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68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灵韵,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自觉传承创新齐鲁文化,努力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历史 办学历史沿革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师范馆。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系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本科高校。1952年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1970年9月,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1974年4月,迁回济南。1981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同年8月,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4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山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教育教学 办学条件完备 目前,学校在历下区和长清区两地办学,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约258.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1.05万平方米。设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理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4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等52个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研究培训机构。图书馆馆藏书刊447.56万册,数字资源量63TB。 学科门类齐全 现有24个学院(部),84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覆盖十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学位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6个学科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3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2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2017年)中,24个学科参评,其中有13个学科进入B及以上等次,是山东省属高校最好成绩。目前,有全日制本科生31286人、研究生7109人、留学生280人,成人教育学生19529人。 学校成立基础教育集团,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或示范学校,先后分别被授予中国百强中学、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篮)球特色学校等称号。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2013年迁址青州市办学,现有本专科学生10625人,教职工418人,开设53个本专科专业,培养11届毕业生1万余人,赢得良好社会声誉。 教学成果丰硕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71项。是全省最早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示范性高校、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及先进集体奖,2018年获评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2名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等。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已建立起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类型齐全的完整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是全省同时拥有这2个培养体系的唯一高校。是山东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联盟牵头单位。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成果显著,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首位。体现教师教育特点和优势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填补山东省空白。育人质量过硬建校以来,培养近40万名合格人才,其中包括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及许多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搏击商海的企业家。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学校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为侨公共服务示范单位、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工作示范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示范点等,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近年来,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国家级先优称号,学校连续6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连续25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山师学子连续三届获得残奥会冠军,女排连续7次获中国大学生排球锦标赛和超级联赛冠军。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精良 现有专任教师199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10人,正高级职称361人、副高级职称712人,博士生导师195人。有6名双聘院士。22人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8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6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5人12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5人10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学校领导连续五届当选山东省委委员。2人次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先后16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优青。29人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科学研究 科研实力雄厚“十二五”以来,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95项。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3项,1个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并获滚动支持。获得山东省社科重大成果奖4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以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近300项。主办6种学术期刊。学校获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合作交流 交流合作广泛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单位,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132所院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有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个。在韩国、肯尼亚、美国、巴西合作建设4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学堂,是全国省属高校和师范院校合建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之一。 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借力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联系方式 党委办公室电话:0531-86182215、86182217 | 传真:0531-86180066 校长办公室电话:0531-86180015 | 传真:0531-86180017 长清湖校区办公室电话:0531-89611805 | 传真:0531-89611808 招生办公室电话:0531-86180245、86182201、86182202(本科)0531-86180804(研究生) 就业指导中心电话:0531-86180684、89611819(本科)0531-86180029、86182291(研究生)
山东师范大学 2021-02-01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在职教职员工2355人,全日制本科生26831人,硕士生6386人,博士生171人,各类留学生近1600人,成人教育学生16000多人。经过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文理学科均名列全国百强、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历史文化丰厚。学校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32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3~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建校以来,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30多万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时,勉励师生“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 学校科教平台较高。现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文科的学科门类、博士点、硕士点及自治区级文科重点学科均位居广西高校前列。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5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广西卓越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1个。全校馆藏纸质图书332.687万册,中外文期刊596832册,电子图书2224788册。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等一批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基地。学校是CERNET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依托单位,是广西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主体单位,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学校设立了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学校师资素质优良。学校有专任教师1699人,具有高级职称888人,占52.27%,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507人,占88.70%;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次。其中,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8人,人事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人选1人,广西“八桂学者”9人,广西特聘专家7人,广西优秀专家13人,广西终身教授2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人,广西优秀专业技术人员2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人,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带头人1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3人。 学校教改成果显著。学校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所获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在西部地区同类院校和广西高校中名列前茅;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现有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15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1个,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8门,自治区精品课程27门,自治区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自治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11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0个。