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双面高温超导涂层导体
基本概念:双面高温超导涂层导体是指用薄膜沉积的方法将微米级高温超导薄膜材料制备在厚度为几十到一百微米、宽度为几毫米到几厘米、长度为百米到几千米的Ni合金薄带的两个表面上,使其具有承载大电流能力的带状材料。 主要功能与应用领域:在液氮温区,双面高温超导涂层导体具有每厘米宽度上承载几百安培、甚至超过1000安培电流的能力,并且适合高场下的应用,因此,特别适合于大电流、强磁场下的应用。双面高温超导涂层导体可用于大电流电缆、大电流限流器、高功率变压器、小型化强场磁体、高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磁弹射器、电磁储能器的制作。 图1 双面高温超导涂层导体结构示意图 图2 双面高温超导涂层导体样品照片 特色及先进性:本团队研制的双面结构高温超导涂层导体具有承载电流水平高、制作成本低的特点。我们采用溶液涂覆平整化+离子束辅助沉积+中频反应磁控溅射+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直流磁控溅射的技术路线完成各层薄膜的制备,由于采用发明的基带自加热结合两面同时沉积的方法,带材成本大幅降低,制备效率显著提高。 技术指标:短样Jc大于1.8MA/cm2,双面Ic超过500A/cm;长度>10米,Ic>300A/cm。 能为产业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实施后可取得的效果:本成果目前主要应用于电力电子、国防军事、以及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超导电力技术是从根本上为降低电力系统损耗、提高电力系统输送能力、有效限制故障短路电流、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改善电力系统动态特性开拓的新技术途径,给电力、能源、交通等有关的科技业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利用高性能的超导带材研制的电磁弹射器与蒸汽弹射器相比,体积、重量减少一半,弹射能增加了50%,弹射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满足了重型舰载机弹射的需要;高性能的超导带材使得高能脉冲武器(激光、微波、粒子束)及电磁炮等新概念武器的实战化成为可能;采用高温超导磁体制成的核磁共振成像仪,损耗低(比铜低1000倍)、灵敏度高、信噪比好,可以大大提高成像质量、降低成本,这种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不仅可以用在大型的医疗机构中,也可以用在小型诊所,对于提高生命的质量意义重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双面高温超导涂层导体
双面高温超导涂层导体是指用薄膜沉积的方法将微米级高温超导薄膜材料制备在厚度为几十到一百微米、宽度为几毫米到几厘米、长度为百米到几千米的Ni合金薄带的两个表面上,使其具有承载大电流能力的带状材料。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拓扑超导体研究
实验的纳米线中的自旋轨道耦合不是均匀的。在纳米线结构中电极和超导体的电场以及屏蔽效应都会调制自旋轨道耦合的大小,造成空间不均匀。最简单的模型可以假设纳米线分成自旋耦合大小不同的两段。这个假设立刻能给出衰减的Majorana振荡。其衰减机制是:随着磁场的增大,两段纳米线之间的耦合增强导致二者能谱之间的相互排斥增强,使得能量较低的能谱在振荡的同时变得更低。通过更仔细的参数调节,在不同长度纳米线中观测到的各种形状的衰减都可以被拟合,更加确定了不均匀自旋轨道耦合在纳米线中的存在。此外,这个理论发现,存在不均匀自旋轨道耦合的时候,纳米线中的另一种拓扑束缚态Andreev束缚态也会产生衰减振荡。最新的实验也支持了非均匀自旋轨道耦合是纳米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准各向高温超导导体
为了实现高载流、准各向同性的目标,对涂层导体临界电流各向异性、稳定性、机械特性、失超及恢复特性、过流特性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建立涂层导体临界电流各向异性模型。对涂层导体面外弯曲特性、扭绞特性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准各向同性涂层导体股线的概念,设计制作了铜包套、铝包套和不锈钢包套股线的圆截面和方形截面股线,对股线进行临界电流、交流损耗、拉伸和弯曲、扭绞特性、稳定性、失超及恢复特性、过流特性进行系统理论和试验研究。 分析和实验研究正常导体与涂层导体之间的电流转移长度,为超导股线与正常导体端部焊接提供了技术依据。对激光焊接不同金属材料功率进行实验探索,获得不同包套材料所需激光焊接功率;研制加工模具,在现有光缆生产线上,实现了10米长圆截面超导股线的加工。并对10米股线长样进行了临界电流实验。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6-15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步入快速增长期 “十四五”期间重点解决“能用、好用”等问题
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北京(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发展论坛”上,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相里斌表示,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具有优异性能,在信息通信、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巨大市场。
