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云上高博会寄语—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寄语云上高博会,积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云上高博会 2020-09-22
北京工商大学
历史沿革与现状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北京商学院先后隶属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前身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和中央商业干部学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建于1950年初,中央商业干部学校建于1953年,1958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合并到中央商业干部学校。1959年商业部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商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商学院,中央商业干部学校与北京商学院合并。1969年北京商学院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招生。北京商学院是我国建国后建立较早的专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轻工业高等学校。1970年迁入陕西省咸阳市,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原址重建,先后隶属于轻工业部和中国轻工总会,主要面向轻工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建于1982年,隶属于机械工业部,主要是面向机械工业行业培养管理干部。迄今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十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合并组建后的北京工商大学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已发展成为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并将按照“特色、内涵、规范、质量”八字方针,努力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 2003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0次会议审核批准,学校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2004年起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6月,学校接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经全体委员投票确定:北京工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果为“优秀”。2012年12月,学校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授予学位学科名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2014年9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设11个学院、1个教学部;拥有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中国-加拿大联合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精尖中心、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实验室、1个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研究基地、获批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其中工程硕士专业领域7个)、本科专业50个;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北京市专业群建设与改革试点1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北京市属高校首批一流专业2个。学校现有博士后11人(含联合培养4人),博士生23名,硕士生2360名,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11440名,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578名。 学校总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合1230.6亩),其中阜成路校区21万平方米,良乡校区6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68万平方米,其中阜成路校区19.88万平方米,良乡校区25.8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6.95亿元。图书馆馆舍总面积25793平方米,截至目前,图书馆纸质文献171.9582万册、中外文期刊921种、报纸67种、电子图书88.8万余种、数据库100个。 “十五”时期以来,抢抓机遇,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完善基本条件,完成了阜成路校区改造和良乡校区一期等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良乡校区新建面积达25.8万平方米,2004年10月,8千余名学生顺利入驻,良乡校区一期工程的建成,为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校新时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一五”及“十二五”时期,学校逐步完善阜成路校区和良乡校区的基础设施条件。2017年12月29日,良乡校区二期新建工程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十三五”期间完成良乡校区二期新建工程建设,实现“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办学空间、提升条件保障”的目标。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460人,其中专任教师95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51人,副教授395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为594人和28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1%。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双聘院士2名,兼职教授1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北京学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市级人选3人,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4人,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0人,北京市优秀教师7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人,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1个,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7人,北京市教委高层次人才、长城学者、拔尖创新人才、学术创新人才、教学创新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骨干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青年英才等191人次,北京市教委创新团队、学术创新团队、高水平创新团队等20个。 人才培养 学校围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目标,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优势学科为主干,走多学科协调发展之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探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11月,学校启动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形成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知识传授与探究、能力培养与建设、人格塑造与养成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培养范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健全人格的人才。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学校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专业2个;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3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35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级教学名师14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4名;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2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 科学研究 学校积极推动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科技工作,在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五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1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其子课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2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获批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1项,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3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3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22项;五年来,学校已授权发明专利254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共出版学术专著、译著356部,发表论文6726篇。2016年科研经费达到2.02亿元。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国塑料》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食品科学技术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些刊物学术特色鲜明,质量优异,多次获奖。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积极推动与海外一流院校、学术机构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合作交流、留学生发展、师生境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学校与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近22个国家和地区的46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和2014年,我校与爱尔兰考克大学联合举办应用统计学(风险和精算)(国际)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分别获教育部批准。