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坐落于素有“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学校发端于1896年清末著名乡贤名士陈璧、孙葆瑨、力钧,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首开福州近代新式教育之先河。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民族命运相连。1908年开始举办工业教育,开设了铁路、电报两科,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是福建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1953年学校分立为轻工业部福州工业学校和福州建筑工程学校,之后两校几易校名,2000年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与1985年成立的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合并组建福建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为福建工程学院。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办学120余年来,学校秉承“真、诚、勤、勇”校训精神,不断传承创新,凝练形成了围绕“大机电、大土木”学科布局的办学特色,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20多万各级各类人才,被誉为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现有旗山、鳝溪、浦东、铜盘等校区,总占地面积136.88公顷,校舍建筑面积65.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0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40.41万册,电子图书224.73万册,已基本建成信息覆盖全面、环境日臻优美的现代化校园。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4200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68人(含外国留学生),15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5个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学术型硕士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有教职工1891人,专任教师1242人,其中高级职称549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入选省“百人计划”等各类省级人才项目11人,闽江学者14人,省级教学及科技创新团队8个。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幼堃(Y.K.Lin)、两院院士沈志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陈清泉、陈一坚、郭孔辉、侯立安、杨永斌等国内外200多位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校坚守“以工为主、应用型、地方性”办学定位,打好“地方牌”、“工程牌”、“基层牌”,紧扣福建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以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业、现代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八大专业集群,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现有各类国家级教学实践平台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1项。“电子信息与电气技术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城市规划(即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类(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通过住建部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2012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10项。参与国家863重大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4项;主持福建省科研重大(重点)专项8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和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得授权专利548项,其中发明专利163项。 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赛事上获国际级奖55项、国家级奖949项,省级奖1283项,无人机创新设计、方程式赛车等项目成绩斐然;在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阳光组)中,校男子篮球队是唯一一支连续三年进入全国总决赛八强的队伍,获2015赛季亚军、2016赛季冠军、2017赛季第五名。校学生管乐团获得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毕业生深受欢迎,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初次签约率保持在80%以上,稳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2017年以来,学校积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加强面向产业前沿的教学科研平台建设。获批省经信委“福建省智能装备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省科技厅“福建省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省发改委首批建设数字福建物联网领域重点实验室“数字福建工业制造物联网实验室”、“福建省精确成型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和“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等。同时,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开设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和建筑行业工程师实验班,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建筑现代化产业学院、智慧水务产业学院。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英国华威大学,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新泽西理工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鲍尔州立大学,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俄罗斯国立科技大学,马来亚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捷克奥斯特拉瓦技术大学等境外优质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约项目单位,2012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逢甲大学等多所台湾地区高校开展闽台合作交流。 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历史,不懈的创新追求是福建工程学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十三五”期间学校确立了建成高水平示范性应用型大学、更名为“大学”、推进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培育单位建设“三大目标”。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01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4年经教育部重新确认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继承和发扬了浙江工商大学“诚、毅、勤、朴”的优良校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树立了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机制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兴院、服务社会、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突出“大商科”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学院科学定位,以相近专业为支撑,紧密结合了学院办学条件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依托母体良好的学科基础、师资条件和教学资源,已经形成了以经管类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工、艺六大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学院自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学生8000余人,下设管理学院、经法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理工学院,并设有数学教研部、社科教研部以及体育教研部。学院现有24个本科专业中,经济学门类专业5个,管理学门类专业10个,文学门类专业4个,法学门类专业1个,工学门类专业1个,艺术学门类专业3个,专业布局与结构符合学院发展定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学院现有教职工412人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86.68%。正高职称30人,副高职称80人,博士学历51人,海外留学经历65人。截止2017年底, 蓝天计划(出国)累计17人;大地计划(国内)累计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 ,入选“省151人才”2人。 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充分发挥财经类院校优势,强调应用型技能和职业化发展,以提升学生的五大能力为目标,即: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国际视野、专业技能。学院在办学中注重特色培养,开设有会计学(ACCA方向)特色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澳学分互认班)、创业孵化班等,并成为我省第一所开设金融学CFA(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班的独立学院。