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1980年建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10月划归北京市管理。2018年2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并入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物资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北路东段,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地处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源头,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宜人,是北京市授予的“美丽校园”、“文明校园”、和“花园式单位”。校园占地670余亩,建筑面积2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齐全。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属高校一流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室、智能物流系统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物流工程中心,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智能物流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是学习和科研的良好场所。 1993年,学校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期货专业;1994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2010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采购管理专业。目前,学校设有经济学院、物流学院、信息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教学机构。学校现有2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学(期货与证券)、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设备工程)、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工程(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会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法学(流通法)、商务英语。 学校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拥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设20个二级学科/专业;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学校拥有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目前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近8000人,其中本科生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几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流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尤其在物流、证券期货等行业中,毕业生享有较高社会声誉。 学校现有教职工646人,其中专任教师439人,教授68人,副教授18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9.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4.4%。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长城学者5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和骨干人才5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和青年拔尖人才24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8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人,北京市高创名师3名,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12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13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市一流专业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精品教材8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6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市级本科优秀教学团队6个;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立项1677项;2008年5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被教育部评为“优秀”。2012年学校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学校逐渐形成了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近三年,学生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西班牙哈巴涅拉国际合唱比赛等大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目标和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在流通现代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建有流通经济研究所、农业与食品物流研究所、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物流统计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所、期货研究所、中国盐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近三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9项,省部级课题96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233部;发表学术论文2355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200篇;获国家授权专利217项。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以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为平台,整合校内科研力量,形成对外合作窗口。近年来,建立市级大学科技园、中关村智慧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和中关村科技型企业创业孵化集聚区,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成立京东电子商务学院,促进教学科研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推进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全国商务系统、期货行业系统以及地方政府在内的“五大合作”,与北京市贸促会、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办公室、平谷区、中关村管委会、南通市、洛阳市、十堰市、厦门市、青岛市、赤峰市、拉萨市、三门峡市、山东省科技厅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南方物流研究院、现代物流产业(华东)研究院、京津冀物流一体化研究中心、西藏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平谷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合作机构,逐步形成服务地方的合作模式。 发展与国内外院校,尤其是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关系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京物资学院已经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42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在科研课题、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教师互访、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古韵今风相辉映,文脉相承育新人。如今,北京物资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笃行日新”的校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正努力建设首都乃至全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中心、物流理论研究中心、物流政策与决策咨询中心和物流技术创新中心,朝着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北京物资学院 2021-02-01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隶属于北京市,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建立的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1961年文化学院撤销,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印刷工艺系基础上组建成立北京印刷学院。经过近60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经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科学研究创新、办学格局开阔的传媒类大学。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以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校初步形成了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四大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构成的新型数字媒体专业群,拥有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授权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本科专业。学校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华南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6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个北京市一流专业,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挂靠单位、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北京市出版印刷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北京文化安全研究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动漫创作及人才培训中心”。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17年底,学校教职工共801人,其中专任教师538人,硕博比例达到89.78%,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0.93%。学校形成了以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获得者为核心的行业领军人才团队,以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已建成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的人才队伍。2013年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2017年11月,共计招收44位博士后,其中,7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6位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位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7位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其中一等资助2人;二等资助5人),24位获得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项目资助,4位获得北京市教委面上资助科研项目。在市属设站单位中,我校在站博士后获得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项目资助总人数排名第三,资助人数占在站博士后人数比例名列第一。 办学近60年,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工作,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近五年学校科研经费稳定在6000万左右。5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项目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科技部软科学项目2项,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部级项目123项,其中北京市科委项目19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9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3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8项,国家新闻出版署项目15项,其他项目26项;市级项目284项,各类横向科研项目408项。 学校强化产学研结合,建立了覆盖新闻出版产业链的科研平台。