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成立于1999年8月,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位于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杭州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长三角宁杭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杭州也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自古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校区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下沙高教园区,毗邻钱塘江。校园占地906.46亩,校舍面积18万多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藏书90余万册。校园环境优雅,基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 学院秉承杭州师范大学“尊师爱生,崇术重教”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目前全院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会计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英语、汉言文学、护理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5个本科专业,分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办学19年来已经向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2.4万余名,目前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9000余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6%,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8%。同时,与杭州师范大学共享师资近200人。学院设有院级科研基金、学生科研基金、学术著作出版专项等资助项目,以项目促科研。建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护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浙江省重点(新兴特色)专业,护理学、化学等浙江省一流学科,物联网工程等杭州市重点学科,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等杭州市重点实验室,同时,与企业合作,先后成立了“水治理生态工程研究所”“杭州市数字医学研究所”“杭州工艺美术研究院”“慧优IT服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在院内建立了“美亚产品研发创新基地”等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中心。承担多项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 学院坚持因材施教,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实行学分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了1.5+1.5+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一年半学习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类基础课程,后一年半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最后一年为综合实践教学年)。学院积极开展与海外友好学校的合作办学,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分别与韩国又松大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那分校、新西兰林肯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特色育人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钟灵毓秀,得天独厚,杭州以其优美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目前,全院师生员工正坚定信心、深化改革,走服务地方、特色发展之路,为将钱江学院办成一所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携手努力。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2021-02-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学院创办于2001年6月,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办学规模超过万人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位于拥有“避暑之都”和“森林之城”美誉的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市白云区,毗邻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市综合保税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学院占地面积500余亩,拥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先后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100强独立学院、贵州省最佳独立学院、区域高水平独立学院、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春晖行动”先进工作集体、贵州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综合实力列省内独立学院前茅。 学院秉承“保证基础、强化实践、突出技能、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拓宽传统专业,积极培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强、适应面广的学科专业体系;实施春秋两季“学期实习”和“顶岗实习”,建立了200多个实习基地,培养和造就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 学院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融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为一体,共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雄厚;聘请省内资深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文学与新闻传媒系、社会科学系、理学系、美术系、体育系、外语系六个系;有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体育、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生物科学、电子商务等58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全日制本科学生近12000人。学院已毕业学生近20000人,毕业生就业率高,适应能力强,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立了“学院—家长—社会”联合培养机制,低年级重养成教育,实施半军事化管理。以教学为中心开展“一个月一个主题,一个班一个亮点,一个专业一个特色,一个系一个精品”学生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热情。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精心打造“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专业学术、科技文化、社会实践等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获省级奖项500余项。其中教学方面,获全国师范生第三届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中国创意设计年鉴·2013大赛银奖、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一等奖;教育方面,获第十二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贵州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贵州省第一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名、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贵州省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生作品展连续三年金奖;获共青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优秀组织、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优秀集体、贵州省第五届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大赛冠军、“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专项行动优秀实践团队、第二届“千校万师”杯全国电视·网络演讲大赛团体一等奖等;学生社团方面,晨曦社、春晖社、农民之子、环保协会获全国优秀社团。 学院建立“奖勤助学贷”五位一体的资助管理体系,设有国家级奖助学金、校级奖助学金以及社会慈善基金,对优秀学生、贫困生予以资助和鼓励,学院每年对学生的各项奖励及资助金额高达近2千万元。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2021-02-01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及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现有“三校区四校园”,包括广州校区石牌校园、大学城校园,佛山校区南海校园和汕尾校区滨海校园,总占地面积5328亩。学校设4个学部、35个学院、9个研究院(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办学史可溯源至1888年创建的格致书院、1905年创建的两广师范学堂和1921年创建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建校史则始于1933年创办的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学校革命传统深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复兴民族”是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林砺儒、何杰、杜国庠、陈唯实、王燕士、马肖云等著名教育家曾先后担任学校校长。吴三立、高觉敷、王鹤清、盛叙功、王越、阮镜清、黄友谋、郭大力、熊大仁、罗倬汉、饶宗颐、潘炯华、罗浚、叶述武、叶佩华、汪德亮、李镜池、李匡武、康白情、朱勃、刘颂豪、孙儒泳等众多名家名师先后在校执教。建校90年来,一代代华师人秉承建校之初“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宗旨,践行“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扎根岭南,笃志树人,为国家培养了90余万教师和各类人才。   如今,华南师范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培育教育人才的南方高地。