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是经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属下的二级法人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担任,董事会工作遵循董事会章程。湘杏学院院长按章程主持全院工作,并向董事会负责。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共享母体教学师资和办学资源,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路线,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实用型的中西医药人才为办学宗旨,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下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着力办出湘杏学院的特色,努力打造省内一流的独立学院。 学校历史悠久 湖南中医药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湖南省重点建设本科院校,是全国首批设立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校,也是首批招收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中医药院校。学校创办于1934年,时名湖南国医专科学校,1960年改办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与湖南中医学院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现有含浦、东塘2个校区,占地面积1393亩。 学科门类齐全 学校下设18个学院, 24个本科专业:中医学(“5+3”一体化,本硕连读)、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医学信息工程、运动康复、英语、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涵盖医、理、工、管、文五大学科门类。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湖南省重点学科10个, 其中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构建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三级重点学科体系。 教学资源雄厚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98人,有博士生导师108人、硕士生导师4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7人。入选国医大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百人计划”专家7人、“芙蓉学者”2人、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4人,省学科带头人17人、医学学科带头人22人、省级名医69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优秀教师4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 科研成果丰硕 学校建有科研平台56个,其中国家级3个、部级21个、省级19个、厅级13个。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授权专利116项,获省发明奖二等奖1项;立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100余项,其中“973计划”计划项目14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9项。 附属医院发展迅速 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3所直属附属医院医疗设施先进,临床科室设置齐全,拥有熊继柏、潘敏求、张涤等一批知名的中医临床专家,建设有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国际交流不断加深 学校与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合作开展了我省首个境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圆光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巴民族医药研究中心”,与卢森堡合作建立了“中-卢中医药合作研究中心”;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位于长沙市韶山中路113号湖南中医药大学东塘校区,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严谨规范,学习生活环境优美,现开设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心理学、市场营销、医学影像技术等13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近4000余人。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 2021-02-0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举办方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方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建校至今已有32年的办学历史。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学校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至今,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2年,学校开始探索硕士研究生培养之路;2016年,学校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同时成为了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所“省市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城区中心地段的莲峰山上,校园环境清幽,书香浓郁,被誉为“城市中央的花园大学”。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始终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三大核心战略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的双轮驱动战略深入推进落实“省市共建”和“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以教育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选准方向、抓好重点,创新机制,加快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优势凸显的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人数近1.9万人,录取分数、投档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食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9个二级学院和思政部、体育部2个教学部,共有41个本科专业,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类专业为核心,工、管为主干,工、管、经、理、文、法、艺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省优势重点建设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被评为省特色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评为省重点培育学科,省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广东省优质专业,9个专业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专业。 (二)高水平的自有师资队伍 学校目前教职工总人数达1000余人,建有一支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自有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占42%,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教师占34%,拥有一批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市优秀拔尖人才和中山市优秀教师。同时,学校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借省市共建的东风,学校以多种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引进,2017年至今成功双聘一批国家级人才,全职引进一批博士和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内培养,五年来师资数量和高级职称晋升人数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三)结合产业的科学研究 学校结合中山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转让,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8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连续六年获得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已达6项。年均科研到帐经费逾千万元,2017年近3千万元;获授权专利3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24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论文300余篇 )。一批科研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山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2个省级科研平台(广东省香山文化研究基地和广东省孙中山法制思想研究基地);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公共实验室),9个市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成立了中山市重要的科技研发机构“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该院至今已与7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科研项目40多项,为合作企业带来近亿元的新增产值。该院组建了“中山市智能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基因与蛋白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市级认定。 (四)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凸显“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全过程、阶梯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及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教育部协同育人平台13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7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5门和近百项省级“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近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结果均位居广东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形成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创业种子基金、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和实践平台。近五年获得2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39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各类学术、科技等竞赛奖项千余项。近年来,一批学生考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其中部分学生赴海外深造。学校早在2009年就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2015年,又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广东省高等院校前列。 2012年起,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累计招收研究生156人,55人顺利毕业。一批教师作为主导师在电子科技大学招收研究生。2015年3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落户我校,已正式投入运行。 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五年来获得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学术、科技、文体等竞赛奖项千余项。艺术教育成绩突出,原创舞蹈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多次登上央视舞台。 (五)不断增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建队伍、拓渠道,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政府咨询服务、文化创新普及服务等社会服务能力。 在科技创新服务方面,学校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实施重点突破,对直接服务企业的团队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取得了良好成效。近五年为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服务近500项,到校经费3000余万元,合作企业包括达华智能、通宇通讯、长宝科技等知名企业。近五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220余项,已组建了31个能够为中山经济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学术团队,还有一支由53位教师组成的省市科技特派员队伍,进驻市各镇区、企业,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在政府咨询服务方面,学校相继成立了“中山市制度创新研究院”、“中山经济研究院”、“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发挥学校教师的科研优势,努力成为服务中山发展战略的核心智库,近年来已完成市委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课题研究近百项。 在文化创新服务方面,学校大力贯彻实施“文化兴校”战略,积极发挥高校文化引领、文化惠民的作用。省级孙中山法治思想研究基地和香山文化研究基地、市级孙中山思想研究所、市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基地相继落户我校。大学生舞蹈作品多次为中山市摘得国家级、省级大奖;一批教师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成果丰硕。 (六)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澳、加、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多所著名大学签署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协议,现与16所国外及台湾地区的高校确立了合作关系培养国际化人才;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帕丽慕达时尚学院开展师生交流与合作;学校注重开拓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他们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境外高校进行进修、合作研究;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到我校任教、开展学术交流。学校现有联合培养、交流生、短期项目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项目三大类共14项。 (七)优越的求学环境 学校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达240余万册;拥有高水平教学实验室近百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近1.2亿元;建设有高标准学生公寓及食堂,所有宿舍均装配空调;设施完善的体育馆、运动场及优雅的校园景观,为学生提供了潜心求学的良好环境。 经过32年的办学,学校已经成为中国独立学院中的佼佼者,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学校”等,多年来位居武书连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前列。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立潮头。学校将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和电子科技大学的领导下,坚持“三大核心战略”和“双轮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2021-02-01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博通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新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院长是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光德教授。学院的校训是:尚德笃学,守正创新。办学定位是:服务陕西,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学院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百年名校优质的学科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规范而严格的教学管理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设有电气与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管理系、机械工程系、经济系、管理系、外语系、艺术系、护理系、传播系、土木建筑工程系等10个系,4个教学部,16个研究所,4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科类、经管类专业为支撑,以艺术、文学、医学类专业相配合协调的多学科结构。目前有全日制本科学生8708名。 学院秉承西安交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育人为宗旨,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保证基础,强化实践,注重能力,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培养基础好、技能强、素质高的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构建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按学科大类打好基础,按就业方向安排模块,使学生横向可转移、纵向可提升,形成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提升体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较高综合素质、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强的优秀人才。 学院坐落于西安经济开发区草滩生态产业园,校园占地523亩,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校园周围绿水环绕、花果飘香、空气清新,基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现建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电工电子、计算机、物理等教学实验中心,以及电气信息类、机械能动类、土木建筑类、艺术设计类、医学护理类和经管类等六大类100余个专业实验室,此外还有11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兴通讯、中航联盟等国内著名企业开展联合办学,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学院还有5.5万平方米的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学生活动中心等,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图书馆现有面积4347平方米,建设有4个借阅一体的图书借阅室,1个拥有65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共有1106个阅览座位;已形成以经济、管理、外语、工程技术类纸质图书为主体的藏书体系。馆藏图书现有79.46万册,数字图书15265GB,期刊1000余种,全文数字期刊8300多种,有万方、维普、超星、读秀等7个电子数据文献库,所有资料全天候全开架。 学院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校园网络及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建成覆盖现有园区的校园网信息点11275个,园区内铺设光缆25000余米,实现楼与楼之间主干千兆光缆连接,百兆到桌面的网络基础应用环境。学院建有多媒体教室82间,座位数12749个;语音室5间,座位数238个;计算机教学机房10间,座位数766个。于2007年开通了电信(Chinanet)及中国教育网(Cernet)两条校园网出口,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与资源共享,学院中心机房现有60多台专用服务器,为全院师生提供了多项信息应用服务。 