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非编码RNA的染色质结合机制研究
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广泛转录产生了大量的非编码RNA,相比于细胞质定位的蛋白编码mRNA,这些非编码RNA如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启动子和增强子关联的不稳定转录本(uaRNA、eRNA)等更倾向于结合染色质参与调控染色质结构、转录和RNA加工等过程。尽管零星报导少数RNA核滞留的现象,但为何大部分lncRNA会滞留于染色质上行使调控功能,仍是个不解之谜。上世纪80年代初,Joan Steitz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抗体分离提取 U1,U2, U4, U5和U6小核糖核蛋白粒子(又称为 snRNP),揭示了它们参与RNA剪接的经典功能。近年来施一公团队系统报导了真核生物剪切体的原子结构和生化功能。然而,一直让人困惑的是,细胞内U1 snRNP的数量为什么比其它剪接相关snRNP高 2-5倍。虽然Gideon Dreyfuss和Phil Sharp等团队曾揭示U1 snRNP调控转录终止和方向的非经典功能,U1 snRNP在细胞中的丰富存在仍然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为了探究lncRNA的染色质结合机制,研究者首先建立和运用一套新颖的mutREL-seq方法来高精度筛选调控RNA定位的关键序列,意外发现了U1 snRNP识别位点参与调控候选RNA的染色质滞留。相比于蛋白编码基因,lncRNA转录本含有更多的U1识别位点(同时也是潜在的5’剪接供体位点),而其基因组区域具有更少的3’剪接受体位点。并且U1 snRNP更高水平地结合在lncRNA上。随后,研究者分别使用antisense morpholino oligos(AMO)和auxin-induced degron(AID)诱导蛋白降解系统,来抑制U1 snRNA和核心蛋白组分SNRNP70的功能。研究者发现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近一半的lncRNA受U1 snRNP调控。另外,与转录调控元件关联的不稳定非编码转录本如uaRNA、eRNA等,它们的染色质结合在U1 snRNP抑制后也显著下降。研究者进一步证明了U1 snRNP直接调控成熟lncRNA与染色质的结合,而不是通过影响RNA合成、加工或降解过程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间接影响。机制上,研究者鉴定了U1 snRNP在染色质上的互作蛋白,发现U1 snRNP结合特定磷酸化状态的RNA转录聚合酶II(Pol II)。转录抑制明显降低了U1 snRNP及其所调控的非编码RNA与染色质的结合,表明U1 snRNP通过与磷酸化的Pol II互作来介导其互作RNA与染色质的结合。最后,研究者通过以lncRNA Malat1为例,进一步验证了U1 snRNP对其染色质结合的调控作用。去除SNRNP70后,绝大部分Malat1 “核斑”定位信号消失,并弥散在核质及细胞质中。同时,Malat1在活跃表达基因染色质区域的结合信号显著下降,表明U1 snRNP不仅可以将Malat1滞留在染色质上,同时也参与调控后者在染色质上的移动及其与靶基因的结合。综上,研究者提出如下模型(图1):5’和3’剪接位点在lncRNA上的不对称分布,致使U1 snRNP持续结合在lncRNA转录本上,而不能通过RNA剪接过程释放,从而介导了lncRNA的染色质滞留。磷酸化Pol II进一步介导了lncRNA-U1 snRNP复合体在染色质上的移动(mobilization)。对于大多数低丰度、不稳定的lncRNA,它们只能靶向结合邻近的染色质区域(顺式cis作用);而对于少数稳定和高丰度的lncRNA,如Malat1,U1 snRNP促进了其迁移和结合更多的靶基因区域(反式trans作用)。图1. U1 snRNP介导非编码RNA染色质结合的模式图。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05-3
清华大学 2021-04-10
多西他赛脂质纳米混悬液
多西他赛(docetaxel)的作用机制与紫杉醇类似,诱导和促进微管的装配,使 微管不解聚;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 抗肿瘤活性是紫杉醇的 1.3~12 倍,对乳腺癌、肺癌有很好的疗效;对头 颈癌、胃癌、胰腺癌及软组织肿瘤的患者也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存在缺点:溶解性较差、含吐温-80 和乙醇严重的副反应、药物全身分布靶 向效率低 脂质纳米混悬液的优势:1.现实性高,高压乳匀制备,工艺简单,利于大 工业生产。2.应用广泛,适用于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油的药物。3.毒性更低,以 单一的可注射性磷脂作为载体材料无有机溶剂的使用。4.稳定性提高,载药量 高无药物泄露问题。
山东大学 2021-04-13
柑橘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
