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是一所于2004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高校本科层次独立学院,由南京师范大学和泰州高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组建。2015年底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管理委员会,研究和决定学院的重大事项。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博士生导师陈双林教授担任院长、法定代表人,朱梅同志担任党委书记。经过14年的砥砺奋进,学院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果,成为泰州历史上第一座万人本科大学,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等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多次报道我院办学业绩。学院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规范办学,位于泰州市高教园区,占地面积1035亩,规划建设教学、办公、活动及生活用房32万㎡,已建成27万多㎡,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专家组对学院办学条件的检查。学院培养以文、理、经、管、工、艺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本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设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建有13个二级学院(部),有经教育部备案的46个本科专业,普招录取分数稳定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目前在校生1万余名;历届毕业生平均毕业率为99%以上,学位授予率为87%以上,平均就业率为96%以上,已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2万多名。师资队伍保障有力。南京师范大学选派具有高级职称或副处级以上职务的教学与管理骨干担任学院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在紧密依托南京师范大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启动“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研究方向团队建设计划”,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进一步强化高端队伍建设、培育青年教师队伍,实施两个“双百”行动计划(培养百名博士、百名高级职称人员;聘请百名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授参与学院教学,培养百名“双师型”教师),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十佳”大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科技新秀”等,激励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近几年,学院培养博士(含在读)58名、博士后2名,有80位青年教师晋升为副教授;有9名青年教师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名被评为“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名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4名被列为泰州市“311”工程培养对象;青年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罕见;有青年教师参与研究的课题获江苏省第13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是泰州建市以来获得的最高社科奖项;有的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已经成长为二级学院(部)负责人。启动研究生教育工作,学院获得1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9名青年教师获得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资格。许多教师荣获地区“新泰州建设功臣”“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师德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十佳文化新人”等称号。办学特色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凸显。学院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发展战略,确立了“素质高、基础宽、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教授走上大一新生讲台、博导走上本科生讲台,名家开设系列学术讲座;着力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教学督导、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院师范教育特色彰显,是全省同类院校中师范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学校,有10个专业可以招收培养师范类学生,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推行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实行“4+1”跟岗见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连续多年在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我院师范生入职数约占当年江苏省新入职教师数历年平均约8%。学院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蒸蒸日上,通过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大力加强校园人文环境、校内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的育人功能,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学院师生编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江姐》得到阎肃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亲切褒奖,多次成功公演并广获赞誉,荣获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学院沐浴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荣光,自主编排的舞蹈《梅君吟》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长期开展的“新学期第一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和品牌,荣获教育部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奖。积极推进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德国依尔姆瑙理工大学、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格林卡音乐学校、英国林肯大学、美国贝佩斯学校、英国提赛德大学以及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台湾东吴大学等建立师生培养交流关系。学生管理体系健全。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校风正、学风好,为学生学业有成提供充分保障。拥有“教师—教务员—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的高素质的学生服务管理团队;构建出“全员参与、院系联动、阶段培养、全面育人”的管理机制,抓好“思政教育建设、优良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等四大建设,实施“就业创业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勤助贷款服务、安康指导服务”等四大服务。建成较为完备的学生工作体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价值观念养成进行了合理的成长规划。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硕果累累。在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学生成绩已连续10多次名列全省高校前列;在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八级考试中,学生成绩名列全国独立学校前茅。学生在国内外、省、市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近600项,其中突出的有: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商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央视“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五十强”称号等。学生科研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国际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学生钱峰在读大三年级即被阿里巴巴公司提前签约。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公务员、村官和教师编制成绩突出。大力推行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党建工作出色。学院领导班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致力于探求符合独立学院发展路径的现代大学制度,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报告会,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代会、工会、“院长书记零距离” 等活动构成了民主治校的丰富图景,领导班子、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积极互动;加强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监督,处理好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外部关系,认真探索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政府监督、社会参与、依法办学的现代大学制度。学院以根植泰州、服务泰州为己任,积极在泰州事业发展中挑大梁、作贡献。成立了泰州历史文化研究院、泰州金融研究所,与泰州市共建泰州市歌舞剧院,与市人大合作建立泰州市地方立法研究院,与中国医药城合作建立医药法研究所,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学院体育场所设施面向泰州市民开放,师生承担全市部分中小学的体育中考、体质健康考务工作;师生多次承担泰州市大型活动的组织、展演;学生设计的“话说泰州”旅游宣传动漫等获得泰州市领导和市民的广泛赞誉;教师编著的《泰州历史文化丛书》(4卷)由凤凰出版社出版,作为地方历史文化通史在苏中苏北尚属首例。学院志愿者服务有声有色,获得泰州市百姓好评。每年开展“蒲公英计划”、“一路同行”、“幸福阳光”、“青春华章”等系列特色志愿服务活动近50项,其中“扶苗行动”荣获“江苏省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称号。学院社会影响力和办学声誉大幅提高。学院的发展始终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接见全国人大代表、时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原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同志时说:“依托老校、名校发展教育是一条捷径。希望你们继续努力!谢谢你们!”李源潮同志在沈健同志的来信上亲笔批示:“希望把南师大和南师大泰州学校办得更出色!”2009年8月教育部郝平副部长来我校视察指导,他高度赞扬我校:“办得特别好,建得特别好!”。经过14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学院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思路和运行机制,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发展时期,学院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按照“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办学要求,秉承“蕴德论道、励学力行”的校训,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深入促进内涵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为创建“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而不懈奋斗!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2021-02-01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材料磁性综合测量仪等设备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材料磁性综合测量仪等设备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北京师范大学 2022-05-27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固体均匀弦振动教学系统等设备采购竞争性磋商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固体均匀弦振动教学系统等设备采购竞争性磋商