2017年,我院产品设计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入选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与时俱进的专业设置,以生为本的培养模式和广受好评的人才质量,为学院吸引优秀生源打下了良好基础。多年来学院招生录取分数线在浙江省独立院校中始终名列前茅。近年来,学院文、理科投档分数始终保持省内独立学院前三名。2017年,学院桐庐校区录取新生近2000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具有成熟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了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就业工作体系,特别是在就业市场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搭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就业质量、就业率稳步上升,获得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院注重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已建成若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平台,如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富春电子商务研究院、“制笔”创新中心、“互联网+农创客小镇”创新中心、杭商院桐庐“中国民营快递未来发展高级研修班”等教学科研基地。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学生在各类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中崭露头角,多项作品在校级、省级和全国竞赛中获奖。同时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引领先进文化,“论语治学”、“乡村少年计划”、“书院六站一吧”都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平台。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将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学院“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以校园为点联系支部党员,以学为线融汇党章党规,以讲为面覆盖实践空间,并以浙江特有的文化礼堂为空间载体。通过“演”、“教”、“讲”的形式,开创了“七微”品牌活动。 为适应江浙地区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和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域社会需求,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与国外合作院校共同开展了多个的留学项目,这些项目分为合作院校的交换项目和学位项目,如本科“2+2”、“3+1”及硕士项目等。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和交换合作。学位项目主要包括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3+1双学位项目、南澳大学2+2双学位项目、英国诺森比亚大学3+1、2+2双学位项目。赴境外学习交流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赴境外深造人数逐年增加。同时,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出国交流,学院设立了对外交流特别奖学金、寒暑期对外交流奖学金、学院国际项目特设奖学金、雅思/托福奖学金等,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出国学习的热情。 学院校园占地面积为542亩,另有山体公园260亩,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2014年10月,桐庐校区正式启用,并接收首届学生,校区内的主要单体建筑包括图书馆、公共教学楼、管理楼、经法楼、人文楼、行政楼、文体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楼、师生活动中心楼、学生公寓楼、专家楼等。目前,学院依托有利的区域文化环境,积极打造“山水校园”、“诗画校园”、“人文校园”。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育人阵地,以“塘塆书院”、“春江书院”为平台的书院教育模式是学院育人的重要创新,“互动共享”、“阳光活力”、“宜居宜学”的熟人社区,成为学院育人工作的闪亮名片。 学院由浙江工商大学与桐庐县政府合作共建,依托工商大学和桐庐县政府的支持,不断地发展壮大自身办学成绩,目前,在浙江省桐庐县凤川-江南新城核心区范围内按在校全日制学生8500人规模建成独立校园。校区交通便利,北临春江路,南至320国道,距杭千高速凤川出口3公里,东沿凤川大道(柴埠大桥引桥)。学校离桐庐县城中心广场3.5公里,到市区中心位置车程5-10分钟。 随着杭新景(杭千)高速公路和杭州至黄山高速铁路(杭黄高铁)的建成,桐庐将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 学院落址的杭州市桐庐县,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多次荣获“中国最美县城”称号,近年来相继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城市、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等殊荣。它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上游,距杭州市区60公里,西接黄山、千岛湖,东连钱塘江、西湖,地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桐庐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就是以桐庐境内的富春江和两岸的青山为背景绘制而成。桐庐还是中国“快递之乡”,著名的快递民营企业: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均由桐庐人创建,几乎占据了中国快递市场的半壁江山。桐庐也是建筑企业集中的地方,全县有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54家。与此同时,富春江科技城、迎春商务区、富春山健康城、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都已经成为桐庐发展的新引擎。做为落地桐庐的首所高等院校,学院联系桐庐,倚靠杭州,辐射长三角,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在科研、文化产业、社会服务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杭州商学院落户桐庐,也对丰富桐庐城市内涵、夯实科教基础、提升桐庐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2021-02-01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大连工业大学按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学校成立于2002年6月,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500余人。学校先后获得“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大连市教育系统“青蓝工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地处素有“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的辽宁省大连市,新校区位于大连北黄海经济区——大连市庄河,这里山青水绿,钟灵毓秀;这里碧海蓝天、风光旎丽;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校园环境宜学宜居。新校区占地面积770余亩,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人文校园、文明校园、生态校园、智慧校园”处处得到彰显,校园规划现代别致,文化气息浓厚。教学楼、图书馆等楼群端宁恢弘,井然有致,学生公寓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让学子拥有“家”的感觉。学校是一所宜学宜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大学。 教育教学特色鲜明。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托大连工业大学学科专业优势,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办学定位,以“学生为本、教学为重、特色为先、就业为上”作为办学思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了2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工、管、经、艺、文等5大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3人,其中硕士以上教师242人,副教授以上96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还定期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知名企业家、社会知名学者等人士到校讲学。 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学校始终坚持构建知识与能力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工作室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相结合。学校开展部分专业大类招生,入学后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学习相得益彰。近三年,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14项、市级奖项12项。 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建校以来,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先后与省内外知名的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和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学习就业打造更多空间和机会。学校开设辅导课程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学习深造,先后有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知名学府攻读硕士学位。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国际交流广泛多元。