经济日报 2023-06-15
稀土抛光粉
稀土抛光粉是以铈为主的铈镧氧化物和氟化物的固体抛光粉,目前全世界稀土抛光粉的消费量为12000吨,日本是最大的消费者,每年从我国进口稀土资源生产3550~4000吨抛光粉,产值35~40亿日元。其中最大的抛光粉消费市场是彩电阴极射线管。中国是稀土的主要资源国,占世界稀土资源的70%,也是主要的稀土抛光粉生产国。每年出口抛光粉约2000吨。    90年代中期,世界对平面显示产品需求迅速增加,对铈基抛光粉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估计日本在液晶显示用平面显示器生产上消费的抛光粉约占其市场的50%。日本清美化学从1989年开始在海外生产阴极射线管用铈基抛光粉,1989年在台湾建立了一家独资企业,1990年投入生产,目前的生产能力为每年1000吨。1997年又与我国也建立了一家专门生产彩电阴极射线管、电子管和平板玻璃抛光粉的企业,设计能力为每年1200吨,所用原料为高品位氟碳铈矿和富铈碳酸稀土,用于PC的液晶显示屏和硬盘的玻璃基体抛光,可望使其月产量达200吨,成为日本同行中的大户,其销售目标是2002年达20亿日元,昭和电工还将长野县投资2.5亿日元建一新厂,生产用于半导体的化学机械抛光粉,产品牌号为GPL,预计月产能力为200吨,2002年的销售额将达30亿日元。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速溶杂粮营养粉
五谷杂粮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现代人生活水平 提高,饮食精细,导致饮食结构失调,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体质下降,疾病增加。 谷物杂粮含有优质而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合 理谷物膳食对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 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五谷杂粮营养普遍存在加工粗糙,口感和品质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要求, 高品质的速溶杂粮粉是目前市场上的空白,市场需求巨大。 创新要点 开发出杂粮生物法促溶技术,超微细破碎技术,实现杂粮粉溶解快、口感细 腻,吸收高效。 
江南大学 2021-04-11
山梨醇粉
生产企业:山东联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量:15000MT 包装:25公斤的牛皮纸袋 产品描述:山梨醇为无色透明粘稠状液体,略有甜味。山梨醇可广泛用于医药、轻工、食品、化工等行业。医药行业主要用作生产维生素C的原料,轻工行业用作表面活性剂的原料,山梨醇具有良···
联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2021-09-07
速溶茶粉
采用优质茶叶原料(阿萨姆红茶、CTC红碎茶、红茶、绿茶、茉莉花茶、乌龙茶、普洱茶)等,经萃取-分离-净化-浓缩—杀菌-干燥-包装标准工艺生产。茶粉产品包含冷溶性、热溶性两大系,有速溶红茶粉、速溶绿茶粉、速溶乌龙茶粉、速溶花茶粉、速溶普洱茶粉等。适用于工业化饮料产品,糕点糖果等。
河源市吉龙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11-02
LF-1000煤粉(粉体)颗粒在线监测仪
大型火电厂锅炉燃烧的煤粉是由一次风携带经煤粉管进入炉膛燃烧,煤粉的细度及各煤粉管之间煤粉浓度的不均匀性都会对锅炉的燃烧有很大影响。若各个燃烧器中的煤粉浓度相差太大,则燃烧不能很好组织,会引起火焰偏斜、结焦、燃烧不稳等。而煤粉细度过大或过小则会造成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大、锅炉效率下降、磨煤机能耗增加等。此外,在煤粉管道设计、安装、运行不当时,还会引起煤粉管道的堵塞,严重时机组将被迫减负荷或甚至停机来消除堵塞。此外,各燃烧器的煤粉浓度不平衡还将大大增加NOX的产生,加重空气污染。 LF-1000煤粉(粉体)颗粒在线监测仪是一种专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制开发的基于光脉动法原理和相关法原理的新型在线测量仪器。它可以测量煤粉颗粒的平均粒度、浓度和速度。仪器由主机、测量探针、计算机等组成,操作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使用简单,测量时间短等优点,测量结果实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同时可与控制室或监测中心通讯。 它还可用于粉体、水泥、石化、化工、医药等行业在线测量各种粉体颗粒以及环境排放监测等。 有便携式和固定式2种。固定式在线监测仪可同时监测多达24根管道的颗粒粒度、浓度和速度。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能同时测量这些参数的仪器。 主要性能指标1. 光           源:长寿命半导体激光器2. 颗粒粒径测量范围:10-500微米; 3. 颗粒浓度测量范围:0.1-10kg/m3; 4. 重复测量误差:   <5% (用国家标准颗粒检验); 5. 工作环境温度:   0-90 ℃; 6. 可与其它系统通讯联网; 7. 电           源:220 V;50 Hz。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47 4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