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医经络、耳穴检测系统
一、经络检测系统 经络脏腑病位关联:经络、脏腑、五行关联图,将未病扼杀在萌芽之中;八大系统生理机能分析:归纳、总结人体八大系统与经络的关系,给出人体经络辨证情况;十二经络传感情况分析:依脉经络柱状图,细化分数;科学采集:精准识别不同人体特征,采集双手、双脚十二经原穴生物电参数;精准判读:经络能量值量化精度可达到小数点后三位,助力医学研究;智能检测:靶向定位穴位采集,智能辨析并出具检测报告; 二、耳穴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多样化:可检测消化系统、运动系统(上肢)、运动系统(下肢)、运动系统(躯干)、呼吸系统、感觉系统、神经系统、肝胆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其他(内分泌、心血管)等10大系统。测试笔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握持舒适。测试笔电伏微弱、无痛苦、无伤害。
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2022-06-13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是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全日制公办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省市三方共建学校。学校前身为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7月创办的华中卫生学校,1958年成立盐城医学专科学校、盐城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7月改办江苏省盐城卫生学校。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较长时间承担普通大专及本科的培养任务。1996年开始五年制高职招生,开展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3月1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政发〔2005〕25号)、教育部备案,升格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2月起更名为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在省卫计委党组、省教育厅党组和盐城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认真落实第二次党员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综合改革,推进质量内涵建设,砥砺奋进,勇攀高峰,学校跻身全国卫生高职高专院校第11名,成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四星级卫生类高职院校(依据《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2017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次公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排行榜》中,我校位居全国卫生高职院校第一,初步达到了国内一流卫生高职院的目标。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盐城。有解放、建军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94亩,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6亿元,教学设备总值近亿元,图书馆藏书53.51万册。目前,有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生近万名,校内外专、兼职教师768人,校内专任教师353人,双师素质教师占校内专任教师的90.93%,目前生师比为9.88:1,达到优秀标准;现有教授41人,硕博士学位教师263人,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教学名师1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4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9人。教师在教育部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担任委员2人,在省级以上各类学会、协会、委员会担任职务近50人次。 目前,学校设护理学院、药学院、医学影像学院、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康复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公共基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临床医学、护理、药学等19个专业(方向),有省级A类品牌专业1个、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1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个、“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群3个;有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2个、省精品教材3本、省重点教材7本、“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13本、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优秀在线课程项目2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优秀典型案例”项目1项、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项目2个;培育了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4个;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54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4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淮海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盐城市自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4项。获省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5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获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3项。升格以来,全校教师在全国期刊发表论文241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18余篇,SCI论文100多篇,主编、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00余本,拥有国家专利23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学校是中国职教学会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每年牵头组织全国卫生职业院校,召开高层次研讨会,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与实践。学校是全国康复治疗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药学服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发起单位和主席团单位、江苏省医药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和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江苏省卫生高职院校教学协作会牵头单位行列,凸显了学校在行业的影响力和引领示范作用。 学校是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效促进盐城及苏北地区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通过省科普教育基地、盐卫金域医学检验所、盐城卫瑞医学影像研究所、盐卫司法鉴定所,合作共建社区健康学院等途径,开展多项基于苏北基层卫生的专项研究,提高科教联动服务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的能力。 学校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加强我校平台建设、凝炼专业方向的重要举措。我校将围绕基地建设的研究任务,围绕江苏发展战略,集中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为江苏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办学,形成了“教育—实践—服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招生就业实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循环。