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1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校际友好关系,联合开展交换生、游学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学校针对有意愿出国留学的学生,开设英语辅导课程,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始终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培养青年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现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30余个,青年志愿者、社会义工1000余人。每年都举办“校园文化节”、“读书节”等品牌活动及各类文体活动,彰显青年学子风采。 站在新时代,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以“科教兴国”为已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1-02-01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校,是湖北省第一所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民办大学,2018年在湖北同类高校中率先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得到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学校位于武汉市现代港口工业新城阳逻经济开发区内,武汉地铁21号线(阳逻线)直达校门口,交通便利。校园终年鸟语花香,四季风景如画,是湖北省首批“生态园林式学校”,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700余亩,建筑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两万余人。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亲切关怀和指导。1994年春,钱学森院士先后两次亲笔致信学校创办者,热情称赞“学校为即将到来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培养人才,真是件大好事”。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办学原则,牢记“严谨、自强、求是、创新”校训和“立校为公、办学为民、依法治校、回报社会”办学宗旨,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钱学森精神,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学校形成了以理工学科为主体,以生命科学为特色,涵盖理、工、农、文、管、教、艺等7大门类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13个学院,设有41个本科专业和23个专科专业,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已涉及工程、农业、兽医等三大专业学位类别。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省级品牌专业各1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 学校建设了一支由知名教授领衔、以博士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人才队伍。现有教师11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300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约为81%,博士教师数量居湖北同类高校首位,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有“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各1人(双聘),“楚天学者”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湖北名师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3人,省政府“楚天园丁奖”教师2人,武汉市优秀教师4人。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继续领跑全国同类院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及社会企业生产需求的教科研课题600余项,获得省、市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30余项;近三年,申报及授权专利数居湖北民办高校首位。 学校创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项,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5项,“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3项。先后与省内外200余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开办了“钱学森实验班”“九州通班”等近20类特色教改实验班,形成了“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双创教育模式和以“自强自立、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双创文化品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高。 学校建设了能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培养条件。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科研楼20余栋,学生公寓40栋(含2人间公寓14栋),并实现了空调全覆盖;有学生餐厅6座,室内外体育运动场馆面积10万余平方米,图书馆馆舍2万余平方米,图书文献资源总量233.41万册,无线WiFi覆盖校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6亿元。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实习实训基地4个、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4万余平方米,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形成了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品牌。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和“育人为本、科学发展、因材施教、乐教乐学、共同进步”的育人理念,培养的杨子威、许大卉、程菲、骆群曙、武春成、达瓦丁增等一批大学生先进典型,受到团中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团省委等有关部门的表彰,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示范引领效应。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2021-02-01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唯一轨道交通类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创办于1994年,是陕西省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由西安市鄠邑主校区和高新校区两个校区组成。鄠邑主校区坐落于“关中山水最佳处”唐代京城长安著名风景名胜——渼陂湖东畔,学校占地面积623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4.4万平方米。学校建有2.97万平方米的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0多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 学校特色优势: 1. 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构建起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轨道交通类、电气信息类、人文与经济管理类三大专业集群。 2. 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遵循“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实践为要、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思路,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发挥专业特长,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具有良好社会声誉。 3. 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构建和完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实践锻炼”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4. 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师资力量雄厚,已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占比65%,基本形成了博硕士群。“双师型”教师占比30%。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120名。 5.独特的实验实训基地。已建成“轨道交通综合实践基地”和“轨道交通信号连锁实训基地”为主的先进设备的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和6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使学校成为轨道交通类为主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的服务定位,坚持“人文、科技、创新”和谐统一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着力培养“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职业适应快的应用型人才”,着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2021-02-01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地理位置: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坐落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避暑圣地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秦皇岛是河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位于华北地区、冀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葫芦岛、西接唐山、北接承德,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拥有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秦皇岛因秦始皇求仙驻跸而得名,协办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唯一协办过奥运会和亚运会的城市。