北京师范大学 2022-06-14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馆
产品详细介绍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宏大木地板装璜有限公司 2021-08-23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存储系统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存储系统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线上邮箱报名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22日 09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北京师范大学 2022-05-31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是专门从事省地市级、社区科普教育资源、中小学、幼儿园和大学课程教学资源研究、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机构。 下设科普教育资源研究室、自动测量与控制工作室、物理课程资源研究室、化学课程资源研究室、生命科学课程资源研究室和教育科学课程资源研究室,并有17000平方米的研制生产基地。研究所有一支由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带领的50多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先后承担了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 “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等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0多项,30多位老师参加了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新教材的编写工作。研究所成立以来,累计已经获得了50多项教育技术产品发明专利,在科普教育资源和课程教学资源研究、开发与应用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可提供的系列教育产品有:科技馆、科普馆、科技创新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航天航空科普馆、航天航空科技馆、地震科普馆、地震科技馆、安全教育科普馆、安全教育科技馆、交通安全科普馆、交通安全科技馆、消防科普馆、消防科技馆、幼儿园科学发现室、农业科普馆、社区科普馆、社区科技馆、壁挂式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室、生命健康科普馆、低碳环保科普馆、军事教育科普馆、儿童乐园。   研究所研制的系列教育产品已推广应用到了全国各省市5000多家学校和科普场馆,建立了广泛的用户群。南师大系列产品以其卓越的性能成为同类品牌中的佼佼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科普场馆的关注。   公司现有生产车间、研发办公楼等,总建筑面积为16000平方米左右,其中生产车间12000平方米左右,研发办公楼4000平方米左右,并且拥有多种设备及生产流水线。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邮政编码:210009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山西路67号   电  话:025-83204284,83302681,025-83301983  传  真:025-83302681  网  址:www.kczyyjs.com  邮  箱:306824063@qq.com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2021-01-15
重庆师范大学
文脉深厚,教泽流长。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西部教师教育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办学历史源于1906年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学校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单位,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学校始终秉承“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恪守“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精神,立足西部、扎根重庆、服务全国,建立起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完备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起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两轮驱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三驾马车”,文化传承与创新、决策咨询与公共服务、科技攻关与应用转化“三大板块”的特色办学格局。师道尊严,彬彬济济。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二级学院,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留学生570余人。在职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和博士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800余位。有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外杰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等国家级专门人才26人。有教育部重点人才工程人选、重庆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10余人次。踵事增华,锐意兴革。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完备,一级学科覆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拥有2个重庆市立项建设“一流学科”,14个市级十三五重点一级学科;现有17个二级学院,75个本科专业。有数学与信息科学、文博与艺术文化、生命科学与绿色生态、智能材料与新能源、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教师教育等6大优势学科群。学校科研成果颇丰。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85项;发表ESI热点、高被引论文、三大检索论文2660篇,出版高水平专著166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等标志性成果60项,其中,“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科技奖的重大突破。学校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6项、国家级规划教材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4项。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三等奖,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竞赛奖100余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16个。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各类重大赛事中获得全国奖项283项。26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的接收学校。已与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合作科研、师生互访等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3次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殊荣,已在美国、英国、卢旺达、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举办“孔子学院”“汉语师范学院”,实现举办孔子学院的五大洲布局。学校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校园、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含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北碚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688亩。纸质书刊260余万册,可全文阅读电子图书116万种,可文献传递电子图书400余万种,音视频容量13万小时,数据库52个。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2018“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报告”扩展期刊。学校是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4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拥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重庆)”等3个国家级基地,是全国“中德(重庆)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全国首批部校共建“重庆新闻学院”。奋进扬蹄,乘风破浪。习近平、贾庆林、贺国强、刘延东、许嘉璐、彭佩云、韩启德、张梅颖、郑万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学校视察;教育部、重庆市主要领导多次来校关心指导工作,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将按照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治校能力和办学水平,大力推进本科教育振兴战略、学科引领联动战略、重师文化建设战略、特色发展战略,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重庆师范大学 2021-02-01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1956年学校暂名“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无锡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81.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1亿元;图书馆藏书284万册。