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华中科技大学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成像系统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第二次)
华中科技大学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成像系统采购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线上报名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30日14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6-09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由原机械部所属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电子部所属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信息学科较为齐全的高校,在长达8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行业特色、军工特色。 学校现有5个校区,坐落于海淀区和朝阳区;占地1183亩的昌平新校区2018年全面开工,2020年基本建成。 学校秉持“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精神,紧密围绕国家、首都及行业发展需求,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力有效提升。 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以“五个环境建设”为统领,持续优化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连续多年获评“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并获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提名奖。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899人、研究生1278人、留学生174人。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3个专业入选教肓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入选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连续五年承办华北五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六年位居市属高校前三。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起薪高,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专任教师846人,其中51.5%具有博士学位,54.5%具有高级职称;双聘院士7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肓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北京学者2人,长城学者4人;北京市优秀教师9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9个,北京市教学名师13人,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创新团队24个、创新人才15人,青年拔尖人才46人,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骨干教师107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计划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281人。 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已形成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拥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与清华大学共建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6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工程中心1个。按照“学科群”专项、“信息+”专项和常规项目三个类别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力争2020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科技创新优势突出。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2007至2009年,连续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2017年,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科研总经费连续10年较大幅度增长,发明专利授权数年均50余项,在高端软件、传感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一批成果实现产业化,校办科技产业资产总额超过9亿元。参股的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民高校中首家上市企业。 国际化办学不断拓展。设有国际交流学院,积极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已与近80所国(境)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首批成员。聘请10位国外大学校长担任校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聘请蒙代尔等35位世界知名学者担任荣誉教授,联合清华大学、荚国剑桥大学牵头成立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 当前,学校正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继续推进特色发展、质量发展、内涵发展、差异化发展,朝着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大步迈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21-02-0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科教产业园区。雁塔校区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古城墙;草堂校区坐落在秦岭北麓,毗邻千年名刹草堂寺;华清科教产业园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东开发区幸福林带南段,东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态园;两校区和产业园区总占地4300余亩。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类学科精华,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1959年和1963年,学校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现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陕西省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 经过并校6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实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一所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管、艺、理、文、法、哲、经、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被国际建筑师协会(UIA)授予"建筑教育特别贡献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为B+(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30%);管理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40%);2016年11月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具有10种类别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拥有16个授权领域。博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硕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17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四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设计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筑学等21个本科专业获准陕西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相继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7个,3个甲级资质设计研究院。陕西省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34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9000余人,研究生5600余人,留学生近70人;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95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8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者1000余人;拥有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5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师德标兵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万人计划”6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06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名、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1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9名、陕西省“三五人才”5名、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3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准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29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7个,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十二五”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国家重大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先后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入选教育部首届“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学生第25、26届UIA(国际建筑师协会)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1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和2个第三名;在第51届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并校60年来,学校扎根祖国西部,铸就了"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凝练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树立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27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十三五"期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将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按照"以质量特色求生存,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以服务奉献谋支持,以精细管理提效率"的发展思路,对标国家"双一流"、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和追赶超越目标,系统科学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建设,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01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独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是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7年,学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成为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的A类工程学科。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21.52万㎡,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19个学院(部)。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8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和1个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授权点,5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安全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2.3万人。 学校有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5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1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3人,陕西省“百人计划”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2人。学校还有一支由300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15人。 “十二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50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70余项,科研经费合同总额达8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00余项,获准专利2400余项。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友好的合作关系。学校是“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创始院校之一,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麦考瑞大学联合开展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学校与美国各大学联合开展了“1+2+1中美双学位项目”,与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了本科、研究生学期交换生项目,以及“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等各类短期出国(境)交流学习项目等30余个。学校已招收来自11个国家的博、硕士及本科国际学生来校学习。 60年来,在教育部、原煤炭工业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几代西科人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了14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西安科技大学将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18年10月更新)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兴旺、校长吴普特。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肩负着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行部省院共建机制,赋予学校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省院局联合出台意见继续深化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力支持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建校80余年来,一代代西农人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恪守“诚朴勇毅”的校训,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形成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和“团结、求真、坚韧、自信”的西农科学文化,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设有26个学院(系、部、所)和研究生院,共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本科专业。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之列。目前,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早在1934年建校之初,学校即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学校高度重视一流本科教育,积极参与“新农科”建设,15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农学专业通过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有综合素质教育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近三年来,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级别学科竞赛奖励1803项,三次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金奖,位居全国农林高校首位。建校以来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20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有19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畜禽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农业生物技术、葡萄与葡萄酒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以及我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合校以来,学校牢记服务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始终站在助推西部大开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前沿,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4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87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29件,发表SCI、EI、SSCI论文26000余篇。