秦皇岛还是中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第一批国家智慧试点城市;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之一;十大最佳休闲城市之一;全国第一批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创建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20强之一,在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位。 发展历程: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其前身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被社会誉为环保系统的“黄埔军校”、环保人才的“绿色摇篮”。学院是1981年经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以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教育的高校之一,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正式升格为全日制普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院校。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一所环境类本科院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共建院校,是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首批试点院校。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原主任曲格平教授和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解振华先生曾先后兼任学院院长。 教学系部: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600余人,设有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生态学系、信息工程系、环境艺术系、经济学系、人文社科系、体育系、公共课部、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继续教育部、环境技术研究与实验中心、现代化教学中心、国际交流中心14个教学单位;设有环境教育研究所、环境信息技术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所、生态保护研究所、环境监察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环境工程技术服务与咨询中心、环境艺术设计与服务中心、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环境法咨询与服务中心等9个研究所。学院构建了“环境管理类”、“环境工程类”、“生态环境保护类”、“环境艺术类”、“环境保护支撑类”五大专业群,形成了“环境类专业齐全强势、非环境类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建设格局。学院目前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10个本科专业;专科专业38个,其中环境类本专科专业近20个,涵盖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专业”、“环境监察专业”、“生态保护专业”是学院的首创专业,具有深厚的办学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形成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先后建成了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3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习实训基地。 师资情况:学院现有教职工498人,专任教师366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6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39人。教师中有1名河北省教学名师,20名省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秦皇岛市首批市管优秀专家,3名秦皇岛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1名专家、教授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知名大学聘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 科研水平: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建立起了“以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拥有院级科研团队12个。2010年以来,教师主持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444项,其中省(部)级59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1项;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0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3项;发表学术论文1289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610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25篇;获得专利95项;完成咨询报告62部;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04部,其中90﹪以上为环境类教材。十一五以来,有11种教材被列入国家规划教材,《环境经济学》被评为“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合作办学:学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的大学或环保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近年来,学院成功举办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大会、中欧环境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中欧城市废物管理能力建设网络项目,接待了地球理事会联合会代表团的访问。从1999年开始,与荷兰万豪学院(Van Hall Institute)建立了联合办学关系,有一大批学生赴万豪学院留学并取得本科或硕士学历;2009年10月,学院与美国蒙东那大学签署了工商学士学位及本硕连读合作办学备忘录;2012年2月,学院与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签署了3+1合作办学模式友好合作备忘录。同时,学院先后与国内十几所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建筑设备:2014年10月,学院整体搬入北戴河新校区,一座与学院办学特色高度契合的生态环保示范性校园正式全面投入使用。校园总占地665.12亩,校舍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3.23万平方米。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572.95万元。学院共有适用图书63.7万册,生均106.03册。拥有数量充足、设备完善、环境仿真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室(基地),其中“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训基地”、“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实习实训基地,“电子废水处理技术实验室”是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建立的实验室,特别是在学院建设的中国与荷兰政府合作项目、由荷兰政府资助的水处理技术实验室——中荷水处理示范研究培训中心已成为中外合作典范。先后与中持(北京)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等共建校企合作实验室17个;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共建校校合作实验室3个;与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共建校地合作基地1个。 办学成果:建校近40年来,学院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的领导、指导下,始终不渝为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形成了鲜明的环境教育特色,在环保系统岗位培训、环境专业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近5000名地(市)、县级环保局长在学院接受了岗位培训,2.4万余名环保在职干部在学院接受了继续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大专学历毕业生2.6万余人。学院在中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办学历史见证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 继往开来,学院将继续秉承“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笃学、致用、绿色、和谐”的校风,恪守“严谨求实、止于至善”的教风和“勤奋诚信、志存高远”的学风,遵从“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根本,培育大学精神,积淀大学文化,铸就大学灵魂,彰显环境教育特色,创建绿色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全力提升办学内涵。 展望未来,勤劳智慧的学院人将与热心祖国环保事业的社会各界朋友一道,为建设以人为本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2021-02-0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1971年6月组建的山东省“五七”干部学校,历经山东省省级机关“五七”干部学校、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4月改建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学校有济南、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671亩。