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是亚洲规模最大、世界著名的电影专业院校,也是北京市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历史沿革 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该所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 办学规模 北京电影学院占地105亩。全日制在校学历生近30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留学生、在职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及培训生3000人左右。学校正在建设新校区,占地667亩,规划在校全日制学生6000人。 办学特色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学校建立了完整、科学的电影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北京电影学院以其办学思想科学化、专业架构整体化、教育体系系统化、人才培养精英化、学校功能一体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教学保障现代化的办学优势,在中国电影高等教育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经过60余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修身、勤学、精艺、践行”的校风,“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体系。以此为基础,学校致力于发展适应中国电影强国建设需要的电影教育,培养有所敬畏、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优秀电影工作者。2007年6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推出的全球25 所最佳电影院校的排名中,我校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三名。 人才队伍 北京电影学院有教职工527人,其中专任教师287人,包括教授59人、副教授120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15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教师中大部分是国内外电影专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教师或者电影艺术家,具有丰富的电影人才培养、电影技术应用开发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在电影创作、教育和学术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过国内外影视创作的多项大奖。 学科专业设置 北京电影学院拥有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具有系统、科学的电影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文学、导演、摄影、电影学和影视技术等5个系,表演学院、声音学院、美术学院、动画学院、管理学院、摄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高职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分院及研究生院、基础部和培训中心,共计19个教学实施单位,涵盖了电影创作的每一个行当,囊括了电影创作的全部环节,是唯一能独立进行故事片创作的院校,电影学学科综合实力领军全国,位列世界前茅。 硬件设施 北京电影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专业教室和专业试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录音实验室是全国高校唯一获得国际声音权威——杜比公司资格认证的实验室,声音实验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电影学院社会实践横店影视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28万元以上,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艺术创作的需要。 国际交流 北京电影学院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用国际化办学提升办学水平。1984年成为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合会)的会员学校;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2002年当选为该组织亚太地区电影年会的执行主席。2008年11月,学院成功举办了“2008北京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大会”,来自全球48个国家的近百所成员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长及代表出席了大会。学校先后与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近30所电影院校建立了电影专业教育、学术研究、教师互访与创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关系。先后聘请了38名国内外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电影学术理论研究专家、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及兼职教授。学校每年还聘请外籍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学院派出大量教师“走出去”,与各个国家电影院校进行学术访问、专业交流,执行创作、教学和科研合作项目。先后在近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电影作品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影院校学生合作拍摄纪录片、动画片。“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于2002年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谢飞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5届,得到世界各地影视院校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参与,每年都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视院校的近千部影视作品参展,已成为在亚洲举办的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生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创办于2001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7届,是中国最具权威的青年原创动画作品展示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被称为中国动画短片的“奥斯卡”,参赛作品已从国内扩大到了国外,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我校是首都北京对外留学生教育、教学最有影响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多次荣获北京市留学生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 学术交流 学校是亚洲电影学术交流的中心,先后开展了学院大讲堂、学院放映厅、校友携片交流、人文讲堂、大师作品回顾展-世界电影大师作品回顾展等各类活动,举办了文学系金字奖、摄影系先力奖、 “动画学院奖”、导演系导演奖、表演学院奖、声音学院奖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的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理论家、管理和技术专家等来校任职、讲学、交流。 校园生活 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颇具“电影味”。学校有大学生电视台、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记者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创业联盟等优秀学生社团,各系(院)有青年记录影像小组、锐影评团、电影合作社等优秀学生社团。每年举办艺术创作、作品展映、佳作评选、各国电影周、民族电影周、电影音乐会、体育节、校园文化节、校园歌手大赛、艺术院校女生节、首都高校最社团之夜等各类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其中校园歌手大赛已经成为首都高校优秀学生活动品牌。学校注重实践教育,构建了以军训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毕业联合作业及毕业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京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留下同学们的足迹和思想历程。学校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刊》、大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立体地呈现出一个校园环境优雅、学术氛围浓厚、电影特色突出的大学校园。 育人成就 建校60余年来,北京电影学院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数万名电影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其中有陈强、赵联、庞学勤、于洋、许还山、张天民、林汝为、林农、王炎、李文化、魏铎、沈杰、阿达、吴贻弓、丁荫楠、胡炳榴、陈家林、韦林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王好为、黄蜀芹、广春兰、李前宽、颜学恕、滕文骥、郭宝昌、翟俊杰、韦廉、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黄建新、鲁晓威、尤小刚、顾长卫、张黎、侯咏、赵非、王小列、肖锋、赵小丁、陶经、李少红、胡玫、陈国星、霍建起、尹力、冯小宁、何群、唐国强、寇振海、宋春丽、肖雄、张铁林、刘佳、周里京、方舒、张丰毅、谢园、沈丹萍、王志文、许晴、胡亚捷、蒋雯丽、徐静蕾、黄磊、赵薇、陈坤、何琳、黄晓明、张元、王小帅、贾樟柯、陆川、王全安、余男、柳云龙、袁立、黄渤、姚晨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及电影专业人士。