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长治医学院
历史沿革。长治医学院座落在素有红色之都、魅力之城美誉的山西省长治市,位于长治市解放东街161号,是山西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创建于1946年,是我党亲手创建的最早的医学院校之一。其前身是1946年“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开办的护士学校,是在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由延安中央医院院长何穆博士亲手创建的。1948年开办和平医专,1958年改建为“晋东南医学专科学校”,198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长治医学院。1996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2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6年被列入国家支持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 学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太行精神,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何穆精神,秉承“面向基层,德育为先”的办学传统,坚持“重质量、重实践、重特色”的办学理念,扎根老区,融入地方,面向全国,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输送了近5万名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专业建设。学校历经70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以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为龙头,融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为一体的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设有教学院(系、部)19个:1、第一临床学院;2、第二临床学院;3、基础医学部;4、护理学系;5、药学系;6、生物医学工程系;7、精神卫生系;8、人文艺术传媒系;9、卫生信息与管理系;1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系;11、医学影像学系;12、麻醉学系;13、医学检验系;14、口腔医学系;15、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16、外语教学部;17、公共体育教学部;18、计算机教学部;19、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8个:传播学、2.生物医学工程、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应用心理学、5.运动人体科学、6.护理学、7.精神医学、8.康复治疗学、9.口腔医学、10.临床医学、11.麻醉学、12.药学、13.医学影像技术、14.医学影像学、15.医学检验技术、16.医学实验技术、17.预防医学、18.音乐学;生源分布25个省、市、自治区,在校生人数为1098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8人、本科生8965人、成教学生1901人。 办学条件。学校(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占地654.10亩(校本部489.89亩),建筑面积39.52万平方米(校本部17.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2.9亿元(校本部3.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3亿元(校本部1.02亿元)。藏书51万余册,中外期刊1494种,拥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中文发现系统、Pubmed数据库、Ovid循证医学评论(EBMR)等中外文数据库9个,电子图书280万册。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山西省品牌专业2个——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山西省特色专业4个——药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麻醉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内科学》;省级精品课程2门——《诊断学》、《外科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内科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基础护理学》;山西省高校首批重点实验室1个——血脂代谢与血液病实验室;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7个——机能综合实验室、解剖综合实验室、临床技能中心、医学检验综合实验室、药学综合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影像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教学实习医院60所、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20个、其他教学基地30个,可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编职工2792人(校本部88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552人(校本部202人),专任教师499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13人(校本部34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9人(校本部27人),高级职称教师202人。本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105名,外校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7人,外聘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50名。内科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药理学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教改与成果。教学水平、人才质量、素质教育成绩明显,近五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为78.8%,五年就业率100%,研究生考取率保持在20%以上,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2011年—2017年,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上连续七年获得华北赛区一等奖,2012年、2017年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2016年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2013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二等奖1项;2015年、2017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分别获得国家一等奖和二等奖;2014—2017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16年获得全国“第一届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二等奖2项;2017年,第五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近五年,各类竞赛获省级奖项100余项。2008年,我校“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省级立项;2012年,被教育部、卫生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临床医学专业成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近年来,学校共承担教学改革项目11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 学科建设。内科学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7月,临床医学专业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首批支持的优势特色学科;2017年12月,“消化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团队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眼科学、外科学、肿瘤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生殖遗传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9个校级重点学科,有血液病、心血管病、生殖遗传病、肿瘤、老年病、肝病等6个研究所。 研究生教育。2012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并于2013年开始首批招录和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办学层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4年,我校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中期考核。目前已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届,专业领域涵盖临床医学中内科学、外科学、麻醉学等10个二级学科。2015级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并轨,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在国家住院医师规培基地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8项。有15项科研成果获各级各类科技奖励。其中,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长治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2305篇,被SCI收录241篇;教师出版学术专著108部。主办的《长治医学院学报》与全国100余所院校进行了科技期刊交流。 对外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先后选派教师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瑞典、澳大利亚、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研修、学术交流。邀请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伊萨卡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美国罗克福德学院、英国阿伯丁大学、韩国大田保健大学校等知名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6次成功举办中美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4次举办中美心血管疾病国际研讨会,2016年首次举办中日消化道肿瘤高峰论坛。此外,还举办了全国血液病新进展研讨会、中国·太行食管癌高峰论坛、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全国省(市、区)属医学院校合作年会等20余次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会议。 长治医学院是莘莘学子成长成才的摇篮,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沃土。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确立了“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定位,按照学校提出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融入区域社会”五个全面总框架,求真务实、乘势而上,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区域领先的教学应用型医学院校目标努力迈进,为健康中国、健康山西做出突出贡献。
长治医学院 2021-02-01
沈阳医学院
