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天津电视台《都市报道60分》物联网遇上菜篮子 解锁开心农场
我校协同育人企业天津腾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自研国产化工业控制系统开发了设施农业管控系统,利用边云协同控制架构,集成以大模型驱动的作物生长监测、环境精准调控、水肥综合管理等技术装备。项目已在多地开展应用,开发了“认领一块地”等商业模式。2025年4月7日,天津电视台新闻频道《都市报道60分》以《物联网遇上菜篮子 解锁开心农场》为题进行了报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21
金属卟啉仿生催化氧化合成含氧有机化学品
含氧有机产品如己内酯、环氧环己烷均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己内酯主要用于合成聚己内酯和与 其它酯类共聚或共混改性,其中聚己内酯具有独特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以及良好的渗透性,在环保和医 用材料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环氧环己烷开环反应可制备大量中间体,是合成盐酸苯海索、农药三环锡、 克螨特、1,2-环己二醇、聚碳酸酯等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固化剂、增塑剂等领域。由于 己内酯和环氧环己烷的合成存在生产的安全性和产品的稳定性等方面的难题,因此其合成技术难度大,目 前只有美、英、日等国的很少几家公司在生产,而我国主要依靠进口。 仿生催化氧化技术就是模拟血红素的活性中心结构,通过设计合成与酶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模拟与酶 催化反应相似的反应历程,实现温和条件下的催化氧化过程。本技术以氧气为氧化剂,以类酶结构的化合 物为催化剂,实现在温和条件下环己酮、环己烯高选择性氧化制得己内酯和环氧环己烷的仿生催化工艺。 本技术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备己内酯和环氧环己烷新工艺,目前正处 在中试阶段。本技术成果填补了目前氧气氧化环己酮、环己烯制备己内酯和环氧环己烷的国内外技术空白。
中山大学 2021-04-10
一种基于感兴趣目标增强的极化合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感兴趣目标增强的极化合成方法,本发明利用各种有效的像素极化目标分解 算法获取极化分量,同时考虑各个极化分量的空间信息,构造局部区域的极化特征图像集;在图像集中, 以可视化为目的,通过聚类得到三个内容准互补的图像子集;利用图像子集的稀疏表示,选取最具代表 性的极化特征作为极化合成分量;由极化合成分量构造合成图像。获得的极化合成图像充分展示了感兴 趣目标的极化信息。本发明可有效提高感兴趣目标的可视性和可读性。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绿色催化合成螺羟吲哚衍生物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410114721.5) 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绿色催化合成螺羟吲哚衍生物的方法,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该合成反应中靛红、丙二腈和β-二酮的摩尔比为1:1:1,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摩尔量是所用靛红的2~5%,反应溶剂水的用量(ml)是靛红摩尔量(mmol)的2~5倍,反应温度为80~100℃,反应时间为8~35min。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抽滤,所得滤渣用90%乙醇水溶液(质量比)进行重结晶、干燥后得到纯螺羟吲哚衍生物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由聚合物纳米中空胶囊制备绝热聚合物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聚合物纳米中空胶囊制备超级绝热聚合物材料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双亲性大分子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试剂制备聚合物纳米胶囊,然后制备胶囊间交联剂,最后按胶囊与胶囊间交联剂质量比2.5:1至0.8:1的比例,将胶囊间交联剂与聚合物纳米胶囊乳液混合,调节pH至3.0~6.8,于60~90oC温度下反应30min至24h,使乳液凝胶化,再通过四氢呋喃置换出纳米胶囊中的核芯石蜡,真空干燥得到聚合物纳米多孔材料;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孔隙率和孔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纳米胶囊乳液的固含量、醚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用量以及纳米中空胶囊自身空隙率调节,并且该多孔材料相对于传统的绝热材料具有很高的力学强度。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单驱动四指同步夹持的新型重载夹持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驱动四指同步夹持的新型重载夹持装置。包括动力液压缸缸体、钳壳壳体和外连杆机构,动力液压缸缸体安装在钳壳壳体上,动力液压缸缸体的推杆为内外侧臂结构,推杆的外部上、下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外侧臂,推杆的内部上、下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内侧臂;推杆的两个外侧臂分别对称连接有外连杆机构,推杆的两个内侧臂分别对称连接有内连杆机构,外连杆机构和内连杆机构结构相同。本发明是重载操作装备中的关键部分之一,能够实现单液压缸驱动四指同步夹持工件,增大重载夹持装置的夹持稳定性能系数,提高钳口临界载荷,提高夹持性能,可用于夹紧工件,配合锻压机完成开坯、墩粗、拔长、精整等各种锻造工艺。