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 研创实力 北京电影学院是国家动画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和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的挂牌单位。根据教学和艺术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学院建有电影理论研究所、数字电影技术研究所、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中日动画漫画研究中心、中国动画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中国电影高新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影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中心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动画产业年报》、《中国电影产业年报》编辑部等研究机构。2007年成为首家主持国家“863”项目的艺术院校。2012年,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申报成功北京市2011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电影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能够进行正规的商业电影生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据不完全统计,青年电影制片厂创作或参与创作的电影作品,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77个。其中,《邻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选1999年新中国电影五十年优秀影片五十部;《离开雷锋的日子》、《冲天飞豹》、《秋菊打官司》、《劲舞苍穹》、《大沙暴》、《台湾往事》和《婼玛的十七岁》等获得多项“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创作的影片,多次荣获国外电影(文化)奖项和国内影视奖项。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所拍摄的一万余部电影作品中,由我校师生校友担任主创的占70%左右。学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奖影片上百部(次)。教师和毕业生荣获包括奥斯卡、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等重大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 发展远景 自新世纪以来,北京电影学院从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自觉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来培养电影专业人才,明确提出到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当前,学校正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电影强国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推进“5+1”战略,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电影学院而努力奋斗!
北京电影学院 2021-02-01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1959年2月建校,原名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是由原纺织工业部建设的、以化学纤维高等教育为主的重点院校。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为我国第一所服装高校。 学校目前设有9个全日制本科教学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语言文化学院、美术学院),以及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研究生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现有各类学生近9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千人。设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国家级、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近300个。还建有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于一体。 学校拥有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大批教师是在服装服饰材料、服装设计、服饰设计、服装服饰工程、产品设计、时尚商业、时尚管理、时尚传播等领域具备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学者,其中多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市级百千万人才工程、长城学者培养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十佳设计师等。积极聘请国际高端人才资源担任特聘教授,包括蒋士成、万立骏、俞建勇、王中林等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国际纺织学会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纺织与服装设计主任范金土教授,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副校长、伦敦时装学院院长Frances Corner教授,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前副校长、中央圣马丁设计学院前院长Jane Replay教授,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原本科部主任Wille Water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单霁翔、常沙娜、王受之、王亚蓉等知名学者,毛继鸿、陈野槐、郭培等知名设计师、企业家,并聘请李春珂、文乾刚等十几位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兼职导师,邀请原英国特伦特大学副校长兼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学院院长Carol Ann Priest教授担任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著名媒体人士、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担任时尚传播学院院长。 学校坚持“求是创新、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建设了中关村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创新园,在我国时尚、设计产业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示范性、开拓性进展。积极服务纺织服装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先后与福建晋江、山东青岛,河北容城、陕西榆林、浙江宁波嘉兴海宁、宁夏吴忠等产业集群地以及江苏晨风集团,北京爱慕、白领、依文公司,浙江雅戈尔集团、彩虹庄公司,福建安踏、柒牌、361度、七匹狼公司,山东南山集团、即发集团等重要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建立了北服-爱慕人体工学研究所、361°-北服高性能运动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北服南山中国职业装研究院等校企研发机构。学校设有多个教育部及北京市级科研机构,包括中国时尚研究院、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中国服饰科学技术研究院、艺术文化研究院、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与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服装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市服装产业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安全研究检测中心、全国中小学学生装(校服)研究中心、北京市中小学校服研发中心、北京市纺织纳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服装工效与功能创新设计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 学校形成“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结合,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色现代服装时尚教育教学体系,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服务社会,成为行业产业发展和时尚设计、文化创意领域的人才与创新高地。近些年,先后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服装设计制作,2009年建国6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服装设计,以及有关行业系统具有特殊要求的服装设计,如神舟七、九、十、十一系列航天服饰及舱内用鞋设计制作、南北极科考队手表的设计研发等重要设计创新工作。