沈阳医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建校69年来,实施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转型发展和内涵发展战略,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完善、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术水平提升的本科医学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2009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顺利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6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转型发展试点学校;2017成为辽宁省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为1949年创建的沈阳市立高级护产学校,1978年更名为沈阳医学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为本科学校,正式更名为沈阳医学院,期间三迁校址,八易校名,2001年迁入现校园。 办学规模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92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66人,本科生7269人,专科生2162人,留学生1323人。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生源质量逐年提升。2018年22个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超出二批本科控制分数线50分以上,11个省份超出二批本科控制分数线100分以上。各专业录取分数均稳定在高分段,口腔医学、麻醉学、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等专业辽宁省录取分数连续多年超出或接近一批本科控制分数线。 学科专业 设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三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共涵盖15个二级学科。病原生物学为“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特色突出计划立项学科”,是吉林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培养点。学校设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12个本科专业,预防医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和辽宁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为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护理学专业为辽宁省特色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麻醉学专业为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教学实验中心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教学实验中心为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和病理学教学团队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病原生物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9门课程为辽宁省精品课程。 科学研究 建有市政府特邀院士工作站,是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辽宁省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沈阳市先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斐里德·穆拉德工作站。环境污染与微生态实验室、手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环境与人口健康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病实验室、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价研究实验室、手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环境与人口健康实验室、环境污染与微生态实验室、慢病评估与健康干预实验室、肾脏钙化疾病防治实验室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医学生物技术工程中心为沈阳市工程中心;人体科学展览馆为省、市科普基地。2015年以来,获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71项,获资助经费累计达4171.69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70项、市级科研项目101项;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76项,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6项;发表学术论文2184篇,其中,SCI等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论文82篇;出版著作37部。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44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53人、副高级职称61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14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外引进杰出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特聘教授4人,省、市优秀专家14人,省教学名师10人,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23人。 办学设施 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在沈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仅还清了1.7亿元迁校贷款,还积攒下1.5亿元发展资金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占地面积48.80万m2,建筑面积26.08万m2。资产总值14.5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7亿元,仪器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图书馆藏书99.15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232种。学校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2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辽宁省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附属中心医院为沈阳市西部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实力居市属医院之首,编制床位1500张,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沈阳市医疗、护理、检验、营养质控中心、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中心。以创伤外科为特色,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突出手外科优势特色学科。附属第二医院编制床位1400张,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国家级胸痛中心,以心血管、周围血管和心理学科为特色,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手术年均3000例以上,进入全国前50名行列。1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均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综合性医院,充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对外交流与合作2004年以来,与美国印第安纳卫斯理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德国韦森特博士学校、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韩国康氏细胞生物技术株式会社、韩国大熊制药株式会社、东北制药等医药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日本、德国相关机构开展护士订单培养,与美国、韩国等大学开展学生互换交流学习。 国际化发展战略 学校先后有来自55个国家的1800多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477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型医疗技术人才,扩大了辽宁、沈阳在世界的知名度,培养了大批知华、友华、爱华人士,八届毕业生回国后考取执业医师通过率达到73%。在中国软科公布的“2017年中国好大学排名榜”中学生国际化排名位列全国第5位。
沈阳医学院 2021-02-01
西安医学院
学校简介 西安医学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含光校区、未央校区、高新校区组成。现有普通本科生1355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19人。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陕西省卫生学校。1959年省政府设陕西省卫生干部学院建制。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西安医学院。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师风良好、数量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出色的教师队伍,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师资队伍由校本部基础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两部分组成,共有879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24人(占25.48%),副高职称教师324人(占36.86%),博、硕士学位教师656人(占74.63%)。 学校现有兼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才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人才10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才2人;省突出贡献专家、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科技新星、省“青年杰出人才”、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5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4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1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五一巾帼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14人。教育教学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一流学院”建设单位,现有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开办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具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有16个二级学科招生。普通本科教育开办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21个专业。现有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 学校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在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学校成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试点高校。 现有国家级卓越医生教学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改课题20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等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50项。医疗工作与临床教学资源 学校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现有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附属宝鸡医院、附属汉江医院、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6所直属附属医院,总床位6800余张。另有教学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均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医院11所,共有开放床位近2.12万张。 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区域有影响力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六大功能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学科齐全,名医荟萃,医术精湛,设备精良,为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提供优质的条件。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是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院、国家级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在西北首家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实施西北首例FSPR治疗脑出血后肢体痉挛性瘫痪,在省内率先开展角膜内皮移植术。