现有16个教学院部,专任教师57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01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21人,特聘工程院院士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1名,省农业专家顾问团专家1名,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名,省农业领域“653工程”专家1名,省教学名师1名,省优秀教师7名,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3名。现有24个本科专业,2018年招生的专科专业20个,涵盖了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2000余人。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9个省级教改试点及特色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专业,2个省级企校共建工科专业,22门省级精品课程,搭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设有83个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建有占地500亩的生态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00余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84万册,另有101个校外实习基地。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突出,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7项。 2012年6月,学校被国家公务员局确定为首批“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是全国10家特色实践教育基地之一。学校被授予山东省星火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山东省人事厅高校就业评估“优秀”等级、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等学校“平安校园”、山东教育盛典“2017年度山东最具办学特色本科院校”、“2017年度山东高校德育宣传奖”等荣誉称号。 2010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103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0余项,制定国家或地方标准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6项。承担国家东西部公务员、县处级农业领导干部、新型农民等培训任务,每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3000余人次。学校与澳大利亚、韩国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春之韵”、“夏之风”、“秋之声”、“冬之火”主题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特色日益凸显。2015年以来,学生在数学建模等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400人次,学生社团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84项,全省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100余项。 “十三五”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铸校”办学方略,坚持以农业工程为特色,以工学为主体,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线,促进工农经管艺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养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现代农业工程师和美丽乡村设计师。当前,全校上下正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现代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数据更新至2018年6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2021-02-01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是河北省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拥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百强高校。学校自1950年开始招生,经过七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以土木建筑类学科为主,工、管、理、文、艺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 学校坐落于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拥有“中国北方最美蓝天”美誉的塞外名城张家口市,占地面积810亩,建筑面积27万平米。现有教职工732人,其中专任教师61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3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61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全日制研究生、本专科在校生12760人,继续教育在读生9000余人。 学校设有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能源工程系、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数理系、外语系、信息管理系11个院系,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筑设计研究院及12个研究所,共有59个教研室,36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2个实习工厂,校企共建163个实习基地和8个科研基地。学校图书馆藏书126.5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92.24万册,电子图书37.44万册,国内外期刊2094种。 学校设有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能源工程系、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数理系、外语系、信息管理系11个院系,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筑设计研究院及12个研究所,共有59个教研室,36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2个实习工厂,校企共建163个实习基地和8个科研基地。学校图书馆藏书126.5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92.24万册,电子图书37.44万册,国内外期刊2094种。学校现有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授权点,工程硕士、艺术硕士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涵盖8个专业方向,共有39个本科专业、3个双学位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应用技术研发中心、3个省级教育创新高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1个省级众创空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同认证,标志着该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专业先后通过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业教育评估。建校七十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为国家的建筑、设计、机械、电力、交通等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被誉为燕赵大地建筑业的“黄埔军校”。多年来,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学校多次荣获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2-01
黑龙江工程学院
黑龙江工程学院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学校始建于1952年,前身是黑龙江省交通厅所属的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冶金部所属的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更名为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被列为国家国防科工局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实施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百所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高校首批建设院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和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是全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学校总占地面积近80万平方米。校园内,工程文化韵味浓厚,建设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楼、逸夫图书馆、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工程文化博物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等教学设施,具有泛在的移动互联网学习环境。图书馆藏书100余万册,中外期刊600余种。《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测绘工程》、《交通科技与经济》等刊物公开发行。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000余人,留学生60余人。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800人。学校现有二级学院(系、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设置了50余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文、理、法、经、艺等学科门类。