浙江大学 2021-04-11
制备单分散多组分多重乳液的微流控方法及装置
成果描述:该成果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具有高度可升级特性的分级式微流体装置用于在多重乳液的内部同一层结构中可控地同时封装多种具有不同组分的液滴,并且,该装置可以实现对多组分多重乳液内部同一层结构上的液滴的数目、比例和尺寸的独立精确控制。基于优良的可控性及可升级性,该微流体装置提供了一种灵活而具有前景的方法用于实现多组分多重乳液的可控制备,并且可以实现对多重乳液内部同时封装的各组分液滴的数目、比例和大小的独立精确的控制。这些共同封装的不同组分的液滴可以作为分离的腔室用于不相容活性物质/化学物质的协同运输和/或生化/化学反应,以及作为分离的腔室用于构造多腔室材料。而对于内部不同组分液滴数目、比例和大小的高度可控性使得我们可以优化活性物质/化学物质的封装,以及精确地设计多腔室材料的内部结构。该成果为具有新型内部结构的多组分多重乳液的可控制备和应用带来了一个重要的突破,有望应用于高端化妆品、食品、生物医药等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市场前景分析:乳液在化妆品、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本成果所涉及的可控制备多组分多重乳液的技术,在精确控制乳液组分和结构方面具有其他技术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并可以实现现阶段多重乳液难以实现的结构复杂而精确可控的新型功能微颗粒的制备。这使得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和优化化妆品、食品、或药品中活性物质的封装,并可以实现新型化妆品、食品、或药品的设计和研发,从而使这些产品发挥更好的功效。因此,该成果在高端化妆品、食品、生物医药等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制和生产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该技术所涉及的新型微流体装置主要由三种基本单元组件构成,即乳滴产生组件、连接组件以及液体提取组件。其中,乳滴产生组件用于产生液滴,连接组件用于汇集由不同乳滴产生组件产生的液滴,而液体提取组件则用于抽取出不需要的连续相液体。通过对这三种基本单元组件进行不同的组合,便可以对该微流体装置进行很方便的升级从而将其用于制备更高级的多组分多重乳液。主要技术指标请见:汪伟, 褚良银, 谢锐, 巨晓洁, 罗涛, 刘丽. “制备单分散多组分多重乳液的微流控方法及装置”. 中国发明专利 ZL201110067096.X, 授权时间2013.7.10. 国际领先。
四川大学 2021-04-10
一种单次取样多次定量排样的移液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次取样多次定量排样的移液装置,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中设置有推拉杆,推拉杆的一端安装有活塞,推拉杆的另一端安装有推拉柄,管体的前端安装有可拆卸的枪头,管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齿轮,推拉杆上设置有与齿轮相啮合的卡齿。通过管体外的齿轮以及与齿轮相配合的带有卡齿的推拉杆,通过齿轮定量的推拉推拉杆,带齿推拉杆下部连接有活塞,转动齿轮可实现推拉杆带动活塞上下移动,进行液体的吸入或排出,可实现液体定量的吸入或排出,并且,可连续多次排样,定量移液,还可以根据移液装置的容积设计不同的精度,使每次移液更加合理。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单镜头激光三角法厚度测量仪
本发明属于几何尺寸测量技术领域,为一种单镜头激光三角法厚度测量仪,包括激光器、孔径光阑、平面玻璃、组合镜头、图像探测器、图像处理器以及一些辅助精细调节装置。工作时,同轴对准的上下激光器发出两束准直光线,由激光器前端透镜聚焦到被测物表面,被测物表面的漫反射光线经过孔径光阑、平面玻璃后由组合成像透镜汇聚到图像探测器上,再将图像数据传输至图像处理器进行图像处理,进而由两光斑之间的间距计算得出被测物的实际厚度,最后显示测量厚度。本发明秉承激光三角测厚法优点的同时通过改进光路结构,优化设计,较好的消除了双光路激光三角法测厚仪受被测物振动影响上下独立测量系统难以同步,精度难以保证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单驱动四指同步夹持的新型重载夹持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驱动四指同步夹持的新型重载夹持装置。包括动力液压缸缸体、钳壳壳体和外连杆机构,动力液压缸缸体安装在钳壳壳体上,动力液压缸缸体的推杆为内外侧臂结构,推杆的外部上、下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外侧臂,推杆的内部上、下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内侧臂;推杆的两个外侧臂分别对称连接有外连杆机构,推杆的两个内侧臂分别对称连接有内连杆机构,外连杆机构和内连杆机构结构相同。本发明是重载操作装备中的关键部分之一,能够实现单液压缸驱动四指同步夹持工件,增大重载夹持装置的夹持稳定性能系数,提高钳口临界载荷,提高夹持性能,可用于夹紧工件,配合锻压机完成开坯、墩粗、拔长、精整等各种锻造工艺。
浙江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2 43 44
  • ...
  • 141 1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