学院已经建立起一支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为龙头,以中青年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素质优良、整体结构合理且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师530余名,45%具有高级技术职务,85%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11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4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5人,外籍教师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50余人。2014年起,学院在省内本科第二批次进行招生,招生质量位居陕西省同类院校第一,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近三年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学院的综合声誉不断提高,在社会上逐步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与品牌,学院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综合实力20强独立学院”“中国10大品牌独立学院”“全国中学生最信赖的十佳独立学院”和“陕西省文明校园”等。 学院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以及部分影响力较大的专科、文体类赛事,累计常规参赛项目三十余项。各类获奖总数累计达76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4项,省级奖项621项。 校园文化精彩纷呈,目前学院共有各类学生社团106个,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毕业生晚会、“星光大道”校园歌手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学生自发组织、自发筹办的活动已逐渐向着多样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开展多种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余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广泛开展学生交流和合作办学等活动。在校学生均可选择2+2双学士、1+3双学士、3+2本硕双学位、一学期、寒暑期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成绩合格者,将获得国外院校相应学位证书或修读证书,同时可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目前,已累计有近千名师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标志着学院已迈开国际化办学的坚实步伐。 下一步,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继续弘扬好、传承好“西迁精神”,扎实推进“125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的实现,稳步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切实保证人才队伍质量提升工程、教学改革成果培育工程、科技研发推进工程、办学资源拓展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五项工程落地生根。经过十到二十年的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独立学院运行机制优势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优势突出,育人环境优良,校园设施先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大学! 2018年9月13日更新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2021-02-01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院秉承西安科技大学六十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发挥其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注重实践教学,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学院现占地 余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上万名。学院现设置有信息与科技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传媒学院、国际教育与人文艺术学院五个二级学院,以及公共基础部、体育部、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部三个教学部,开设有本、专科专业48个,涵盖工、管、文、艺等多个学科门类。学院以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与多个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开设定制班,开展“订单式”联合培养。与多家行业内领军企业合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共建基地,促进校企联合培养,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办学特色。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2021-02-01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2008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以宜昌教育学院为基础合并湖北三峡科技学校组建而成。是宜昌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全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旅游类高校。2009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备案为全日制综合类普通高职院校。 学院位于宜昌市高新区汉宜大道205号宜昌职教园内,地处宜昌火车东站和宜昌客运中心附近,属宜昌城东新区建设核心区域。占地面积32.3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1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637.97万元,图书数量21.51万册。 学院现有在校生近4千人,教职工21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5人,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占比35%,“双师型”教师占比60%;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委会)委员2人,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专家评委7人,省级12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2人,省级15人,湖北省技能名师1人,楚天技能名师12人,聘请50多位校外专家、学者、能工巧匠为学院客座教授。 学院以旅游管理类专业群和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航空服务类、商务管理类、计算机类、园林类等专业为补充,开设了3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涵盖了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及中职教育各个层次。其中导游、酒店管理是中央财政建设的重点专业;旅游管理是湖北省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烹调工艺与营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是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宜昌区域试点专业;学前教育是与中华职教社合作共建专业、湖北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是湖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017年学院被评为全国餐饮职业教育优秀院校。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建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和网络办公系统;建有“四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宜昌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鄂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有“十中心”:旅游管理实训中心、烹饪实训中心、酒店管理实训中心、乘务实训中心、学前教育实训中心、现代信息技术实训中心、临空产业实训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训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宜昌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共有60余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旅游管理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有近100个校外实训实习及就业基地,其中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三峡大坝旅游区)是学院牵头建设的省级旅游管理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提升为核心、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学质量不断提升。近五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大赛129项次,获得奖项268项次,获奖学生300余人次,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2项,省级一等奖10项,国家级二等奖11项,省级二等奖23项,并率先实现宜昌市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2013—2017)评估结果》公布,其中2013-2016年学院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第9位。积极推行课证融通,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90%以上,学生就业率连年超过92%,毕业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职业培训与技术指导、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宜昌市旅游标准化城市创建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宜昌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三峡茶文化研究会、心理学会、三峡旅游研究所挂靠我院。学院还是宜昌市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认证中心、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中心。 