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按照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育教学管理,学院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的号召,扎实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鼓励学校师生参加各项国家级、省市级技能比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等方式,着力培养具有圣翰教育品牌标志的大国工匠,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充分展现了圣翰师生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校及广大师生获得的主要奖项如下: 中国教育总评榜“社会满意度”十佳院校 大众日报社“山东省就业前景十佳高校” 大众网“山东优势专业十佳高校” 山东省“花园式”学校 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 中国孔子基金会授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高校 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全国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大赛金奖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财会专业竞赛一等奖 全国"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优秀奖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奖 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九届大学生科技节暨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 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鲁班杯"全国首届电梯安装维修工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 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建筑BIM信息化应用创新技能大赛一等奖 "十艺济南?创意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铜奖 CATICS全国计算机CAD应用技术大赛一等奖 "科云杯"全国大学生财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 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三等奖 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建筑BIM信息化应用创新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山东省第二届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 2.雄厚的办学实力 1支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双师"型讲师组成的专业教师队伍。 3个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电算化、建筑工程技术。 11门省级精品课程: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会计实务、会计信息化、纳税实务、审计实务)、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材料装饰与构造、广告设计与制作、企业形象设计与制作、展示设计与制作)、酒店管理核心能力联合课(餐饮服务技能实训、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管理基础技能)。 2个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 3.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 学校精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精心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4.与18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办学 学校已与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北京新荣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广东浩传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山东万斯达集团、中国重汽集团等198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500强的企业合作办学,深入践行国务院提出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5."校企合作培养班"为学生开辟就业直通车 学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与甲骨文、爱登堡电梯、京东物流、交通银行、华为等知名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培养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企业选派技术专家,参与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学校进一步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毕业即就业开辟了直通车。 6.校企共建专业学院 不断拓展专业领域 为进一步打造圣翰教育品牌,学校近年与企业合作成立了“翔宇航空学院”“高速信息学院”“电梯工程学院”“金融风险控制管理学院”4个共建专业学院,开创了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办大学的新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7.享誉社会的六大品牌专业 银行金融实务 现代建筑产业化 电梯工程技术 动漫制作技术 民航机务维修 自主创业课程 8.《创业实务》教材供全国职业院校使用 学校设有创业学院、创业教研室、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2016年,学校组织优秀师资力量编著的《创业实务》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的职业院校中推广使用。 9."创业园"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学校大学生创业园是山东省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之一,总面积3500平方,主要功能包括创业教学、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企业服务等,为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创业园现已成立山东圣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圣翰金融软件服务有限公司、山东圣翰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山东圣翰物流有限公司,同时引进一批创业项目,为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10.综合实力领先的万人大学 近年来,学校稳步快速发展,现有统招高职专业47个,五年一贯制专业6个,涵盖了财经商贸、电子信息、土木建筑、文化艺术、旅游等14个专业大类,形成规模办学优势,已成为一所专业齐全、综合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广受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欢迎的万人大学。 四、实训就业 Training and Job Opportunities 学校实训实习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等有关文件精神,重点落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文件,规范有序开展实习组织管理工作,不断建章立制,规范实训实习组织管理工作,严抓实习工作全过程管理。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学校以实训实习为突破口,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近200个,建成校内实训实习场地24900㎡,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目前,学校已与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浪潮集团、中国重汽等198家知名企业合作办学,搭建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可为学生毕业时提供9962个实习和工作岗位,真正落实了教育部提出的"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办学规定。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 2021-02-01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创建于1985年, 是由我国第一代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王显明教授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全国最早、唯一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教育为办学特色、在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民办医科大学。 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授权、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纳入国家计划内统招,独立颁发学历文凭,成为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集医学、理工、经管、艺术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各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民办大学。 