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微氧化法去除硫化氢及回收硫单质的装置与方法
天然气净化、石油炼制、煤化工、制革、制药、造纸、合成化学纤维、橡 胶再生及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含硫化氢气体(H2S),造成了很大二 次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大气环境。石油和天然气钻井操作产生的大量采出水以 及生活生产废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溶解性硫化氢,考虑到硫化氢的毒性,这 些含硫化氢液体的处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硫化氢是无色气体,低浓度的硫 化氢具有强烈的臭鸡蛋恶臭气味,它们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动物的生长 极其不利,而且在有氧和湿热的条件下,严重腐蚀设备、管道和仪表等,并且 可加速非金属材料的老化;因此,去除废水、废气中硫化氢的相关研究备受关 104 注。 本项目采用一种低维护需求,低运行成本,无二次污染的生物硫化物脱除 技术,从气相和液相两个层面上同时去除硫化物。氧化还原电位(ORP)被用 作控制参数以精确地调节空气注入到硫化物氧化单元(SOU)。微曝气技术仅 仅提供了足够的氧气去部分氧化硫化物而不产生甲烷。SOU 中的配备底部有分 散器,可以增加含硫化物沼气的分散性和注入空气的均匀性。该 SOU 可以作为 一个独立的单位或与厌氧消化器联合使用,可同时从沼气及污水去除硫化物。
山东大学 2021-04-13
碳包覆金属硫化物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包覆金属硫化物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 应用。该电极材料由类半球双层结构颗粒组成,里层为金属硫化物, 外层为碳材料,金属硫化物的半球面被碳材料包覆,切面暴露;金属 硫化物的化学通式为 MSx,其中,M 为第四主族到第七主族金属元素 中的一种,1≤x≤3。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金属硫化物前驱 体覆盖在纳米线模板上,使之形成均匀整齐分散的纳米级产物;(2) 在金属硫化物表面覆盖一层均匀致密的碳材料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反应精馏法合成乙二醇二醋酸酯
成果背景及主要用途: 乙二醇二醋酸酯,又名二乙酸乙二醇酯,为无色液体,沸点 190.2℃。它是 优良、高效、安全无毒的有机溶剂。广泛用于制药工业;铸造树脂有机酯固化剂; 也作为各种有机树脂特别是硝化纤维素的优良溶剂,和皮革光亮剂的原料;在油 漆涂料中作为硝基喷漆、印刷油墨、纤维素酯、荧光涂料的溶剂;在烟草工业中, 乙二醇二乙酸酯可用作三醋酸甘油酯的代用品,在有机合成工业中用途也十分广 泛。 传统生产乙二醇二醋酸酯的方法是 1,2-二溴乙烷合成法和乙二醇、醋酸酯 化合成法。1,2-二溴乙烷法是用无水醋酸钾(钠)与 1,2-二溴乙烷反应而得,此法 原料要求严格,且收率不高(小于 60%),这限制了它的生产和开发利用。醋酸酯 化合成法是以对甲苯磺酸、树脂、氯化物、硫酸盐等作为催化剂,通过酯化反应 合成乙二醇二醋酸酯,此法原料有醋酸,对反应装置的耐腐蚀性要求高,成本增 加,环境污染严重。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本工艺针对目前乙二醇二醋酸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合成方 法,本工艺采用反应精馏技术,反应条件温和,设备损耗小,而且副产物仲丁醇 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理论原子收率为 100%。 应用领域:乙二醇二醋酸酯生产企业 技术转化条件:根据具体情况面议 作方式及条件:根据具体情况面议
天津大学 2021-04-11
反应精馏法合成乙二醇二醋酸酯
乙二醇二醋酸酯,又名二乙酸乙二醇酯,为无色液体,沸点190.2℃。它是优良、高效、安全无毒的有机溶剂。广泛用于制药工业;铸造树脂有机酯固化剂;也作为各种有机树脂特别是硝化纤维素的优良溶剂,和皮革光亮剂的原料;在油漆涂料中作为硝基喷漆、印刷油墨、纤维素酯、荧光涂料的溶剂;在烟草工业中,乙二醇二乙酸酯可用作三醋酸甘油酯的代用品,在有机合成工业中用途也十分广泛。传统生产乙二醇二醋酸酯的方法是1,2-二溴乙烷合成法和乙二醇、醋酸酯化合成法。1,2-二溴乙烷法是用无水醋酸钾(钠)与1,2-二溴乙烷反应而得,此法原料要求严格,且收率不高(小于60%),这限制了它的生产和开发利用。醋酸酯化合成法是以对甲苯磺酸、树脂、氯化物、硫酸盐等作为催化剂,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乙二醇二醋酸酯,此法原料有醋酸,对反应装置的耐腐蚀性要求高,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本工艺针对目前乙二醇二醋酸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合成方法,本工艺采用反应精馏技术,反应条件温和,设备损耗小,而且副产物仲丁醇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理论原子收率为100%。
天津大学 2023-05-10
“FeTe上外延生长单层Bi2Te3产生的超导电性
拓扑界面超导作为一种二维体系,不仅可以为研究非常规超导体提供很好的平台,还可以为探测马约拉纳费米子提供研究思路,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近些年受到广泛的关注。Bi3Te3/FeTe异质结就是一个典型的拓扑界面超导体系,其中FeTe是一种铁硫族化合物(即一种超导母体,但块体并不超导),Bi2Te3则是一种典型的拓扑绝缘体,两者都属于二维材料,且层与层间由范德华力连接。有研究证明,此界面结构的超导电性会随着Bi2Te3厚度增加而逐渐加强,并在5层Bi2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CT图像的胰腺肿瘤诊断算法、基于钼靶图像的乳腺癌淋巴转移诊断算法