学校录取率为99%,报到率保持在95%以上,招生投档排名保持苏中苏北地区前茅,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以大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全国职教界享有盛名,已累计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个人和团体奖122个,其中特等奖2个、一等奖39个。在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特等奖1个、三等奖1个;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护理高职组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个;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东阿阿胶杯”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在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检验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1个、个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高校和机构合作,已输送多60多名学生赴澳大利亚、日本等多所大学和医疗机构学习和工作,我校还与加拿大圣劳伦斯应用文理和技术学院进行合作办学,与台湾长庚科技大学共建盐城—长庚健康照护学院。与美国兰道尔夫-麦肯学院和韩国顺天乡大学合作,联合开展护理和药学“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 70余年来,学校打造了一支乐于奉献、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在他们中间,有58级校友、首届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全国共10名)获得者袁今奇,84级校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护士周桂娟,82级校友、全国无偿献血金奖获得者王兆军;学校护理专业创始人、捐资80万设立“奖教金、奖学金”的“中国好人”奚家凯,82级校友、舍己救人的“中国好人”徐兆学等。他们是全体师生终生学习的榜样和典范,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他们以其精神力量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近几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立业,医德立身”的办学理念、“立足苏北、面向基层、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践行“行方智圆”的校训,弘扬“诚、爱、美、洁、精”的校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卫生专门人才。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好评,学校获得了多项省级以上表彰: 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 江苏省平安校园 江苏省节水型高校创建单位 江苏省文明食堂先进单位 江苏省文明宿舍先进单位 江苏省和谐校园2次 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江苏省基层团建示范点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 江苏省园林式单位 江苏省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优秀考点 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3次 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 江苏省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优秀单位 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单位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一等奖(优胜奖)6次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2021-02-01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是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学校,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培养护理、药学、医学技术、康复技术、健康管理类技术技能人才的省属公办医药类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是辽宁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创建于1984年。1998年被确定为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院校,2000年并入原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开展医药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从辽宁中医药大学剥离,成立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学院主校区坐落在沈阳市苏家屯区,毗邻沈阳国际展览中心,本溪校区位于沈本新城。校园总占地面积55.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0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38.55万元,馆藏纸质图书33.11万册。 学院设有医学技术系、药学系、护理系、康复技术系、健康管理系、医学基础教研部、公共基础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9个院系部,28个专科层次的高职专业。现有在校生7206人,专任教师308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4.68%,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2.96%。省级教学名师3人、优秀教师1人、教学团队4支、专业带头人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注重内涵建设,现有省级品牌、示范专业5个,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同时获批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资助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0个,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中央和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共4项,建有13个校内实训基地及199间专项实训室。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联合建立了334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与十余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养,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近五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学院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大幅提升,在国家、省市及行业学会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学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中,成绩再创新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获得省市奖励。 学院作为辽宁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大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香港嘉宏国际集团合作建立了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与十余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养,与辽宁北冬虫夏草有限公司、沈阳市一五七医院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 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站”、辽宁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沈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专门人才万余人次,多次荣获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沈阳教科系统服务沈阳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院将坚持“育素质、强技能、重合作、争一流”的办学理念,秉承“修德笃学、尚能济世”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创建省内示范、行业知名、国内特色的医药类高职强院。