2010年经北京市批准,学校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2013年,学校成立了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青岛研究院。2014年,学校获批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成立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与传媒研究院。2015年,中国版权协会版权研究中心、国家复合数字出版工程和版权保护工程落户北印。2016年10月,北京印刷学院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发起成立“京南大学联盟”。学校与属地政府、2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兄弟院校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近五年承担了近200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学校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EI、ISTP、CSSCI等检索论文1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40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500余件;科研获奖国家级5项,省部级4项。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大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的50余所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签订了本科、研究生以及本科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同授予学位的协议。在国内外百余家出版社、公司、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多家企业在我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学校成立校友会,积极利用校友资源,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服务。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2-01
科技讲堂第一讲|周玉: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教育在线及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共同举办“落实全会精神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讲堂活动。旨在通过权威解读、经验分享、实践探讨等方式,全面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09-10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5-08-11
专家报告荟萃㉘ | 重庆大学副校长卢义玉:重庆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重庆大学,自1929年成立以来,历经沧桑,始终站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前列。我们是中国高校中唯一一个自建校以来没有更换过校址和校名的大学,这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坚守。近年来,重庆大学在“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始终保持在中国高校的第一方阵。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2-18
北京理工大学在拓扑电路和高阶拓扑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张向东教授课题组和信息与电子学院孙厚军教授课题组合作,在拓扑电路和高阶拓扑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Phys.Rev.Lett.以及Phys.Rev.BRapidCommunications(Editor’sSuggestions)上,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7-08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一号卫星几何定标精度分析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刚刚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的“京师一号”小卫星(BNU-1)又取得新的研究进展,我校全球院极地遥感团队通过应用几何定标模型和非参数的几何校正方法,对BNU-1卫星图像进行地理定位,初步实现了BNU-1卫星数据两级数据产品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 2022-07-08
周玉: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当今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实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中国科技产业》2024年第11期 2024-11-27
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总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
品读科技奋斗故事,领略青年意气风发。近日,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总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这也标志着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圆满落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以“自立自强,创见未来”为主题,旨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广泛动员青年人才为党和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从科研一线中发现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创新型人才,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以青春之名义践行强国有我的时代征程。我们深刻感受到广大青年工作者正在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着青春力量。 覆盖广泛,多地联动搭建交流平台 以奋斗为底色的时代,更需要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不断向着科学的理想和高远的追求前行。在总论坛之前,本届论坛联动了北京、广东、山东、重庆等地方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了“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专题分论坛,并邀请了众多知名院士、学科专家、行业带头人作为评委专家,同青年人才就科技创新中的重点难点痛点等问题进行现场交流,给予指导与建议。 在北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分论坛活动中,主办单位以瞄准世界前沿科技为核心议题,以国家下一代科学技术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解决“卡脖子”等技术难题;广东“面向经济主战场”分论坛则着眼于未来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的深度转型,聚焦“中国制造2035”等国家重大工程,为打造青年科技人才后备队伍积蓄动能;山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分论坛中则重点关注一批国家重点技术难题,积极探索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加速器等链式孵化载体体系建设工作;在重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分论坛中,主办单位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导向,立足医学科技领域与行业特点,探索科技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 跨越祖国大江南北,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以丰富的活动吸纳各方青年科技人才参与进来,广泛动员了青年人才为党和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为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反响强烈,为青年群体策论搭建广阔舞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作为首届以青年科技人才为参与主体的科技论坛,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受到了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积极展现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创新成果。据了解,自本届论坛相关活动在去年5月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来自27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参与推荐的近30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围绕科技创新中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建言献策,涵盖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众多前沿科技专业领域。 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岗位,在平凡的工作之中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在5月8日举行的总论坛上,10位脱颖而出的选手打开科技的想象空间,生动阐释他们的人生经历、前沿科研成果。最终一直专心于铌酸锂太赫兹强源方面的科学突破以及太赫兹技术的落地应用的吴晓君获得论坛大奖“科技新星奖”。在演讲结尾,她眼神坚定地说道:“我们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将不忘初心,不负绍华,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请党放心,科技强国,有我们!”这样铿锵有力的语调深深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观众和观看直播的网友。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正是要搭建这样一方展示前沿科技成果和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心的舞台,鼓舞着他们在科技的“大舞台”上继续建功立业,勇攀高峰。 影响深远,为科技创新发展积蓄动能 青年有梦想,国家有未来,民族有希望。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是中国科协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政治引领的重要举措之一。回眸此次论坛,不仅充分展现了广大青年人才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风貌,更广泛凝聚青春力量的价值共识,大家纷纷表示要不忘初心,鼓足干劲,书写用科技赋能新时代的华章。 中国科协将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致力于打造联系服务有温度,学术交流有深度,战略咨询有高度,科学普及有热度,开放合作有广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助推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引导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奉献智慧和力量。 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让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扬起青春之帆,绽放绚丽之花。期待广大的青年科技人才向着心之所想砥砺前行,迸发青春力量,展示青春风采!
央视网 2023-05-09
广州易方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广州易方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72501)成立于2012年,是通过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POLYV视频云是广州易方旗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云计算服务平台,其中包含云点播、云直播和其它视频服务,提供API、SDK技术支持,并拥有国家专利级别的视频版权保护技术及三套CDN加速,致力为用户提供稳定、安全、快速的企业级云视频服务。      2016年,获得山行资本创始人Pre-A轮融资、全资收购国内知名播放器厂商Cuplayer。2017年,荣获“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2018年,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视频云行业***股,为CCTV央视世界杯赛事网络直播提供技术支持;2019年,连续4年当选央视春晚APP端直播技术服务商,为CCTV央视亚洲杯赛事网络直播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保利威视频云为CCTV央视、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新东方、好未来、戴尔、西门子、宝马、蔚来等超过18w+家国内外企业提供优质的云视频服务。而在云视频技术开发及应用方面,易方信息一直保持在国内业界领先地位,以尖端的视频技术,搭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共享和互动的桥梁,达成“让视频传递价值”的使命。
广州易方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2021-12-0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8 49 50
  • ...
  • 416 41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