纯石墨材料开发及其典型应用”,成为国家石墨新材料产业发展人才与技术的主要支撑;石墨烯研发团队自主研发出高品质石墨烯生产线。自主研发的极薄煤层采煤机关键技术属国内首创。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系列面结构光扫描测量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自主研发的“金属粉末激光选区熔化3D打印机”达国内一流水平。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战略的现代装备制造研发平台,是军委总装备部颁发军品研发资质的全国六所高校之一,直接为国防建设业服务。广泛国际合作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工作,坚持开放办学,全方位开展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韩国、奥地利等10余个国家5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成果丰硕。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交流与留学生工作,每年都有百余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当前,学校正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主线,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立德树人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为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黑龙江科技大学 2021-02-01
郑州轻工业大学
郑州轻工业大学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抓住国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艺、经、管、法、教、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院校。 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77年,原隶属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属河南省人民政府;2009年被列为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约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2018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 学科专业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近年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拥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校现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0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有8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试验教学中心。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目前拥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4个、省级二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实力雄厚。 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校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河南省“百人计划”人选、省级特聘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等200余人,形成了以院士及河南省特聘教授为核心,以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博士为中坚,以中青年教师为支撑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校持续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现有在校生22000余人。学校一直面向全国招生,已为国家输送 10 余万名毕业生,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和“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全国烟草行业、家电行业、电池行业、食品行业、工业设计行业的大批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是我校的毕业生。学校获得“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高校军训先进单位”“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等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设有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食品生产与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机械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应急平台信息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学科平台27个,加入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拥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5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近五年,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180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90余项。自然科学研究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数量10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0余部。《轻工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河南省二十佳期刊。 社会服务 学校与郑州市、许昌市、济源市等地市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国内一批烟草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与轻工及相关领域的大型企业如三全、双汇等知名食品企业,新飞、海尔等知名家电企业保持着长期而深入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香精香料、动力锂离子电池、新型功能材料、食品加工、轻工机械、智能控制的研究等项目,在实现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长年为红塔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神马集团等著名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东风校区、科学校区和禹州实习实训基地,占地面积21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学校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7亿元,拥有600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气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拥有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Elsevier、Wiley、IEEE、SCI和中国知网全库等数据库176个,其中外文数据库86个。拥有功能齐全、应用丰富、有线无线网络覆盖全校的万兆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27G,是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 对外交流 学校在利用国际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方面走在河南高校的前列。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国教育集团和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经常选派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考察,并聘请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进行学术交流。学校设有河南省最早的雅思考试中心,并被英国驻华使馆誉为“中国最好的考点之一”。 校园文化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和“崇德、尚学、和谐、创新”的校风,逐渐凝练形成了以朴实无华的思想作风、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拼搏的担当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成为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潮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搭建了广阔平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 党建思政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力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营造了团结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校党委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高校‘五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7 118 119
  • ...
  • 235 23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