建校30余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及海内外各界朋友的关怀支持下,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0万余人,遍及海内外,以其既会中医又会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之优势打造高就业率,深受家长及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下设中医药学院、高等护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理工学院、经管学院、医疗美容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49个国家计划内统招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0000余人,教职工近千名。获省级教学成果、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省十三五中医药生物研发基地等多项荣誉;承担国家、省、厅(局)等众多科研项目;拥有全国高等院校唯一的国家级华夏匾额博物馆和省级的人体奥妙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等二十八个专业艺术展馆组成的全国最大校园文载体“力明艺术宫”和经省教育厅、卫计委联合评审的直属附属医院。 学院创始人王显明教授,是我国最早一代中西医结合专家,堪称“泰斗”级人物。他194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56年-1959年期间,响应毛主席和周总理号召,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也是同期学员)。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编著出版了我国最早的近100万字的《中医内科辨证学》,集中了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历代中医药经典著作的精华,成为许多中西医师的工具书。建校后又主编了全国唯一的全套30余部7000余万字的《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他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事业,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和创新性贡献。 学院现任董事长、法人代表王力一教授,是一名曾两赴前线参战的退役军人。他1970年入伍,曾分别于1979年在广西前线、1985年在云南老山前线两次参加对越反击战,立功受奖。先后担任济南市人大代表、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等职,现任泰安市政协常委。多次荣获省市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2018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国家有关单位组织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改革奖章和中国改革发展杰出贡献企业”评选中,荣获“中国工业榜样人物”称号。 学院副院长王乙凡,是王力一董事长的儿子。高中毕业后被送到英国读书,最终毕业于世界名牌学府牛津大学,获教育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学院副院长,为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014年,学院在校生突破34000余人,在省政府和教育厅支持下,在泰山脚下征地3000亩,建设大学新校区,该项目获批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历时仅14个月,一所投资超20亿元、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58栋大楼的一期工程已拔地而起,并已投入使用,创造了全国高校建设史上的奇迹。 办学30多年来年,学院凝练十大显著特色 (1)新中国第一所民办特色医科大学 (2)全国唯一以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为办学特色的民办高校 (3)编辑出版全国高等院校第一部中西医结合教材,填补国家教材的一项空白 (4)2014年突破34000余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民办医科大学 (5)2015年,征地3000余亩,在泰安建设新校区,成为全国最大规模最大、环境最美的民办大学之一 (6)2003年,开始参与养老医教研事业,已有15年从事医养结合的经历,并取得丰硕业绩 (7)2003年,率先成立山东南丁格尔护理服务有限公司,成为面向海内外的人才培训与外派机构。公司即将上市,学院将成为唯一拥有上市公司的民办高校 (8)创建全国最大的校园文化载体力明艺术宫,可与全球任何高校媲美校园文化 (9)创新成立中华国医小博士研学旅行基地,成为全国唯一国学与国医相结合的研学项目 (10)不忘初心,积极参与公益与扶贫事业,举办全国最大规模的中医药技术免费培训公益活动 30多年来,力明学院先后荣获有关部门评选的“中国最具影响力民办高校”“全国进城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先进单位”“全国卫生产业先进单位”“全国诚信示范院校”等称号。尤其是2018年,又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全国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称号(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民办单位和民办高校);团中央直属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授予的“牵手未来·国医书院研学基地”和“红读计划阅读实践基地”称号;获国家有关部门评选的“中国工业榜样企业”荣誉称号。在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组织的扶贫公益广告征集评选中,学院拍摄并选送的《两个鸡蛋》在全国各地推荐的1041部公益影片中荣获二等奖。 展望未来,在学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创建“国内双一流特色职教名校”的发展目标,秉承“慎思明辨、博学广识”的校训,不断推进内涵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努力创办中国第一所以传统医学为特色的民办本科大学。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坐落于享有“中国龙城·舜帝故里”美誉的山东省诸城市。2005年10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是以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全日制国办民助普通高校。目前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55万册、电子图书70万册,建有10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9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总资产6.7亿元;现有全日制专科在校生9467人,教职工49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71人,中级职称304人,“双师素质”教师21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220人。 学院组织机构健全,设有3个二级学院,5个教学系,3个公共课、基础课教学部,10个科研院所;开设39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9个省(自治区)招生;拥有山东省与教育部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特色品牌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3个;山东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联合精品课程群2个9门课程,省级教学团队1个。 学院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了“和谐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融入社会、依靠社会、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厚德强能,知行合一”的校园精神以及“崇德尚文、精技强能、超然大气、创新求异”的校风,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品牌特色办学之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多年的办学中,学院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达标单位”、“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潍坊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潍坊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十强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学院还承担一定的成人继续教育任务,面向社会各阶层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教师教育和社会培训,形成了专业齐全的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提高体系和多元化的社会培训模式。 学院是山东省专科单独招生院校,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试点本科院校,设有教育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心、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考试培训中心、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分院、山东省建设管理局认证培训中心、山东省财政厅设立的潍坊市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心、潍坊市人事与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站、潍坊市国家商务英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考试管理中心等机构,为学生搭建了就业创业的良好平台。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2016年3月28日,诸城市政府与山东高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举办潍坊工商职业学院的协议,共同推进学院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准确定位、规范办学,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增强实力、持续发展思路;坚持以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以特色创优势、以服务求支持、以质量求发展。