参与了2011年深圳大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服装设计制作。尤其是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制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学校致力于现代生活方式设计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十二五”以来,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获得包括连续三年国家科技奖在内的国家、省部级奖励28项,其中王锐教授主持的“PTT和原位功能化PET聚合及其复合纤维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2016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时尚重要赛事中处于领先地位,服饰、服装、珠宝、艺术等设计专业学生获得包括美国AOF国际大赛、中国设计师协会举办的“汉帛杯”国际设计大赛等国际、国家级金银奖百余项。尤其在HRD国际钻饰设计大赛中,全球1000多件作品参赛,44件入围,中国入围的8件作品中6件来自我校。服装表演专业独树一帜,学生培养水平全国领先,多年来在国际国内模特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得一届世界小姐季军、两届世界小姐中国区总冠军,以及中国超模大赛等国际、国家级奖项冠亚军。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立足首都,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始终位于服装高等教育的前沿。与包括伦敦艺术大学、纽约时装学院、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巴黎ESMOD高等国际时装设计学院、日本文化女子学苑大学、比利时安德卫普大学、澳大利亚皇家艺术学院、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南非德班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时尚院校在内的40余所大学,以及秘鲁出口和旅游促进委员会、波兰凯尔采市政府、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等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引领了人民的生活时尚、文明传承和文化创新,对我国服装、设计、时尚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突出贡献。2016年,北京服装学院被英国《时装商业评论》(《Business Of Fashion》)评为中国最好的时尚高校,在全球时尚教育院校本科课程中位居前列,研究生课程“最佳长远价值”国际排名第2名。真正成为了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时尚高等学府”。
北京服装学院 2021-02-01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
(null)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一、学校基本情况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紧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建设,把技术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步上升,社会、家长、学生认可度不断提高。学校占地面积659亩,现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在专职教师队伍中,省级教学名师2人,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学校下设“六院两部”,分别是建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信息学院、教育学院、五年制高职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思政部和基础教学部,共设置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等50个专业,涵盖了医药卫生、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艺术、交通运输、教育与体育、水利、财经商贸、资源环境与安全、公共管理与服务等专业大类,建有汽车与机电技术实训中心、经济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建筑工程与管理实训中心、建筑施工实训基地、学前教育管理实训中心和高铁、空中乘务实训模拟舱,设施先进齐备。经过多年的办学沉淀,学校办学成果丰硕。2014年,被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文明办评为“云南省文明学校”,2015年被云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高等院校”,2015年经云南省教育厅审定我校顺利通过“内涵与特色”评估。2016年,成为云南省特色骨干民办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16年获批云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考点资格,每年组织近1000人的“专升本”考试。2017年经过云南省教育厅批准,获得云南省高职(专科)单独考试招生资格。2017年10月,经过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被立项为云南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2018年,学校连续两年荣获“云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9年,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被云南省教育厅列入云南省学生管理15强,学校获得“产教融合优秀高校”称号,荣获云南省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是云南省民办院校中唯一一家获得此项荣誉的院校;学校被评为“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高等院校”,建筑工程学院荣获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生工作部德育教学团队被评为“云南省民办教育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境内外各高校共建合作交流平台,先后与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泰国博乐大学、韩国培才大学、泰国商会大学、泰国吞武里大学等开展合作交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发展。二、2020年招生专业2020年招生计划数详见各省、市(区)普通高考招生专业目录等官方书籍,具体招生专业如下:云南工程职业学院2020年三年制大专招生专业表序号院(系)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招生类别1建筑工程学院540504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BIM技术应用)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2540501建设工程管理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3540301建筑工程技术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4540406消防工程技术文史、理工、三校生国土资源类5540502工程造价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6540101建筑设计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7520301工程测量技术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8550204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9520108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10550203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11540505建设工程监理文史、理工、三校生水利水电类12540201城乡规划文史、理工、三校生国土资源类13540102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14540702房地产检测与估价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15540703物业管理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16540503建筑经济管理文史、理工、三校生建筑工程类17教育学院670102K学前教育文史、理工、三校生教育类18600112高速铁路客运乘务文史、理工、三校生铁道运输类19600405空中乘务文史、理工、三校生旅游类20690104社区管理与服务文史、理工、三校生护理类21690306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文史、理工、三校生护理类22经济信息学院540104建筑室内设计文史、理工、三校生计算机信息类23630302会计文史、理工、三校生经济管理类24610215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文史、理工、三校生计算机信息类25610213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文史、理工、三校生计算机信息类26610119物联网应用技术文史、理工、三校生计算机信息类27610202计算机网络技术文史、理工、三校生计算机信息类28610203计算机信息管理文史、理工、三校生计算机信息类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22人。