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卫健委爱婴医院、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定点医疗机构,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拥军优抚定点医院,市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精准康复评估与服务定点医院。附属宝鸡医院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多平面超长时限手掌离断再植手术,是全国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和陕西省的号召,输送优质医疗资源进基层,带动新医疗技术推广应用,探索新型医联体模式,助力“健康中国”和“健康陕西”。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为导向,加大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数量逐年上升。现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省级呼吸病防治及诊治工程研究中心、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脑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社会科学普及基地5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6个、校级研究所(中心)10个。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0项,省级项目174项,省级科学技术奖5项。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和空军军医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战略协作。先后与韩国庆熙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尼泊尔国家医学科学院、日本纯真学园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波兰热舒夫大学等国外院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服务地方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先后被确定为陕西省全科医生培训基地、陕西省基层医生培训中心。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医药卫生人才8万余人,缓解了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紧缺现状。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陕西省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陕西省计划生育技术干部培训学院”的作用,承担了万名医生培训、计生技术人员培训、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等多项基层医生继续教育项目,旨在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诊疗水平。发展态势 学校主动适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创建西北医科大学总目标,在2017年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今后5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核心指标显著提升,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为特色鲜明、在陕西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型医学院校。第二步:到建校75周年时,实现更名“西北医科大学”的目标,建成为西北地区高水平教学型医科大学。第三步:到建校100周年时,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成为西北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进入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奋发图强,不断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为陕西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西安医学院 2021-02-01
济宁医学院
济宁医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山东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医科院校。学校现有济宁太白湖校区、任城校区和日照校区,占地总面积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与济宁国家高新区共建教学科技园。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7.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图书总量为360余万册。 学校建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6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7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23家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为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固定资产总值20亿元,编制床位3100张,通过国际医院信息化(HIMSS)六级认证。附属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为山东省唯一一家省级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编制床位750张。 学校现有教职工6165人,其中专任教师1005人,高级职称教师46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797人。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90余人;有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行为医学领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际行为医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山东省法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8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40余人。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569人。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 %以上,研究生考取率位于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等19个教学单位,开设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等37个本专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已形成以医学教育为主体,涵盖医、理、工、管、文五个学科门类,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4项;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项目12项;有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等23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课程等32门;拥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118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0项,省部级项目122项,厅局级项目212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5项,获厅局级奖励129项;出版专著283部,教材43部;发表论文2131篇,其中被SCI等收录论文187篇;鉴定成果354项,获专利209项。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和山东省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学校,主办《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精神医学杂志》和《济宁医学院学报》,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名列基础医学类期刊第一名,并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 学校坚持“为国家育人才,为大众谋健康”的办学宗旨,秉承“明德、仁爱、博学、至善”的校训,弘扬“求精、求是”的校风,薪火相传,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形成了“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的学风。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的宏伟目标,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
济宁医学院 2021-02-01
长沙医学院
长沙医学院是200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发函〔2005〕39号),全国第一所民办医学本科院校。前身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校长何彬生教授于1989年创办的湘南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1996年更名为湘南卫生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升格为湘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校本部迁至长沙市。2011年,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通过国家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列入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点。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先后获评为全国先进办学单位、中国十佳诚信民办高校、全国就业先进院校、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十佳民办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41.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11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39.6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5.6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854.7万元,馆藏纸质图书243.93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5个,体育场馆总面积7.57万平方米(体育馆3.3万平方米),主要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要求。 学校以医学为主,医学、文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各学科协调发展,设立16个二级学院,有2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1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1个、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个、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1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地1个、精品课程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优秀教研室3个、优秀实习基地3个,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创新创业教育基地3个、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个。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在全日制在校生23646人,其中本科生19487人,外国留学生332人。 学校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稳定性好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58人,其中正高157人、副高512人,博士113人、硕士1118人,聘请院士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内访问学者42人;第十二届湖南省政协委员1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1人、青年骨干教师20人、青年教师教学能手8人、教学奉献奖1人、优秀教师2人、优秀实验教师1人、青年五四奖章1人、劳动模范1人、芙蓉百岗明星3人、民办高校百佳教师3人;湖南省优秀女职工干部1人、优秀共产党员2人、优秀团干部6人、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3人、第二届教育督导评估专家6人;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2人,长沙市高层次人才C类1人、D类6人。 学校面向地方与行业实际,不断加强学科建设,逐年增加科研投入,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94项(含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省社科基金项目9项),省教育厅与长沙市科研项目217项,学校科研项目753项。国家教育部“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28项,湖南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107项,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289项。学校先后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 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千年长医、济世惠民”的办学宗旨,主动面向社会,服务基层,逐步形成了医教研相结合,培养基层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特色,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沙医学院 2021-02-01