办学十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砺志明德、笃学躬行”为校训,秉承“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克难奋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扩大。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前身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举办现代师范教育,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49年改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本科,2019年列为湖南省本科第一批招生高校,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更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培养了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任弼时、张国基等一批国家栋梁,涌现了段德昌、刘畴西、袁国平、郭亮、罗学瓒、方维夏等280余名革命烈士。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并在此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学校具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学校历史上汇聚了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李达、易培基、周谷城、田汉、黎锦熙、杨树达、辛树帜等一批教育名师大家,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张百熙、陈天华、黄兴等湖湘英才也曾在此求学。目前学校师范生占比79.8%,其中公费师范生11629人,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小学教师教育和公费定向乡村小学教师培养高校。学校现有城南书院和东方红两个校区,占地1346亩。教职工1200人,在校生19556人,31个本科专业覆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称赞“一师是个好学校”,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 校名,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作为校训。徐特立6次来校视察,并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作为校风。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栗战书、陈希、杨洁篪等来校视察。学校建校117年来,坚持“培养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服务地方发展”不动摇,坚守师范教育净土,构建了培养乡村优秀小学教师的“一师模式”,形成了师范教育特色突出、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两项优秀乡村小学教师培养改革创新成果分别于2018年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019年荣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数学、艺术学四个一级学科入选湖南省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小学教育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入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作为湖南省首批师范类试点认证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国家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承担单位、湖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2021-02-01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4年4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准成立,并报教育部备案,是由原珠海教育学院、珠海广播电视大学、原珠海市工业技工学校、原珠海市财贸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珠海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0年3月的珠海师范学校,1983年7月升格为专科层次院校。学校举办高等教育已逾30年,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 学校于2013年11月被广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为第三批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占地面积约332170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善,建有条件良好、设施先进的各类实验实训室、功能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8107.49余万;图书资料约42.7万册。设有6个院部,开设了与珠海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35个专业。目前,各类在校生近万人,其中,全日制高职高专学生6200余人,各类非全日制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约8000人。 学校致力于打造“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49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77%,其中博士(含在读)87人。高级职称占比28.37%。教师队伍中3人入选教育部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15人入选广东省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教学名师 1人、省级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人、省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人、省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6人、1名珠海特聘学者、5名珠海市高层次人才。实施“双带头人”计划、“双向兼职”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双师结构”优化计划,打造了一支“四双”师资队伍。校内重点专业均已实行“双带头人”制度,兼职教师达217人,双师素质教师280人,占比81.63%。 学校主动适应珠海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提出了“爱生崇教、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服务珠海”的办学理念。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得到肯定,2016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学校紧贴珠海高端产业优化专业布局,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船机专业,服务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与五洲树人公司合作开办空中乘务专业,服务航空产业,与上海海事大学等成立了西江航运研究中心。学院与格力电器、微软、三一重工、珠海港控股集团、华发集团、长隆等193家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与澳门城市大学携手建立珠澳国际教育创新园。 学校对接珠海产业布局,建立了电子信息、机电工程、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社会工作和艺术设计等六大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酒店管理专业入选第二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现有央财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两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二类)品牌建设专业两个。主持和参与建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两个。物流管理专业入选2017年中国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竞争力排行榜50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广东省高职院校首批试点单位,率先通过IEE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智慧旅游实训基地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学校进一步加强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台湾等职教先进国家与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化职教先进理念和方法。粤德职业教育合作珠海基地被确定为省级基地,成为广东省首批德国AHK合作“中德合作学校”。学校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推进(3+1)专升本项目,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合作成立国际教育合作与研究中心。 学校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竞争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3-2018年,学院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上共获得国赛奖项13项,其中一等奖两项;获得省赛奖项140项,其中一等奖17项。学院获得2016-2017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的2012-2016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高职)TOP300中,学院名列广东第14位、全国第281位。在2017-2018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在全省95所参赛高校中并列第6位。2016-2018年在省级挑战杯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42项,其中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三项。学院入选由中国青年报社组织评选的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 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省、市多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充分肯定我校为广东,尤其是服务珠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我校将继续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为核心,努力建设广东一流全国知名高职院校。 (数据截止至2018年8月31日)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隶属于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学院源起于1956年成立的成都城市建设工程学校,1958年更名为成都建筑工程学校。1963年迁建至四川德阳,1980年更名为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1992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1994年再次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重点中专。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四川省建筑职工大学、四川省城市建设学校升格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原中国第二重型机械有限集团公司职工大学并入,集四校之力,学院办学实力迅速增强。 2004年,学院通过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级。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克服重重困难,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夯实了学院发展基础。2010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验收,获得教育部、财政部最高等级奖励。2013年,成都青白江校区投入使用,学院总体办学能力得到提升;同年,学院成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砥砺,学院秉承“建德明志,筑能笃行”的校训,确立了“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多方合作、多元共建”的办学格局。学院是四川省率先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高校,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文明单位,建设部确定的“中德合作中西部地区建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建设部确定的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建筑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和“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单位。 学院有德阳、成都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129亩,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亿多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1160人,全日制学生16162人,继续教育学生5035余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高等学校校企联合应用技术创新基地3个、工程技术创新团队3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3人)、省级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5人。教授34人、副教授185人、“双师”素质教师331人。博士37人、在读博士39人、硕士580人、在读硕士29人。学院另有兼职教师445人,均为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和能工巧匠。 学院现有专业设置以土建大类为主,兼顾交通运输、材料、测绘、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经济、工程管理等专业大类,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现设15个教学系(院)、2个教学部,开设66个专业。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四川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个、四川省精品专业2个。国家精品课程6门、四川省精品课程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教材4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本。主持制订了7个专业的教育标准和7个行业资格标准,参与制订了18个专业的教育标准和14个行业资格标准。主持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主持编制了13本四川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7%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5%以上,取得了“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的人才培养效果。 面向未来,在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在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学院将继续深化“强基础、重特色、求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持续的执业资格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尽绵薄之力。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专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 学院地处中国西部钢铁钒钛之都??四川省攀枝花市,坐落在景色秀丽的金沙江南岸。总占地886亩。校园绿树成荫, 花香四溢。有马家田、金江两大校区。 固定资产超过1.3亿元。有与专业配套的实习室55个, 实训基地32个,先进设备或系统927台(套),计算机780 台。图书馆藏书20万册, 图书检索实现计算机管理。建有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校园网。有400米和300米跑道绿茵运动场各1个,标准游泳池2个,多功能室内体育馆2座,沙滩排球场、形体训练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活动中心应有俱有。 学院有正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19人,硕士15人, 博士3人。每年有2-3名美籍教师来校任教。现有各类在校学生5000多人。学院5个系共开设有机电技术应用、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钢铁冶炼、电子电气、涉外旅游、管理工程、计算机应用等35个专业。 为鼓励学生成才,学院设立奖学金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学院是“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定点学校之一。同时,为帮助经济上的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院建立了勤工俭学机制和校内“1家1”希望工程。 为提高学生素质,学院成立了900人的学生艺术团,包括管乐、民乐、合唱、舞蹈等表演队,220人的学生管乐团曾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的演奏;有学生电视台、学生报社、学生文学社等10多个业余社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成长和成才的大舞台。 欢迎报考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她是莘莘学子的理想家园,足有志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成才绿洲。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始建于1952年。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试点院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学院占地1033亩,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设有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运输工程系、航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艺术系、轨道交通工程系、公共课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12个教学系部。开设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35个,其中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6个、国家级交通运输示范点专业2个、省财政重点专业10个。现有教职工806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员30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150余名,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交通运输部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5人、交通运输部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 图书馆藏书12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7亿元,固定资产5亿元。建有国家和省部级实训基地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校内实训面积近19万平方米,校外实训基地超过200个。 学院设立的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社会及企业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 学院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已形成“引名企入校园,融专业入社会,育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特色,积聚了丰富的就业资源,形成了由国有、民营、外资企业构成的就业资源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学生以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等特点受到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7%。2005年以来,连续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敬德修业、拓道致通”为校训,发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学理念,正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人人成才、美丽和谐”的高职院校。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04 305 306
  • ...
  • 351 3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