(2018年6月)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2021-02-01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由南京体育学校、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和江苏省体育干部培训班合并而成,是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重要的省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古都南京,拥有灵谷寺、仙林、五棵松(筹)、滨江四个校区。灵谷寺主校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原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占地640余亩。学校教育教学设有体育系、运动系、运动健康科学系、民族体育与表演系、休闲体育系、足球学院、研究生部、运动员教育教学管理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部、附属学校和奥林匹克学院(民办机制)12个单位,14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在校生7032名;运动训练设有网球学院(中国网球学院)、竞技训练学院、省少年业余体校3个单位,11支省优秀运动队,现有专业运动员355名。 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体育学被批准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其中A类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国家体育总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优秀、精品课程12门,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省优秀课程群1个,省优秀多媒体课件16项,“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优秀教材、重点教材19部,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实习实训基地80多家。 学校作为江苏竞技体育的主力军、大本营,积极服务体育事业发展,先后走出了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等一大批体育行业领军人物;共有15人23人次20项次获奥运会冠军,99人310人次197项次获世界冠军,172人475人次362项次获亚洲冠军,其中94人151人次111项次获亚运会冠军;参加了第1届至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江苏省夺得了204.5枚金牌。 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科技兴体”战略,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0多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2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4部;出版专著、编著、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4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0余篇,SCI、EI、CPCI-S 22篇);拥有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设有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行为干预研究中心、江苏省校园足球研究中心、江苏省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科学训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省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科技攻关服务,得到上级部门嘉奖;近年来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大学等10多个单位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学校本着定位、使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合格、可用的师资(含教练)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90人(含民办机制12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3人(民办机制3人)、副高级职称87人(民办机制4人)、中级职称115人(民办机制2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4人、硕士学位237人(民办机制55人)。教练员有124人,其中国家级教练30人、高级教练44人、一级教练32人。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8人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6人次、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人、“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培养对象7人,硕士生导师110人(含外聘38人)。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丹麦、日本、泰国和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来校讲学、指导训练的外国专家100多人次,派出各运动项目援外专家1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办学60多年来,坚持“学训融合、育人夺标、创新求进、服务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取得了丰硕办学成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国际奥委会和巴赫主席的充分肯定,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嘉奖。 面向未来,南京体育学院将继续继承和发扬办学优良传统,不断完善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秉承“严和朴实”校训,以“体育特色、国内一流”为目标,以培养各类优秀体育人才为根本,不断增强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办学效益、扩大办学影响,早日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体育大学,为江苏省和国家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01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是公安部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位处经济繁荣、教育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显著,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社会美誉度高。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遵循公安高等教育规律、公安人才成长规律,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担当,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警,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公安本科人才。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升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水平,坚持内涵特色发展、开放融合发展、创新协同发展,紧跟前沿,贴近实战,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聚焦食品药品、知识产权、生态环境、森林草原、生物安全等领域和海关缉私、空中警察、长航公安人才培养需求,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警察院校。学院的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南京林业学院, 1994年9月改建为林业部南京人民警察学院,2000年3月升格为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院,2010年3月升格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2017年被纳入江苏省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目前已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开展了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学院占地总面积1113亩,包括南京仙林和花园路两个校区,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的仙林主校区承担全日制本科教育,总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7.9亿元。