学校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63个本科招生专业,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人(不含独立学院科文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近二十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5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几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9项(其中特等奖3项),首届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11个。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6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8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45部。获得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获得“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46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1个,省级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有专任教师1560人,教授29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61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54%,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38.1%。目前我校有“长江学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江苏特聘教授9人;双聘院士量级人才11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量级人才50人;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人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1人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4人入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2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为省“双创计划”人才,21人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05人次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57人次入选省“青蓝工程”;有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团队20个。 学校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现有6个省优势学科、12个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部省级科研平台30余个。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2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8项(重大项目8项、重点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0项。在SCI/EI/CPCI/SSCI/A&HCI/CSSCI等索引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366篇,其中SCI一区、二区Top等期刊论文370篇,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进入“中国内地高校Top100”,2016年位列54位,江苏省内高校第8位,全球高校排名第428位。2017年,学校入围US News 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23。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2项,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6项。“中国留学生与民国社科发展”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在“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服务体系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2篇智库报告获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9篇智库研究报告获江苏省领导批示。形成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高级别的科研项目、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彰显。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形成“十五年一贯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开设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与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宁夏中卫、内蒙古满洲里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州、连云港合作共建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建立校地共建载体平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180余家。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组建江苏师范大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师范大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学科性公司。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立师大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科技服务等创新业务探索。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17获批江苏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学校主动发挥服务功能,不断为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积极努力。 学校加快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发展。作为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69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4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2017年注册国际学生700余人,其中学历生350余人。与美、澳两所大学联办孔子学院,其中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荣获“全球优秀孔子学院”称号,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获批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硕士培养资格。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现设“一带一路”研究院(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和国家语委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其中3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与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建设基因组学实验室、药食植物实验室、聋人认知中心、教育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打造各类学生成长成才平台。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先后四次获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连续八年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校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主力队员曾入选国家队参加奥运会和女足世界杯。学校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学校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百佳校园足球社团”“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多次获评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教育管理创新项目一等奖”,多个班级获全国、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和江苏省“周恩来班”命名表彰,获得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奖项。 学校已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四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文明校园”。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江苏师大人将继续发扬“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新时期校园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2-01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6年,发轫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东北大学。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至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在川北有识之士倡议及川北三十六县十盐场支持下,依托东北大学的川籍师生在三台原校址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与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先生创立的西山书院共同组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1952年学校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等高校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学校一分为二,留在南充的部分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南充师范学院,1989年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2003年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经过70余年的发展,学校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育人理念,“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和“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成功入选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首批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是四川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确定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和四川省重要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基地、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基地,是全国首个被授牌“四川省优秀大学生选调基地”的省属高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学校学科优势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现有78个本科专业,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生态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天文学、中国史等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生态学与生态治理学科领域、政治学与社会治理学科群纳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四川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的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南充市重点实验室5个;拥有省级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3个。