医学影像处理
通过研究注意力机制、多尺度卷机和数据增强方法(随 机掩盖、真假数据融合等),解决医学影像中个体差异大的 病灶或病例难以有效识别的难题,突破微小病灶或细胞等小 目标难以被识别的瓶颈。
浙江工业大学 2021-05-06
厦门医学院
厦门医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是福建省三所医学本科高校之一,是福建中南部唯一的一所医学本科高校。办学渊源可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鼓浪屿医学专门学校。历经百年,厦门医学院形成了“德厚立人,术湛立业”的校训文化,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学校立足厦门、面向福建乃至全国,致力于为医疗卫生行业和生物制药、健康养老产业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厦门医学院坐落于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厦门市集美区,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占地面积500余亩,总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近50万册。 厦门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系、口腔医学系、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技术系、基础医学部、公共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部等9个教学机构,设有图书馆、科学实验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等3个教学辅助机构,拥有附属第二医院(三甲综合性医院)、附属口腔医院(三级专科医院)等2所直属附属医院。为满足我省、我市人才需求,补足民生短板,2018年学校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等6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新增精神医学、康复治疗学、海洋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同时设有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学、药品生产技术、药品生物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质量与安全、化妆品经营与管理、医学美容技术、健康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等20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 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升。现有教职医护员工2253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292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7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96%;拥有博士学位的85人,硕士学位的155人,硕士学位以上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2%;“双师型”教师148人,占50.5%;兼职教师83人。学校共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标兵、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2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8人,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2人,市拔尖人才1人,市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市青年创新人才1人,市台湾特聘专家1人、台湾特聘专才4人,iF设计奖、德国红点奖获得者1人。 专业建设扎实推进。学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多项重点建设专业或特色专业、示范点及课程等,其中国家级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全国健康服务类示范点1个,全国养老服务类示范点1个,国家行指委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包括服务产业特色专业1个,精品专业1个,示范专业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精品课程9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教学成果奖3项,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市级包括重点专业5个。 科研能力加速发展。学校现有省级科研平台4个,市级科研平台2个,校级科研平台5个,其中,2017-2018年新增福建省机能与临床转化高校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研究所,新申报口腔生物材料工程中心。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技类立项9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6项,市厅级83项;社科类立项市厅级以上59项,其中省级6项。横向课题23项;校级课题275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授权专利43项;授权著作权42项,转让科技成果4项;发表科技类论文492篇,其中SCI收录70篇;社科类论文162篇。 医教协同不断深化。学校建有临床及口腔类别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除2所直属附属医院外,还拥有厦门市仙岳医院(三级甲等)、泉州市儿童医院(三级专科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拥有16所教学医院和17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1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9.13%,就业率连续六年保持在99%以上。2017年,在校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技能比赛获奖励25项;毕业生参加临床、口腔、护理3类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均列全国领先。 对外合作交流卓有成效。学校与台湾阳明大学、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台北医学大学、台湾慈济科技大学、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台湾嘉南药理大学、台湾中台科技大学、韩国金泉大学、韩国大田大学、德国科隆实践应用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互派学者、学生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的交流。 新时代,新征程,厦门医学院将围绕“一”个总目标,即建成一所立足厦门、服务地方、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迎接首届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执业医师考试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两”个大考;全力做好党建、业务(教学、科研、医疗)和安稳“三”项重点工作;大力培养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单位尽责、对病人尽心的“四尽”人才;努力实现党建强起来、车头带起来、人心聚起来、士气鼓起来、水平提起来“五个起来”的内涵发展;全面实施党建引领、特色办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改革强校、依法治校“六大战略”。
厦门医学院 2021-02-01
甘肃医学院
甘肃医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全日制医学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甘肃省平凉地区卫生学校,2003年升格为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医学本科院校。 学院位于钟灵毓秀的天下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东麓,泾水河畔,占地面积805亩,建筑面积22.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53亿元,现有28个党政及教学科研机构,教职工总计925人,其中校本部484人,各级各类学生6528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2人,副高级职称213人,博士10人,硕士150人。同时,学院还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医学院校聘任了10名院士和49名博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定期来校开展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教师中有184人分别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省级“教学名师”、“园丁奖”、“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近5年来,有120人次担任教育部规划教材的正副主编和编委,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438篇,获省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36项。 学院现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六个本科专业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医学影像技术十一个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和护理学被财政部列为高职高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临床医学、护理、中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基础护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208万元,建有网络检体诊断室、护理实训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室、口腔实训室等89个现代化医学实验室及信息技术实验室;成立了平凉市皇甫谧研究院、平凉市崆峒学研究院、平凉市崆峒养生文化研究会、平凉市皇甫谧陇药研究院、甘肃医学院中医药研究中心5个市级研究机构;校图书馆馆藏图书91.82万册,各类中外文期刊816种。