此外,学校始终坚守教师教育的使命与担当,确立了“引领广西、打造品牌、服务基础、走向海外”的教师教育发展思路,成为广西教师教育的“摇篮”。近年来,学校依托学科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成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师资培养的“全覆盖”体系,构建了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为推动广西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立项数和科研经费均获得大幅增长,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12项,其中,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37项,科研经费(R&D经费)总计约4.96亿元,1250多篇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7项。在自然科学基金四类重大项目(重点、杰青、优青、基础仪器重大研制专项)上连续实现零的突破,化学学科成为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科研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授权专利562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立项数连续6年均跻身全国百强,在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综合排名中,我校位居全国第49名,西部排第10名,地方师范高校中排第7名。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45项,其中一等奖22项。2部教材获得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校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6年11月,是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首家出版集团;近年来,先后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和英国ACC出版集团,领先建成具有成熟的完整产业链的跨国出版集团。现拥有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以及墨尔本、新加坡、伦敦、纽约、克罗地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企业。在近些年行业机构组织的综合评估中,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大学出版社前十。先后有20多种图书荣获包括“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在内的国家级重大奖项,曾荣获全国高校教材管理先进集体、先进高校出版社、良好出版社、先进出版单位等荣誉,被评为深圳读书月“年度致敬出版社”、上海书展“最有号召力的出版社”、北京图书订货会“读者最喜爱的出版社”等荣誉。 学校国际交流广泛。现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学校是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学校王城和育才校区曾是越南学校的办学点,从这里走出了10多位越南国家领导人,40多位越南省部级领导,是目前国内接受和培养越南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也是全国唯一在越南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近10年来,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5000余名。 学校社会声誉良好。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安全文明校园”、“绿色大学”等称号。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在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学校教务处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学校高教研究室连续3次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科研处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集体”“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2017年,学校被评为教育部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性高校。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01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西南地区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柳州市。学校于2013年4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广西工学院和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是一所以工为主,专业涵盖工、管、理、医、经、文、法、艺术、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东环、柳石、柳东3个校区,占地面积近4000亩。设20个二级学院,19个研究所(中心),2个直属附属医院,79个本专科专业;现有教职工近1800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7000多人。 学校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建)、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校企校地共建科研平台、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30多个教学、科研平台,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1.2万多元。 学校2013年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现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学科,2个学科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点建设项目3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0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9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6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9个,自治区精品课程21门,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广西高等教育创优计划”教学相关项目8个。近5年来,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多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38项,获国家专利授权890多项。 学校进一步加快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的步伐,力争早日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以专业认证(评估)为抓手,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力度,全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努力培养“行业的骨干,创新的纽带”。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数学建模等学科类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攀岩、手球等文艺、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 学校坚持以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为重点,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和高层次人才工作支持体系。全面实施“3331高层次人才计划”,确保高层次人才和“双能型”教师进一步增加,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骨干力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开拓创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4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八桂学者、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八桂名师、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广西高校卓越学者、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共计22人。 学校依托与柳州市政府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董事会制度,并通过市校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培养大批社会紧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2016年,学校与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广西科技大学启迪数字学院”,建设数字技术产业应用型人才示范性培养基地。2017年,与贵州威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建“广西科技大学宏达威爱科技学院”,培养虚拟现实领域专门人才。2018年,与柳州市政府、洛客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广西科技大学洛可可设计学院”,共同打造广西工业设计城;与广西体育局签署协议共建“广西攀岩队”,力争为入选2020年奥运会培养输送人才。 学校十分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目前,学校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合作办学本科项目2个,学生总数达428人;招收国际学生(含非学历教育)430人。同时,学校与美国、德国、法国、爱尔兰、韩国、越南等13个国家的39所大学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学校环境优美,校园文明和谐,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是“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柳州市花园式单位”。 面对新时代的召唤与使命,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推进实施“学习先进,实干兴特色”“开放合作,改革促发展”两大基本战略,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通过强化特色、改革创新、合作共建等途径,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凝心聚力建设国内先进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高等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西科技大学 2021-02-01
山东科技大学
学校建校于1951年,是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总占地面积3640余亩,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9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亿元。学校设有二级教学科研单位32个,独立学院1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0个。有85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3个、自筹经费建设一流学科1个、培育建设一流学科1个,另有省市级重点学科19个,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及青岛市实验室(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个。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800余人。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教授26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6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特聘专家及青年专家2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 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58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 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349项,省部级项目96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52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62项。学校科技园是科技部、教育部共同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学校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0余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在校生规模2000多人,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500余人。 校训:“惟真求新”,校风:“团结、勤奋、求是、创新”。