研究的黄土高原苹果优质高效绿色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支撑引领黄土高原成为世界公认、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了贴近“三农”、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合校以来,学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服务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8个、示范基地46个,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亿元。积极投身脱贫攻坚,聚焦“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两大主线,探索出的“三团一队”定点扶贫工作模式,被教育部推选为“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定点扶贫工作连续两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价为“好”。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陕西省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建有农民发展学院,为服务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开展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各类在校留学生298人。先后与世界上49个国家近200所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年均10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沿线17个国家8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其中。在哈萨克斯坦等5国联合建立8个海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创了服务“一带一路”农业产业合作新模式。积极参与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牵头筹建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组建上合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入上合组织大学。迈进新时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努力方向,持续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积极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文明、促进人类健康、服务乡村振兴等四大学科使命,努力争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和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等“五个标杆”,扎实履行强农兴农的历史重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2-01
华中科技大学模数转换接口ADC和数模转换接口DAC设计验证及芯片测试实验平台公开招标公告
华中科技大学模数转换接口ADC和数模转换接口DAC设计验证及芯片测试实验平台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网上获取(请将获取招标文件需提供的资料扫描件(PDF版)发送电子邮件至luxiaofei@hbzwlx.cn)或现场获取(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群星城K3-2-1801)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17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5-27
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一期)——科研管理平台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一期)——科研管理平台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5-27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始建于1947年,地处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北国冰城哈尔滨市,位于风景秀美的松花江畔,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是国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800余人,在72载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践行“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铸就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为各行业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齐全的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建有矿业工程、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学校现有“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区域经济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工艺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共可设置4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具有金融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和工程硕士(7个工程领域)四种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硕士点学科隶属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金融硕士授予权和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现有57个本科专业,拥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个国家特色专业;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0个省级重点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坚持以“立足应用、精准育人”办学理念为引领,以生为本、为生尽责,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形成了以“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为标志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省内高校前列,每年都有一大批学子走进世界500强企业就业,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读研,2012年获得全国就业50强单位。在全国大学生航模、外语、数学建模、电子设计、GMC、城市规划设计、计算机等标志性大赛中,多次获国家级一、二等奖,数量和层次均为省内高校领先水平。学校被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认定为“重德育、重工程、重实践”的鲜明办学特色。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需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项、省部级项目19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95项。总体负责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纯石墨材料开发及其典型应用”,成为国家石墨新材料产业发展人才与技术的主要支撑;石墨烯研发团队自主研发出高品质石墨烯生产线。自主研发的极薄煤层采煤机关键技术属国内首创。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系列面结构光扫描测量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自主研发的“金属粉末激光选区熔化3D打印机”达国内一流水平。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战略的现代装备制造研发平台,是军委总装备部颁发军品研发资质的全国六所高校之一,直接为国防建设业服务。广泛国际合作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工作,坚持开放办学,全方位开展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韩国、奥地利等10余个国家5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成果丰硕。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交流与留学生工作,每年都有百余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当前,学校正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主线,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立德树人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为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黑龙江科技大学 2021-02-0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毗邻省政府,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校园面积1388亩,拥有一个占地面积7.15万亩的教学科研实习实验林场(湖南北罗霄国家森林公园),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办学前身之一是1958年在长沙成立的湖南林学院。1963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湖南林学院迁至广州与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陶铸同志亲自为学校确定校址,勾画蓝图,并题写了校名。1970年,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成立广东农林学院。1974年,学校从广州搬迁到湖南省溆浦县并更名为湖南林学院。1978年学校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直属原国家林业部管理。1981年学校迁往湖南省株洲市。2000年,原湖南林业学校和湖南林业技工学校并入中南林学院,学校转为湖南省和原国家林业部共建。2003年,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入中南林学院,学校办学主体迁往长沙,实现了历史性的回归。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与原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4个教学单位,现有7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专业6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1981年和1993年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培育)学科5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5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231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940人。其中,双聘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国家优青等国家级人才15人,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人才、芙蓉学者、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智库领军人才、湖南省百人计划、湖南省121创新人才等省级人才87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国家林业与草原教学名师2人,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1个、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16个。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本、专科学生2.6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目前,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20多万人,涌现了罗富和、李保国、陈新、文剑平、肖雅清等一大批知名校友。 学校拥有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8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建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73个;设有96个校级科研机构。图书馆面积4.12万平方米,现有文献总量1419万册(件),拥有各类文献资源数据库60个(子库134个)。 近年来,学校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十三五”以来,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湖南光召科技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2项,其他省部级奖励51项;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年均到账经费达1.1亿,其中国家级项目150余项,实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优秀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突破。获授权专利542项,其中发明专利374项。发表SCI、EI、SSCI、CSSCI及学校遴选的权威(重要)期刊论文1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2部。学校办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林研究》《家具与室内装饰》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 近三年,我校学生参与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527项,省、部级奖励1252项;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1篇。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先后与美国、英国等23个国家(地区)的94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3年,获批建立了与英国班戈大学联合举办的湖南省首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教育国际化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近三年来校学习外国留学生近400人次,向国外输送留学生800余名,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 建校60余年来,学校秉承“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和“包容、诚朴、坚毅、公允”的校风,栉风沐雨,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立足新时代,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党委提出的明确“三个聚焦”,推动“四个破解”,加快“五大建设”的发展思路,不断强化“生态、林业”办学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01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2019年教育部和四川省签约共同推进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成长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149万余平方米,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四季树木葱茏、湖水碧波荡漾、建筑典雅厚重,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佳境。2022年批复设立格拉斯哥海南学院,位于海南省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开展本科学历教育。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专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未知、个性发展”六位一体为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扎实基础、知识综合与创新能力,未来能引领科技前沿、经济社会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引领性人才。学校设有40余个教学科研单位、研究机构,65个本科专业,其中1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读本、硕、博学生44000余人。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加,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的人数不断增加。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活跃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EEEXtreme极限编程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球大学生基因工程大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等高水平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建成国家一流课程、国家规划教材等一批国家高水平教学资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20余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大力实施学科提升战略,扎实推进理工深度融合,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我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8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393 39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