学校规划总占地面积700亩,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建设已投入4.2亿元,建有教学、实训、办公、宿舍、生活等建筑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校园网及教学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也已建成,电子及纸质图书共有30余万册。二期工程现正在建设部分实训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体育场馆以及其他配套用房。 学校领导班子具有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院领导中有5名教授, 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具有专家治校,教授治教的优势。现有教师36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89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55人,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56人,中级职称104人。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探工程之理、索职业之道”的办学理念,秉持“厚德重能 知行合一”的校训,积极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高办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和创新创业环境。 学校坚持走政校企合作,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之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的战略要求,重点建设建筑、汽车、大健康、财经、管理类和服务类为主的专业群。学院设置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护理、药学、会计、旅游管理等20个专业。 学校实施政府订单、企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即招工;学校还将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技能,成为技术技能融合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推行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在校内建立实训室,强化技术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校外建立政校企合作的实训实习基地,强化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和加强创新创业培育孵化,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学院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把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建成特色鲜明、贵州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高标准、高起点成立的现代化公办普通高等院校。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惠州,毗邻深圳、香港、广州、东莞,东接汕尾,北连河源、韶关,交通便利,区域优势突出。学院占地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水,园林交辉;青山与绿水共存,人文与自然相融。是“学在花园里,校在山水间”的绿色化文明校园,是孜孜求学、养性修为,实现职业追求和人生梦想的理想场所。目前,学院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设计、建筑设内设计、园艺技术、动物医学、园林技术、电子商务、财务管理、投资与理财等20个专业。建设智能制造、电子集成、数控装调、自动控制、逆向技术及快速制造、工业机器人生产训练、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现代园艺、动物医护等多个能够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求的现代化生产实训中心,理工科特色鲜明。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副教授97人,博士生、研究生89位。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国家职教名师、南粤优秀教师在学院弘文乐教,传道授业。一万多名学子秉持“吃苦耐劳、淳朴厚道、臻技敬业、进取创新”的精神,在学院厚德博学,苦练本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立业报国!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起源于1881年英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培真书院,1978年开始举办高等专科教育,1998年举办高职教育,2010年改制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具有40年专科办学历史和20年高职教育办学经验、特色鲜明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建校至今已培养专科层次人才8万余人,培训社会各类人才累计20万人次,培养数量居潍坊市各高职院校之首。 ●全国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 ●全国定向士官培养副组长单位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奖单位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奖单位 ●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获奖单位 ●国家首批公派出国汉语教师唯一高等职业院校 ●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 ●2013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部、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是全国第二批、全省第一批招收院校之一 ●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2016年以优秀等次通过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验收 ●山东省29所设单招试点的高职院校之一 ●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工作先进集体 ●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潍坊市文明校园 ●科教兴潍先进单位 ◇ 办学定位 ●目标定位:国际化、集团化、特色化 ●服务面向:对接潍坊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石化盐化、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航空装备、航空运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养目标:以工程类专业为特色,立足潍坊,面向全省全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教学模式:实施“SQC”即一项专长(一生一专长)、两种素质(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个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一体化育人模式 ◇ 办学条件 学院拥有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254.7亩,建筑面积近26.5万平方米,设有14个系(院、部),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2604人。固定资产总额达到62788万元,教学仪器设备8332台(套)、总值10649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8400元。数据中心拥有各种网络设备及服务器40多台(套),自主开发了建筑工程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10套专业实训模拟仿真资源库,建成了10个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建成校内实训中心12个、实验实训室145个,总面积76402平方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10家,其中紧密型实训基地198家。投资2.5亿元建成了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训中心、卡特彼勒培训中心、圣世鸿大食品工程实训中心、潍坊学前教育实训中心等8个生产性实训中心。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 ●亚太地区最大的“卡特彼勒培训中心” ●山东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学前教育实训中心” ●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连续举办4届全国气排球比赛 ◇ 专业建设 坚持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减少专业大类覆盖面,突出工程类、优化文管类、稳定教育类,完善了适度超前、支持转型的专业调整优化机制,形成了“以工程类专业为核心,适应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的专业结构,共开设普通高职专业50个。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体设计。 ●全国定向培养士官专业4个 ●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 ●山东省品牌专业群2个、特色专业7个、技能型特色名校重点专业1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试点专业2个 ●潍坊市特色品牌(重点)专业15个、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建设重点专业5个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门 ●山东省精品(特色)课程61门 ●“十二五”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 ●山东省优秀教材6部 ●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28项 ◇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630人,其中博士、硕士227人,专任教师487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29.57%。 ●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为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庄洪春、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鞠萍等为特聘教授 ●引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宝新在内的11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 ●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青年技能名师4人、优秀教师7人、教育科学研究专家8人、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重点教改项目指导专家15人 ●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首席技师4人 ●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 ●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 ●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第二名,填补了该项赛事举办以来山东省一等奖空白,是工科、文科、理科和思想政治专项4个组别中唯一获一等奖的高职院校 ●获得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了校政行企军多元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实践政府出地、学校出资的“校政共建”模式,学校出地、企业出资的“引企入校”模式,多方携手共建的“职教集团”模式和军地共建的“校军合作”模式。 ●全国定向培养士官专业组副组长单位 ●与青州市政府共建花卉学院,与潍坊高新区管委会共建潍坊学前教育实训中心 ●与山东圣世鸿大实业集团公司共建15000平方米食品研究所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车间 ●与青州百年老字号“隆盛糕点”共建2万平方米校内食品研发实训基地 ●与亚太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建成2万平方米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训中心 ●与潍坊电信公司合作建成功能齐全的数字化校园 ●牵头组建潍坊市食品职教集团、潍坊市工程机械职教集团,吸引198家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企业捐赠资金(设备)1500余万元 ●与中职学校以及本科院校组成职教联盟,探索中高职衔接培养、与本科院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融通,内外互通”的集团化办学格局 ●与北京华联航空、山东新锐通用航空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航空工程学院,我院成为省内第一家既拥有直升机又有独立飞行空域的高校 ●与潍坊中晨集团合作共建省内第一家混合所有制艺术类学院——凤凰艺术学院 ●校企合作研究项目“国际化视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技术技能积累 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全力推进科技成果有效对接,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本的深度融合。承担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4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63项。近三年实现技术转让与技术服务到款额1123.69万元。 ●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 ●发表学术论文1374篇,其中SCI、EI检索、北大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113篇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被确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潍坊市重点实验室3个、潍坊市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 ●成立科研创新团队19个、研究所(院)18个 ●58名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解决技术难题120多项,增加经济效益超亿元 ●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山楂干红酿造技术”和“柿叶护肤霜生产技术”均已实现成果转化 ◇ 国际化办学 坚持开门开放办学,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先后与英国、美国、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先后派出79名学生赴国(境)外留学研修、实习就业,95名教师出国(境)考察学习,聘请22名外籍教师来院任教,其中1名获山东省文教专家教学奖。 ●潍坊市首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 ●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学校” ●与韩国敬仁女子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学前教育专业(2+1)专科学历教育”项目 ●与美国埃德蒙社区学院合作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科教育项目 ●与澳大利亚本迪戈坎培门公立职业技术学院,商定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育项目 ●与菲律宾莱西姆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校际专业、学生免费交换学习、师资交换培训、共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学生专升本升硕等方面开展合作 ●与韩国国立全北大学共建韩语培训合作单位 ●与英国华威学院共建中英国家技能学院,在学前教育等专业开展“共同培养、学分互认、对接连读”试点,双方互派教师团队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对接交流 ◇ 校园文化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做精做实、创业创造”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传播主流政治文化为统领,传承百年书院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地域“青齐文化”,培育现代职业文化,从精神、制度、物质、行为四个层面有机融合,构建了以“培诚明德,至善至真”为特色的育人文化,形成了“回首那份爱”“我的中国梦”等一批文化品牌活动。 ●“回首那份爱”感恩教育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优秀成果一等奖 ●山东省道德模范1名 ●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1名 ●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牌成立“孔子学堂” ●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2个 ●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山东省赛区一等奖2个、三等奖3个 ●山东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 ●山东省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优秀组织奖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艺术节优秀组织奖 ●山东省第三届人文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 ●山东省职业院校中华诗词大会二等奖1项 ●山东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1个 ●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 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立足区域,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社会服务,成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潍坊电视台、潍坊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以及省市媒体对学院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经验进行了多次报道,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完成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训149248人次,学历水平提升7502人次,完成32个工种培训鉴定11776人次,科技服务活动450余次,服务群众15000人次 ●与兰陵职教中心共同制定三二连读计算机应用专业、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投资建设1个标准计算机机房,开展教师培训80人次 ●开展贵州省七星关、织金县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培训14期,培训645人 ◇ 人才培养 坚持对接产业、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三个平台”课程体系、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5412”素质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017中国(北京)职业技能博览会创新奖 ●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各1项 ●在2017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 ●连续两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 ●近三年来,5名学生被授予“山东省双创之星”“潍坊市优秀大学生创业者”“潍坊市政府创业奖”等荣誉称号 ●涌现出以山东省道德模范、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马广超为代表的优秀学生群体 ●学生总体就业率99.85% ●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度97%以上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学校性质·办学层次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专科学校。 这里是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东北唯一一家世赛主基地!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金牌选手从这里走出,世界称雄! 学院坐落于国家园林城市——铁岭新城教育园区。南临凡河,北倚凤冠山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学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总投资4.08亿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440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0人,副高级教师91人,讲师145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2人,专任教师334人,在读博士3人,双师型教师137人。通过绩效管理、招聘引进、规范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学院初步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财经管理系四个系,开设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3D打印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混合动力汽车维修技术)、汽车车身维修技术、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风力发电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电信服务与管理等十九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教学实习·实训设备 学院实习实训设备先进齐全。建有数控车间、焊接车间、汽车整车实训车间、物流实训车间等现代化大型实训车间8个,机电一体化、楼宇智能化、会计电算化、物流实训等宽敞的实验实训室47个,有数控加工中心、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实验、实训设备3100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00万元。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一体、工学集合,注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与企业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学院兼有134个校外实训基地,与海尔集团、日照集团、盼盼集团、天津三星通讯有限公司等500余家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学院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助推教育质量提升,学院先后与德国吉夫霍恩第二职业学校、新加坡工艺教育局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双反互派教师指导、互派学生学习交流。与沈阳计量测试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填补几何量检测领域空白,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不断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学院树立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教学改革新理念,用世赛标准引领专业建设。以承办世赛中国集训基地为契机,积极与世赛研究中心开展深入合作,将工业控制项目与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相融合,大胆尝试基于世赛的专业建设试点改革。组件教学改革团队,探索基于世赛内容的全新课程体系,真正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机械、电气、汽车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双证率(毕业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达到100%,几年来学院共获得21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承担国家,省、市多项科研项目。学生在国家、省市组织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多位教师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授予“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骨干教师”、“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7年4月,我院电气工程系王林同学凭借着在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区选拔赛中出色表现,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据悉,2016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的388名选手中仅有36名选手获此荣誉。2018年6月,我院教师王林,光荣成为共青团十八大代表人选。 2017年2月13日上午10点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揭牌仪式暨第二阶段集训启动仪式在我院举行。8月25日,人社部副部长汤涛一行到我院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国家集训基地视察备战情况 。10月20日凌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在阿联酋阿布扎比闭幕,我院工业控制项目中国集训基地选手袁强在工业控制项目中,经过4天共22小时的奋力拼搏,战胜了来自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勇夺金牌 我院世赛工业控制国家集训基地选手袁强获得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金牌 学院先后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辽宁省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辽宁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辽宁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铁岭市‘市长杯’职业技能大赛基地”、“铁岭市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基地”等国家、省市各级荣誉称号30多项。(更新时间2018年6月8日)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 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 ◆ 全国最具实力民办高校 ◆ 品牌实力民办高校 ◆ 湖北省首批应用型试点高校 ◆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 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 湖北省科技厅“大学生校园科技孵化器” ◆ 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 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单位 ◆ 湖北省“平安校园” ◆ 湖北省“普通专升本”举办高校 ◆ 湖北省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创办于2004年2月,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5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转制并更名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2014年9月,学校成为湖北省首批应用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学校坐落在武汉市江夏区风景怡人的青龙山麓,毗邻中国光谷,占地面积逾千亩,校园环境优美。