学校面向在校学生开展了各类层次的国际交流学习项目,通过项目进入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都柏林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世界顶级大学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生已经突破百名。学校积极整合各类外事资源,2016年11月,获批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项目,并成立巴基斯坦科技与经济研究中心,标志着学校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7年学校首次向国家留学基金委推荐匈牙利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候选人,并有15人获资助,标志着我校在公派出国留学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积极实施《留学北京工商大学行动计划》,充分利用来华留学的大好机遇,提升了我校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2014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正式成为承担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2016年,我校首次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2017年,我校外国留学生在校生突破300人,校园国际化气氛日益活跃。 学校积极为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利用举办国际会议、合作伙伴院校交流等多种方式为教师的国际交流提供各类机会。学校每年派出教师近百人次赴国外一流大学接受培训和交流,赴国外(境外)进行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专业考察和交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党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认真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升依法治校理教水平,全面构建体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大力营造和谐平安、风清气正、人文绿色的校园环境,注重凝练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推进了学校转型发展。 2007年11月,学校通过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达标检查验收,评定结果为“优秀”;2011年1月,学校在第六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评选中,获得先进校提名奖称号;2012年10月、2017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集中检查,受到检查组充分肯定;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检查。此外,学校连续多年荣获首都文明单位、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市交通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2010年,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被评为全国心理健康先进教育机构;2011年、2015年学校连续两届荣获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单位;2012年,学校工会被评为北京市模范职工之家;2016年,学校工会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单位奖;2012年至2015年,在北京高校学生党建“红色1+1活动”评比中,连续四年获评一等奖;2016年,我校食品学院党委荣获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近年来,获北京高校组织、宣传、纪检、学生、统战、保卫、离退休等工作多个奖项。 2015年6月,学校召开合校以来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特色、内涵、规范、质量”八字方针,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深入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李鹏、李岚清、贾庆林、刘淇、陈至立等到校视察指导工作,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领导经常来校调研指导工作。 当前,北京工商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积极建立适应学校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以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奋发有为,共铸共享北京工商大学的美好明天!
北京工商大学 2021-02-01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结果,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在悠久的文明历程中,古代中国曾创立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国家最高学府,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北京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既是中华文脉和教育传统的传承者,也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其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对建立中国现代学制作出重要历史贡献。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重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李四光等一批杰出人士都曾在北京大学任教或任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兼有前沿应用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2位北大校友。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稳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于1994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之后启动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在这一国家战略的支持和推动下,北京大学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1903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医学实业馆为这所国立西医学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理科、工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改革创新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北大加快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取得新突破。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考察,并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近年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令人欣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指引下,北京大学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坚持当好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前沿科技和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枢纽平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在新征程上不断谱写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崭新篇章。 现任校党委书记郝平、校长龚旗煌。
北京大学 2021-01-15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娇艳教授研发团队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由于炎症介质作用造成的机体分解代谢严重、肌肉丢失等显著问题,积极开展天然营养健康食品辅助干预助力医学营养治疗方面的研究,提高新冠肺炎患者蛋白质供给。团队已联合广州态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免费提供营养支持品,提高患者免疫力,辅助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研发团队中试研发基地点击查看原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4-10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是依托64年办学历史的东华理工大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经教育部批准,于2002年在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创办的,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教兼备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独立学院。为更好地利用东华理工大学原有优质教学资源,以确保提高教学质量,于2010年调整至东华理工大学抚州校区(校本部)招生和办学,今年将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生,计划招生1815人。 东华理工大学于1956年由原中国核工业部创办,1999年国家军工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由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的多学科性综合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目前在校学生7000余人,今年招生本科专业26个,综合排名列全国独立学院百强。学院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会计学、财务管理、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荣获全省13所独立学院排名第一;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排名第二;市场营销排名第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专业排名第四的优异成绩。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主要教师来源于校本部,任课教师49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20名。现拥有各类实验室92个,工程训练中心1个,校外实习基地39个,配置有完备的专业仪器设备。学院图书馆藏书资料丰富,拥有纸质图书70余万册,电子图书150万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6个。花园式校园拥有实验大楼、室内体育馆、校园网等各项配套学习设施。