依托现代数字技术,学院还构建了完善的文献资源、网络视频教学、电子阅览等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学院现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其中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原平凉市人民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原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三级乙等医院,学院还拥有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省内外教学实习基地80所,其中包括兰州陆军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设有甘肃省全科医学培训分中心、平凉市第十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近年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养德崇医、见贤思齐”的校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了以全日制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及相关医学类本、专科教育为主体,继续医学教育、成人本科教育、自学考试、乡村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先后与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帮扶合作关系,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医德优良,基础扎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升本前,学校文理科招生录取分数线平均高出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录取提档线150分左右,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新生报到率年均保持在95%以上,当年毕业生就业率年均保持在89.3%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之首,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机制。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单位”、“甘肃省护理专业毕业统考第一名”、“甘肃省红十字会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省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涌现出了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张晓,“最美白衣天使”陈凤娟、牛雪莲等先进典型,使学院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甘肃医学院将继续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学院精神,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开创学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建设、为甘肃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甘肃医学院 2021-02-01
杭州医学院
杭州医学院是一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其前身为创建于1925年的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至今已有90多年办学历史。 杭州医学院是省内开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及健康产业相关专业最多的医学院校之一。现设有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12个;拥有省一流学科(B类)建设项目4个,省医学重点学科12个,省高等教育重点专业1个、省级优势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2个,获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建有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66家,校内实践实训基地13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和省级示范实训基地6个)。设有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与考官培训基地(公卫类别),省乡村医生培训学校、省基层卫生研究中心、省学校卫生保健指导中心、省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基地、西门子合作培训中心、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等面向行业的培训和研究机构。现建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667亩,校舍建筑面积26万余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580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60余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500人,其中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入选人才、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卫生领军人才、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近百人次。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以及蚌埠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等院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广泛开展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等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理念、求真博爱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甘于奉献、广受赞誉的杰出校友。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日趋广泛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几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一年后就业率均达96%以上,毕业生在执业资格考试中通过率均居全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今天的杭州医学院,正在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而奋斗。全校上下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担负起“四个服务”历史使命,继续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求真博爱”的校训精神,在加快推进“两个高水平”和“六个浙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立足“大健康”、抢抓“大机遇”、服务“大民生”,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
杭州医学院 2021-02-01
蚌埠医学院
学校简介1958年7月,为加快安徽建设,改变皖北地区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局面,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决定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建创立蚌埠医学院。经过60年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学校现为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是暨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坐落于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蚌埠,濒临千里淮河,傍依灵秀曹山,承山水涵养之灵气,传杏林济世之流芳。现有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和淮上校区,占地面积1560余亩,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是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和绿化模范单位,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安徽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近6000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教授116人、副教授316人,硕士生导师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7人,硕士学位的教师60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66人,省级教学团队7个;有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卫生系统青年领军人才、江淮名医等65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7人,聘请包括院士等知名学者24名担任特聘教授。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和实习基地。2所直属附属医院承担着皖北地区4000多万人口的医疗服务任务,服务范围辐射苏、鲁、豫、皖等区域。学校坚持“以医为本、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质为本”办学理念,现已拥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43名,硕士研究生1058名(含留学生16名);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新药Ⅰ期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10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3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44项;获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4项;获省部级科研奖项24项;发表各类论文4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近200部;公开出版发行《蚌埠医学院学报》《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中华全科医学》3种学术刊物。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法、德、日、澳、韩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学术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年均总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近8%;连续7年晋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2013年获全国首届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2015年、2017年分获全国护理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2016年、2017年分获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一等奖和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来,涌现出“最美列车女孩”林雪、路边救助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老人的薛帅帅、冲下公交施救路边昏倒老人的计星胜、路遇伤者积极施救的周青、“最美列车教师”张静等众多见义勇为、感动社会的先进人物。中央电视台曾多次专题报道我校师生的好人好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多名师生入选“安徽好人”。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代蚌医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铸就了“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精诚为医、团结奉献”的蚌医精神,凝练出“笃学、精业、修德、厚生”的校训,培养出六万余名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他们中既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陈孝平、王福生等四名院士为代表的医学科学领军人物,也有以“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刘晓林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基层、救死扶伤、深受群众信赖的临床业务骨干和医药卫生管理干部,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7月,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成“全国知名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新一届党委带领下,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奋发有为,为擘绘高水平医科大学美好画卷而不懈奋斗!
蚌埠医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43 24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