近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教师教育强特色、学科水平上台阶”两大战略,推进“双一流”“冲补强”“新师范”三大建设,抓住人才队伍高地、科研创新高地、国际化、信息化四个重点,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优化治理体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建设步伐。   党的领导持续加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党建引领、五德同向”思政工作体系,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作为高校代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2019年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2022年顺利通过验收。        学科建设成效明显。物理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等4个学科获评A类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物理学、数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1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5‰。   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共有97个本科专业,33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覆盖12个学科门类。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强国为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教育强国总体部署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凝练确立了“锚定一个目标、实施‘两步走’战略、激活三大动力、构建八个一流体系”的“1238”发展思路,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和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力争为广东和湾区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华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东北师范大学
巍巍东师,根溯延安   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辽宁本溪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定址于吉林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入选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两区办学,学科齐全   学校现有人民大街校区和净月大街校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5000余人、博士生3000余人;在校留学生700余人。教职员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560人、副教授657人。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学科专业体系覆盖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72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学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19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6个(其中A+学科1个)、B类学科15个 两区办学,学科齐全   学校现有人民大街校区和净月大街校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5000余人、博士生3000余人;在校留学生 群星璀璨,人才辈出   学校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560人、副教授657人。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学科专业体系覆盖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72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学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19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6个(其中A+学科1个)、B类学科15个。 承典塑新,力行致远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东北师范大学将始终坚持以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第一选择,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在一流大学群体建设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上体现新担当,在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探索上实现新突破,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上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新篇章。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2-01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实践探索,现已成为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学校也是国家及自治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自治区民族雕塑研究中心、专业艺术创作基地、人文社科普及基地,是自治区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和全国八省区蒙古族体育人才、中国北方民族音乐人才、自治区美术、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基地,被社会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学校有赛罕校区和盛乐校区,占地总面积3800余亩(约25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4亿余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6亿余元。馆藏图书240余万册,电子图书210余万册,配备磁盘存储100TB。学校下设31个教学机构,5个合作办学学院,1个独立学院,4所附属学校。现有教职工2178人,其中专任教师136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116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9%,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67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7%;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002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9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 143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7人,获自治区“草原英才”项目资助30人。 学校有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31956人,其中蒙古语授课本专科生6536人,有各类研究生4263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161人,各类留学生577人,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92个本科专业(其中蒙古语授课专业30个),涵盖10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32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79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16个;有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基础实验室和特色实验室1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8个,校级重点学科37个。 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专业学位10种;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学校有科研机构92个,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1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8个、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同时拥有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3个。 建校65年来,学校形成了“求真务实,育人至上,学术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强化了“双学位教师教育和蒙汉兼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秉承“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已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24万余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蒙古、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几个国家及50余个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被批准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学校先后聘请包括五位两院院士和四位学部委员在内的四百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任学校学术顾问、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正按照“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理念转型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不懈努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2-01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Boda College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松辽平原美丽的英雄城——吉林省四平市。 学院于1999年底开始筹建,2000年4月被吉林省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吉林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当年秋季首批新生入学。