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欢迎报名 |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之平行论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论坛”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之平行论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09
嘉宾观点抢先看 | 杜锐:高校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实干答题”
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即将举办之际,学会联合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栏目,重点邀请东北地区高校领导、专家学者,围绕活动主题:融合·创新·引领: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畅谈思考体会、凝聚发展共识。
人民网-教育频道 2025-05-20
【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推进主题教育成果转化 赋能党建业务融合发展
2025年4月14日,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以《推进主题教育成果转化 赋能党建业务融合发展》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21
【长春日报】科技可感 人文可触——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打造教育创新成果体验区
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1.2万平方米的室外体验区成为创新成果的互动展示舞台,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与创新的活力。在这里,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智能制造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游客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教育成果体验之旅。
长春日报 2025-05-24
科技创新标志性人物-曾庆存(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
曾庆存,男,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
云上高博会 2021-08-1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郭学涛教授团队在微塑料老化降解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资源环境学院郭学涛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上发表题为“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Promotes the Aging Process of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under Dark and Ultraviolet Light Conditions:The Crucial Rol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的研究论文,博士生仇欣然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郭学涛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0-13
南京艺术学院
坐落于秦淮河畔、石头城下的南京艺术学院是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 上溯到1912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刘海粟先生创办了上海美术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由蔡元培先生任上海美专董事会主席,并为校歌作词、题写校训、学训。1922年,颜文?先生在苏州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这两所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在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成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址于江苏无锡社桥。合并工作于12月8日完成,从此,这一天成为南京艺术学院的校庆日。1958年华东艺专迁校南京,址于丁家桥。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专。1959年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学制改为四年,从而最终完成了我院的建制。1967年迁址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南京艺术学院经风雨而茁壮,历沧桑而弥坚,今日之南艺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卓有影响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 学院占地720余亩,现有校舍面积16万平方米。在校普通本专科生6126名,博士生49名,硕士生279名,留学生90余人,成教生1935名,附中学生482名。目前设有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尚美演艺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学院、影视学院、人文学院8个二级学院,另有舞蹈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附属中专校。按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学院设有本科专业22个,包括美术学、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摄影、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舞蹈编导、舞蹈学、表演、戏剧影视文学、艺术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以及专业方向56个,专升本专业8个,各类专修科(含成教)专业24个。拥有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艺术硕士授予单位。音乐表演、艺术设计、绘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美术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现有教职工900余人,专任教师602人,教授、副教授共249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57人,聘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我院艺术研究院设有美术考古研究中心、音乐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所、艺术学研究所,另有实验乐团、青年舞蹈团等演出机构。《音乐与表演》、《美术与设计》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其中《美术与设计》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把“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外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机制,形成了国有公办、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和从中专到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了“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弘扬‘不息变动’的创新精神,培养‘德艺兼备’的艺术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2003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在这所历史悠久的艺术殿堂中,曾经涌现过一大批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和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刘海粟、臧云远、陈之佛、谢海燕、俞剑华、刘汝醴、温肇桐、陈大羽、黄友葵、程午嘉、甘涛、盛雪、姜希……他们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崛起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也为今天南京艺术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南京艺术学院汲六朝古都的文化滋养,得江苏经济大省的实力,团结奋进,不断进取,已经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多样、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01
川北医学院
l 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l 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l 医学影像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l 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建设高校l 四川省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l 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l 四川省首批“双学位”教育试点高校 学校为四川省教育厅举办的公立高等医学院校,坐落在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文化发祥地——南充市,现有顺庆和高坪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学校前身是1951年创办的西南区川北医士学校,1965年升格为专科,1985年升格为本科,定名为川北医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14年成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6年获批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顺利接受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学校始终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秉承“敬业、博爱、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生命”的办学思想,现已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体,医、文、管、法、工、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办学基础优良。建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等21个学院(系、部);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等24个本科专业,医学影像学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眼视光学和麻醉学专业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眼视光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为四川省一本招生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眼视光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八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护理学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和2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3所教学实习医院。 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明显。现有全日制学生18000余人,其中本科17000余人、研究生1100余人,形成了多层次、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是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建设高校、四川省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生连续数年在全国性竞赛比赛中表现出色,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等佳绩;临床、护理、口腔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三年,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有教师1200余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留学归国专家学者近100人,形成了以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合,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在注重业务素质的同时,学校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素养道德建设,获评为“全国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学校学科实力持续增强。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1个、四川省重点学科1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22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联合培养博士基地2个。学校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2个类型:学术学位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技术4个一级学科授权点;专业学位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中医4个授权类别。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中医学、医学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口腔医学8个一级学科的32个二级学科授权点。临床医学为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学科。学校当前正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临床医学、基础医学2个一流学科,药学、生物医学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一流学科群。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科普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4个,参与组建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建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南充市重点实验室5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建有医学影像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建有院士工作站2个。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900余项,获省部级成果奖50余项,教师学术论文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等国际学术期刊刊用。学校公开出版刊物《川北医学院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学校对外交流深化拓展。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招收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留学生370余人,留学生影响系数居全省第二位,2017年被推举为中国教育交流协会国际医学分会理事单位;与美国托莱多大学结为姊妹院校,与台湾辅英科技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女子大学、东盟教育中心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师资培训、科研合作、互派学生等交流活动;与南充市开展战略合作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院合作全方位推进;与民盟广东省委合作不断深化,暨南大学在学校建立临床医学博士培养基地;成功举办“中国医院院长年会‘走进大西南’——天府峰会”等有影响力的会议活动。学校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坚持以提升医疗服务供给为重点,优化区域医疗结构,增强优质医疗服务。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医疗服务辐射3300多万人口。川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社会影响持续扩大,川北医学院国际医院加快建设。积极参与“5•12”汶川特大地震、“4•20”雅安芦山地震、“6•30”特大洪涝灾害、“8•8”九寨沟地震、江苏昆山“8•2”爆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突发事件救援救治工作,获得社会高度赞扬。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任务,按照健康扶贫为主,资金支持、教育扶智、产业帮扶为辅的“一体多翼、系统推进”的工作思路,统筹开展营山县、稻城县、壤塘县等多地区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工作,获评为“省直机关(单位)精准扶贫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对口帮扶优秀单位”。当前,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稳步推动“365总体布局”,着力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人民满意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为推进“健康四川”“健康中国”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川北医学院 2021-02-01