学校设有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珠宝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基础课部。开设有土木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金融学等38个本科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等10个专科专业,涵盖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程类、经管类、艺术传媒类为主体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学校现有13000余名学生,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者300余人,双师型教师300余人。 学校拥有优良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建有8个实验中心(共81个实验室)、128个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4余万册,拥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和3000余座位的阅读室,引进了CNKI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国内大型著名电子文献数据库。学校体育设施齐备,建有标准化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田径场、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身中心等,学生寝室高端舒适,校园内超市、食堂、咖啡厅、茶艺室、文印中心等一应俱全,可为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工作,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个,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1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3项,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科学技术成果奖5项,一名教师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获国家级竞赛奖励603人次,省级竞赛奖励913人次;一名学生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显著提高,每年均有多篇毕业论文入选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位于省内同类学院前列。 学校依托北方国际大学联盟优势,坚持走“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发展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以培养具有竞争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并推行“四育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和“导师制”全员育人模式;学校设有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开辟有珠宝鉴定GIC认证等30余种职业技能、资质及能力培训项目,至今已有两万余人次受益;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拥有校企合作单位200余个,并整合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优质资源,搭建人才培养产学研服务平台,毕业实习和论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有效促进了毕业生质量的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学校加快国际化步伐,有效链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拓展海外教育项目,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开辟“微留学”和“海外升硕定向培养”项目,为学生出国深造提供了便利化条件和个性化服务。学校还十分注重培育开放式学术氛围和文化生态,先后邀请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加拿大前总理查尔斯·约瑟夫·克拉克等国际政要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等国际知名学者进校开展学术活动和文化交流,拓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近十五年来,学校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荣获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跻身于“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中国最具实力民办高校”、“中国知名民办大学”、“品牌实力民办高校”等教育改革先进行列。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代,学校将秉承“明德大爱,创新笃行”的校训,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努力践行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时代要求,以“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优质高等教育回报学生,造福社会,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2021-02-01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与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一校两牌,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之称的黄石市,校园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交通便捷,是治学成才的理想园地。 学校占地820余亩,建筑面积20万余平方米,建有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国家汽车实训基地、国家级建筑工程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中心、会计考试中心、电气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大楼等143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图书馆藏书25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在职教职工34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6人,博士、硕士146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以上。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气电子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经贸与信息学院和电子商务学院以及公共课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等8个院部,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酒店管理等30个专业。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2个,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4个,湖北省重点专业4个,湖北省特色专业4个,湖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校级特色专业9个。 学校坚持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高适应”的特色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校全面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台,与北京海天集团、黄石东贝集团、沪士电子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在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与26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与深圳华为科技集团、人本集团、富土康科技集团等三十余家大型企业签订了长期人才培养协议。长期以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好,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就业待遇高,毕业生一年后的月收入在全省56所高职院中排名第二(数据由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指标2014年度报告提供)。50年来,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共培养了5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弦颂相继,载誉启航。踏上新的征程,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将立足黄石、面向湖北,坚持走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道路,用明德的厚度光大传统,用厚能的底气迎接未来,用笃学的气质夯实基础,用创新的精神铸就辉煌,向规模适中、特色鲜明、协调发展、服务能力强的优质高职学院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351 3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