动力、光学、计算机等3个领域被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确定为国防特色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2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测绘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测绘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7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全部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学校始终坚持需求导向,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打造校企合作升级版。与行业企业共建了龙建国际工程管理学院、智慧建筑学院、智慧城市研究院、智能交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中兴通讯ICT学院、信息与智能控制学院、新道用友创新创业学院等8个行业学院;建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工业4.0智能制造教育中心、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践中心、西门子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智慧建筑仿真实验中心、新道虚拟商业环境创新创业中心、商用车联网大数据监控中心、大数据物联网和GIS集成技术实验室、GE-Fanuc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徕卡现代测绘技术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数字化快速成型技术实验室等产教融合基地。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校内外实习基地180余个。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共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2个。学校建有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3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达成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开展硕士学位衔接项目;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美国西伊利诺伊大学、芬兰卡雷利亚应用科技大学开展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联合开展技术研发项目。 学校立足龙江,面向行业,辐射全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上享有“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并连续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文明校园标兵”、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师德建设“十佳先进单位”、黑龙江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近70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校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学校始终秉承“明德求真、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今天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以国家需要为第一使命、以龙江需求为第一责任、以人民满意为第一目标”的新时代目标追求,引领学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黑龙江工程学院 2021-02-01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学校成立于2004年,历经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两个发展阶段,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16年获批参照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进行招生,已发展成一所以艺术为主、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本科院校。学校下设成龙影视传媒学院、环境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食品与生物科技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亚心护理学院等7个学院,现有在校生8600余人。 办学理念: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和建设多科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办学,积极打造“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严谨与浪漫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校园文化,致力于培养富有艺术精神和科学思想、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服务社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和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办学条件:校园占地面积753.05亩,主体校园坐落于美丽的汤逊湖畔,由中外艺术名家规划设计,校园兼具东西方园林韵味,建筑融现代风格与古典气质于一体。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美术馆、陶艺馆、体育馆、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学生公寓、食堂超市等,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的影视媒体实训中心、环境艺术设计中心、食品与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及3D打印实验室、油泥模型实验室、首饰工艺实验室、动漫工作室、数字影像工作室、逐格动画摄影棚及黑匣子剧场等专业实验实训室近200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近5000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78.7万册。 师资队伍:学校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404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30.7%,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75%;外聘教师170人,行政管理人员104人。学校为每个专业设立首席教授岗,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学校实行讲座教授制,从国内外“柔性”引进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邀请成龙先生出任学校成龙影视传媒学院院长,聘请了冯小刚、张国立、包满珠等一批知名社会人士和专家教授担任专业客座教授。教师教研科研成果丰硕,近三年教师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77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146篇。 学科专业: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博采百年名校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和优质教学资源,开设了33个本科专业和6个专科专业,形成影视传媒类、艺术设计类、环境设计类、食品生物类、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六大专业集群,专业覆盖艺、工、文、经、管、农等6大学科门类。学校不断推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融合,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1个学院获批省级试点学院改革项目,1个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专业获批“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专业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专业获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3项教学成果获第八届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017年3月,我校与湖北工业大学正式启动专业学位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开展艺术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就业创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等必修课和创新创业选修课,举办创新创业竞赛、SYB创业培训班和创业沙龙活动,每年外出开拓就业市场,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艺术类专场招聘会以及企业专场招聘会。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咨询与服务于一体,面积达8532平方米,免费提供给创业学生使用。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近3年,毕业生人数与招聘需求人数比例达到1:6,就业率稳定在93%左右,部分专业就业率达100%,食品与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录取率达20%,一批学生创业成功并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放办学:学校具有国际化的办学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组建了中法艺术交流-新媒体艺术工作坊,开设了新媒体交互艺术项目大师班等;与韩国韩瑞大学结为姊妹学校,先后选派交换生、留学生等近500人。与国内知名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耀莱集团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与中航天业公司合作,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航空特色班);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合作,共建亚心护理学院;与德稻教育合作,开设“WIDS•德稻大师班”,由国际行业大师领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实战型、复合型行业高端人才。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958 95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