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江西中医药大学:促进科研成果“瓜熟蒂落”
近日,江西中医药大学举办“传岐黄 兴产业”2025年中医药科技成果对接会。会上,科技成果“中药1类新药白头翁皂苷B4及白头翁皂苷B4栓”发布。该成果研究团队与广西英路维特药物有限公司签署新药开发合作框架协议,签约金额5000万元。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5-05-21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与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举办,经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批准成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中医药类普通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院在全国医药类独立学院中综合办学实力排名前列。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学院先后荣获“全区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副会长单位”、“自治区民办教育协会高等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奖”、团学联支部荣获团中央2016年“最具活力”团支部、“第一届自治区文明校园”等荣誉。学院设置有医学系、医学技术系、护理系、药学系、公共管理系等5个系部,拥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以及市场营销等12个专业,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医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布局。其中,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为广西民办高校重点专业,护理与养生类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药学专业为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学院充分共享母体学校广西中医药大学优秀的师资、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源,聘任全国名老中医(名中医)、全国优秀教师、八桂学者、广西名老中医(名中医)等资深教授、知名临床专家组成一流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有功能齐全的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训部,科研精密仪器室与三创中心等,拥有教学仪器设备4000多台(套),设备资产总值达6000余万元,可满足不同学科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需求。学院广泛开展校(院)企交流与合作,拥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等3家省级办学合作单位,为学院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期临床教学支持。另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等省内外近60多家实习单位,为学生后期实习提供保障。学院秉承“明德自强,和而不同”的校训,将“立德树人、自立自强、求同存异、融合创新”贯穿办学始终,构建优良的校风、教学和学风,加强内涵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形成中医药文化突出,以中医药应用型教育为主线,逐步形成以“学科特色鲜明,中医药文化”的办学格局。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2021-02-01
NFβ晶型PP-R制品
纳米增韧管道于上世纪70年代首先在欧洲发起并开始大量在工业与民用中推广应用, PPR 以其耐热、耐压、热熔连接、施工方便、价格适中等忧点深受市场欢迎。 1979年前后,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水与采暖用管开始用PPR塑料管道。然而,PPR管道 在应用上存在耐热温度低 (0~70℃) 、热水下耐压强度低、低温脆性大、高温蠕变大使用寿命 短、弹性模量大不能盘卷而无法满足埋地板下无接头的标准要求等缺点,阻碍了PPR在高温采 暖领域 (80~95℃) 的应用。为了扩大PPR管材的应用领域,必须对PPR进行改性。 项目设计研发的NFPP-RCT (NFβ晶型PP-R) 管道系统是由三层材料复合而成,内外层材料 通过改性具有阻隔、耐候、抗冲功能的β晶无规共聚聚丙烯PP-RCT (βPP-R) ,中间层为βPP-R与 纳米级镁盐复合而成的长效阻氧增刚增强层,具有阻氧、耐候、耐高温、耐高压、抗蠕变、抗 冲击的特点。总体材料设计水平先进,产品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 采取的技术路线如下:采用纳米CaCO3作为载体制备负载型β晶型成核剂,并加入弹性体 和助剂,用DSC和XRD研究载体纳米CaCO3用量和负载型β晶型成核剂用量对成核PP结晶与熔 融行为和β晶含量的影响,并与传统β晶型成核剂庚二酸钙 (CaHA) 成核PP比较。 NFPP-RCT (NFβ晶型PP-R) 管道系统的优点包括:环境友好;节约能源;使用安全、寿命 长;性价比优;安装方便、美观大方;可修可补、维修方便。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吸声泡沫陶瓷材料及制品
研发阶段/n项目简介:吸声泡沫陶瓷材料是通过对高分子多孔材料载体的表面采用陶瓷材料加固和相应的后处理工艺研制而成,具有吸声性能好,抗腐蚀,消除光线反射,受潮后自动脱湿等特点,并且安装使用工艺简便。目前泡沫陶瓷吸声材料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高速公路声屏障、铁路声屏障、城市轻轨声屏障、城市地下通道降噪吊顶、商业城以及办公大楼和体育馆的建筑声学装修、中央空调机房和柴油发电机房噪声治理和大型工业实验室等20多项各种环保降噪工程,受到用户好评。该项目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成果已达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氧化铝柔性纤维及其制品
本项目是以铝溶胶为主要原料,通过溶胶凝胶制备技术,控制氧化铝陶瓷 纤维的组成,制备高性能的氧化铝柔性纤维,并通过针刺、烧结等工艺制备成 纤维毯、毡等制品。
山东大学 2021-04-13
微晶强化泡沫玻璃制品
该制品具有较高的环保性;在完成普通泡沫玻璃的制备工序后,即预热、发泡、退火,让制品进行晶化和核化处理使得泡沫玻璃中形成分布均匀的针状的晶体,可以极大的提高样品的强度。 耐火温度大于 1000℃,软化温度大于 700℃,抗压强度大于 15MPa,抗拉强度大于 15MPa。
扬州大学 2021-04-14
氧化铝柔性纤维及其制品
本项目是以铝溶胶为主要原料,通过溶胶凝胶制备技术,控制氧化铝陶瓷纤维的组成,制备高性能的氧化铝柔性纤维,并通过针刺、烧结等工艺制备成纤维毯、毡等制品。
山东大学 2021-04-14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建校64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诞生了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和汉中门两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近2万名,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整合医学学院、药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国际经方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有33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2个、重点序列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进入A类。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现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4个博士一级学位点,学位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进9年本博一贯制和“5+3”一体化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首批试点高校。现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33部,国家级教学成果4项。建设有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八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3家直属附属医院、26家非直属附属医院、4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和3所附属药业,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科研实力强大,现有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海洋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全面合作,共建“新中药学院”。学校是国务院和文化部首批命名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中国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2016、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项目经费总额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茅。学校主办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系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家云集,是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拥有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4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0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形成了一支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领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199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先河。学校着力通过中医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医药中心,推动中医药海外传播。2010年6月20日,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医孔子学院,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学校目前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建立了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其中中国—澳大利亚、中国—瑞士、中国—法国3个中心成为国家级海外中医药中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自信、敬业”的校训、“团结奋进、继承创新”的校风、“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彰显特色,追求卓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16、2017、2018连续三年《中国大学评价》综合排名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2017年入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教育部与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第一所中医药院校,也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500余亩,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作为地处张江科学城核心板块的高校,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对接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己任,利用已有的学科和综合优势,勇担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任。 