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科技创新标志性人物-王振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创新标志性人物-王振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部 2021-08-31
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徐飞、郝玉峰教授成功制成透明探测模块串行集成--超薄的光纤偏振态分析仪
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徐飞教授、郝玉峰教授、陈烨副研究员、陆延青教授团队和物理学院詹鹏教授,联合中国科技大学石孟竹博士、陈仙辉院士团队、厦门大学陈锦辉副教授和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Kenji Watanabe博士和Takashi Taniguchi博士团队,将三个由二维材料组成的透明光电功能单元串行集成,成功地在人头发丝般粗细的光纤的端面制作出了一个大小约为人类头发横截面的 1/100,厚度为100 nm级的光偏振传感器,能够实现快速、准确、高效地检测光的多种偏振态。
南京大学 2022-06-14
南京大学化院燕红课题组在碳硼烷选择性功能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
研究发现与羧酸基团相连的硼原子NPA (Natural Population Analysis)电荷越大,对应的碳硼烷羧酸脱羧产生自由基的能垒就越低,实验上与三氟甲基烯烃底物的反应产率也越高,即富电子硼位点有利于脱羧产生碳硼烷自由基。 
南京大学 2022-06-14
进展 | 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团队领衔研发的首个国产新冠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实现首批商业放行
近日,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团队与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华创合作研发的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中国商业化上市。
清华大学 2022-07-12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孙立宁教授团队研制磁液滴机器人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
近日,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孙立宁教授、杨湛教授课题组,哈尔滨工业大学谢晖教授课题组以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的Metin Sitti教授课题组,联合研制出能自由穿梭在极端变化环境中的尺度可调控磁液滴机器人SMFR。
苏州大学 2022-10-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重大疫病新型疫苗研发创新团队”在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动物医学院“动物重大疫病新型疫苗研发创新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题为“A new circular RNA-encoded protein BIRC6-236aa inhibits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induce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的研究论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0-1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常明欣教授团队在合成手性二氢喹喔啉酮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利用二胺作为不对称还原胺化的胺源,与酮酯在手性铑催化剂作用下高效合成手性3,4-二氢喹喔啉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0-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验证真多体非局域性,证实用少体非局域关联无法解释自然界中所有关联
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等人与西班牙理论物理学家合作,实验验证了基于局域操作和共享随机性(LOSR, Local operation and shared randomness)理论框架下的真多体非局域性,结果表明用两体或三体非局域关联无法解释自然界产生的所有关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10-17
一种用于获取围岩-支护全过程特征曲线的模型试验方法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获取围岩-支护全过程特征曲线的模型试验方法,通过类似于“发条”的支护结构:即由铝合金薄板卷合于中心圆筒体,逐渐调整松紧状态即连续多次改变支护变形,分别测读相应的变形值、围岩压力值,从而在一次模型试验即一次性获取围岩-支护全过程特征曲线,尤其是峰后效应段。相比以往通过制作多组不同尺寸的石膏支护结构,进行多工况的模型试验,本发明省工、省时、省钱,大大降低了此类试验成本,提高了此类试验效率;而且克服了以往试验方法不能模拟峰后效应段的弊端。市场前景分析: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异构 CAD 模型数据交换的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异构 CAD 模型数据交换的系统及方法,本发明的异构 CAD 模型数 据交换的系统包括二个部分:源端 CAD 系统和目标端 CAD 系统。同时,将异构 CAD 模型数据交换分为两 层:3D 特征参数层和 2D 草图参数层。在 3D 特征参数层,采用了直接特征映射和间接特征映射的方法实现 特征数据的交换。在 2D 草图参数层,采用直接元素映射、间接元素映射及样条映射。将 2D 草图参数层中 样条映射问题转换为样条拟合问题。创新性的将遗传算法引入到异构 CAD 数据交换领域。在遗传算法个体 的适应度计算中,引入了 Hausdroffdistance。本发明可以用于复杂模型的异构 CAD 数据交换,交换之后的 目标模型,不仅与原始模型具有极高的相似度,而且保留了原始模型的参数化特征信息。
武汉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19 620 621
  • ...
  • 635 63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