建有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中心西南分中心、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熊猫主食竹保育示范基地等9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川北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及川东北航空模型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拥有四川省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生态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等科技转化与社会服务科研机构。学校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著名古代文学专家郑临川、周虚白、傅平骧,哲学专家李耀仙,国际公认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胡锦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发展积淀了浓厚的学术底蕴。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5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800余人。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千人计划”、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100余人;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口碑好。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30000余人。“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398项、省级768项: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各1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3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65项,获得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7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70余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近35万余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科研成果丰硕,服务地方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0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级项目236项,省部级项目41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214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1篇(化学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学校在2019年自然指数排名中居内地高校175位),CSSCI、CSCD来源期刊论文1362篇;出版学术专著330部,2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奖、科技成果转化奖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9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专利109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广泛。先后与南充、绵阳、德阳、泸州、遂宁、巴中、阿坝等地市州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与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商业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等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与日本千叶大学、美国中俄克拉荷马大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并开展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学术交流、教师互派访学、学生交流等项目;组建“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巴中实验中学”“西华师范大学德阳附属中学”,与成都市实验小学等14所四川省名优小学共建小学全科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卧龙、蜂桶寨、唐家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署合作协议。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多次牵头承担了国家林业局大熊猫全国调查研究项目;与地方政府就基层治理、川陕苏区党史研究与宣传、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地方立法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投资建设了唯一一所由高校参与建设的50BiN中国节点望远镜,建立了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天文学研究机构的科研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形成了对外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近年来招收来自美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等18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来华留学生教育初具规模。学校环境优美,教学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建有北湖、华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0余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是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电子图书40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5个,珍藏古籍5600余种、74000余册,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阅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治蜀兴川的生动实践,加快实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359”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强校事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和“十四五”强势开局,为学校实现“三大阶段”目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而努力奋斗。(以上数据截止时间:2020年3月)
西华师范大学 2021-02-01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现由金华(校本部)、杭州(文二校区、萧山校区)、兰溪3个校区,18个学院(含独立学院)组成。 浙江师范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质量、提升特色、提升效益”为主线,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精神,弘扬“务实、求实、扎实”育人传统,实施“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发展战略,主动服务浙江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努力建设特色浙师、和谐浙师、美丽浙师、活力浙师、幸福浙师,朝着“建设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办学概况(数据截至2018年8月) 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自建校以来向社会输送了30余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有21万奋战在教育系统,近一半浙江省在职特级教师和省一级重点中学校长毕业于我校。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稳居浙江省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左右。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5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学生),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近3000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近2万人。 学科门类齐全,有71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数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列入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国家级课程16门,国家级专业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师资结构合理,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8人。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28项、全国教科规划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项。建有浙江省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卓越教师培养”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建成附属中学19所。学校立足浙中,深化与金华战略合作,积极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发挥作用。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学校与5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与40余个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入选“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海外建有5所孔子学院,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国家汉办非洲孔子学院研修中心、浙江省孔子学院师资选拔培训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37 2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