可以量产/n成果简介:该项目自主研发并首创了椪柑开心形整枝、柑橘缩冠改造、防治果面伤害、无核椪柑丰产等技术,在机制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在湖北柑橘产区得到全面推广,使得柑橘产量、品质和效益显著提升。同时在引进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柑橘产区实际消化创新了起垄栽培、覆膜增糖、隔年交替结果、留树保鲜、椪柑简易设施等技术,研究明确了其作用机制,实现了在湖北柑橘产区规模化的示范推广,在柑橘提质增效上成效显著。不仅具有适应性强、简单使用、增产增质增效明显的特点,同时各技术之间又可以互相组合,形成提质栽培集成技术。研究成果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弱筋小麦量质协调栽培理论与技术
该成果先后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和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该技术完善了弱筋小麦“足穗稳粒增重”栽培途径, “适期早播、 半精量播种、 适量减氮、 氮肥前移、 适时化控”等量质协调栽培技术体系, 制定了实用性好、 可操作性强的弱筋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规程和明白图;多途径进行弱筋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了五种不同形式的产业化模式。
扬州大学 2021-04-14
实验室真空均质分散乳化机
JSL系列真空分散均质乳化机(真空反应釜)是在真空的条件下对物料进行搅拌、分散、均质、乳化的实验室设备,本设备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均质乳化效果好、对物料零污染等众多优点。不同规格搅拌桨、工作均质乳化头配置,能满足不同的实验需求而设计,覆盖了一个广阔的应用面——粉碎、乳化、均质、分散、聚合、悬浮、溶解和搅拌等。 型号:JSL 与物料接触材质:SUS304/316L                 最小允许搅拌量:300ml 最小允许乳化量:500ml 最大允许工作量:1000ml 可达到真空度:-0.08 Mpa 允许环境温度:5-40℃ 允许相对湿度:80% 重量:≈50KG
扬州均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2021-12-17
一种基于单分子器件平台的单分子电学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
利用硅基单分子器件研究了分子马达水解的动力学过程,发现了无标记的电学检测方法观察到的分子马达的转动速度要比荧光标记的方法快一个数量级(ACS Nano 2018, 11, 12789)以苯环为骨架、芴基为核心的共轭分子,并在末端修饰上氨基,通过稳定的酰胺键将带有羰基官能团的功能分子连接在石墨烯电极之间,通过使用自主搭建的高速电学测试平台对化学反应进行了实时监测。大的共轭结构以及酰胺共价键的强耦合保证了分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分子轨道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导电通道,影响器件的电导特性。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单分子器件平台的单分子电学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
研制了国际首例稳定可逆的单分子光开关器件( Science ,  2016 ,  352 , 1443;  J. Phys. Chem. Lett. ,  2017 ,  8 , 2849);观察到了低温下联苯基团由于σ单键的旋转产生的精细立体电子效应( Nano Lett. ,  2017 ,  17 , 856);研究了分子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Sci. Adv .,  2016 ,  2 , e1601113),揭示了羰基和羟胺反应形成酮肟的分子机制( Sci. Adv. ,  2018 ,  4 , eaar2177),证实了利用单分子电学检测方法研究单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可行性,为实现单分子化学反应的可视化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利用硅基单分子器件实现了具有单碱基对分辨率的DNA杂交/脱杂交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Angew. Chem. Int. Ed. ,  2016 ,  55 , 9036);在单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分子马达水解的动力学过程( ACS Nano , 2018 ,  11 , 12789),展现了单分子器件在单分子生物物理研究方面的可靠性。