山东科技大学 2021-02-01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305人,研究生6768人(其中博士885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3675人,学历留学生318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3。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5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509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入选专家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 “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9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7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1人。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5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0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引智基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入选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中仅有的3所“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业院校之一。2017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18亿元,获专利授权483项,鉴定成果7项。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三权”改革。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 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114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学校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于2017年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已经与30多所国外院校合作开展海外学习项目,2017年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共派出362人,在校留学生总数601人。学校持续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2017年度,学校派出教职工158团组/286人次临时出国(境)公干,接待境外短期专家763人次,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16名。2017年学校举办“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来自43所中外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嘉宾共100余人参加论坛,参会的21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北化宣言》。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有25位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老师悉心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7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71%,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8.30%。 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化力量。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 目前,学校设有6个学部、1个协同创新中心,5个直属学院。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个专业硕士类别,87个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建校6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3000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截至2017年10月,共有教职工20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正高级300人,副高级442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包括:3名双聘院士,3人入选“长江学者”,4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分别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还有2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等。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增强。 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建有艺术研究院、传播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和文化发展研究院,建有国家广播电视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文化部国家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基地、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基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现代演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输部级重点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全国高等教育质量检测评估研究基地。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标准制订与系统研制、参与国家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制订,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学校办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 学校建有校园多媒体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动画与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告实践教学中心,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影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教学中心,播音主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09年学校发起成立了“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27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知名传媒高校加入“联盟”。学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 2021-02-01
云南师范大学
八十载更迭发展,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百所高校之一。 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组成联大的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历经70余载的更迭发展,已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学校占地面积3300亩,下设24个学院,2个独立学院,28所附属和合作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拥有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中心等在内的科研机构40余个。建设有首批云南省特色新型智库培育单位。学校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2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6000余人;图书馆藏书资料340余万册,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云南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单位,建有“万兆主干”的新一代“数字校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现已进入国内重要的评价机构和核心期刊。2015~2017年连续3年在云南省主要社科期刊中影响因子数据排第一位;2014 年“中国边疆学研究”栏目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批“名栏建设”名单;2018年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2017百强社科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云南省A级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是语言学类学术期刊,现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云南省A级期刊,具有专业性、唯一性、国际性等特点。 学校有文、史、哲、法、教、管、理、工、经济、艺术、农学11大学科门类,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在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5个学科排名全国高校前70%,其中地理学进入前20%,教育学进入前40%。现有93个本科专业,拥有17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一流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未获一级学科授权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通过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完成了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由传统师范院校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转型。学校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6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共有135项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在全国首创云南纪检监察学院,成立云南研究院,并牵头全省14所师范类高校加盟成立云南高校教师教育联盟;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全国高校50强、地方本科院校10强。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建有国家太阳能质检中心、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级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工程中心、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基地40余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省部级创新团队19个。有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有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有云南教育决策咨询智库、中国西南周边地缘环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智库2个云南高校新型智库。