韩山师范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位于享有“中国瓷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校园占地面积9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8万平方米。 学校创立于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的“惠潮嘉师范学堂”,前身可追溯到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年)的韩山书院,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1921年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5年更名为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韩山师范学校,1958年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校训,凸显“扎根粤东,传承潮汕文化,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为广东及周边省份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及其他各类人才,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如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著名哲学家陈唯实、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旅港爱国实业家陈伟南、马来西亚实业家林进华、泰国实业家陈汉士、台湾地区著名书法教育家陈其铨等,为地方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58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8个,通过IEET认证专业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学校面向全国16个省(区)和港澳台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7141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开设33个本、专科专业,现有在读生23232人。近年还与云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273人,其中专任教师865名,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的76%和43%,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同时,还聘有杨福家院士、王梓坤院士、陈平原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及学科带头人。成立“大师工作室”,聘请手拉壶大师谢华、陶瓷雕塑大师吴维潮、潮州菜大师方树光、潮州剪纸大师张湘明、潮绣大师祝书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任教,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1座,面积近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171.2万册,电子图书135.7万册。拥有粤东环境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东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潮学研究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13个省级研究平台,先进陶瓷材料创新研究中心、“互联网+”研究院、潮学研究院等3个市校共建平台,2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实训基地。 学校重视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近三年来,学生在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29项,省级奖励1532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中,我校在广东省排名第16名,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8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48%。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先后与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等12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31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扩大了办学领域,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影响力。 学校坚持“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办学定位。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迎接201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2020年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契机,按照精准发力、凝练学科、优化专业、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原则,和聚焦“党建、新师范、新工科、潮汕文化和陶瓷及非遗文化”的战略部署,运用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全力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致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创新服务能力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
韩山师范学院 2021-02-01
岭南师范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1904年始设师范科教育,1978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 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肩负兴学育人的办学使命,凝练了“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精神,坚持“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用人才,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学校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16年列入广东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7年被推选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并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广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科专业齐全,构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设有18个二级学院,建有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教育学、化学)、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校级攀峰学科3个、优势学科6个、特色学科3个以及校院共建学科8个。现有本科专业67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3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和化学)、省级特色专业6个。师范专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培养类别,形成了门类齐全、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学校面向全国18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000多人。 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24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1937种、电子图书142.8万册、电子期刊13.29万册。建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基地2个及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师资等省级师培基地4个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个,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教学平台14个。建有省级智库1个(中国-东盟教育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康复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广东省热带特色资源植物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资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海鲜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辣木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特色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地区太阳能特色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清洁能源材料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培育平台1个(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清洁能源材料化学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广东高校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植物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省级重点提升平台1个(广东高校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开发中心),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广东省热带特色资源植物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暨港澳台合作科研平台1个,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1个,湛江市重点实验室4个。设有教育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岭南文化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3个及研究所60个。 以优师为本,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0多名,其中教授150多名、博士320多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约40%,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约90%;“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51人,28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58名教师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21人被遴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9人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1人被评为省级“强师工程”资助对象。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重推行“教学研做”互动合一,培养具有驾驭课堂的教学力、体验反思的教研力、协同创新的实践力、心志专一的坚持力和为人师表的引导力的“五力型”优质教师。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学术科技、专业实验、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外语口语、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逐年增长,就业率居省内高校前列,毕业生扎根粤西,挺进珠三角,深入京、津、沪、宁、藏等地就业,被国内主流媒体誉为“粤西过江龙”和“援藏良驹”。 协同创新和育人,加强国际交流与校地合作。注重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600多人。同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新西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印尼、泰国、韩国、越南和港澳台地区的50多所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近30所中小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每年300多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习和研习。与亚洲潜水联合会合作举办“亚洲潜水学院”,与粤西六大水产商会合作举办“水产国际商务学院”,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以中国武术和体育康复保健为特色的孔子课堂,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学校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各类单位紧密联系,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积极拓展办学资源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当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坚持“错位竞争、内涵发展、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立足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核心目标,大力推进“新师范”建设,实施“强师工程”“质量提升工程”“体制机制改革工程”“资源配置优化工程”“民心凝聚工程”“党的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岭南师范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7 68 69
  • ...
  • 463 46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