提出了以工程类专业为主,以食品科学与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服装设计等专业为特色和优势,加快发展工商管理、财经金融类专业,形成理工农管艺等学科专业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实施多学科交融、文理科互补学科专业建设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于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推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尽快把学院建设成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高校。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2021-02-01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云南省首批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院校队伍的院校。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为一所“技能型、服务型、产业型”的高等职业院校,并正在向“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奋斗目标稳步迈进。 学院坐落于四季如春的昆明,位于“学府胜地”呈贡大学城。现有三个校区,分别为呈贡校区、普吉校区、吴井桥校区,占地面积共677.3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为6.57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496.27万元;校内实训基地99个,校外挂牌实训基地60余个,其中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5个;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64.09万件(册),电子图书380GB;拥有全站仪模拟仿真实习系统、PDA桩基动测仪(美国)、RIS-2KAD地质雷达系统(意大利)、TDS-602数据采集仪(日本)、普勒斯响应式颠簸累积平整度仪(美国)、汽车底盘综合测试仪等检测设备、电控汽油机实训台(FXB-B-1)、电子燃油控制执行器、DEUTSCH接头针脚拆卸工具等康明斯发动机专用工具、通用型汽车故障诊断仪KT600、大众车系专用检测仪5052A等一批先进的教学实训设备。是一所教学、实训、科研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有现代交通特色和文化气息的优美校园。 经过数代交院人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交通行业和高层次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以及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机遇,为服务云南省交通、物流等行业以及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设有公路学院、汽车学院、工程机械学院、物流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理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学院、民族文化传媒学院、宝玉石学院14个学院。另外,学院还拥有云南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云南交通土木工程检测研究中心等校办企业。迄今为止,学院在校生达10575人,开办专业52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4个。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技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特色专业为龙头,紧贴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德、技、力”三位一体核心能力,构建起一个“行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产学研结合”的育人大平台,走出了一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之路。 学院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在职在编校内专任教师471人,校外兼职教师240余人。校内专任教师中,正高职16人,副高职184人,中职141人,博士1人,硕士140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有校级首席专业带头人31人,专业带头人20人;有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1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2人,教育部、交通部高职高专领域专家库专家各2人,交通部吴福--振华基金(奖教金)获得者2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云南省突出贡献奖2人;有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专家库专家35人,云南省教育厅专家库专家10人;有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教学科研及技术应用研究立项课题78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0项、厅级25项、院级41项,实现了建校以来国家和省部级课题零的突破。完成扶贫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共25000多人次,完成公路勘察设计3015公里,公路施工监理91公里,推广新技术11项,积极参与“富民兴边”工程,圆满完成了对口帮扶任务,对口支援省内高职院校2所,培训教师450多人次,为云南高职教育的发展、为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康明斯公司合作建立了康明斯培训中心,与丰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T-TEP培训项目,还与云南省公路投资公司、广西柳工机械有限公司、玉柴重工(天津)有限公司、苏宁电器、七彩云南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我院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墨西哥国立大学、美国ACC职业教育集团、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进行访问学习,宣传我院的办学优势, 提高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我院发展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十二五”期间,我院将紧紧围绕服务云南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牢牢把握云南国家“两强一堡”战略实施机遇,进一步发挥办学优势、凸显办学特色,把学院建成中国西南边陲交通运输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教育研究与交通课程、教材开发中心,区域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交通技术研究与推广服务中心,面向东南亚、南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交流的窗口,争做领跑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方阵,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产业服务型高职学院,坚定地朝着“交融通达,和谐共生”的境界迈进。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地处风景秀丽的滇池之滨,前身系始建于1956年的云南省戏曲学校,2004年提升办学层次开始举办大专学历教育,是目前全国18所省级公立艺术类高职院校之一,也是云南最早开展艺术教育的职业院校。多年来,学院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培养出大批知名的艺术家。目前活跃在我省省级文艺院团80%的专业技术骨干均毕业于我院。我院被誉为“红土高原上艺术家的摇篮”。学院现开设戏曲表演、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杂技表演、广告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文秘、文化艺术管理、空中乘务、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和艺术教育等20多个大中专专业,学习形式有普通全日制、函授、成人脱产培训等多种,另与多所学校展开联合办学。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覆盖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建设等方面。在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及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的同时,我院现有三位教授被评为云南省教学名师,并建有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舞蹈表演专业获批国家三部委首批全国100所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学院内涵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学院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实力雄厚、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学院在国内外各类重大比赛中荣获奖项200余项。2014年我院舞蹈原创剧目《伊板嘟》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作品金奖,戏剧系八年制大专学生杨竣宇表演的花灯小戏《刘成看菜》荣获第十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金奖,获奖填补了我省在这两个奖项中的空白。2009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由云南省文化厅牵头、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承办成立了有70多家单位加入的云南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通过这一平台,学院在国内外拥有了近30个知名品牌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还与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多项校企合作协议。