2011-2017年,学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18项,科研经费7.67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1项,含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点)项目17项;教师共出版著作674部,其中A类出版社190部;共发表论文13988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475篇,CSSCI论文1088篇;共获203项科研成果奖,其中参与完成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1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125项);共获授权专利178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42项,3项国家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委立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高级职称887人,其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培养计划人才、全国最美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专家等一批专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科院院士杨乐、郭柏灵、戴汝为、欧阳自远,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阿马拉通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皮萨里德斯,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前任主席西默•托平,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等近百名知名专家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校是一所开放的、有着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大学,先后被教育部和国家汉办确定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10所重点大学之一、国务院台办“国立西南联大旧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汉语师资培训的基地、国家首批赴海外承办孔子学院的大学、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国家HSK考试和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能力资格考点和具有对港澳台招生权的高校。学校在国外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4个孔子课堂、6个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交流,获得国务院侨办第一个省部共建“云南华文学院”,累计招收8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16000余人次,是云南省在校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学校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依法治校示范校、工人先锋号、五四红旗团委、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单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单位;荣获云南省第一个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特等奖、一等奖;先后获云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云南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省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理论阵地管理建设示范点。学校的班级、社团和个人也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全国“学习雷锋”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CUBA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联赛前8强以及在雅典、北京、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金、银、铜奖牌的运动员。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云南跨越发展,当好云南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先锋,加快建设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院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自主招生院校。学校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大学,石油主干学科专业排名在全国位居前列。拥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焊接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英语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份招生。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有5个国家特色专业,10个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是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学校建有省部级科研基地(平台)28个,包含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现有高级职称66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1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70余人。近五年,学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40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在2019中国大学技术转让收入排名100强榜单中位列全国第22位,在2019年中国大学科技贡献排行榜单中位列第145位。学校与国(境)外78所高校(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菲律宾文珍俞巴学院积极共建孔子学院;与印度NIIT公司开展合作办学;与美国28所大学开展“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美、韩等国大学开展了“2+2本科双学位”项目;与美、英、德等国大学开展“4+1”“4+2”硕士项目以及博士生奖学金项目;与俄、美等国大学及港台地区大学开展“交流生项目”;与美、英、德、法、日等国开展寒暑期学生短期出国项目。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2-01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学校现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055亩,建筑面积129.6万平米。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10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 学校设有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部等13个学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82个,本科专业58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等9大学科门类。有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6个,校级院士工作室6个。2017年1月,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迈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和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教学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3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2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53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613项,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产业化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6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99项,其中主持或参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26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906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954篇;共获授权专利5759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度全国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我校名列全国高校第34位;至2016年底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中,我校名列全国高校第31位;该两项排名已连续6年进入全国高校50强,均位居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知识产权运营研究中心,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学校成立了省级研究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这些产业化平台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50所、陕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层团建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先进单位”“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网络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素质能力大赛、精品项目建设、易班应用等重大工作和活动中成绩优异,学校成为唯一一所蝉联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的高校。科大学子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 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科技大学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恪守“至诚至博”校训,培养了近15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2014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称号;在5年一次的全省“五一”评选表彰活动中,成为唯一一所在2012年、2017年连续两次获得“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高校。站在新的起点,陕西科技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和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党的建设为保证,深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以上统计截至2018年9月) 西安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 邮编:710021 咸阳校区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人民西路49号 邮编:712081 太华路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北路43号 邮编:710016 电话:(029) 86168012 传真:(029)86168012 网址:http://www.sust.edu.cn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2-01
河南科技大学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理事高校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 河南科技大学(简称河科大,英文简称:HAUST)坐落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洛阳,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 “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理事高校、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4.1万人,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生2.4万人。学校1952年创建于首都北京。1956年,应国家工业基地建设布局的需要迁至洛阳,后更名为洛阳工学院,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1998年,划转至河南省管理。200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优化全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报经教育部批准,由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2002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时任河南省省长)亲自为学校授牌,并在讲话中指出“组建河南科技大学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的重大举措……河南科技大学要以创建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努力办成国内先进、居于省内高校前列、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所综合性大学。”