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在国家与省级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写作大赛一等奖;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博耳杯”创客大赛国家级铜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铜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东南赛区总冠军,并获北京总决赛最佳辨手称号;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近几年连续在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2015年全国英语竞赛非英语组(江西赛区)特等奖,2014年江西省本科生测绘技能大赛第一名;参加了全国行业协会举办的会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技能大赛、旅游专业技能大赛、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和测绘技能大赛,共取得了4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了全院上下联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程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分别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区建立实习就业基地68个。学院分别获得省教育厅 2010-2012年度、2013-2015年度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将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院地址:江西省抚州市学府路56号邮编:344000 招生办电话:0794-82581228258329 传真:0794-82581228256455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网址:http://cjc.ecit.cn 东华理工大学网址:http://www.ecit.edu.cn E-mail:ecit8258329@163.com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2021-02-01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成立于1999年,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由南京理工大学联合社会力量举办。 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治学严谨,师资力量雄厚,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等多学科综合配套、协调发展,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校,建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负责指导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负责选派、推荐和审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并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学校充分依托南京理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与科技素养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学校坐落于南京城东紫金山麓仙林科技城,这里汇聚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12所高校,人文氛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距离市中心十多公里。学校每天有班车往返于本校和南京理工大学之间,单程仅需二十分钟。地铁二号线缩短了学校和举办校、市中心的物理距离,仙林科技城内开通了微循环巴士,学校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大环境更加舒适。学校校园占地613亩,按照高起点、高水平目标,科学规划,规范建设,目前已建成教学生活用房20多万平米,教学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为学生学习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条件。 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五个二级学院,28个本科专业,在校生万余人。学校聘请南京理工大学知名教授作为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进培养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专业导师,建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教学水平高的优质师资队伍。 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之路,深化产学研结合与校企合作,建成的基础、专业教学实验设备先进,工、经、管、文、法各类实验室功能齐全,在充分依托南京理工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先后与思科、德州仪器、飞思卡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在中电五十五所、南汽集团、南京汽轮电机集团等企业建立起一大批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生产实习、企业课题研究,开发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合作。学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屡次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具潜力项目”等殊荣;在各类国家、省级学科专业竞赛与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优异,全国特等奖、一等奖等高层次奖项屡见不鲜,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奖项70余项,省级奖项90余项,获奖总人数超过千人;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出国深造率均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视之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先后与美、英、德、加、日、澳等国及台湾地区近30所高校建立了国际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在学分互换、奖学金留学、交换生及学生暑期交流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和合作。 近年来,学校办学成果显著,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2006年学校获得江苏省“十佳独立学院”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2014年被新华网评为“中国影响力独立学院”,2017年被腾讯网授予“2017年综合实力独立学院”佳誉。 展望未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将秉承 “励学笃行”的校训,发扬“诚信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改革、着意创新,全体紫金人将同心协力,为把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创办成一所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的国内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2021-02-01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长沙理工大学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院座落在长沙理工大学美丽的金盆岭校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一流的办学条件。这里功能完整,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交通方便,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在母体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飞速发展,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影响逐步扩大,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就业率处于独立学院前列,考研录取率达到全国高校平均水平,大部分学生入学分数线接近或超过二本线,已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和发展平台。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有土木工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利水电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工过程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艺术设计、工程管理、物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法学、新闻学、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31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10000余人。 学院招生计划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在校期间,与长沙理工大学本科学生共享师资、设备、就业网络等优质资源。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本科文凭及相应的学士学位。条件成熟者还可到与长沙理工大学对口合作的国外高校去深造,或报考硕士研究生。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注重特色的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按照“全面发展,突出专长,强化实践,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5+1+2”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扎实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实践能力,努力造就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积极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建设服务,为科教兴国作贡献。已产生良好的育人效应和强烈的社会反响,教育教学成果多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潇湘晨报》、《长沙晚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面向未来,学院将本着“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原则,充分依托长沙理工大学学科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注重“因材施教,学以致用”,以满足广大学子及社会的需求。同时,发挥和交通、电力、水利行业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办学,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形成城南学院的鲜明办学特色。 