2004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在不断探索的办学实践中,博达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优势。 理念先进。学院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为了一切学生成才”的办学宗旨;“服务社会、科学定位,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育人为中心、需求做导向、质量求生存、特色谋发展”的发展战略;“创建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特色鲜明、社会信誉高的一流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博学致用、达人致远”的校训。 独立法人。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按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录取,学生学业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国家承认的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本科毕业证书,毕业生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环境优越。校园毗邻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可以共享吉林师范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院环境幽雅,各类教学设施齐全,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投资9亿元建设新校区,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4年,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完成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西语系、教育系、学前教育系、中文系、数学系已搬迁至新校区。整个项目至2019年底前完成。全部建成后,连同原有校园,可形成容纳1.5万名学生的规模。 师资雄厚。现有专兼任教师509人,其中博士43人,硕士288人 ;具有正高级职称48人,副高级职称13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并高薪聘请来自英、美、德、法、日、韩等10个国家的外籍教师和吉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前来任教。 各系、各专业均有学术水平高的专家、教授、外籍教师和博达学院一批高学历的优秀年轻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70%以上。 教学优秀。学院现设有本科专业39个,专科专业9个,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管理、法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形成了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理工、管理、艺术传媒5大专业群。博达学院继承和发扬吉林师范大学丰富的办学经验,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管理严格。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领导班子年富力强,具有高瞻远瞩的开拓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各行政部门分工科学,权责明确,管理队伍素质高。学院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理念,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正面教育为主,严格学生管理,加强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 社会影响广泛。建校以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思想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校生成绩突出,知识运用能力强。毕业生就业范围广,遍及各地,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在省内同类院校名列前茅。 学院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先后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评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被中国教育联合会评为“中国一流高等独立学院”;连续2次被授予“吉林人民满意的金牌使者”称号;被吉林日报社会信誉百姓评价活动组委会授予“百姓口碑最佳单位”称号;荣获“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称号。 在新的历史时期,博达学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做为蓬勃发展的独立学院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日本广岛大学、日本冈山大学、日本京都信息大学、IGL医疗福利专门学校,韩国世翰大学、韩国湖西大学、韩国顺天乡大学、韩国江原大学,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台湾南华大学,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等建立姊妹校关系。与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韩国仁济大学,韩国韩基大学,法国普瓦捷大学、法国雷恩大学,日本长崎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国际朝日学院,泰国博仁大学等建立交流关系。 我们将努力战胜各种挑战、紧握发展机遇,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坚定不移地朝着“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独立学院”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2021-02-01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由福建师范大学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联合申办,2003年5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2003年12月通过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独立学院。学院实施全日制本科教育,办学以来先后获评“全国百所较好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学院沿用了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之一的福建协和大学的校名,继承和发扬老协和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砥砺出“厚德励进,博学自强”的校训精神,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学府优质教育资源,以新机制、新体制,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院位于福州闽侯上街大学城学府南路,校区占地面积近千亩,背靠郁葱的旗山,溪源江从校区穿行而过,校园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郁,具有完备的教学、实验、文化、体育和生活设施,是融现代化、网络化、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为一体的“山水学村”。 学院依托福建师范大学优势学科,努力创建特色和品牌专业,目前设有文化产业系、外语系、国际商学系、信息技术系、经济与法学系、管理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等8个教学单位,共开设涵盖文、理、工、教、经、法、管、艺等学科门类35个本科专业和2个国际化本科教育实验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2万人。 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现有600多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超过30%;自有教职工当中,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1个。 学院积极推动教学科研上水平、上台阶。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应用型学科、特色专业、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等建设项目30余项,5部自编、合编教材入选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2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含省部级以上重要项目30余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让每位协和学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以培养“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强调实践应用能力与一定的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实行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为核心的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决定修学年限,修满规定学分即可在弹性学制内的各个学年申请毕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国际、国内和省级各类赛事中获奖千余项,历届毕业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3%以上,在省内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获评“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充分发挥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港澳台、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为学生铺设出国留学的“绿色通道”。目前,学院已与国外和台湾地区多所高校进行办学交流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于2009年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独立学院首家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即SQA HND项目)海外授课中心,先后组织多批学生赴英、澳、日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交流学习。 作为成长型的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要求,立足福建、服务海西,以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需求为己任,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集中和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独立学院,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新福建建设贡献力量。