长期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和“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发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河科大精神,突出内涵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是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理工农医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现有31个学院,96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史、教、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有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类别;有28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1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12个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农业科学学科、工程学科、植物与动物学学科分别进入ESI全球前1%。有20个专业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10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第一附属医院是首批全国“百佳医院”。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专业改革综合试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40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132个;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72人;拥有双聘院士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3人,省特聘教授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人,“中原学者”3人,“中原教学名师”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5人。二、科研基础扎实,办学特色突出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6个。近五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包括子项)等项目6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30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社科成果奖等158项;《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学校连续五年获得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近三年来,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位居全国高校第27名。2位教授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高被引学者”,2位校友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20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98名,居河南省高校第3名;在武书连2020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全国高校第137名;在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前50位高校中,位列全国高校第47名,居河南省高校首位。学校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始终面向国家、河南省及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行业优势、学科专业优势作为扎实根基,充分发挥在机械设备制造、金属材料、新材料、轴承、齿轮、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机器人、农业工程、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科技优势,在产学研合作中发展自己、奉献社会。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产学研合作项目入选全国高校特色办学100案例。2019年学校入选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省内唯一入选高校。三、培养模式完善,就业质量优良学校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强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积极构建“科教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协同”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力实施“卓越培养计划”,现有14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专业获批省级以上“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拥有15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了“一院一竞赛、一院一平台、一院一基地、一院一模式”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并成功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专家组对学校双创教育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学校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中位列第88名,在2015-2019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37名,均居河南省高校第2名。学校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近3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被全国轴承行业确定为我国轴承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依托的仅有的高校,被誉为轴承行业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以基础好、专业宽、能力强和素质高赢得了社会各界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在京、津、沪、苏、浙、粤、鲁等经济发达地区很受欢迎。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位居河南高校前列,在2018年中国薪酬网公布的《中国大学生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位列河南省高校首位。四、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支撑体系完备,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学校现有开元、西苑、景华和周山4个校区,占地面积4212亩,建筑总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6.71亿元。学校建有国内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藏纸质和电子图书总量400余万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荣获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优秀奖。 学生根据录取专业和教学安排分别在开元、西苑2个校区学习,主校区开元校区占地面积3664亩,方城式设计,组团式布局,景观式水系,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天鹅嬉戏,鸟鹤争鸣,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春季科大牡丹园繁花似锦、争奇斗艳,夏季琴湖荷花亭亭玉立、仪态万千,秋季西苑红枫叶红似火、随风飘舞,冬季雪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五、文体活动丰富,对外交流广泛学校举办各类情趣高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和谐浓郁的人文精神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新年嘉年华》《“情系河科大”毕业生主题文化周》分别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大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系列专题片》荣获河南省高校第二届“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品牌及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河南科技大学少数民族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获得河南省2019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总分居河南高校第2名,学校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总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17名,居河南高校首位,学校荣获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先进集体奖”。在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2项、铜奖1项,获奖成绩居河南高校首位,学校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在2016全国大学生无人机与机器人创新创业方案赛中荣获特等奖。学校易车河洛风赛车队成立十年来,斩获“方程式大赛全国亚军”、“巴哈大赛年度季军”、“轻量化第一名”、“直线加速第一名”以及“最具影响力车队”等20余项大奖。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作为教育部首批认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学校与美、英、俄、加、澳、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95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招收学历本科留学生、研究生留学生和语言进修生。2017年,学校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2018年,学校与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针对在籍全日制本科生,学校有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校际学位互授项目、校际交换交流生项目等,每年组织学生到世界知名大学开展出国(境)游学交流活动。六、学生管理规范,助学体系完善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重点,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近年来,学校制订了一系列课外培养制度,提出了课外培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与学业指导、日常管理与行为培养、困难帮扶与诚信励志教育、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校园文化熏陶等“六大工作模块”,并设计了主题教育活动、党团组织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日常管理活动、困难帮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学业指导活动、创新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健康教育活动等“十二条课外培养路径”,建立了完善的考评体系,构建了课外课内“双轨并行融合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18年,学校“心理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工程”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构建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退役士兵国家资助、大学生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直招士官国家资助、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医疗保险、困难补助、校内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多维度资助体系。学校把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作为学生资助的重要工作内容和目标,实现了“学生有诉求、学校有响应、学生有困难、学校有人帮”的资助服务工作格局,倾心关怀学生发展,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学校设有新生奖学金,奖励金额为10000元/生。学校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每一位科大学子都能够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安心学习。 学校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63号学校网址:http://www.haust.edu.cn邮政编码:471023电子邮箱: zhsb@haust.edu.cn招生部门:河南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咨询电话:0379-65627020、65627022、65627035 0398-2183558、5108602(应用工程学院) 0377-63270276、63210238(与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
河南科技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2 63 64
  • ...
  • 188 18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