通过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学院设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化部批准的演出职业鉴定机构和省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厅批准的云南省第252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工种超过15个。同时,学院还是经文化部批准的文化行业专业人才定点培训机构和中国演出家协会演员资格评定单位,是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训中心,是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云南函授站常设点。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集体”、“云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及“昆明市文明单位”。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一所由原西双版纳教育学院等三所学校合并成立的高职院校。学院占地200亩,座落于著名旅游城市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中心,校园环境优美,办学特色鲜明。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346人,在校学生4225人;设语言文学系等8个教学系部,开设应用泰国语等29个专业(其中3个为省级重点建设示范专业);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紧缺人才—旅游专业实训基地”等多个教学基地,形成了“校内、校外、跨国”三结合的完备实习实训体系。学院坚持“立足西双版纳,面向东南亚,辐射省内外”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努力办好边疆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等工作成果显著,被列为云南省实施“走出去”战略试点高校和“实用技能国际人才培养基地”。近3年连续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和优秀单位;2008年,学院被列为云南省首批高职高专示范性建设院校,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聂曲同志获首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 今后,学院将建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中小学教师成才的摇篮、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面向东南亚开展教育与文化合作交流的窗口及发展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欢迎您!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云南省煤炭工业学校,1978年经当时的云南省革委会批准建校,1980年秋季正式招生,1998年被评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云南省工程技术学校”,2002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成立“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秋季开始招收三年制和五年制大专,2007年11月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定为“良好”。 学院隶属于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煤炭工业局、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和云南省财政厅领导和管理。在近30年的办学中,始终坚持坚持“立足煤炭、面向能源、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云南省和周边省份的煤炭、电力、机械等行业输送了近8000名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培训技术职工近7000人、培训管理干部近3000人;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为煤炭、能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涌现出了全国煤炭教育先进个人、云南省先进生产工作者、云南煤炭系统劳动模范等众多优秀教职工,2007年被授予“全国煤炭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位于云南省主要产煤地曲靖市,占地150亩,建筑面积53790平方米,教学楼2幢,共有教室90间;实验楼1幢,实习工厂1座,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45个,其中采煤、通风安全、数字化测量、PLC等实验实训室处于省内先进水平或独有。 学院坚持“立足煤炭、面向能源、服务社会” 的办学方向,以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同时开展中职学历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办学近30年来,开办了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地质、工程测量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文秘、广告设计与制作等25个高职专业。形成了以煤为主,覆盖电力、机械、计算机、经济、文管等领域的专业体系。2007年,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于被云南省教育厅遴选为云南省高职高专重点建设专业,煤矿安全实训基地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建设实训基地。2008年学院的“煤矿安全实训基地”被财政部、教育部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同时,该基地还被云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学院设有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机械与电气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经济与工商管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基础课教学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6个系(部)。面向云南、重庆、贵州、湖南、河北、宁夏等10个省市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00人,各类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000余人。 在教师队伍中,有全国煤炭职业技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地矿类专业机械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煤炭高职高专自动化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委员各1人、地质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人、通风安全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人,国内高校访问学者1人。在省内外学术团中体担任理事及以上职务的教师25人。 学院是教育部NIT培训考试基地、信息产业部软件定点考试中心、劳动部计算机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云南省煤炭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机构、云南省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单位。建有云南省第192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培训站,可开展矿井掘进工、井下采煤工、井下支护工、矿井通风工、矿山安全监测工、维修电工、维修钳工、工程测量工、汽车修理工等近20个工种初、中、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及鉴定工作。建有云南省后所煤矿、羊场煤矿等18个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云南东源煤业集团、贵州盘江煤电集团等多家用人单位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每年在校内举办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2006年至2008年,学院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都在80%以上,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受到省教育厅、毕业生及家长肯定,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响应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抓住曲靖市建设职业教育中心的机遇,正致力于新校区建设和创建省级示范性院校两大工程,相信在上级部门领导关心和友邻单位的支持下,通过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一定能加快学院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提升学院的办学规模、质量和知名度,把学院做大、做强、做优,落实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短期培训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方式,实现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云南煤炭持续、安全、稳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管的全日制高等学校,是苏北地区唯一的信息类职业技术学院,肇建于1978年,前身为淮阴电子工业学校。2005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江苏省首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定为“优秀”院校;2007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首批十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2011年,圆满通过教育部第二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校毕业生就业层次高、就业质量好、发展后劲足,连续七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跻身江苏省公办高职院校六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江苏乃至全国一直享有较高的美誉度。 