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2021-02-01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照新型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学院地处天津市第三高教区,坐落于天津师范大学校区内,共享母体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津沽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理念,同时秉承母体校天津师范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院于2005年成立并开始招生。学院招生纳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施行学分制管理,三至六年弹性修业年限,修满学分成绩合格者,颁发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学士学位,毕业信息与学位授予信息实行教育部网上注册。目前,学院有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近6000名在校生。学院现有11个教学单位,共有30个专业(方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分别归属14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数学类,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经济与贸易类,法学类,教育学类,美术学类、设计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天津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通过严格的教师招聘与遴选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各种优秀人才,不断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学缘、年龄和职称结构,构建了一支高水平、有爱心、重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占主讲教师的40.2%,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2%。强大的师资力量保证了课程质量以及实践、实训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现有三类教职工共计611人。一是自有专任教师192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学岗教师111人,自有专任管理岗教师77人,自有专任工勤岗人员4人;二是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任命和委派的管理干部10人;三是外返聘教师409人,其中退休返聘管理岗教师14人,外聘兼课教师395人。 学院成立之时同步建立学院党组织。目前,学院党委下设19个基层党支部,支部书记和支委全部由自有专任教师党员担任。组织关系在学院的党员共有237名,其中教职工党员150名,学生党员87名。 学院设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学生受益面达40%以上。根据国家及天津市政府有关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享受国家或天津市相关奖学金和助学金。 学院秉承天津师范大学严谨的治学风格,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截止目前,累计培养毕业生共11000余名,其中考取国内外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数为519人。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职业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天津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天津市学校文艺展演等竞赛中均获得一、二等奖。几年来,我院学生参加国家各类竞赛获奖170余项,天津市各类竞赛获奖220余项。 学院始终将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院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鼓励学生创业,成立大学生众创空间,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于天津市高校前列,高于天津市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对外汉语志愿者等。 学院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科学的教师培养机制,制定了科研工作奖励和扶助措施。学院教师和管理干部主持局级及以上课题50余项,院级课题480余项;发表论文66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70余篇;出版著作30部;教职工及集体获得局级以上奖励110余项;参加各类竞赛获奖30余项。 建院以来,津沽学院已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办学规模不断矿大,专业、学科实力不断增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院由初始阶段逐步向成熟发展阶段迈进。十三五期间,学院坚持“特色立校”的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建设,以承担大众化教育为己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2021-02-01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成立于1999年,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首批独立学院,是以全新机制和模式办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计划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统招计划。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西北师大知行学院,春风化雨英姿勃发。学院坐落于兰州市安宁区,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隔街相望。校园环境整洁,交通便利。 学院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现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传媒系、法律系、数学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教育管理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及公共课程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12个系(部),8个职能处室和2个教辅单位。开设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英语、西班牙语、翻译、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动画、广告学、教育学、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税收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30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2018年学院面向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海南、四川、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甘肃等12个省(自治区),招收国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30名。学院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8398人。 汇聚高教人才资源,实现师资互惠共有。学院现有170多名专职专任教师、450余名专任教师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有外籍教师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40.7%。同时,与西北师范大学的资源共享、师资共有的渊源关系,进一步保证了学院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择优执教的教师资源。西北师范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272人,教授280人,副教授519人。博士生导师123人,硕士生导师898人。现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导人才2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人员1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52人,甘肃省 “飞天学者特聘计划”人选23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 紧密依托西北师大,全面实行资源共享。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有各类教室300余间,可同时容纳万余名学生学习使用。学院有微机室和各类实验室90余间,能够满足学生实验、实训需要。学院图书馆藏书58万余册,馆内布局科学合理,阅读环境优雅舒适。学院建有校园宽带网络、外语教学广播系统、大学生活动中心、体操训练室、美术展览室等设施,各类运动场地面积约27000平方米,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和课余社团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学院紧密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充分共享其优质教育资源,共同使用高水平现代化图书馆、博物馆、阅览室、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设施和宽带网络、通讯网络等。 百年名校独立学院,风范精神薪火承传。西北师范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知行学院传承百年名校严谨的治学传统、丰富的人文积淀和深厚的学术底蕴,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创建现代化气息浓厚、人文精神饱满的育人环境,全力实现严格治校、严肃治教、严谨治学的办学宗旨。 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跃广泛。“体育之春”、“夏季创新创业活动”、“艺术之秋”、“冬季读书学术活动”等一系列文化艺术、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朝着人格有魅力、专业有实力、学习有活力、发展有动力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学院活动“精品化、届次化”,系(部)活动“特色化、深入化”,社团活动“经常化、小型化”的全程育人、广泛参与、品味独特的大学生工作理念;“原上草”文学社、演讲辩论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等社团活动丰富广泛。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甘肃省金城大专辩论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甘肃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手工会计分岗位技能大赛、大学生文学艺术作品竞赛、大学生ERP应用能力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多次取得骄人成绩,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精神文明单位”等多项奖励。