近年来连续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高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平安校园、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被公安部记集体二等功一次。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近6000人。截止2020年4月底,学院教职工44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90人,博士、硕士学位35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部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8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5人。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等6个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团队。学院坚持内涵特色发展,公安学、公安技术学和林学相互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科研、技术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构建起较为完备、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师资队伍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公安学、公安技术、林学3个学科入选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学院设有治安学、侦查学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刑事科学技术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特警方向为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培育点。拥有野生动植物物证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培训基地等11个省部级平台。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等国家级项目30项,教育部、公安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省部级项目102项,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教育厅等厅局级以上研究项目11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14项。学院荣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公安部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二等奖4项;公安部教学技能大赛教师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集体三等奖2项,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14项,公安部规划教材4项等。学院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民警培训,服务公安实战需求成效明显。年均办理司法鉴定2500余起,检验各类检材万余件,为森林公安、海关缉私、食药环等部门的大量执法活动提供技术支撑,累计为基层提供刑事执法、治安执法、林业行政执法等方面技术咨询10000余人次,为各地公、检、法等部门提供电子数据检验、数据分析、舆情监测、系统研发、业务培训等服务,为侦破公安部督办大案要案提供有力技术支持。累计为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民警开展警务技战术培训2万余人次。学院年均完成森林公安、海关缉私、空警系统和长航公安等行业警种的各类培训任务5800余人次,形成了产学研战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深化校局合作,依托全国50多家警学研共建基地,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坚持政治建警、文化育警、素质强警,确保公安后备人才优良的专业素养。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及竞赛中荣获奖项418项,其中国际奖项19项、国家级奖项55项、省级奖项252项;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210项、省级270项。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获“虎鲸杯”全国大学生电子数据取证比赛冠军;获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自2015年“美亚杯”全国电子取证竞赛开赛以来,获个人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团体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获“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我校警乐团为全国公安管乐基地,合唱团为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参加荷兰2017国际音乐节并获金奖;“网络名捕”互联网安全保卫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校龙舟队在第十届世界龙舟俱乐部锦标赛公开组比赛包揽2000米、500米、200米三个项目的全部金牌。全校师生出色完成了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国际互联网大会、国家公祭日、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首届“进博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安保工作,获得各级领导、受援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廖超、“雷锋式好学警”阮泽来、“最帅托举哥”王佳铭等一大批优秀师生代表,展示了南森的风采。近5年来,学院毕业生中共有500余人次在工作岗位上荣立三等功以上的各级奖励,3000余人次获得嘉奖或表彰。连续多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知识过硬、实践技能突出。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警务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021-02-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据库系统公开招标公告
数据库系统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潜在投标人如需得到进一步的信息和购买招标文件,可于上述时间前往中招联合电子招标采购平台: http://www.365trade.com.cn免费注册,并线上支付标书款后自行下载招标文件。详见《特别告知》。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16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05-27
便携式中医舌诊仪中医舌象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XM-SX-IIIA便携式中医舌诊仪   XM-SX-IIIA便携式中医舌诊仪(中医舌象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相结合的产品,该产品安装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配置灵活,既能用于各大中医药大学舌象相关的教学、科研,又适用于医生舌诊的辅助分析,适用范围较广。   一、主要功能: ■ 计算机控制内部相机进行自动对焦拍摄,操作简单,图像清晰,完全实现舌象采集自动化。 ■ 采用数字化舌象采集平台与标准化方法还原,使舌象真实再现。 ■ 内部摄像采用模拟自然光源并能进行光线调节,使采集环境保持稳定。 ■ 在特定的光源环境下,采用摄像头获得舌像信息,对舌体图像的颜色、纹理、轮廓进行特征提取,由计算机将这些特征值与特征数据库中的阈值进行比对判断,给出舌象分析结果。 ■ 可以随时查询病例报告。 ■ 可以分析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形状、舌态。 ■ 内置消毒灭菌装置,操作前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 软件可以根据实际舌象的瘀斑、点刺、齿痕、裂纹等症状用文字显示舌象特征、临床病症以及饮食及用药建议。   二、主要特点: ■ 系统具有自主学习功能,通过不断学习,有效提高系统自主诊断准确性。 ■ 支持自动分析,且允许人工修正,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准确分析舌质、舌苔等,并直观显示结果。 ■ 支持初诊、复诊分离,实现便捷就诊。 ■ 支持多关键字的查询统计。 ■ 支持诊断分析报告打印。 ■ 用户权限管理,提高安全性。 ■ 自动对焦(即自动舌体捕获)。 ■ 灯光控制功能。   三、软件功能: ■ 用户权限管理,提高系统安全性。     ■ 病理、临床库可以持续更新,具备学习能力,且具备自动提取舌体,自动分析舌体、自动分析后手动调整等功能,提高了学习的准确度。 ■ 快捷的初诊、复诊入口,操作方便、快捷。 ■ 功能强大的视频分析能力,既可实时诊断,又可能根据需要进行人工调整。 ■ 灵活多变的查询统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 病例学习:单击主界面中的“病例学习”选项,进入学习界面,包括读取、保存、舌体轮廓提取、特征提取、自动提取控制、量化数据显示、舌象特征录入、临床意思录入、饮食指导及用药建议录入等选项,学习与分析过程,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 ■ 自动获取:单击自动获取按钮,如果参数正确,舌体提取成功,若存在不足,可通过自动提取控制中的进度条及取反控制框选择来进行控制。 ■ 特征提取:为了便于分步处理,此处特征提取分步骤完成,分别舌质特征、舌苔特征、齿痕特征、裂纹特征、瘀斑特征以及点刺特征。点击某功能按钮后,相关特征将被量化,以舌质为例加以说明。比如,单击舌质特征、舌苔特征按钮后,数据结果自动分析结果。 ■ 人工绘制:对于某些来自于其他途径的图片,会存在自动获取舌头错误的情况,此时可以通过人工绘制来完成。单击“人工绘制”后,在图像显示区域,单击右键将出现菜单,包括选中舌体、勾画轮廓和撤销。其中选中舌体仅需在舌头四周点选四个点,单击“绘制完成”后再自动识别完成;勾画轮廓则是按住鼠标左键后通过拖动完成绘制,绘制完成后单击“绘制完成”便实现舌体提取。撤销可以对绘制过程觉得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撤销,最多支持5步撤消。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中医智能诊断系统1.0