学校有教职员工近1300人,拥有3名两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9名上海市名中医,700多名高级专家和教授,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全日制在校学生近8000人,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点”建设高校,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史、医学技术5个一级学科及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公共卫生5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覆盖全部中医药学科;有15个本、专科专业,除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本科专业外,还设有护理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康复治疗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等专业;有8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余家海外院校、医疗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研、教学、医疗等合作关系,建立了美国第一家中医孔子学院,设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别是中英合作药学、中英合作护理学项目。 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及中医骨伤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个:中医医史文献学、针灸推拿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8个;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4个。有1个教育部中药现代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学科顺利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校名单,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全部进入最高等级的A+档,是全国中医院校中唯一取得3个A+学科的高校。 学校办医规模与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有8家附属医院,基本覆盖了上海市所有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医院的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总床位数约6300张,每年服务来自世界各地患者约1700万人次。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在捷克、马耳他、摩洛哥、美国等国家设立海外中医中心,不断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学校以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为目标,坚持“不重其全重其优、不重其大重其特、不重其名重其实”的办学理念,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教学与科研实力以及主要学科全国排名领先的中医药高等院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前身为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1955年)、辽宁省中医医院(1956年)。1958年经中共辽宁省委批准组建辽宁中医学院,同年学校招收第一批中医专业学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辽宁中医学院”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经辽宁省批准,学校增具“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名称。 建校60年来,辽宁中医药大学建成了“一校三区”的发展格局,主校区位于辽宁省会城市沈阳,两个分校区分别位于滨城大连和药都本溪。学校设置医、理、工、管、文、法等6个学科门类,21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万余人,下设17个学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1个教学部、2个教学实验中心、1个实验动物中心、3所研究院、2所图书馆、5所博物馆,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培养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和医学相关类人才的高等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先进集体、辽宁五一奖状、辽宁工人先锋号、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党委、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中医药主干学科全部列居省一流学科,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学科、3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6个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7个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1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2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8项省级教学成果,主编106部国家级、行业规划和特色创新教材,其中包括31部“十三五”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8部“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8部省级精品教材,是全国“标准化病人”(SP)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全国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考试工作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国中医药外语培训基地,在应用型、师承型、创新型、外向型“四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 学校有2名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8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7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5名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获得者、52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8名辽宁中医大师、75名辽宁省名中医、2名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1名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2名辽宁省领军人才、12人次入选辽宁特聘教授、9名辽宁省优秀专家、17名辽宁省教学名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6人、千人层次38人。 学校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工程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牵头单位、辽宁省科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全国中医药文献检索辽宁分中心。“十二五”以来,学校新增各类科研项目10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0项,省级项目392项;发表学术论文7752篇;出版著作419部。学校主办3种中医药学术期刊,其中,《辽宁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学刊》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是中国-中东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具有中国国家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招生院校资格,是国家首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高校,是免试招收香港学生、招收澳门保送生的高校,具有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资质,是辽宁省政府留学生博士奖学金招生院校。学校立足亚洲,面向欧美,拓展非洲,放眼全球,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韩国、新加坡、俄罗斯、英国、美国、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南非、斯洛伐克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或学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80余份。学校一直致力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合作、医疗合作和教育合作,并多次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2016年9月学校与斯洛伐克医科大学合建的中医孔子课堂正式揭牌。 学校四所直属附属医院分别增具辽宁省中医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省肛肠医院、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名称,共有11个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2个省重点专科,有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8个临床教学基地。 学校不断丰富健康校园的内涵,致力于建设人文校园、节约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服务保障;建成了“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体系;实现了覆盖沈阳、大连两个校区的先进、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拥有基于云计算的高效、安全的数据中心,构建了高水平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实现了基于网络环境和移动访问的文献、信息和咨询服务模式。 在改革中不断前行的辽宁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厚德博学、继承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强”的办学理念,以创新驱动、服务地方为导向,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在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向着内涵丰富、特色优势突出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1 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