学校占地1080亩,坐落在风景秀美、充满人文底蕴和现代气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淮安高教园区,校园规划科学,设计精致,环境优雅,景致宜人、交通便捷。设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商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装饰与艺术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基础部和社政部等教学单位,现有在校生11000余人,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7.2亿多元,图书馆藏书76.9万册和中国知网读秀知识库等十余个大型专业数据库,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 学校遵循“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办学理念,紧扣电子信息产业链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通信技术等40个多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通信技术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软件技术专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9个为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00多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3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4%;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86%;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6名、“333工程培养对象”人选12名、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人选5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名、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1名。教师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在全国微课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学校荣获“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并蝉联“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84个、校外实训基地115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各类职业技能鉴定站(所)31个,可开展74个工种技能鉴定。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集成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电子信息工程实训基地”、“电子精密模具制造实训基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基地”为江苏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电子信息基础实验实训中心”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性中心。 学校工学结合紧密,实训体系完备。2007年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同投资建成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校内单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各主干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115个,是教育部、工信部等六部委确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与联想、华为、富士康、夏普电子、三星电子、丰田(常熟)、中兴科技、臻鼎科技、中电熊猫、敏实集团、西子奥的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118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了联想学院、西子奥的斯学院、苏宁云商学院、臻鼎学院等4个联合学院和2个校企合作事业部,为契合特色小镇建设的人才需求,与昆山锦溪、吴江震泽政府联合成立了锦溪制造学院、震泽装备学院,与微软、江苏邮电、中兴集团等企业有着长期的订单式培养合作,设立了三星电子班、富誉自动化班、富准模具班、臻鼎学徒班、联想阳光服务班、高通通信班、西子奥的斯电梯班、联通3G班等30多个企业订单班及企业奖学金。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 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率先在全国推进人生导师制,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生职业技能显著增强,在2009至2018年连续十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团体一等奖22个,实现了“十连冠”,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均名列前茅。 学校科技工作领先,社会服务机制健全。目前已建成了“江苏省淮安教学具产业数字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淮安设施农业智能化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10个省级和9个市级技术开发应用与服务机构。近些年来,先后承担了纵向科研项目及相关横向课题600多项,科研经费到账4000多万元,获技术专利(技术发明)500多项,学校跻身“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淮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及其他各类省市级以上科研奖励600多项。 学校努力探索一条集质量、特色、品牌为一体的高职教育科学发展之路,以令人瞩目的办学实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先后多次被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职教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典型”“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和“江苏省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面向未来,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依托有朝阳产业美誉的电子信息产业,乘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强劲东风,向国内一流、高水平特色化创新型高职名校的目标奋力迈进。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2021-02-01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创办于1963年,原名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现坐落于常州科教城。2002年,学校独立升格为高职院校,隶属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18年,学校成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占地面积942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规模12000人),教职工700余人。 学校秉承“知行并进”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就业导向,使每个学生成才;持续改进,让一切客户满意”的办学质量方针,大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创新“四方三层、内园外站、共建共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组建由政行企校四方代表成员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打造“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跨界互动、合作发展”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形成产教融合的“苏南”模式。2014年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等全国性职教集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办学吸引力,打造职教品牌。 学校根植产业,服务地方,形成“以装备制造产业类专业为核心、制造业服务类专业为支撑”的专业格局,开设专业45个。学校设有9个二级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模具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3个部(文化基础部、专业基础部、体育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部门。 学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有工业设计、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汽车技术与服务、供应链服务等六大特色专业群。学校深化“三合一、全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双线并进、三化管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有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央财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3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群4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工程一期项目2个、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目前,学校有33个专业信息资源库和59门课程教学子资源库,其中“职业教育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已通过验收,另有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子项目5个。