技术分析(创新性、先进性、独占性)开发了新颖的深度学习算法,准确识别患病部位,准备诊断患病类型,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效益。自主独立开发。已经在两家大型三甲医院做测试,算法和程序代码完整,
中国人民大学 2021-04-10
基于CT图像的胰腺肿瘤诊断算法、基于钼靶图像的乳腺癌淋巴转移诊断算法
技术分析(创新性、先进性、独占性) 开发了新颖的深度学习算法,准确识别患病部位,准备诊断患病类型,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效益。自主独立开发。
中国人民大学 2021-05-11
用含钒、钼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降解污水中苯酚的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温和条件下利用含钒、钼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降解污水中苯酚。苯酚是造纸、炼焦、炼油、塑料、农药、医药合成等行业生产的原料或中间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未经处理的含酚废水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研究与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特别是研究降解苯酚的高效降解技术,已成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本发明设计提供的一种用于湿法氧化降解苯酚的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CTA)3+x [PVxMo12-xO40](x = 1~3)。多酸催化剂具有合成方法简单、催化降解高效(环境温度下(15°C)空气氧化降解苯酚,反应60 min,苯酚去除率达到70% 以上,COD去除率达到70%,TOC去除率达到70%,苯酚完全矿化。0 °C 苯酚60 min 降解率达到60%以上)、可重复利用和催化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克服了湿法催化氧化技术对设备、催化条件高要求的缺点。且在催化剂合成过程中合成条件温和(常压)、合成时间短、易操作。降解产物为简单无机离子,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利用一种温和条件下利用含钒、钼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降解污水中苯酚的应用,可以解决很多技术问题: 1、利用多金属氧酸盐的组成和结构的多样性,合成强氧化性的化合物,作为催化湿法氧化催化剂,降低湿法氧化的反应条件,提高实用性,降低成本; 2、调节反荷离子的种类,合成多金属氧酸盐固体催化剂,在水相反应中不溶脱,且易于分离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催化剂使用成本; 3、多金属氧酸盐降解水中污染物苯酚反应条件温和,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通入空气就可达到苯酚的有效降解,节约大量能源; 4、杂多酸胶束催化体系的引入使苯酚降解的体系同时具有液膜法和高级氧化法的双重功效,不仅提高了催化效果而且催化条件温和。 此项目主要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吉林省环保局项目。 含钒多金属氧酸盐(CTA)3+x [PVxMo12-xO40](x = 1~3)在催化空气氧化降解苯酚污水中,在室温、空气压力条件下,苯酚污水降解率达到90%到100%,并且苯酚分子被完全矿化为简单的无机离子,如CO32-和HCO3-。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4-29
纳米晶太阳能电池复合多孔电极膜
项目以改善NPC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为最终目的,采用模板组装技术制备高质量的NPC电池用有序大/介孔复合电极膜,该法既简化了制备工艺,又可对薄膜的质量进行控制。该研究推动了NPC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同时该技术符合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改善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超声协同养晶的果汁冷冻浓缩方法与设备
该专利针对果汁热浓缩营养风味损害大、冷冻浓缩效率低及冰晶夹带大等缺陷,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强化结晶过程,同时加速奥斯瓦特效应,探明了超声波能量密度与强化晶体生长的关系,研制了相应的实施设备,在养晶罐过程中施加适度超声处理,大幅度加速了起晶及冰晶生长速率并消除了伪晶生长,浓缩效能提升30%以上,解决了传统冷冻浓缩效率低及冰晶夹带严重的问题。目前该专利技术以及专利池技术成功实现果汁的全程冷绿色加工,已经在30多个国家2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近三年实现新增销售额11.85亿元,新增利税2.1亿元,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国际农业工程委员会的高度关注。获得了中国专利优秀奖。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8 19 20
  • ...
  • 112 11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