2017年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三等奖3项、西北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1项;在第七届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个人一等奖2项、团体二等奖1项、团体三等奖1项;在第九届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在甘肃省第五届大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团体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个人一等奖34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39项;在第三届甘肃省大学生ERP应用能力竞赛中荣获个人三等奖1项;在第十一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9项等。 学院实行奖助学金制度,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国家奖助学金以及甘肃省三好学生奖和优秀学生干部奖等。学院设有院长奖学金、三好学生奖、优秀品德奖、学习优秀奖、实践技能奖、学术科研奖、学科竞赛奖、创新创业奖、文学创作奖、文体优胜奖、模范学生干部奖、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奖、优秀毕业生奖等多项个人及团体奖项。奖助面宽,机会广泛;争先创优,鼓励上进。 学院2012年被甘肃省民政厅评为“中国社会组织5A级单位”;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受到民政部表彰。学院在西北师范大学宏观指导下,正以全新的办学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教育资源重组优势,秉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努力向“专业特色鲜明、应用优势突出、教育质量优秀”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目标迈进。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2021-02-01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Lijiang Colleg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LJC;学校代码:13641)创建于2001年5月,2007年10月整体迁入位于桂林市雁山大学城内的新校园。学校是一所经教育部确认、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现由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益勤商贸有限公司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联合举办,从事非营利公益性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独立校园,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招生、独立组织和管理教学、独立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桂林市,坐落在漓江之滨、雁山大学城内,东向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隔路相望,比邻桂林旅游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桂林分校)、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及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校园规划占地近1000亩,已投入使用536亩,校舍建筑面积21.5789万平方米,资产总值5.31亿元;建有多媒体教室86间、实验实训室72间、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81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8.59万多册,中外文期刊400种,电子资源电子期刊约6000种,远程包库使用电子图书约150万种,本地镜像电子图书10万种,包库使用学术视频约16万集(篇),已购买CNKI全文数据库,读秀中文学术搜索、超星电子图书、超星学术视频,VERS维普考试资源系统,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等电子资源;建有球类馆、塑胶跑道田径场、风雨田径棚等各类现代体育运动设施,校园网络基本实现了办公区、教学区和生活区全覆盖。 学校依托“省部共建”广西师范大学的优势,立足桂林、融入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主动适应广西“三大定位”(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战略支点、“一路一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和桂林市加快建成“国际旅游胜地”的需求,加强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设有中文系、外语系、经济政法系、管理系、音乐与教育系、艺术设计系、理工系、体育系、社会科学基础部等9个教学系(部),开设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42个,其中常年招生专业35个左右。专业学科以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为主体、以教师教育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为辅助,初步形成了“一轴两翼”结构格局,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从2015年起在广西区内实行本科第二批次录取,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2012年1月,新增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截止2016年7月,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11届共21600名合格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居广西同类高校前列,2015届毕业生初次和一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0%和92.26%,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2015年度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专任教师230多人,兼课专任教师110人,外聘专任教师近400人,专职党政教辅人员(含辅导员)220多人。专职专任教师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31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150多人,“双师双能型”教师83人,外籍、台湾籍教师6人;有广西高校首批“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2人,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人选24人,广西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人选4人,西部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人选3人,广西民办高校“优秀教师”15人,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人选2人;广西高校各本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6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及项目结项通讯评审专家1人,广西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专家1人,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桂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人,广西中国语言文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1人,广西师范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广西师范大学及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 学校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建有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特色专业2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1个、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建设)平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1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自治区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以及广西民办高校重点专业5个。近五年来,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教改课题13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广西哲社规划项目8项、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38项;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广西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创办十六年来,学校一直秉持“向学向善,自律自强”的校训精神,解放思想,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彰显,逐步成为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文化建设奖”“广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卫生优秀学校”“广西优秀民办高等学校”“2015年度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连续数年入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百强,2016年名列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综合实力”第52名和“教师创新能力”第28名。 当前,全校师生正以昂扬的姿态、实干的精神,加快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为在“十三五”末实现“两个建成”(全面建成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基本建成区域先进、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定位目标而努力奋斗!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237 2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