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作为重中之重。学校有专任教师498人,从行业企业聘用兼职教师35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10人,占专任教师的42.17%;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人),占专任教师的75.30%;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440人,占专任教师的88.35%。教师中,有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2人,常州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象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5人。 学校以每个学生成才为办学己任,自2005年起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工作。作为常州及江苏省智能装备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每年为区域输送近4000名毕业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6%以上。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6项,涌现了“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徐辉、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冠军何睿杰等一批典型学生。 学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建“多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建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平台20个,获“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称号。学校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年社会培训近20000人次,获“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学校“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立项,成为当年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主持单位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学校《数字化经编装备及智能化管理系统》项目,获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校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国际师资培训机构、互访交流、聘请优秀外教等方式,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订单培养,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德“双元制”班,开展“中德合作机械制造专业引入胡格教学模式”项目,建立“机电-亚龙国际师资培训中心”,开发国际合作培训项目。 学校完成了校园网络扁平化和无线网络改造,形成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IPv4/IPv6双栈的校园网络架构,实现了多运营商互联网接入,校园总出口带宽达10G。校园有线和无线网络覆盖全部教学、办公、生活等区域。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在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提升。近年来,学校获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 学校坚持完善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依法治校进程,深化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学校先后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还获得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无锡职教园,风景怡人,环境优美。追溯历史,这所无锡唯一的市属高职院校可谓古老而又年轻。2004年,无锡市干部学校、无锡市职工大学、无锡市轻工职大、无锡市城建职大和江南学院旅游经贸分院五校合并,成立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又与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办学,成为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长期以来,学院秉承首任校长顾倬先生提出的“弘毅”校训,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求教育之进步、谋国家之强盛,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如荣毅仁、薛暮桥、王忍之、徐铸成、徐中玉、吴冠中、钱松岩、杨荫浏、陈瘦竹、唐敖庆、胡福明等。目前,学院由无锡市政府投资建设的新校区,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融江南建筑风格与人文生态景观于一体。学院现拥有教职工7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93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400余人。学院设有师范学院、贸易金融学院、会计学院、旅游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机电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影视学院、基础课部、体育部、干部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紧密契合的高职(专科)专业42个,构建了旅游、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物联网工程技术、金融、营销与贸易、艺术设计、会计等八个专业群,初步实现了院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与培育体系。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成功探索出“院地互动、校企合一、理实交融、系统育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即学校、现场即课堂、学生即员工,学生入学即入行,身处真实工作环境之中,在各个环节中均得到实践,于潜移默化中养成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合作上的高度融合。”目前,学院建有261个校内实训室,并与有关行业、企业通力合作,建立了327个校外实习基地,开设了多个订单培养班,与艾迪酒店、香梅国际酒店共建“企中校”,与央企大唐电信和星级酒店共建智慧酒店,和江苏鼎都检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检测中心,实现了“校中企”项目的突破。师范教育是我院办学资源最丰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品牌。近年来,我院分别与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等20所小学、无锡市实验幼儿园等20所幼儿园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建立了40个教研培合作基地、聘请了20名特聘教授、6名特聘专家,合作双方在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育教育人才。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并建有“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无锡市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无锡市重点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等科研平台,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目前,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比例达72.99.%,高级职称比例达40%。学院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2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6人,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5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市学科带头人6人,市名师2人,市教学能手6人。学院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外同类院校中优质教育资源,稳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先后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2014年,学院启动实施“百名教师出国(境)进修计划”,67名骨干教师已分赴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等地进行了职业教育专题研修学习。近几年,学院的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2013年顺利通过江苏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各项工作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学院荣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红十字示范学校、江苏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展望未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秉承“地方高校地方办,办好高校为地方”的宗旨,按照无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要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3 214 215
  • ...
  • 351 3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