“依脉中医四诊智能诊断系统”是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将中医脉诊、舌面诊、问诊等子系统整合,自动辨识人体体质,并通过智能辨证分析开展个体化中医养生干预服务,给予合理的养生调养指导和经典处方建议等。 智能脉诊单元 智能脉象采集模块选用航天级压力传感器,独创磁吸式腕带,通过“无级快速气动加压-连续缓慢减压”模式,充分模拟中医脉诊过程中的“浮中沉”指法,对受试者脉搏压力信号进行采集。通过传感器将压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能够实时显示被试的脉象图,并通过一系列算法提取脉搏原始数据中的特征值,与中医脉象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实时比对,智能分析出受试者的中医脉象类型。系统通过权威算法分析被试脉象数据,自动获取最佳脉图,并能够输出多种时频指标,助力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 智能舌面诊单元 智能舌面诊单元采用球形柔光罩,充分模拟自然光,选用专业级单反相机进行成像。系统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动态形状模型(ASM)等多项成熟技术,能够智能分析舌色、舌形、舌态、苔色、苔质、舌络、面色等特征,记录和跟踪不同时期的舌象、面色特征变化,对疾病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健康状态的辨识、干预效果的评价提供客观化依据。 体质辨识系统 体质辨识系统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等文件要求设计,开展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辨识、准确快速识别人体9种体质及其兼夹体质。并开拓展设计了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检测问卷及孕产妇、0-14岁儿童、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质辨识问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智能辨证分析系统 通过对设备客观化采集到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综合辨证分析,自动得出人体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结果,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健康养生方案(经典方剂、中成药、季节调养、针灸、穴位按摩等)。 系统可对用户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后台可自动生成智能报表,查阅用户档案,分析中医客观化诊断信息,挖掘潜在规律。助力中医诊断信息客观化研究。
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2022-06-13
智能中医诊断系统3.0
“依脉中医四诊智能诊断系统”是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将中医脉诊、舌面诊、问诊等子系统整合,自动辨识人体体质,并通过智能辨证分析开展个体化中医养生干预服务,给予合理的养生调养指导和经典处方建议等。 智能脉诊单元 智能脉象采集模块选用航天级压力传感器,独创磁吸式腕带,通过“无级快速气动加压-连续缓慢减压”模式,充分模拟中医脉诊过程中的“浮中沉”指法,对受试者脉搏压力信号进行采集。通过传感器将压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能够实时显示被试的脉象图,并通过一系列算法提取脉搏原始数据中的特征值,与中医脉象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实时比对,智能分析出受试者的中医脉象类型。系统通过权威算法分析被试脉象数据,自动获取最佳脉图,并能够输出多种时频指标,助力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 智能舌面诊单元 智能舌面诊单元采用球形柔光罩,充分模拟自然光,选用专业级单反相机进行成像。系统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动态形状模型(ASM)等多项成熟技术,能够智能分析舌色、舌形、舌态、苔色、苔质、舌络、面色等特征,记录和跟踪不同时期的舌象、面色特征变化,对疾病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健康状态的辨识、干预效果的评价提供客观化依据。 体质辨识系统 体质辨识系统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等文件要求设计,开展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辨识、准确快速识别人体9种体质及其兼夹体质。并开拓展设计了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检测问卷及孕产妇、0-14岁儿童、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质辨识问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智能辨证分析系统 通过对设备客观化采集到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综合辨证分析,自动得出人体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结果,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健康养生方案(经典方剂、中成药、季节调养、针灸、穴位按摩等)。 系统可对用户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后台可自动生成智能报表,查阅用户档案,分析中医客观化诊断信息,挖掘潜在规律。助力中医诊断信息客观化研究。
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2022-06-13
中医四诊便携随访机
“依脉中医四诊智能诊断系统”是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将中医舌面诊、问诊等子系统整合,自动辨识人体体质,并通过智能辨证分析开展个体化中医养生干预服务,给予合理的养生调养指导和经典处方建议等。 1.智能舌面诊单元 智能舌面诊单元采用球形柔光罩,充分模拟自然光,选用专业级单反相机进行成像。系统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动态形状模型(ASM)等多项成熟技术,能够智能分析舌色、舌形、舌态、苔色、苔质、舌络、面色等特征,记录和跟踪不同时期的舌象、面色特征变化,对疾病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健康状态的辨识、干预效果的评价提供客观化依据。 2.体质辨识系统 体质辨识系统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等文件要求设计,开展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辨识、准确快速识别人体9种体质及其兼夹体质。并开拓展设计了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检测问卷及孕产妇、0-14岁儿童、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质辨识问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3.智能辨证分析系统 通过对设备客观化采集到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综合辨证分析,自动得出人体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结果,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健康养生方案(经典方剂、中成药、季节调养、针灸、穴位按摩等)。 系统可对用户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后台可自动生成智能报表,查阅用户档案,分析中医客观化诊断信息,挖掘潜在规律。助力中医诊断信息客观化研究。
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2022-06-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186 18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