我们坚信:一条崭新的铺满鲜花的道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将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实并茂,兰芷齐芳,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2021-02-01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美丽的青岛,有个诗意的别称——琴岛。在青岛,有一所以琴岛命名的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是由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盛世华侨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按新机制、新模式合作举办的全省首批、青岛首家独立学院。2004年1月被教育部确认并于当年正式纳入山东省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学院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引领,加大基础投入,优化学科结构,强化综合培养,突出专业特色,培育校园文化,提升办学质量,努力建设一所学生成才、家长信赖、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截止2018年6月,累计入学58000余人,毕业生达45000人,其中3600余名专科生考取专升本,1900余名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30多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 学院位于青岛市城阳区东部,著名的崂山风景区北麓,占地1060亩,校舍建筑面积40.4万平方米。学院先后投入1.69亿元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设了69个实验室。截至目前,先后在校内建成了工程实训基地Ⅰ、工程实训基地II、动漫大厦(西校区实训中心)、NABA艺术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等14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和284个单位签订了校外教学与就业实践协议。学院图书馆目前有馆藏纸本文献116万余册,电子图书42万余种。学院建有基于802.11n的WLAN校园无线网络和由18台CISCO刀片式服务器和EMC存储阵列组成的云计算平台,更好的满足教学、办公及娱乐休闲等各方面网络需求。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 学院教学单位拥有八系三部一中心,八个系包括土木工程系、建筑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艺术系、会计系、经贸系、外语系,三个部是指基础部、公共英语教学部、体育部,一个中心是国际交流中心。开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建筑学、艺术设计、英语、会计学等34个本科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建筑设计技术、环境设计、商务英语等21个专科专业,涵盖工、管、文、经、艺五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专业结构体系。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本科10100余人,专科6000余人。学院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院现拥有专任教师860余人,90%的主讲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 两年来,学院科研团队共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等60余项;申请专利470余项。学院教师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著作教材60余部。2017年,参加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获二等奖三项。 学院自2016年以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世界机器人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十余项,获国家级奖项298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160项;省部级奖项167项,其中特等奖7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49项,优秀奖27项。学院重视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育人成才、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工作方针,配备高素质专职辅导员队伍,建有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2017年,学院荣获第五届青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学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金秋读书节等文化体育活动,拥有102个学生社团,满足学生不同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本着“终身体育、人人体育”的理念,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目前学院设有足球、篮球、橄榄球、游泳、攀岩、瑜伽、自行车等18个体育俱乐部,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选择。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走在全国各高校前列,多家报刊、杂志、媒体等也对我院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报道。 学院拥有注册志愿者4000余人,先后参与了“2013年国际帆联世界杯”、“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2016年世界柔道大奖赛”、“2017年全国游泳冠军赛”、“2017年ATP中国国际网球挑战赛”、“2018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国际性赛会的志愿服务,“琴岛志愿者”的亮丽名片也赢得了社会各界一致赞誉。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学生得到了锻炼,开拓了眼界,提升了综合素质。 学院努力为学生创造国际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积极为学生提供留学深造平台。已经有10年历史的中澳合作办学就是一个亮点。学院中澳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模式,学分互认,国内学习两年,国外学习两年后,可以获得我校专科学历和新英格兰大学本科学历。目前,学院赴澳学生中涌现出多名考取博士、硕士的优秀典范。每年有来自韩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的300余人次留学生在我校接受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留学生人数在全省同类院校中遥遥领先。目前我院与意大利、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35所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百余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关系,与众多海外高校建立了互换生合作关系,形成了浓厚的国际化教育氛围。 学院贯彻党的办学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诚信铸品牌”的办学思想,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以培养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学院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每年有千余家企业来学院招聘,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良好,就业率、就业质量和考研率、专升本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山东省先进社会组织、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青岛市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8年7月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2021-02-01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18年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排名第201-300位。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10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入选数在全国高校中并列排名第6位,华南地区首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51万多人,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中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工程师和企业家的摇篮,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全国高校和广东省高校前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学校以雄厚的原始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建有2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85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2009年以来,累计获中国专利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2015年,专利技术转让指标居全国高校榜首。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这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又一次新的探索。校区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方式,依托学校现有优势学科资源和理工特色,与牛津大学、密西根大学等不少于20所世界著名一流高校强强联合,努力办成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新工科特色的世界一流示范校区。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学校提出了在建校100周年即2052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学校将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兴校,发扬“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的精神,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的重要契机,坚持内涵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2-01
北京理工大学在拓扑电路和高阶拓扑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张向东教授课题组和信息与电子学院孙厚军教授课题组合作,在拓扑电路和高阶拓扑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Phys.Rev.Lett.以及Phys.Rev.BRapidCommunications(Editor’sSuggestions)上,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7-0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38 23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