北京大学 2021-04-11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焦碳和碳纤维等。作为电极材 料的活性物质,对碳材料的要求有许多方面:如放电比容量、颗粒大小和比表面积、电 极极化性能、充放电稳定性等。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研究单位在探索新的制备工艺来改善 电极性能。 采用常压干燥技术,成功地制备了碳气凝胶材料,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实现了碳气 凝胶材料微结构人为裁剪与控制。这些新型储能器件具有重量轻、体能密度高、无污染 等优点,是新一代绿色能源材料。多孔碳电极用于锂电池将优于枝晶锂电池,传统的电 极充电时枝晶会在阴极上成核,当枝晶越过电极跨度时将造成短路,从而限制了充电次 数。用多孔碳做电极时,锂离子嵌在石墨结构中,防止了锂金属的沉积和枝晶的形成, 而丰富的孔洞可提高电极与电池溶液的接触面积。碳气凝胶是由间苯二酚和甲醛在碱性 催化剂作用下,通过溶胶-凝胶和炭化工艺制备而成的。通过控制水和催化剂的用量, 可以控制其孔洞结构和密度,它的干燥过程也正由管来的超临界干燥向常压干燥发展, 以便降低气制备成本,改善其性能,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碳气凝胶也可能成为电池 材料的理想选择。 
同济大学 2021-04-11
聚阴离子纤维素
聚阴离子纤维素为羧甲基纤维素升级换代产品,广泛用于油田助剂、造纸、纺织等领域,粘度、造浆率、降失水性为其重要理化指标。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钠离子电池实现量产
中科海钠,一家只有 4 岁的新公司,基于中科院物理所陈立泉院士、胡勇胜研究员领衔的技术研发团队的核心技术,成为国内首家、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专注钠离子电池研发和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极、负极、电解液是钠离子电池的三大要素。其中,大部分正极材料面临稳定性差、循环寿命短、成本较高等瓶颈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胡勇胜科研团队绕过了锂离子电池常用正极材料中的高价格元素镍、钴等,使用铜、铁和锰等比较便宜的常见元素,研究出一种低成本、高稳定性、长寿命的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体系。 2021 年 3 月底,中科海钠宣布完成数亿元级 A 轮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搭建年产能 2000 吨的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线。中科海钠拥有多项钠离子电池核心专利,在钠离子电池全生产链各个环节已掌握完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拥有材料研发平台、百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和负极材料中试生产线、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目前产品已经在低速车、两轮车和 5G 基站领域开启应用。 2017 年,他们研制出 48V/10Ah 钠离子电池组应用于电动自行车;2018 年,他们研制出 72V/80Ah 钠离子电池组,推出全球首辆钠离子电池电动汽车。2019年,他们推出全球首个 100 千瓦时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首次实现了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上的示范应用。2020 年,全球首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化钠离子电池实现量产,电芯产能可达 30 万只/月,海外订单第一期十万只,国内的联合开发产品出货量数万只。 陈立泉院士透露,物理所实际上很早就开始研究固态电池,最早是在 1976 年,以后对固体电解质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最近物理所从计算上发现一些新的材料,同时我们也对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做了很多工作,发现固态电池安全性是很好的。现在全世界都在做锂离子电池,如果全世界的车都用锂离子电池来开,全世界的电能都用锂离子电池储存的话,根本不够。所以产业一定要考虑新的电池,钠离子电池是首选,2010 年,科学院物理所开始研究钠离子电池,2015 年研制出第一个软包装的电池。 陈立泉谈到,2060 年中国计划实现碳中和。那就现在来说,一定要特别强调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就可以实现能源的低碳化。交通电气化是一个趋势,包括 2000 年开始就有电动汽车的计划,未来还要继续发展电动船舶、电动飞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6 17 18
  • ...
  • 83 8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